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_第1页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_第2页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_第3页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_第4页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四年十月ii目目 录录目目 录录.iiii前前 言言.1 11 1 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3 31.1 生态区划的目标.31.2 生态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31.3 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42 2 山东省概况山东省概况.5 52.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 .52.1.1 地理位置.52.1.2 地质地貌 .52.1.3 河流水系 .62.1.4 气候 .72.1.5 土壤类型 .72.1.6 植被类型 .82.2 经济社会概况 .93 3 重要人类活动影响评价重要人类活动影响评价.1111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113.1.1 土地利用现状 .113.1

2、.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133.2 城市化发展 .13ii3.2.1 1990 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的特点.143.2.2 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73.2.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对策.204 4 环境质量现状环境质量现状.22224.1 水环境.234.1.1 基本状况 .234.1.2 主要水系 .231 黄河流域 .232 淮河流域 .233 海河流域 .234 小清河流域 .235 湖泊、水库与饮用水水源地 .246 近岸海域环境 .244.2 城市空气环境.244.2.1 基本状况 .244.2.2 酸雨 .254.3 生态保护与建设.255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

3、现状评价 .26265.1 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265.1.1 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明显,且以中、强度水力侵蚀为主 .265.1.2 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285.2 土地盐渍化现状与动态变化.28iii5.2.1 盐渍化土分布相对集中,轻度和极重度盐渍土面积最大 295.2.2 盐渍化土地面积总体上不断扩大,局部地区有所减少.305.3 土地沙化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305.3.1 土地沙化区域分布相对集中.305.3.2 土地沙化总体上发展缓慢,局部地区有所改善 .315.4 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315.4.1 森林覆盖率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325.4.2 林种构成相对单一,林分面积下

4、降.325.4.3 林业用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经济林面积大幅增加.335.4.4 林龄结构中以幼、中龄林居多 .345.4.5 林木蓄积总量少,人工林蓄积量远大于天然林蓄积量.345.4.6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林呈现区域化规模种植.355.4.7 林业灾害情况.355.5 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365.5.1 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 .365.5.2 地表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分析 .385.5.3 地表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变化 .405.5.4 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其变化分析.435.5.5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分析 .445.5.6 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455.6 湿地生态环

5、境.505.6.1 湿地面积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50iv5.6.2 湿地总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525.7 海岸带生态环境.535.7.1 海岸线现状及其变化 .535.7.2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545.7.3 海涂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变化 .565.7.4 海产养殖及其动态变化 .585.7.5 赤潮及重大溢油事故发生状况 .615.8 生物多样性保护.635.8.1 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总体评价 .635.8.2 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保护 .655.8.3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665.8.4 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 .675.8.5 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 .685.8.6 外

6、来物种入侵 .685.8.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705.9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705.9.1 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 .705.9.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 .715.10 农村生态环境.755.10.1 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 .755.10.2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 .765.10.3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 .78v5.10.4 秸秆利用、畜禽养殖及农村能源结构 .785.10.5 畜禽养殖及环境污染状况 .806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83836.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836.1.1 山东省山丘区土壤侵蚀模型选择与分级标准.846.1.

7、2 土壤侵蚀模型的实现.846.1.3 土壤侵蚀敏感性格局.876.1.4 土壤侵蚀敏感性与现状比较 .886.1.5 结论.896.2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896.2.1 评价方法.896.2.3 土地沙化敏感性分布格局.936.2.4 土地沙化敏感性与现状比较 .946.2.5 结论 .946.3 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956.3.1 土壤盐渍化程度评价方法 .956.3.2 盐渍化敏感区分布格局.966.3.3 盐渍化敏感性与现状比较.966.3.4 结论.966.4 酸雨敏感性评价.966.4.1 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 .966.4.2 酸雨敏感区分布格局 .98vi6.5 生态环境敏

8、感性综合.986.5.1 评价方法 .986.5.2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 .987 7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99997.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 .1007.1.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 .1007.1.2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性分布格局.1027.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1057.2.1 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原理.1057.2.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指标 .1087.2.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结果 .1097.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1257.3.1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1257.3.2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1267.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 .1267.

