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_第1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_第2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_第3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_第4页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q\a\vs4\al(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古代商业的2个关键点(1)三大内容:市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2)五大阶段: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2.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3个关键点(1)两个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2)两大效应:抑制新经济因素成长,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三大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课题(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回扣教材知识]一、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私商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空间时间监管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与居民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设市令或市长直接监管宋代以后市、坊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成为繁荣的大都会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四、丝绸之路1.路线(1)陆上丝绸之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2.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进补课程知识]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市场类型多样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商业城市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种类丰富宋朝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二、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2.原因(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4)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6)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探究重难知识]一、宋朝的海外贸易[材料][解读]宋朝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繁荣,明州城内有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有外国商人居住的使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也促进了港口的建设;政府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用于航海;发达的南北水运,这些都促进了对外海上贸易发展,也推动了港口城市的繁荣。[史论形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历史地位(1)原因①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②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③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2)历史地位实现了对外贸易重心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与宋朝时期一致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一]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及影响。[信息获取]材料一是对宋代草市的论述:①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②形式多样,有“山市、河市、庙市”等;③草市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草市的出现,推动了农村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存在乐于与商人结交朋友、商人婚嫁只看财力的现象,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与影响(1)变化规律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三、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材料]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解读]图1、2中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从图1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2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史论形成]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古代中国城市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7·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选A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D项错误。2.(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选D“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题后启智]常规角度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创新角度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区域位置对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法点拨解此类题时需准确把握经济与思想观念、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对题目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解读,从历史表象中发现其背后的历史问题,作出准确判断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选B材料中明后期低级官员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会现象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属,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与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对应关系,A项错误;早在唐宋时期市民阶层已经兴起,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要意思。4.(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eq\a\vs4\al([题后启智])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无不说明明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时期。以上两题分别以饮食器具的变化和明代迁都北京作为命题角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与政治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7·浙江4月选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选D从随船货物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贸易的货物类型,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6.(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eq\a\vs4\al([题后启智])宋元明清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从宋元到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时期,高考对其考查相对较为集中。上述两题从不同侧面考查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隐性考查这一时期的三次商业革命。宋代至明清发生了三次商业革命分别指的是:(1)第一次宋代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夜市、草市兴盛;出现全国性的著名城市;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第二次明清(前期)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出现商帮。(3)第三次商业革命是指晚清出现的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C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2.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业地位有所提高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D.社会奢靡现象严重解析:选B从不得入市到允许典卖,说明政府对商业从排斥到接受,这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体现了商业地位的上升,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中央相对于地方权力而言,官吏经商并非与中央对抗,排除A项;从皇帝“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来看,有政府的默认,无法体现吏治腐败,排除C项;题干并未涉及生活奢侈的内容,排除D项。3.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指出:“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C.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D.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解析:选D重商主义政策不符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传统,故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商业活动始终是受到政府监督的,故排除B项。唐代近代型商业初露端倪,但并不能说明当时商人的地位大幅提高,故排除C项。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与材料“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相符,故选D项。4.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选D材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5.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使货币交流逐渐增多,是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不是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并未突出区域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货币交流增多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说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故C项正确;我国一直是自然经济形态,故D项错误。6.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该材料说明当时()A.苏州商业发展繁盛 B.徽州商帮逐渐兴起C.政府停止抑商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当时苏州的盛况,说明了苏州商业发展繁盛的场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商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故B、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课题(二)古代的经济政策[回扣教材知识]一、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的问题。(2)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1)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征重税等政策。(3)明清时期①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②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措施(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4.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等。5.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三、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的条件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达的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发达的商业一批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产生的途径(1)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如在丝织业的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户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2)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如在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出现暑袜店的店主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店主与小生产者之间形成雇佣关系。3.特点从区域和行业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从程度上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从地位上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4.发展缓慢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进补课程知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中国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对商业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小,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2)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红夷(荷兰)和倭寇(日本)入侵。(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的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此外,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也是原因之一。2.评价积极影响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消极影响①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②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③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探究重难知识]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材料][解读]漫画说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史论形成]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长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材料二]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据上述材料归纳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信息获取]注意对材料一中有效信息的解读,由材料一中的“挟其重资,多买田地”可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解读材料二要注意分清层次,把握层意。以句号为界限,材料分别从商业、手工业两个方面指出了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和负面影响,这些措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史论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拓展;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资金用来购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劳动力因素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政策因素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设立关卡,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则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组织因素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观念因素传统文化以纲常名教为核心,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宗法观念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技层面传统科技趋于停滞,缺乏科技创新动力根本原因腐朽的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1.(2018·海南高考)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解析:选D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2.(2015·安徽高考)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B、D两项排除。eq\a\vs4\al([题后启智])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以上两题考查古代商业政策的灵活执行,突破了学生的固化思维,应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具体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3.(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A项最符合题意。4.(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选B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动,实行有条件地开放,故本题选择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而明代朝贡贸易仍然存在。eq\a\vs4\al([题后启智])明清并不是一直实行“海禁”政策,而是废弛多变,具体总结如下:1明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2明代后期,朝廷受舆论影响,被迫逐步开放海禁:政府允许民间商船经指定地点出洋从事海外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3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4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等地,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5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5.(2017·浙江4月选考)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解析:选A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热衷科举考试,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故B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