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_第1页
全球定位系统_第2页
全球定位系统_第3页
全球定位系统_第4页
全球定位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

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可提供高精度、全天候、实时动态定位、定时及导航服务。GPS补充资料1.GPS定位技术的兴起及特点1957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着手建立导航卫星系统1964年建成“海军导航卫星系统(子午卫星系统)”1967年,该系统解密,提供民用导致经典大地测量技术面临着变革(卫星数少,高度低,观测时间长,精度低)单点精度3-5米,相对定位精度1米GPS补充资料GPS系统的出现1973年美国国防部组织海陆空三军,共同研究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特征NNSSGPS载波频率(GHz)0.15,0.401.23,1.58卫星平均高度(km)约1000约20200卫星数目(颗)5-624(3颗备用)卫星运行周期(min)107718卫星钟稳定度10×-1110×-12GPS补充资料GPS与NNSS的主要特征比较GPS系统的特点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全天候,无缝隙功能多,精度高。动态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实时定位,及时提供定位信息应用广泛,用于导航,测量,资源环境管理,地球物理研究等领域采用的测距码P码C/A码单点定位(m)5-1020-40差分定位(m)13-5测速(m/s)0.0.3测时(ns)100500GPS补充资料

GPS实时定位,测速与测时精度相对经典测量技术特点观测站点之间无需通视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GPS补充资料2.GPS系统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GPS补充资料空间星座部分: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白色)。它们在高度20200km的近圆形轨道上运行,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两个轨道面之间在经度上相隔60°,每个轨道面上布放四颗卫星。卫星在空间的这种配置,保障了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任意时刻,至少同时可见到四颗卫星。轨道近圆形,平均高度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同一观测站上,每天出现的卫星分布图形相同,只是每天提前4分钟。

GPS补充资料每颗卫星每天平均5小时在地平线以上,同时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随时间和地点而异,最少4颗,最多达到11颗。空间部分3颗备用卫星,必要时可以根据指令代替发生故障的卫星

地面支撑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测站。它向GPS导航卫星提供一系列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参数;监控卫星沿着预定轨道运行;保持各颗卫星处于GPS时间系统及监控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等。GPS补充资料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经数据处理得到接收机所在点位的导航和定位信息。通常会显示出用户的位置、速度和时间。还可显示一些附加数据,如到航路点的距离和航向或提供图示。GPS补充资料3.美国政府对GPS用户的限制美国政府在GPS的最初设计中,计划向社会提供两种服务:精密定位服务(PPS)和标准定位服务(SPS)。精密定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军事部门和其他特许民用部门。使用C/A码和双频P码,以消除电离层效应的影响,使预期定位精度达到10m。标准定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民间用户。它只使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C/A码单频接收机,预期定位精度只达到100m左右。GPS补充资料在GPS试验阶段,由于提高了卫星钟的稳定性和改进了卫星轨道的测定精度,使得只利用C/A码进行定位的GPS精度达到14m,利用P码的PPS的精度达到3m,远远优于预期定位精度。美国政府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于1991年7月在BlockⅡ卫星上实施SA和AS政策。其目的是降低GPS的定位精度。GPS补充资料SA(SelectiveAvaibility)政策称为有选择可用性。它包括在GPS卫星基准频率上增加了δ技术和在导航电文上增加ε技术两项措施.所谓δ技术,就是对GPS卫星的基准频率施加高频抖动噪声信号,而这种信号是随机的,从而导致测量出的伪距误差增大。所谓ε技术,就是人为的将卫星星历中轨道参数的精度降低到200m左右。总之,采用这两项技术后,使测量的GPS定位精度降低到原先估计的误差水平。AS(Anti-Spoofing)政策称为反电子欺骗政策。其目的是保护P码。它将P码与更加保密的W码模2相加形成新的Y码,实施AS政策的目的在于防止敌方对P码进行精密定位,也不能进行P码和C/A码码相位测量的联合求解。GPS补充资料实时单点定位的精度(平面,m)服务方式实施政策spsPpsSAA-SC/APC/AP(Y)关关40104010开关100954010开开100-4010关开40-4010GPS补充资料4.GPS系统定位原理GPS补充资料数据,组成3个方程式,就可以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以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经纬度和高程。