9、4.1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分级方法 .1267.4.2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结果 .1267.5 营养物质保持 .1267.5.1 营养物质保持评价分级指标 .1267.5.1 营养物质保持评价结果 .1277.6 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1277.6.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标 .127vii7.6.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 .1288 8 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1281288.1 分区原则 .1288.2 相关研究概况 .1298.3 区划系统.1318.4 分区概述 .133i 辽东-山东丘陵落叶阔叶林生态区 .133ii 华北平原农业生态区 .144iii 近海海域海洋生

10、态区 .152附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附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157157i 2 胶济平原农业生态亚区 .158i3 鲁中南山地森林-农业-畜牧生态亚区 .160i4 湖东平原农业-林业-渔业生态亚区 .1611前前 言言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显,人们担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从而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自 70 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和理论形成以来,就受到世界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使资源达

11、到永续利用。因此,生态学的观点和原理已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自 80 年代开始,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区划研究与实践中引进一些生态系统的观点,并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态区划的原则和指标进行了一般性讨论,并把它们应用到区域农业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生态功能区划的对象是区域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等级级别生态环境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就是生态功

12、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不同,一些区域生态功能比较单一,可能受某个环境问题的困扰,而另一些区域具多种2生态功能,人类干扰频繁,可能同时受两个或几个以上环境问题的影响;一些区域可能因为

13、区域内自身的条件较好,从而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能够很好地抵抗这种外来的影响或及时地进行自我修复,因此其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更大;而另一些区域,由于其本身比较脆弱,对外来的破坏较为敏感,即使一些轻微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对策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等都应随着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

14、治。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可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环境功能生态区划的结果以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分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与分区、生态功能区划图等一系列图件来表示。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以下服务:(1)对比区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2)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建立切合实际的环境评价标准,以反映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不同的生态区域因其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有较大的区别,导致其对人类影

15、响所能承受的阈值以及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订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和生态环境管理条例时应根据各区域的情况,区别对待。(3)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3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4)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又不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持续地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总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求,是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客观分析的结果。通过生态功能区

16、划不仅可以合理地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统一起来,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保障与支撑能力。41 1 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1.11.1 生态区划的目标生态区划的目标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敏感区;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21.2 生态区划指导思想与原

17、则生态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环境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服务。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

18、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5上完整的生态功能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1.31.3 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山东省生态区划目标山东省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

19、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确定区划指标与依据制定分区方案区划结果与图件编制分区特征描述生态功能区划图件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图 1-1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流程图62 2 山东省概况山东省概况2.12.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自然环境基本特征2.1.12.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黄海,介于北纬3422.93824.01、东经 11447.512242.3之间,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毗邻。全省南北最长约420 km,东西最宽约 700 km,全省国土面积 15

20、.67 万 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6%,自然环境差异东西比南北明显。海岸线长度为3121km,海岛岸线长度 670km,海域面积近 15 万 km2。山东省位置图见图 2-1。图 2-1 山东省在中国的位置全省现辖 17 个设区市,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 9125.0 万人。山东省行政区划图见图 2-2。图 2-2 山东省行政区划图2.1.22.1.2 地质地貌地质地貌山东的地质基础为断块构造,鲁西断块、鲁东断块和鲁北断块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奠定了山东省地貌发育的基础。山东的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以泰、鲁、沂、蒙等海拔500km 以上的中山构成鲁中南山地的

21、主体,向四周经海拔 200500m的低山地丘陵过渡到海拔 40m 以下的山前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渤海湾地区地势最低,仅高出海平面 23m。山东的地貌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7(间)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泛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 9 个基本地貌类型。中山有 6 座,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崂山为代表,总面积为 2822 km2;低山有 33 座,以徂徕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为代表,总面积为 14544 km2;丘陵共计 58 座,总面积为36845 km2,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35.3%;台地有 6 座,面积为 4492 km2;盆地有 8 座,面积为 2736 k

