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1页
专题11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2页
专题11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3页
专题11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4页
专题11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期中部分)【2023春统编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必考专题集训】(含答案)

11课内与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2022·山东济南章丘区期中)(一)阅读《桃花源记》文段,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妻子:妻子和儿女

C.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标志

D.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咸:全,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

B.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C.不足为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仿佛若有光/若听茶声然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宁的现实社会。

D.刘子骥听说此事后,计划前往探寻,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加亦真亦幻。

【答案】

1.C2.D3.C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C.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做标记”。

故选C。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

A.之:助词,的/代词,代桃花林;

B.乃: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C.为:介词,向/动词,雕刻;

D.若:副词,好像/副词,好像;

故选D。

3.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C.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并不是“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

故选C。

(2022·湖南娄底市期中)(二)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复行/数十步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村中/闻有此人

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乃大惊(竟然)D.寻病终(不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第三段中“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第四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并不存在。

D.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案】

1.A2.C3.B

4.①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②(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因为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幸福快乐;有着淳朴的社会风尚;安宁、幸福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向往,这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解析】

1.考查断句。

A.句意:忘记了道路的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对象。故断句为:忘/路之远近。故选A。

2.考查词语释义。

C.句意:于是大吃一惊。乃,于是,就。故选C。

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皆叹惋”省略主语“村中人”。也就是说桃源人在听到渔人讲述外界的变迁之后,都感到叹息、惋惜。本项“渔人及桃源人”有误。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甚,很;异,对……感动奇异;复,再,又;穷,走完。

(2)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不再。遂,于是。

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社会环境;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以看出桃花源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桃花源淳朴的社会风尚。《桃花源记》一文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2022·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期中)(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____________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属引凄异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政治理想,也暗含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答案】

1.B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C

4.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舍:舍弃/屋子;

B.向:从前/从前;

C.属:类/连接;

D.为:向、对/成为;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

(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

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

(2021·湖南娄底期中)(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到)B.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C.不可久居(居住)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明写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本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柳宗元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乐”,观鱼时心情是“乐”,最后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并认为“不可久居”。何以如此?(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C2.B3.C

4.(1)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柳宗元遭贬,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种快乐是短哲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A.句子大意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句中:“潭中鱼”做主语,“可”后省略谓语“有”,所以主谓间断开,“百许头”充当补语,谓语补语间要断开;“皆”修饰“若”不能断开,“空游/无所依”“无所依”是对“空游”补充描述,故断开。故停顿应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句子大意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潭西南”做状语修饰“望”,故断开;“斗折”与“蛇行”“明灭”“可见”并列。故停顿应为: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句子大意是: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其岸势”做主语,“犬牙差互”做谓语;“不可知”做谓语,“其源”做宾语。故停顿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句子大意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以”与“其境/过清”构成介宾短语,因此断开,又因为““其境/过清”二者构成主谓关系短语,故断开;“不可/久居”动补关系,需断开;“乃/记之而去”“乃”副词做状语,修饰“记”,故断开,“记之/而去”属于一个联动短语,故断开。故停顿应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句意为:(我)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去:离开。

B.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蛇:像蛇那样。

C.句意为: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居:停留。

D.句意为: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C.“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表述错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作者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并没有去掉,根据“以其境过清”可知。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做到字字落实,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同时注意特殊句式。

①重点词语: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

②重点词语: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远,遥远,空间距离大。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语句进行分析,文章写道“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到“似与游者相乐”再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的“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这里前乐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022·重庆江津区12校联盟学校期中)(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影布石上布:________(2)往来翕忽翕忽:____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4)悄怆幽邃邃: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描写,说明了小石潭得名的缘由。

C.“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作者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D.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联系上文,探究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答案】

1.①映照②轻快迅疾的样子③像狗的牙齿那样④深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时间停留。

3.C

4.不同点:选文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链接材料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相同点: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选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链接材料描写右溪拥有一片美景,却无人赏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照。

(2)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3)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4)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2)以,因为;境,环境;清,凄清;久,长久;居,停留。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游鱼的动态,间接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游赏的乐趣,并无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故选C。

4.本题考查写法异同的理解与分析。

不同:由选文第①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选文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由链接材料“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可知,链接材料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相同:根据选文第①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第③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根据链接材料“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和“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作者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可见,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点睛】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阴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成为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

(2022·广东揭阳市揭西县五校期中)(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乐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伐竹取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爱者甚蕃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答案】

1.A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意思对即可)

【解析】

1.A.以……为乐\以……为乐;B.道路\说;C.大约\值得;D.清澈\凄清;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而,表修饰;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柳宗元因为参与改革失败而被贬,心中抑郁,悲凉凄苦,因而借游山玩水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听到如鸣珮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周围凄清环境的触发,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便感到“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匆匆离开了。由此可见,“忧”是感情的主调,而“乐”是暂时的情绪变化。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七)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____________尤:______