通过测量卫星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延迟,即可算出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再根据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的GPS补充资料基本测量工作1、常规测量之一(光、机式)2、常规测量之二(光、机、电式)3、GPS测量(电子式)4、GPS

技术使测地工作发生重大变革

GPS补充资料三项基本测量工作1、常规测量之一(光、机式)

长度——距离丈量——钢尺(机械比长)角度——水平角测量——经纬仪(光机)高差——水准测量——水准仪(光机)记录——手工方式——记录手簿2、常规测量之二(光、机、电式)——电子全站仪长度——红外光电测距(光电)角度——编码度盘(光电)高差——测距三角高程(光电)记录——电磁方式GPS补充资料3、GPS测量(电子式)接收——GPS信号——基线向量(弦长、方位角、大地高差)记录——自动4、GPS技术使测地工作发生重大变革

电子式(GPS)光机电式(全站仪)

光机式(经纬仪)机械式(钢尺)

GPS测地定位原理1、空间距离后方交会2、GPS的测距信号3、GPS系统的组成4、GPS的原子时系统5、

精确测时精确测距6、生产基线向量的工艺7、GPS测量的误差源GPS补充资料

GPS补充资料1、空间距离后方交会

——

GPS单点定位原理

空间距离方程1=—[(X1-X)2+(Y1-Y)2+(Z1-Z)2]2

=—[(X2-X)2+(Y2-Y)2+(Z2-Z)2]3=—[(X3-X)2+(Y3-Y)2+(Z3-Z)2]

……X、Y、Z

——测点点位坐标Xi、Yi、Zi——卫星星历(坐标)1、1、1——观测所得伪距1234S1S3S4S2

(X、Y、Z)

2GPS的测距信号GPS补充资料P码

——

军用精密导航定位测距码

(保密)C/A码

——捕获P码的工具,用于民用导航定位D码

——数据码L1载波

——频率1575MHz,运载工具。

L2载波

——频率1227MHz,运载工具,电离层延迟探测工具。

3、GPS卫星系统组成星座:24颗GPS卫星。分布:

6轨道。运行周期:11小时58分。主要功能:播发GPS信号。

L1载波——C/A码、P1码、D码

L2载波——P2码、D码

监控站…...主控站监控站注入站GPS补充资料4、GPS的原子时系统GPS是基于精密测时的定位系统。精密的时间系统是GPS的基础。时间系统包含时间尺度、时间原点与计时方式。GPS采用原子时为尺度、以1980年1月6日0时为原点、以周与周秒的方式计时。时刻是时间坐标点。UTC是协调世界时,其时间尺度为原子时、其时间原点(格林威治)、计时方式(年月日、时分秒)与世界时一致。世界时与UTC时是GPS的实用参考。GPS补充资料5、

GPS以精确测时实现精确测距

——码相位测距原理C/A码是伪随机二进制码,也是卫星的标识符(码分多址)。在接收机上可同步复制与卫星同结构的C/A码,比对测时。GPS补充资料复制来自卫星t复制码与接收来自卫星的C/A码比对基于时间同步。码相位测距类似于脉冲式光电测距。P码测距与C/A码测距原理相同——码相位式。t——信号传播时间站星距离——

=ct5、

GPS以精确测时实现精确测距

——载波相位测距原理

GPS有两种载波:L1(1575MHz)、L2(1227MHz),均属余弦波。在接收机上可同步复制与卫星同结构的L1、L2

载波。GPS补充资料复制来自卫星复制波与接收来自卫星的测距波比对基于时间同步。载波相位测距类似于相位式光电测距。L1载波测距与L2载波测距原理相同——载波相位式。

6、同步观测是生产基线向量的工艺相对定位至少需要使用两台(多则不限)接收机同步观测,观测处理后的成果是基线向量。观测中要求各接收机的采样率一致,这是时间同步的体现。GPS补充资料