22、m2;山间(前)平原 22座,总面积为 42800 km2。台地、盆地和山间(前)平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32.8%,黄河冲积扇面积为 15682 km2,黄泛平原面积为285802 km2,黄河三角洲面积为 4800 km2,三者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1.9%。图 2-3 为山东省地势图。图 2-3 山东省地势图2.1.32.1.3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山东省地表水系比较发育,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 0.24km/ km2,长度在 5km 以上的河流有 5000 多条,其中长度在 10km 以上的河流有 1552 条,有 70 多条干流和一级支流,分属黄河、淮河及海河三大水系。受地貌格局的影响,鲁中及

23、鲁东地区的水系结构以山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水系,鲁西地区的水系结构以南四湖为中心呈向心状水系,鲁北地区的水系则呈平行状水系结构的特点。黄河水系主要由黄河干流山东段、大汶河、金堤河、浪溪河等河流组成,流域面积为 13531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1.6 亿 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159.6mm。淮河水系主要由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及山东沿海诸河水系组成,流域面积为 110056 km2,其中沂沭河水系流域面积为 21318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7.6 亿 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278.8mm;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为 26255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7.8 亿 m3,多年平均

24、径流深为 375.8mm;山东沿海诸河水系流域面积为 6248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05 亿 m3,多年平均8径流深为 168.0mm。海河水系主要由徒骇河、马颊河等河流组成,流域面积为 2971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14.0 亿 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47.1mm。图 2-4 山东省河流水系图山东省现存主要湖泊有南四湖、东平湖、稻屯洼、白云湖、麻大湖、锦秋湖及大芦湖等 7 个湖泊,其中以南四湖和东平湖面积最大,是山东省的主要湖泊。南四湖南北长 126km,东西宽 525km,平均深度 1.6m,面积为 1266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7.4 亿 m3。东平湖南北长约

25、 30km,东西宽约 20km,在水位为 40m 时,湖泊面积为 43 km2,容积为 4.35 亿 m3。全省有大、中型水库 184 座、小型水库 5405 座,总库容 155.06 亿 m3,汇水面积为 2.8 万 km2。2.1.42.1.4 气候气候山东省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夏季受东南海洋性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偏北大陆性季风控制,寒冷干燥。全省各地大陆度均在 50%以上。全省年平均气温 1114,1 月份平均气温为-41,7 月份平均气温为 2427。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 112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 3643。气温分布规律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年

26、平均气温在 12以下,鲁西南在 14以上。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 550950mm 之间变化,其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鲁东南降水量一般在 800900mm 以上,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则在 600mm 以下。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以上集中于 6、7、8 三个月,且多暴雨。911 月份降水量一般在 100200mm, 122 月降水仅 1550mm,35 月也在100mm 以下。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 180 天,9鲁西南地区可达 220 天。各地大于 10的积温,一般在38004600,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二作的热量要求。全省光照时数年均 22902

27、89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5265%,较南邻的江苏省和安徽省高出三、四百个小时。图 2-5 山东省多年平均降水量图图 2-6 山东省多年平均气温图2.1.52.1.5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全省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盐碱土等 5 大类型。根据区域成土因素的差异,每种土壤类型又可化分为若干亚类。全省土壤总面积为 1211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7.03%。棕壤是山东省地带性土类,主要发育在酸性花岗岩、片麻岩风化母质上,在鲁东丘陵区广泛分布。全省棕壤面积 170.62 万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4.09%。褐土也是山东省两个地带性土类之一,发育在石灰岩、钙质砂页岩及黄

28、土风化母质上,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地丘陵陵区,面积 177.51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66%。潮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在山地丘陵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 466.58 万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8.53%。砂姜黑土以胶莱河谷洼地及临郯苍平原最为广泛,面积约 53.66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4.4%。盐碱土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面积约 47.60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3.1%。土壤含盐量多在 0.4%以上,最高可达 1.5%。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和沿黄涝洼地带,面积约为 17.27 万 hm

