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的真情吟唱_第1页
赤子的真情吟唱_第2页
赤子的真情吟唱_第3页
赤子的真情吟唱_第4页
赤子的真情吟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子的真情吟唱第1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第2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穆旦的生平

穆旦.doc第3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写作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赞歌。第4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1941年),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已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在感受到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要记录下来并且歌唱,显示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对祖国人民的一片赤子情深。第5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赏析一、第一节诗人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示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第6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河流和草原(美丽)鸡鸣和狗吠(动听)……辽阔美丽野草的茫茫

呼啸着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荒凉压抑佝偻的人民

忧伤的眼睛屈辱坚强复杂的思想感情:热爱忧伤期望第7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2-3节“农夫”形象的分析: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的铁蹄下,他站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他看见自己移进死亡里”,明知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他既不流泪,也“从不回头诅咒”。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作者要“拥抱每一个人”。第8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复杂的思想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过“倾圮pǐ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应和。大地依旧破败不堪,气氛依旧悲凉,但这一切并没有使诗人丧失信心,他也由大路上的一个过客变成了一个踯躅zhízhú着的思索者。尽管踯躅,尽管清醒地感受到“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河山中等待”,但是,诗人相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9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诗的结尾领会《赞美》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的意味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己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则更加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形象,表达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第10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艺术特色

一、破碎的语言,破碎的现实

就中国的诗歌传统来说,诗歌的语言美或者说语言美集中的体现——音乐美,有一些主要的元素:整饬、对称、和谐。从四言体到五言体,再到七言体,诗歌的主流走的是整饬的路子,虽然也有骚体、乐府、宋词,但就供“吟”的诗而非供“唱”的歌而言,长短不一的句式只能是支流。六朝以后,对平仄、对偶、押韵的研究、运用日趋严格,这可看作是中国诗歌语言追求方面特别突出的一种趣味与偏好,也一直影响到早期新诗的实践。

第11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而现代派对传统诗美的颠覆正是从这一点开始的,试看穆旦《赞美》中的几行诗句: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

第12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这些很容易就换成整饬的诗行: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

在茫茫的野草中干燥的风呼啸着,

在低压的暗云下东流的水吟唱着单调,

在忧郁的森林里埋藏着无数的年代。

……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槽子船,

第13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故意的破坏,是对整饬所带来的匀称与流畅的刻意的毁损,于是就有了滞涩,有了艰难,但也有了生动,有了神韵。诗歌写作的1941年外寇猖狂,山河破碎,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又何尝不是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诗篇里的倒接、反插、拧转、断裂层现迭出:

第14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圯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第15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扭曲与破碎的语言,正好去反映那扭曲而破碎的现实。诗,不仅仅呈现意义,也呈现声音,呈现乐感。反复吟诵《赞美》,我们能感受到那里有一份凄凉,有一份悲怆,有一份壮阔,有一份沉痛,更有一份崇高。

第16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丰富、新奇的意象,苍茫的意境语言不过是意象的外壳,是一种“外部的形式”,意象才是本质。艾略特的现代诗论,有一个基本的主张,那就是“将各种意象和多重联想通过撞击重叠而浑成一体”。人们一般都能注意到在穆旦《赞美》的第一诗节的前几个诗行,诗人选择丰富的意象组成“密集的意象群”,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峦、河流、草原、村庄、鸡鸣、犬吠、茫茫的野草、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无数的年代,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背景,既有空间的广阔,也有时间的久远,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勾勒了苍茫宏阔的艺术境界。

第17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但是,这还不是《赞美》主要表达的东西,这些都还不过是个布景,作者要刻画的是“民族”的形象。无论是“佝偻的人民”的浮雕,抑或是“粗糙的身躯”的塑像、“忧伤的眼睛”的特写,真正具有历史意识与现实情怀的,是对“沉默的”“无言的”“受难的”中华民族的深刻悲悯与崇高敬意。

第18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在这里,诗人以其敏锐的感受力,凭借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利用了穿插与嫁接的手法,将相互冲突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形成“突兀的对比”,从而“跟诗人痛苦痉挛的心灵,产生艺术的协调”,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第19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更重要的是诗人直觉把握的准确性,使得《赞美》的意向“有一种猝然,有一种剃刀片似的锋利”,——这也是穆旦诗歌一以贯之的风格,这便具备了一种超出他人的高度与深度。第20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佝偻的人民——“佝偻”是一种外部的直观,是一种躬身劳作与荷重赶路的姿态;同时也是年深月久,积劳成疾的形态。然而,压在人民身上的,不仅是物理的负荷,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任何灾难最终都是转嫁给了普通的民众,水旱灾疫也好,战争劳役也罢。统治者的奢华淫逸,骄横威风,也都由人民来背负。中国人有所祈请与乞求,第一个表现就是弯下身子,中国人第一个愿望,也就是:挺直了腰杆、站直了身子做人!

