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流畅地阅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大意。

2.通过揣摩精彩语句,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且品味比喻、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

3.从对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行文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描绘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感受其内心世界的深邃和卓越,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让同学们来猜一个人。

他出生在俄国,拥有显赫的家世。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贵族的身份快乐地过完一生,但他却看到俄国社会的苦痛,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毅然地拿笔做武器,书写下了诸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一部部能够刺穿统治者心脏的文章。列宁曾评价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也说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好,讲到这,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

(明确:列夫托尔斯泰)

分段学习

1.传记特点的介绍

2.作者简介/创作背景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他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其中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创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为其写了传记。

3.请同学们默读文章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明确:须发——面部多毛须发浓密;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表情——消沉忧郁丑陋可憎;长相——普通平常大众一员)

4.茨威格在描写托尔斯泰长相时不单单就用一两句话来说,他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方法加以渲染,使托尔斯泰丑陋的形象更加具体化。请同学们在这5个段落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特别关注一二自然段,找出句子后并分析一下这样写好在哪里?(请同学回答)

(例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明确:比喻、夸张,第一句话突出托尔斯泰脸的粗糙,第二句话则突出托尔斯泰胡须的浓密。两句话中修饰词的使用大大地增添句子的生动性,同时也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楼屋。

明确:比喻,用粗制滥造的小屋比喻脸部轮廓,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托尔斯泰脸孔的粗劣。

架在小窗上方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明确:比喻、夸张,从局部分别描写了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既幽默又诙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重点品读:(引导学生关注形容面部的修饰词)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7.文中第三自然段茨威格提到了一个俄国人,他是谁?有什么作用?

(明确: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比,突出托尔斯泰相貌的粗鄙——侧面描写)

文中还有一段文字有类似的表达效果,大家看看是哪里?

(明确:第五自然段来访者的描写——侧面描写)

8.通过茨威格的描写,我们大概知道托尔斯泰长什么样了?大家看看托尔斯泰的面貌还有什么部位没描写?

(明确:眼睛)

9.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刻面一个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睛。”茨威格也着力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双眼。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呢?请大家浏览6-9自然段,试着套用这样的句式,来谈谈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我从这……(哪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的眼睛。

(犀利、丰富、有威力)

10.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去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让我们借由眼睛看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例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分析:运用夸张的手法,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分析: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百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过他的作品准确地表达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分析:这里运用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11.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托尔斯泰的双眼时,语句的情感色彩与前文截然不同,洋溢着赞美之情,那么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做?

(明确: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1现在我们来探究几个问题:

(1)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这对塑造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茨威格大写托尔斯泰的丑陋是为了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非同寻常的双眼,这样的描写会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2)为何茨威格又要用4个段落这么大的篇幅来写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茨威格借写眼睛让世人了解托尔斯泰的信仰和追求,了解他那颗与普通民众相亲相依的博大心灵,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制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字里行间中中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崇敬和赞颂之情。

(可提一提前5段出现的三次“天才的灵魂”)

13.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他,还必须去体味他的痛苦。如果你不懂得他的痛苦,就不算是真正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文末,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进行探讨。

(看一个视频)

明确:能看清真相的人是痛苦的,即智者的痛苦。

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他的痛苦就是双倍的。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虛伪和苦

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他,但总是事与愿违;晚年他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而客死于异乡。他以人民的不幸为自己的痛苦,以自己的努力不能改变俄国现状而痛苦,正是拥有这种饱含痛苦的深邃内心才使托尔斯泰完成人生超越,走向了高贵。

三、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地震撼,同时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