29、2,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1%。图 2-7 山东省土壤类型图102.1.62.1.6 植被类型植被类型山东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全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灌草丛、草甸、沼泽、砂生植被、盐生植被和水生植被等 10 个植被类型。全省阔叶林面积约 157.24 万 hm2,以杨树、刺槐等种类为主。针叶林面积约 50.27 万 hm2,大多由赤松、黑松、油松、侧柏等温性针叶树种构成。另外,针阔混交林面积约 6.88 万 hm2,竹林面积很少,有 622.6 hm2。灌丛植被以胡枝子灌丛为主,灌草丛植被以荆条、酸枣、黄背草、白羊草灌草丛为代表,二者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滨海与内陆盐碱地

30、发育以翅碱蓬、碱蓬、二色补血草及柽柳为代表的盐生植被。湖沼区有芦苇、菖蒲等沼泽植被与黑藻、菰等水生植被。图 2-8 山东省植被类型简图构成山东植被的区系植物约有 3100 余种,分属 182 科,其中鲁东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约 1800 种,鲁中南地区约 800 种,鲁西地区约 300 种,鲁北地区植物区系最贫乏,总数不超过 100 种。在 3100 多种植物中有野生经济植物 645 种。其中约有淀粉糖类植物 78 种,脂肪油类植物 156 种,纤维类植物 134 种,芳香类植物65 种,鞣质植物 84 种,已利用的药用植物 300 多种。 2.22.2 经济社会概况经济社会概况2003 年实

31、现全省生产总值(gdp)12430.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3.7%,比上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为 1996 年以来最高增速,也是山东省连续第 13 年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505.0 亿元,增长 5.6%;第二产业增加值 6650.0 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 4275.0 亿元,增长 11.9%。三次产业结构11由上年的 13.2:50.3:36.5 调整变化为 12.1:53.5:34.4,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 1.1 和 2.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 3.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258 家,比

32、上年增加 96 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实现增加值 809.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8%,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1.1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19.6%,提高 2.6 个百分点。外经外贸增速加快。实现进出口总额 446.6 亿美元,增长31.6%,增幅达到近年来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112.6 亿美元,增长 73.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快速提升。实现增加值 5015.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0.3%,比上年提高 3.8个百分点;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3753.5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0.2%,提高 1.1 个百分点。全省个体

33、工商户 158.6 万户,增长 8.6%;从业人员 347.1 万人,增长 16.5%。城乡私营企业 22.9 万户,增长29.9%;从业人员 366.5 万人,增长 44.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13654 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 1651美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3%。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99.9 元,增长 10.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6m2,比上年增加 0.8 m2。农民人均纯收入 3150.5 元,增长6.7%;人均居住面积 26.5 m2,比上年增加 0.9 m2。各项改革不断深

34、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至年底,86.7%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95.0%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改制。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停征乡村公益金,部分县(市、区)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约 10 亿元。财税改革措施逐步完善,依法规范财政管理,全省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全面展开,省级所有预算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山东半岛城市群迅速崛起。半岛城市群 8 市(济南、青岛、淄12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共实现生产总值 8336.1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64.5%,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6.2%,比全省平均水

35、平高 2.5 个百分点。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宏观景气指数高位攀升。据 3000 家企业调查,年末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 139.6,比上年同期提高 3.3 点,创 199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和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 138.8,比上年提高 2.9 点,是 1998 年以来的次高水平。表明山东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县域

36、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等。133 3 重要人类活动影响评价重要人类活动影响评价3.1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3.1.13.1.1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1 1、土地资源利用不平衡,耕地比重较大,林地、牧草地比重偏低、土地资源利用不平衡,耕地比重较大,林地、牧草地比重偏低山东省土地总面积为 1570.54 万 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6%。其中耕地面积 767.20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48.85%,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园地 102.02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 6.50%;林地 130.84