BAGPS补充资料7、

GPS测量的误差源卫星钟差——某时刻原子钟与GPS时之差(系统误差)

星历误差——卫星轨道误差(系统误差)

接收机钟差——某时刻石英钟与GPS时之差(系统误差)

操作误差——对中、整平、量天线高(随机误差)强电波干扰——广播发射台、强辐射源(系统性、随机性)电离层、对流层延迟——群折射路径延长(系统误差)

多路径效应影响——多路反射波(系统误差)GPS测量的误差源多数表现出系统性特点GPS补充资料8、

消减GPS测量误差的对策系统误差对策求差(单差、双差)法:

消除卫星与接收机的钟差消减星历误差、电离层与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法:卫星钟差改正模型——利用D码中有关信息电离层改正模型——利用D码中有关信息、L2观测量对流层改正模型——利用气象数据硬件屏蔽法:扼流圈天线、抑径盘——消减多路径影响选点回避法:远离干扰源、反射源随机误差对策精心操作:对中、整平、量天线高多余观测:复测基线、多时段观测、延长观测时间GPS补充资料5.常用GPS测量模式

GPS补充资料常规静态测量: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端,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根据基线长度和测量等级观测45分钟以上的时间。常用于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制网、地壳运动监测网。

快速静态测量:这种模式是在一个已知测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移动站接收机依次到各待测测站,每测站观测数分钟。这种模式常用于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等。这种方法要求在观测时段内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静态测量模式GPS补充资料准动态测量

在一已知测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移动站接收机在进行初始化后依次到各待测测站,每测站观测几个历元数据。这种方法不同于快速静态,除观测时间不一样外,它要求移动站在搬站过程中不能失锁,并且需要先在已知点或用其它方式进行初始化(采用有OTF功能的软件处理时例外)。

这种模式可用于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定位及碎部测量、剖面测量及线路测量等。要求在观测时段内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动态测量模式GPS补充资料实时动态测量:DGPS和RTK

在一个已知测站上架设GPS基准站接收机和数据链,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并通过数据链向移动站发送数据。移动站接收机通过移动站数据链接收基准站发射来的数据,并在机进行处理,从而实时得到移动站的高精度位置。DGPS通常叫做实时差分测量,精度为亚米级到米级,这种方式是基准站将基准站上测量得到的RTCM数据通过数据链传输到移动站,移动站接收到RTCM数据后,自动进行解算,得到经差分改正以后的坐标。

RTK则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它的工作思路与DGPS相似,只不过是基准站将观测数据发送到移动站(而不是发射RTCM数据),移动站接收机再采用更先进的在机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精度比DGPS高得多的实时测量结果。这种方法的精度一般为2cm左右。GPS测地作业模式1、什么是整周模糊度2、GPS测地应用关键技术3、静态与快速静态模式4、准动态与动态模式5、实时动态(RTK)模式6、基线向量的数学描述7、GPS基线向量的解算8、基线质量可靠性检核GPS补充资料1、什么是整周模糊度

载波相位观测量(t0)={(t0)/(2)+N}

(t1)=

{(t1)/(2)+I(t1)+N}

——波长I(t1)——整周计数N——整周模糊度GPS补充资料S(t0)S(t1)

N

N

(整周模糊度)(t0)(t1)I(t1)GPS补充资料2、求解整周模糊度

——GPS测地应用的关键技术

途径有二:(1)设计作业模式:静态、伪静态、准动态(2)研究有效的算法:求差法

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

OTF算法

作业模式与算法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3、静态与快速静态模式

同步图形GPS补充资料两台接收机

n=2

三台

n=3五台

n=5

全组合基线数四台N={n(n-1)}/2n=4静态与快速静态模式的特点静态模式整周模糊度作为未知数的经典算法用于各等级控制测量,高精度测量快速静态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FARA)适宜于短基线,一般控制测量注意检查其可靠性GPS补充资料

4、准动态与动态模式

作业模式GPS补充资料基准站已知点1

23流动站

已知基线反求整周模糊度准动态与动态模式的特点准动态与动态利用已知基线反求整周模糊度流动站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准动态属走走停停式,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