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_第1页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_第2页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_第3页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_第4页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合集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关于力的教案模板合集10篇

力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

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

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

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__的脉络,并注重__多种写作

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勘察()贝聿铭()轩然大波()

遗shuāng()初生之dú()lín()选yíng()系

水xiè()diàn()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__相比,__在写作上有哪些

亮点?

3.__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

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__,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3.学习研讨

(1)__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用?

(2)__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

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__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

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

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__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

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

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

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

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

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

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

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

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

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

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

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

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

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

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

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

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

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

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

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

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

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

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

“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

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

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

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

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

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

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

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

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

力的教案篇2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

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

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

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

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

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力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单

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安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感受几种常见在力,

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后深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而本课是

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既是对力的概念更深入了解,同时也

是为深入研究力做准备,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让学生认

识弹簧测力计,了解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

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

大小,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来解决接下来要碰到的问

题。这节课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且在这个能力培

养在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学

习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力和弹簧测力计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

性经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厘米

有多长、1秒钟有多长等问题的答案,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力的大

小是如何测量的,力的单位是什么,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应该怎

样表示。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尺子、温度计、量

筒、天平、钟表等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基于此在《测

量力的大小》一课中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学

生认知水平和技能发展需要的,对各种测量工具的回顾帮助学生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建构有关“测量”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

“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知道

测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手操作,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学会制

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统计梳理已有知识,将新旧知

识建立联系。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自己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力的教案篇4

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活动设计就是想让幼儿从身边最近的地方,最近的人出发,

使幼儿想说、多说、爱说,注重用完整的语言表示,进一步促进

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

2: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

重点难点

难点:锻炼幼儿的胆量,学会倾听。

重点: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及感受家的温暖。

活动准备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图片

活动过程:

1:开始:播放《家族歌》进入活动场地

2:大家齐唱《家族歌》。

3: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说说《我的家》活动规则:我家住在、、、、

我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爸爸是做、、、、妈

妈是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爱我,我也爱他们、、、、、、

(幼儿述说当中让他们自由发挥)

4:让幼儿轮流上来描述自己的家庭情况。

5: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敢说会说,从身边最亲近的

人出发,锻炼幼儿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在活动中,老师充分运用

鼓励表扬等方法,如:你真棒、你说得很清楚等,来激发幼儿讲

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到自己能行,自己一定能讲得很好,从而提

高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满足感。在

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很享受活动的过程,

能不拘一格的描述自己的家,而且表达得相当的清楚,有些幼儿

在说到自己父母的时候还会表现出一种幸福感。但是有个别幼儿

还是比较胆小,上来的时候很忸怩,怕说。今后我觉得我还是要

多学习,多请教,以更好的引导各样的幼儿。

力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

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

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

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

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

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

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

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

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

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

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

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

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

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图11。4—4,能得到什么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

行解释。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3页第2、3、4、5

2、完成同步练习

力的教案篇6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

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

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

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

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

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

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

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

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

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

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

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

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

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

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

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

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

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

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

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

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

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

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

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

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________——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

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

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

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

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

(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

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

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

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

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

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

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

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

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

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

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

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

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

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

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

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

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

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

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

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

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

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

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

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

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

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

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

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

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

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

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

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力的教案篇7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

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

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

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

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

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

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力的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

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

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

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

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

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

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

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

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

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

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

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

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

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

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

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

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

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

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

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

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

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

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

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完成节后的练习。

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之一

力的教案篇9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

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

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

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

步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

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

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

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

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外部程序的“内

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

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

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的计算

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

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应怎样计算?

(附图{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

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这时水到渠

成:20+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

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图})

想:

(附图{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

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

+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

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

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

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

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示下列图形

(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

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

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

方法)

(附图{图})

(1)(2)

生:列式1.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3,进而归纳出

(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象概括得出结

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

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概念系统。

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

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

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

知识形成的中介,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

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

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说算理和公式的由

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外部语言,

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

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我们要

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

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

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材按着数的自

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

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

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对“增加”、“减

少”含义的理解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

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符号(=、>、

<)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

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

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

数与式大小的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

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

起点。

力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

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

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

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

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

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

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

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

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

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

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

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

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

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

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

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

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

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

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

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

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

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

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

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

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

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

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

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

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

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

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

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

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

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

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

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

提起来。

例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

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

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

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

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

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

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

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

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

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