37、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8.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区和胶东丘陵区;牧草地 4.56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0.29%,是全国牧草地较少的省份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平原和鲁北滨海地区,仅东营市牧草地面积就有 3.79万 hm2,占全省牧草地面积的 83.03%。数据来源:山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图 3-1 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图全省耕地面积与园地、林地、牧草地三者面积的比例为3.23:1;水域 84.68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5.39%。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88.25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1.99%; 交通用地 48.11万 hm2,占土

38、地总面积的 3.06%。未利用土地面积 244.88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5.59%(详见图 3-1) 。2 2、土地利用地区之间差异显著、土地利用地区之间差异显著2000 年全省 17 个市中耕地面积最大的是临沂市,为 85.0 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11.08 %,最小的是莱芜市,为 7.04 万14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0.92%;园地面积和林地面积最大的市均为烟台市,分别为 24.61 万 hm2和 23.62 万 hm2,占全省园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 24.13%和 18.05%,园地面积最小的市是东营市,仅为6745 hm2,占全省园地面积的 0.66%,滨州市林

39、地最少,为 1.67 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 1.27%;全省牧草地主要集中在东营市,为3.79 万 hm2,占全省牧草地面积的 83.03%,青岛、济宁、淄博、烟台、日照、莱芜、泰安、威海和聊城等 9 个市无牧草地;水域面积最大的市是济宁市,为 15.04 万 hm2,占全省水域面积的 17.77%,最小的是莱芜市,为 9370 hm2,仅占全省水域面积的 1.11%。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和交通用地面积最大的市均为潍坊市,为 23.40 和 5.24 万 hm2,分别占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 12.43%和 10.88%,莱芜市建设用地面积最小,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及交通用

40、地面积分别为 2.18 万 hm2和 4746 hm2,占全省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 1.16%和 0.99%。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最大的是东营市,为 29.51 万 hm2,占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的 15.47%,主要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黄河三角洲入海,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新成的陆地,从而使三角州地区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造成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菏泽市最小,为1.52 万 hm2,占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的 0.80%(具体情况见表 3-1) 。表 3-1 山东省 17 市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 单位:万 hm2最大值最小值土地类型城 市面 积城 市面 积耕地面积临沂85.00莱芜7.04园地面积

41、烟台24.61东营0.674林地面积烟台23.62滨州1.66牧草地面积东营3.7915水域面积济宁15.04莱芜0.93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潍坊23.40莱芜2.18交通用地面积潍坊5.24莱芜0.475未利用土地面积东营29.51菏泽1.52数据来源:山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3 3、土地垦殖率高,且区域分布不均、土地垦殖率高,且区域分布不均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垦殖率(即耕地率)为 29.24%,山东省土地垦殖率为 48.85%,比中东部地区高 19.61%。全省耕地广泛分布于平原、山前倾斜地、谷地及岭坡,不同地貌的土地垦殖率悬殊,以黄泛平原地区垦殖率最高,山地丘陵地区垦殖率次之,黄河三角

42、洲地区垦殖率最低。其中济宁、德州、枣庄、聊城和菏泽 5 市土地垦殖率为 50%以上,以菏泽市最高,为 68.41%;济南、潍坊、青岛、临沂、滨州、日照和泰安 8 个市为 4150% ;淄博、烟台、莱芜和威海 4 个市为 3040%;东营市土地垦殖率最低,仅为 28.89%(见图3-2) 。3.1.23.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全省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稍有增加,园地面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和交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与 1986 年相比,全省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8.72%、14.

