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_第1页
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_第2页
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_第3页
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_第4页
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路威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ChongqingLewayCivilEngineeringDesignCo.,Ltd.■■■■■■■■■■--F-03勘察设计工程概况项目区位水土高新园E标准分区位于水土南部区域,区域内渝广高速、悦港纵一路在建,悦港中路、悦港北路、太山二路等主次道路正在进行设计,周边地块即将进行开发建设。后河连接道长起点接清溪河现状龙滩子大桥,之后向北以路基形式下穿轨道高架桥,终点与纵二路平交。道路全长683.966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宽12m/10m,双向两车道,道路全线为路基。工程规模及主要设计工程规模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位于太山二路、悦港纵一路、清溪河围成的区域,本项目共包含11条道路,其中次干路4条,支路7条,道路全长约8.49km。表1-1工程规模一览表道路名称道路等级道路长度设计车速标准路幅太山二路西延段次干路326.935m40km/h22m横一路支路807.751m30km/h16m横二路次干路690.104m40km/h26m横三路支路624.749m30km/h16m横四路支路169.389m30km/h16m横五路次干路555.772m40km/h26m纵一路支路1282.073m20km/h7m纵二路次干路2143.098m30km/h26m纵三路支路776.853m30km/h16m纵四路支路426.903m30km/h12m后河连接道支路683.966m20km/h12m/10m根据业主建设计划,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分阶段实施,本次施工图设计为后河连接道。后河连接道长683.966m,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标准路幅宽12m/10m,双向两车道,含一座4.0m×2.5m矩形箱涵。设计内容后河连接道本次设计范围桩号为K0+100~683.966段,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电照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及交通工程等工作。

本项目预计2022年12月启动建设,计划2023年12月竣工通车。本项目设计工作进展情况2017年02月,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就《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设计》进行招标,我单位中标并进行后续设计。我单位就项目编制工作设计任务书,并结合业主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进行现场踏勘。2017年04月,水土公司召开方案技术内部审查,原则同意推荐方案。2017年05月~06月,完成两次经济评审。原则同意本项目方案。2017年08月,与建设单位、规划分局、交通院进行对接,原则同意该推荐方案。2018年11月,太山二路确定由E标准分区中间调整至东侧紧邻渝广高速,并取得批复。本项目路网进行相应调整,并完成可研评审。2019年7月,路网调整方案通过光荣主任重点办专项会议审查,并完成入库工作。2019年10月,完成高边坡专项设计和论证。2019年10月~12月,根据调整后的方案,重新进行两次经济评审,并通过审查。2020年1月~3月,完成后河连接道可研编制工作,并通过审查,2021年4月取得后河连接道可研批复。2022年6月,完成方案阶段后河连接道轨道专篇,并通过评审。2022年7月,完成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并通过评审。图纸分册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施工图设计共分四册:第一册《道路、交通工程》、第二册《岩土、排水、结构、照明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交通工程》。危大工程范围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本项目人工挖孔桩、箱涵基槽开挖、高边坡填筑等属于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期间需要按照危大工程管理办法相关程序执行管理。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全面熟悉设计文件,核对线路资料,核实基坑标高、坡率并进行现场核对,仔细研究本基坑的地质情况,做好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核实地形、地物,必要时设置观察点,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论证前专项施工方案应当通过施工单位审核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查。专家论证会后,应当形成论证报告,对专项施工方案提出通过、修改后通过或者不通过的一致意见。专家对论证报告负责并签字确认。现场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告危大工程名称、施工时间和具体责任人员,并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编制人员或者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当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方案交底。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对危大工程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登记,项目负责人应当在施工现场履职。监理单位应当结合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并对危大工程施工实施专项巡视检查。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照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应当要求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要求其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于按照规定需要进行第三方监测的危大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对于按照规定需要验收的危大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危大工程发生险情或者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报告工程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应当配合施工单位开展应急抢险工作。