(2)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

1.①格外。②大约。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藏着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意思对即可);材料中“譬如囚拘圜土”“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2)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灭,暗,看不见。

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结合“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柳宗元见到了美丽的景色感到短暂的快乐,但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柳宗元触景生情,又触发了悲的感情,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本题考查主题思想探究。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分析,《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以乐景写悲情,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链接材料中“譬如囚拘圆土”意思是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写出了作者被贬后的苦闷;“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舒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点睛】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译文:我闷了就出外游山水……偶尔看到一些好树好石头,心情为之一颤。过去之后又不快乐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监狱里一样,一碰到好天气,自己就靠着墙搔一搔,摩一摩,活动一下肢体,当这个时候,也觉得很舒服。然而再看天地有多大,不过是一寻一丈之间,自己终究还是出不去,那怎么能够总是感到很舒畅呢?

(2022·重庆綦江区未来学校联盟期中)(八)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光下澈(____________)

(3)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静态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呈现出动态之美。

C.本文运用移步换景和定点描摹的写景方法,景物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D.《小石潭记》是一篇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

4.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①而歌者,红装而蹇②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③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罍léi:酒杯,这里指端着酒杯。②蹇:驴,指骑着毛驴。③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

本文与链接材料都是情景交融,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之处。

【答案】

1.①以……为乐②穿透③像北斗星一样④因为

2.(1)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C

4.《小石潭记》:被贬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满井游记》:对春天重新焕发生机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心乐之”的句意是: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日光下澈”的句意是: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透。

(3)“斗折蛇行”的句意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一样。

(4)“以其境过清”的句意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可(大约)、许(左右)、皆(全)、依(凭依,依傍)”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知(知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文章所写的景物并不是“随着作者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可知作者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故选C。

4.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作者写《小石潭记》是在被贬永州的时候,文章借描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链接】中的文字,通过“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对京郊早春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链接】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2020·济源期末)(九)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诎:____________(2)曾不盈寸____________曾:

2.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细读②—④节,说说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4.文末写道:“嘻,技亦灵怪矣哉!”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雕刻者技艺“灵怪”在哪里?

【答案】

1.(1)同“屈”,弯曲(2)竟然

2.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核舟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船舱所刻内容交代故事的背景,先讲背景,再介绍船头所坐的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最后介绍船尾舟子陪衬人物。这样写,一是表达方便,二是遵循事物内在逻辑。

4.示例:如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刻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且因势象形,雕刻精细。(或结合文章2-5节中某处具体内容,体现雕刻技艺“灵怪”也可。)(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十)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题目。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①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怪的)____________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B.①高可二黍许(大约)____________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C.①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是)____________②中轩敞者为舱(作为)

D.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上面)____________②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2.翻译下面句子。

(1)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1.B

2.(1)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3.D

4.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解析】

1.A.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奇妙)C.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做,这里是雕刻)D.东坡右手执卷端(右端)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倚,靠。衡,通“横”。趾,脚趾。(2)其,代他们。比,靠近。

3.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魏学洢;故选D。

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者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人物形象各具形态,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十一)阅读《核舟记》,完成题目。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

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

7.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2.C

3.D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6.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的背部。

7.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罔”“象形”“贻”“盖”“覆”“比”“端”“灵怪”等字词的翻译。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C项的解释有误,“盖大苏泛赤壁云”的意思是: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不正确。“尝贻余核舟一”的意思是:(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余”是“我”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作者魏学洢,不是苏轼。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作用的把握。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意思是: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这句话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全文,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上,很明显是为了表现此船与苏轼有关,是为了与第一段中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核舟的主题。

6.本题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是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从《核舟记》的二、三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这几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等,描述各部位人与物的神情状貌,显示出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课外文言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袭誉,字茂实,为人严悫①,以威肃闻。居家俭,厚于宗亲,禄禀②随多少散之。以余资写书,罢扬州,书遂数十载。尝谓子孙曰:“吾性不喜财,遂至困乏。然负京有赐田十数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力读可进求宦。吾殁后,能勤此,无资于人矣。”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悫(què):诚实;谨慎。②禄禀:用作官俸的粟米,官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以余资写书()(2)足以食()

2.下列对画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可以仰仗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B.然而依靠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C.这样辜负了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十几顷田地。

D.但是依靠京城中君主恩赐的几十顷田地。

3.李袭誉“不喜财”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从文中看,“无资于人”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多余的(2)足够

2.B

3.禄禀随多少散之勤劳耕作努力读书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两个词解释都不难,直译即可。余:多余的。足:足够。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根据关键词:然:然而。负:依靠。十数:十几。故选B合适。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禄禀随多少散之”按人口多少将俸禄散发给他们。可见其“不喜财”。根据李袭誉的告诫“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江都书,力读可进求宦”可知“勤劳耕作”“努力读书”是“无资于人”的基础。

【点睛】参考译文:

李袭誉,字茂实,为人正直诚实,以威严闻名。持家简朴,对宗族亲属照顾十分优厚,按人口多少将俸禄散发给他们。用剩下的钱请人抄书,罢任扬州时,书籍多得要用数辆车子装载。他曾对子孙说:"我秉性不爱财物,因此以至贫乏。但仰仗京城有赐田十顷,可以耕种,足够食用;在河内有千棵桑树,务桑可以穿衣;在江都有书籍,努力攻读可以进身求官。我死后,能勤于这三件事,就不用求助他人了。

(2022·天津河东区期中)(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②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③。母微笑曰:“病少差④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辄(zhé):总是,就。③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④差(chài):同“瘥”,病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未尝寝寝:____________②铨则坐枕侧不去去: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3.请你结合这篇短文内容说一说蒋士铨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①寝:睡觉②去:离开

2.蒋士铨曾经问她:“母亲有忧虑的事吗?”她说:“是。”

3.母亲是个知书达理、慈爱、重视孩子的教育、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没有睡觉。寝:睡觉。

②句意: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去: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尝,曾经;忧,忧虑的事;乎,语气词,相当于“吗”;然,是的。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由“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可知,蒋士铨的母亲在蒋士铨九岁的时候教授他诗文,可见她是一个知书达理,重视孩子教育的人。

由“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可知,在蒋士铨生病的时候,母亲总是关爱他而自己不睡觉,可见她是一个慈爱的人。

由“‘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可知,母亲用背书能够治愈病的方式巧妙地教导“我”,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闲暇的时候又抄录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经常说不出话而感到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母亲,您有什么不快乐吗?”母亲说:“是不快乐。”“既然这样,那么怎样能让母亲高兴呢?”母亲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我的病稍好了一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着书在母亲旁边背诵,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2022·江苏扬州邗江区第三共同体期中)(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不类城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越信宿

(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______(4)遂缘小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3.《桃花源记》一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根据《桃花源记》和选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答案】

1.(1)像(2)经过(3)牵、拉(4)于是,就

2.①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②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好似行走在图画之中!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人。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像。

(2)句意为:过了两夜。越:经过。

(3)句意为:拉着船也不能前行。曳:牵、拉。

(4)句意为:于是沿着小溪。遂:于是,就。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樵童,打柴的孩子;牧竖,放牧的孩子;相征逐,互相追逐嬉戏;真,真好似;行画图中,行走在图画之中。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此文借武陵渔人进入桃源所见、离开桃源再寻而不得的过程,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雪窦:根据“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水流更加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前行,在岸上行走了六七里),“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沿着小溪,划向山的左面,涉过溪水,四面山势回旋环绕,远远望去似有一条白蛇曲折起伏向下投入深谷之中)可知,雪窦在山水深处,人很难发现、进入;根据第二段“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整齐的桑树和小麦,高高低低地连在一起,农家隐藏遮蔽在竹子树木下)可知,雪窦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根据“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砍柴的樵夫和牧童互相追逐打闹,真好似行走在图画之中)可知,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桃花源:渔人“忽逢桃花林”,在林子尽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很难被发现,人很难进入;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景色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根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人男女劳作,老少生活快乐,概括为: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水流更加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前行,在岸上行走了六七里,停在药师寺。药师寺背靠紫芝山,僧人大多在读书,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

过了两天两夜,便沿着小溪,划向山的左面,涉过溪水,四面山势回旋环绕,远远望去似有一条白蛇曲折起伏向下投入深谷之中,原来是山涧的水啊。整齐的桑树和小麦,高高低低地连在一起,农家隐藏遮蔽在竹子树木下,砍柴的樵夫和牧童互相追逐打闹,真好似行走在图画之中!想要问问所经之地的历史和名称,可轿夫质朴土气,不太懂得吴地方言,有时勉强应答,有时答非所问,大抵问十句只能回答两三句。

过了两道山岭,起初路上有座亭子,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2022·山东济南章丘区期中)(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③中流,掬弄珠璧④。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苏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②殆:大概,恐怕。③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④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表现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我回头看着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3.苏轼五十八岁被贬之际,仍与小儿游玩赏景、沐浴汤池,可以看出苏轼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从“雪溅雷怒”、“掬弄珠璧”等生动的景物描写,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激动喜悦之情。从“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流露出作者孤独颓唐的情绪。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的意思是: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东”“北”表方位名词,其后应断开。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顾(回头看)、颓然(衰老、凄凉的样子)、复(再)、寐(睡觉)”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

《游白水书付过》是写苏轼与儿子游览佛迹院的事情,文章开篇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通过“雪溅雷怒”“掬弄珠璧”等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再从“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描写,并结合注释“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苏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可知,文章又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旷达,也隐含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伤感之情。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022·江西新余四中期中)(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①,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②,若罗浮③,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④,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⑤,可偃仰,可放笔研⑥、可瀹茗⑦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芳,取九天银河⑧,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⑨。于是水声、棋声、松声、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