正因为那时期中国人民正处于日本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倍受苦难煎熬之时,所以人民的形象才是佝偻的。第21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粗糙的身躯——它让我们如同触摸到农民那磨起了厚厚老茧、皲裂了道道血口的手脚,还有那风吹日晒、霜侵雪染后粗硬的皮肤与满脸的皱纹、泥黑的脸颜。对于这些承担最多、奉献最多的人,千百年来不要说他们难以赢得敬意,甚至往往不能获得起码的尊重,他们能得到的,最好的莫过于怜悯与同情——来自那“不素餐兮”的老爷们的施舍。

第22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无言的旋转——“旋转”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不是一种直线的前进,甚至也难说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自从有了犁耕,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不能说是没有丝毫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不是质的,更多的只不过是一种量的累积。“无言”不只是“不说”的沉默,那可能还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实际上,更本质的还是没有“话语权”是“不能说”,是“说了没用”。

第23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大路上愉快的歌声——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沉默的,不管大路上的人们如何“叫嚣,演说,欢笑”,占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作为“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并没有带动民族主体的进步,这才是实质。作者从西进几千里的路上所见所闻抽象出最具概括性的一组对立意象,意味何其深长。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从一个从大路上“走过”的过客,蜕变为一个“踯躅”着思考者,体悟到“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不能不说是一代知识分子良心的发现,是一种对于历史与社会责任的体认与觉悟。第24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耻辱的历史”“耻辱的人民”,是穆旦对于民族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概括,但这不是一种自卑,而是一种自省。古人说,知耻而后勇,一个知耻的民族,才可能是一个勇于进取、勇于担当的民族。

第25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冷峻的目光,滚烫的灵魂对于二三十年代的诗歌,陈敬容有一个形象的概括:一种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种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前者走出了人生,而后者走出了艺术。这种揶揄,也许不无偏颇,但总体说来,还是相当精当的。我们的民族,不缺乏低婉哀切的呻吟和激昂慷慨的呼喊,所缺乏的,是对苦难和丑陋的直面与正视,按照鲁迅的说法,就是缺乏“真的猛士”。

第26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正是在这点上,《赞美》突破了新诗的羸弱与贫乏,有了一种坚强的站立,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近乎冷酷的自觉性”。从北京到湖南,再辗转贵州而至云南,尤其是在云贵高原上,几千里的西进路程全靠脚去丈量。在雨季的烟雾弥漫中,远方的炮声依稀在耳,漫山的野花再绚烂多姿,也不过是对遇难者的祭奠。行走在那些深山巨谷之中,诗人感受到“在幽深的谷底隐藏着最含蓄的悲哀”,那些作为“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的,是“在耻辱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在眼中一一地浮现,又一一地淡去,却又深深地镌刻在灵魂之中。

第27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家园,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掠过茫茫野草的风,是干燥的;呜咽于低压暗云下的水,是单调的;埋藏于忧郁森林里的年代,是周而复始的。尽管“多少朝代升起又降落了”,尽管春天和秋天年复一年地经过,家园并没有因此而美丽。然而外寇的铁蹄踏过来了,甚至连“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也不能够,只有“放下古代的锄头”“坚定地融进死亡里”,剩下年迈的母亲用那“忧伤的眼睛”做欲哭无泪的祈盼,剩下年幼的孩子忍着辘辘饥肠做遥遥无期的等待。这是人民的命运,这是民族的命运;这是现实,这也是历史。甚至,诗人不无冷酷地说:“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这,有点儿近乎绝望。

第28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但真的绝望了吗?没有。孩子们还能够“在饥饿中忍耐”,在忍耐中成长。不管他是不是还接过父亲挥过的“古代的锄头”,“翻起溶解过祖先的土地”,还是真的能够走出这样的轮回,总之民族还存续着,既然存续着,就决不能说没有希望。于是,尽管踯躅,尽管清醒地感受到“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河山中等待”,但是,诗人相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于是,他伸出“带血的手”,拥抱它,和“每一个人”紧紧地“一一拥抱”。

第29页,共3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拥抱”,最能体现《赞美》所要表达的情感。拥抱是平等亲切的,拥抱是奔放热烈的,这既不是自上而下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