危大工程应急抢险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制定工程恢复方案,并对应急抢险工作进行后评估。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档案。施工建议承包商进场后应对地质情况进行必要的复勘,若发现与工程地质详勘不符,应及时同业主、设计、监理及地勘单位以确定进一步解决方案。边坡工程应由业主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经设计、地勘、监理和业主等共同认可后实施。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在建轨道构筑物、既有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现状地形地层的保护,确保支护工程不对已建、拟建工程产生安全影响。基坑支护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发现边坡变形过大,变形速率过快,周边环境出现沉降开裂等险情时应暂停施工,及时向勘察、设计、监理、业主通报,根据险情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施工中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防止基坑纵向滑坡: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必要时设置临时挡护结构物进行基槽加固,同时禁止坡顶堆载。在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保证该层土中降水效果;暴雨来临前所有的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大功率水泵抽水,防止坡脚浸水;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基坑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坡脚位置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坑,并排专人值守,必要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混凝土处理;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开挖工作面的形式,避免暴露太多的工作面。基坑雨季施工时,应准备充足的排水设备,以便大雨时及雨后及时抽排基坑积水,避免基坑浸泡;同时加强对周边支护结构的监控量测及现场巡查。确保工程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转。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戴好安全帽,基槽开挖时,禁止站在基槽边上和槽底靠近槽壁处,边上应有其他人监督安全。在建构筑物附近3m区域应该采取人工开挖施工,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对返挖区进行处理、回填。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备非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监测。设计依据及采用规范设计依据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片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悦来组团D、水土组团E标准分区(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年7月);悦港北路施工图设计资料(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9.07);《水土组团E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全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区的指导意见》;轨道六号线二支线设计资料;《悦港纵一路道路工程施工图》(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6.08);《太山二路南延伸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资料》(重庆市勘测院2019.06);《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高速公路(重庆段)二期工程起点接线段施工图设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06);《悦港纵一路道路工程施工图》(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18.07);本项目范围内的1:500实测地形管网资料;业主提供的轨道六号线支线二期施工图设计资料,及边坡相关设计资料;《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第二次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南江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19.10);《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补充勘察报告》(重庆南江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22.03);《水土健康城公园—水系研究治理篇》(重庆南江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021.07);《清溪河北岸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22.03)现场调查的其余相关资料。道路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13]57号)《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标准》(DBJ50T-278-201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DBJ50/T-064-20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20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05MR60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庆市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指导性意见(试行)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与规定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等相关规范标准要求,不存在突破规范强制性条文情况。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设计说明中前后不一致,设计速度有30km/h和20km/h两种情况,请明确设计时采用的设计标准。