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2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3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4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党宣言》的首句和尾句,仅从这两句中就已能感受到这部著作撼人心魄的力量。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问世。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生证。它篇幅不大,中文版只有二万五千字,但其威力却犹如精神原子弹,一经出版就震撼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由此获得了翻身解放的思想武器。真理的阳光是挡不住的。150年来,《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传遍全世界,被公认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社会政治文献。

二、作家作品:1、卡尔·马克思(1818-1883):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三、解题:特殊关系特殊场合特殊气氛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词演讲词2、悼词简介:悼词往往都是从某人的逝世写起(述其哀),接着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贡献、功绩,作出应有的评价(赞其功),最后用切合死者身世、职务、贡献的悼念语(颂其德)结束全文,表达对死者深切的悼念、哀思及对生者的激励。四、梳理结构:1、熟悉课文,理清逻辑层次(详见板书)马克思的逝世,形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述其哀)理论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伟大的贡献(3~5)(点→面)剩余价值的规律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广→深(6)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实践两个“参加”推翻资本主义事业(赞其功)(7)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概述)宣传(编报著书)(例述)组织(创立工人协会)深远影响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颂其德)永垂不朽人民:尊敬、爱戴、悼念2、小结: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总之,这篇悼词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而本文的语言同样是准确而感情深沉。第二课时一、品味语言,研读课文,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注: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并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插入:马克思名言:“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一)述其哀1、诵读第一段,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1)“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2)“最”:程度副词,突出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3)“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悲痛;同时也表明马克思遗容的安详。(5)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2、了解2段的过度作用。(1)“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不用“巨大”?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2)用“空白”,而不用“严重情况”?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有概括性的评价。第2自然段两句话总领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1自然段,表达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3)指导朗读上述内容,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二)赞其功1、整个第3段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单句,如何划分结构?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明确: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2、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明确:(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四段中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理解“豁然开朗”的含义。

明确: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明确: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三)颂其德1、品读第八段。(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3)“私敌”与“敌人”有何区别?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一个“将”字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

类比、对比的方法

二、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悼词,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但这个“讲话”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极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