43、41%和 10.52%;园地面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及交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48.46%、44.93%和 27.01%;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了 75.92%和 44.37%(见表 3-2) 。表 3-2 山东省土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 hm216土地类型1986 年2000 年增减百分率 (%)耕地面积670.60767.2014.41园地面积68.72102.0248.46林地面积118.39130.8410.52牧草地面积18.944.56-75.92水域面积152.2184.68-44.3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29.89188.2544.93交通用地面积37.884

44、8.1127.01未利用土地面积206.51190.75-7.63土地总面积1444.591570.548.72数据来源:山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3.23.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山东省的城市数量由 34 个增加到 48 个,增加了 14 个;城市化水平从 27.3%提高到 38%,提高了 10 多个百分点。近 10 年来,尽管山东省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其他沿海经济强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山东省委、省政府把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推进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总结 1990 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

45、问题,探讨在新世纪推进山东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将有助于促进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3.2.13.2.1 19901990 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的特点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的特点1 1 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1990 年,山东省有城市 34 个,其中地级市 11 个,县级市 23个;到 2000 年,城市数量增加到 48 个,其中地级市发展到 17 个(2000 年 1 月山东省最后一个地区滨州地区改为滨州市,使“地区”在山东成为历史),县级市增加到 31 个。山东省的城市个数仅次于广东省,居中国第二位(见表

46、3-3)。17 个地级市中,有副省级城市2 个(济南、青岛)。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的人口规模也在不17断扩大。 1990 年,山东省 34 个城市中,非农业人口在 1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有 2 个,50100 万人的大城市有 1 个,2050 万人的中等城市 9 个,20 万人以下的小城市 22 个;到 2000 年,山东省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到 3 个,比1990 年增加 1 个,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发展到 6 个,比 1990 年增加 5 个,20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到 23 个,比 1990 年增加 14 个,20 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有

47、16 个,建制镇的个数由1990 年的 862 个发展到 2000 年的 1351 个。 山东省大中小城市结构比例为 6:13:81。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山东省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0 年,山东省的城镇人口为 3450.14 万人,比 1990 年增加 1142.46 万人,城市化水平由 1990 年的 27.3%提高到 2000 年的 38% ,平均每年提高 1.07 个百分点,见表 3-3 。表 3-3 19902000 年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地级市(个)县级市(个)建制镇(个)19908492.64157

48、7.6027.3112386219928580176129.4122894319948653207931.614321034199687472263341434133419988872229635153313912000899724093817311351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182 2 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多,小城镇发展较快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多,小城镇发展较快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山东省的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按中国目前建制镇的设立标准,1990 年,山东省有

49、建制镇 862 个,乡 1591 个,镇乡比例为 35:65。此后 10 年间,为改变乡镇设置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现状,更好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山东省几乎每年都进行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及行政建制上的乡改镇 2000 年,山东省共计撤乡设镇 56 个,撤并乡镇 309 个,新设街道办事处 58 个,使山东省建制镇达到 1351个,乡仅余 627 个,镇乡比例为 68:32,建制镇个数比 1990 年增加了 489 个,平均每年增加近 50 个。 建制镇平均建成区面积达到241 hm2 ,镇均总人口 3163 万人,镇区平均人口 6455 人,其中建制镇镇区人口超过 2 万人的

50、已达 64 个,超过 3 万人的有 15 个,镇域人口超过 5 万人的乡镇达 384 个。目前,在山东省的版图上,已崛起了一大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小城镇。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多的同时,中小城市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00 年,山东省有地级市 17 个,县级市 31 个,市辖区 47 个,县61 个,县级市增加了 9 个 ,年均增长 3% ,同期城市人口由 1776万人增至 2407 万人。按山东省确立的“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方针,山东省 48 个城市、61 个县都编制了小城镇体系规划,90%的小城镇编制了乡镇发展规划。1999

51、 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 ,决定今后的工作重点是突出中心镇建设,并在山东省确定了 237 个中心镇进行重点扶持,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加快了山东省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别。可以说,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成为加快山东省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193 3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是支撑城市、保证城市综合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对于保证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990 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城市建设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

52、的重要位置,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大大改善了城市市容、市貌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的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到 2000 年,山东省城市道路达 6925km2 ,人均硬化道路面积 718 m2 ,城市交通状况明显改善;2000 年山东省拥有公共汽车 12195 辆,是 1990 年的 3.7 倍,客运总量达 16.4 亿人次,比 1990 年增长 44.3% ,出租车共计45994 辆,是 1990 年的 18.7 倍;城市自来水的生产能力为 1165 万t/d ,比 1990 年的日生产能力翻了一翻,用水人口 1723 万人,比1990 年增加了 85.1%;城市气化率 90.0

