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_第1页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_第2页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_第3页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_第4页
文言文《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陋室铭》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的崔沔所著。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原文】陋室铭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注释】[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同介词“以”,2(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3]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7]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8]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9]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10]子云:汉代扬雄(53—18)(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2·子【译文】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李祚唐)【题解】《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于金石上的一种押韵文体,多用于歌颂功德与读者则已入佳境。随之而来,苔绿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机勃勃之景;弄琴读经,从容之态可掬,闲逸之致堪羡;诸葛庐、子云亭,含着引古代高士为同调的自豪;以孔子云作结,则表示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文中有譬喻,有对比,有白描,有隐寓,有用典,句句如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曲虽终而余音不绝,意更绵远。使人感到不只是写了陋室,连陋室主人遇变不惊,处危不屈,坚持节操的形象也隐隐现出。【解析】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81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陋室不陋。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统领全篇。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逐句鉴赏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二、(4—7句):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三、(8—9句):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作者小传】刘禹锡(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屯田员外郎。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失(今广东连县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应召回长(今四川省奉节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