53、1% ,比 1990 年提高了 43.6个百分点;2000 年山东省公共绿地面积 11494 hm2 ,人均 8.06 m2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51543 hm2 ,绿化覆盖率达 33.5% ,比 1990年增加了 8.2 个百分点;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山东省污水处理率 34%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89.9% ,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 10座,日处理能力达到 60 万 t ,其中,青岛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12 万 t 。 同时,为增强城市的容纳力,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大了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力度。2000 年投资额分别达到 224 亿元和 220 亿元,新建住宅 5700

54、 多万 m2。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4 4 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0 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3029.47 亿元,比 1990 年增20加 2579.55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990 年的 29.8 %提高到 35.5 %(见图 1)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 1990 年的 13.2 %上升到

55、34.2 % ,上升了 21 个百分点(见图 2) ;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人数达到 1839.4 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 34.2 % ,其中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84.5 万人,占城市从业人员的 45.4 %。1990 年至 2000 年间,山东省社会劳动者总数净增 1339.3 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吸纳 1304.4 万人,占总增量的 97.4 %。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调整山东省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农村剩余劳

56、动力约 1.2 亿,2010 年将达到 2 亿。 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全部进城务工,相当于需要新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200 座,这是不可能的。山东省作为中国第二的人口大省,1990 年至 2000年每年约有百万农村人口转移,若仅靠大城市吸纳,无疑会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 90 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可能。到 2000 年底,山东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 204.8 万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311.6 万人,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 11078 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8306.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3.2%和 13.1%。 乡镇

57、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山东省工业增加值的 52.8%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 1/3 强。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山东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3.2.23.2.2 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1 东西部城市化发展失衡东西部城市化发展失衡2000 年胶东半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 46% ,高于山东省平21均水平 8 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仅为 28% ,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山东省东西部城市化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1990 年到 2000 年,山东省的城市数量由 34 个发展到 48 个,增加了 14 个,其中

58、胶东半岛地区(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 4市) 增加了 9 个;而西部地区(包括滨州、德州、聊城、菏泽、临沂5 市) 仅增加了 2 个。 胶东半岛面积占山东省的 29 % ,2000 年设市 25 个,建制镇 461 个,平均每 1838 km2 一个城市,100km2 一个镇;而西部地区面积占山东省的 44% ,设市仅 9 个,镇 439 个,平均每 7650 km2才一个城市,157km2一个镇。 1991 年,山东东部地区的青岛市下辖的 5 个县级市(胶州、平度、即墨、胶南、莱西) 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县改市,形成中国第一个城市群。1994 年,威海市率先实现了地区城镇化。目前,山东东部地

59、区已形成了以青岛市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 3 市为骨干,以各县级市为发展重点,以各中心镇为基础的 4 个层次的城市发展梯度链,形成了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金字塔构架,使城市化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而西部地区城市稀少,已有的 9 个市,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能成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大城市,难以对广大农村地区产生很好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了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同步良性发展和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见表 3-4) 。表 3-4 2000 年山东省东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情况对比人均居住面积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排水管道密度(km/km2)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人均道路面积人均

60、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化覆污水处理率%22m2m2面积m2盖率%东部10.6895.9399.638.3212.3514.408.5535.29西部10.3373.9892.845.775.3312.467.3726.15山东省平均11.0390.0197.917.878.3215.258.0633.4534.0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01 有关数据计算. 山东省东部选取青岛、烟台、潍坊、威海 4 市,西部选取滨州、德州、聊城、菏泽、临沂 5 市.2 2 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基数过大重庆市升为直辖市后,山东省成为仅次于河南省的中国第二人口大省,2000 年全省人口接近 9000 万,人口基数大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