回复:已按意见删除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本次后河连接道设计速度为20km/h。设计依据中补充的《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等新增的现行规范。回复:已按意见补充,详见初设文本1.6节。根据地勘资料,“K0+400~K0+744.171段场地填土不均匀,不能直接利用,对填土作道路基础时应采取强夯压实填土作基础”,本次设计未做处理。回复:结合地勘资料及轨道办意见,该段路基轨道范围内采用翻挖换填处理,轨道范围外考虑本项目离轨道较近,采用分层碾压路基,严格控制压实度要求,减小对轨道的影响。直曲坐标表:表格有误。平面图中该项目设置7处曲线,表格中仅提供3个交点参数信息,无法审查参数是否符合规范。回复:已修改直曲表错误信息,更新为正确直曲表。设计说明“5.2.3超高加宽设计”,道路弯道加宽设计应根据规范要求取值,同时优化道路平面图中的加宽设计。回复:本次设计JD3、JD4、JD5、JD6及JD7圆曲线均应加宽。其中JD3、JD4、JD5及JD6结合红线及平面设计,统一加宽值为0.4m。JD7圆曲线根据规范单车道加宽0.39m,本次设计结合交叉口展宽设计,该段单车道加宽值为1.5m。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道路K0+300~K0+500段,两侧未设置人行道,拟采用步道连接,不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建议优化。回复:已在初设文本6.1节中补充说明,景观步道应与本项目贯通连续,保证人行道的连续性。道路K0+440处箱涵为泄洪通道,是否进行行洪论证,应补充说明回复:本次设计已在11.9.4水力计算章节补充说明该处行洪说明,具体由建设单位进行行洪论证。道路沿线有10KV高压电杆,高压铁塔做好搬迁避让措施,若不能搬迁避让则应协调相关部门作好保护措施。回复:按专家意见执行,积极与相关产权单位对接,落实迁改或保护方案。施工图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设计说明“5.10.2车行道防撞护栏”章节提到,“轨道保护区域路段,在路缘石处采用双圆管金属梁柱式防撞护栏。”下一阶段补充双圆管金属梁柱式防撞护栏详细设计图。回复:已在DL-19中补充防撞护栏大样图。高边坡支护设计方案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校核岩土设计参数、完善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回复:根据意见,复核设计参数及勘察报告参数,完善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满足规范要求。完善方案比选。回复:根据意见,补充10#边坡坡脚支护桩设置位置的方案比选内容,详见初设剖面设计资料。细化边坡回填填料、回填质量控制要求;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强调执行“动态化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细化边坡监测和信息反馈要求。回复:根据意见,补充细化边坡回填填料、回填质量控制要求;完善边坡施工顺序、方法和工艺;强调执行“动态化设计、信息法施工”边坡监测与反馈要求,详见第8小节内容。明确危大工程范围,要求施工单位按建办质[2018]31号文及渝建安发[2019]27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回复:根据意见,明确危大工程范围,文件要求施工单位施工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项目初步设计对轨道交通影响的专项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你单位报送《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专项审查意见申请表表[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后河连接道)项目]》和该项目初步设计相关资料收悉。根据《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修订)》(以下简称《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有关规定,经研究,原则同意该项目初步设计。为确保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现提出以下意见,请严格执行:该项目起于清溪河现状龙滩子大桥,之后向北以路基形式下穿轨道高架桥,终点与纵二路平交。道路全长约684m,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宽12m,双向两车道,道路全线为路基。其中,K0+437.8处设排水箱涵一座,箱涵净空为4.0mx2.5m;K0+552.3~K0+612.8段为高填方路基,最大填方高度约17.7m,边坡采用坡率法放坡+挂网植草护坡,坡脚设置桩板挡墙防护,桩板挡墙长84m,桩基直径1.8m,桩中心间距4.0m。该项目部分路段、排水箱涵、高填方路基桩板挡墙进入运营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二期王家庄站一清溪河站区间高架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与方案设计相比,该项目初步设计未向不利方向调整。具体关系如下:该项目K0+373.8~K0+454.4路段进入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路基为低路堤。路基于K0+413.3处下穿轨道桥梁A14-A15跨梁体。道路路面(设计标高219.7)与轨道桥梁结构底(标高249.7)最小竖向距离约30.0m;路基边坡线与轨道A14桥墩承台结构边最小水平距离约1.6m,与轨道A15桥墩承台结构边最小水平距离约2.7m。排水箱涵结构边与轨道A14桥墩承台、墩身结构边最小水平距离分别为12.4m、14.4m。箱涵基坑采用明挖施工,开挖高度约4.5m,基坑底(设计标高216.2)与轨道A14桥墩承台顶(标高215.4)最小垂直净距为0.8m。高填方路基桩板挡墙结构边与轨道桥梁桥墩承台结构边最小水平距离约15.2m。桩顶(设计标高218.3)与轨道A10桥墩承台顶(标高213.7)最小垂直净距为4.6m,桩底(设计标高204.6)与A10桥墩桩基底(标高194.2)最小垂直净距为10.4m。回复:本次施工图设计与轨道专篇初步设计保持一致。该项目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外部作业影响等级为特级,为较大风险项目。下一步设计过程中,该项目不得向不利于保护轨道结构安全方向调整,即:与本次报送的初步设计相比,该项目与轨道交通结构的水平距离不得减小、箱涵基底标高不得降低、下穿轨道段路基标高不得提高。根据《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意见》要求,该项目初步设计轨道专篇及相关设计文件征得市住房城乡建委书面意见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对确需修改且涉及控制保护区内平面布置、与轨道交通的空间位置关系、建设规模、填(挖)方高度、边坡支护方式、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建设单位应将调整后的初步设计文件(含初步设计轨道专篇)报市住房城乡建委重新征求意见。回复:与报送的初步设计相比,与轨道交通结构的水平距离无变化、箱涵基底标高无变化、下穿轨道段路基标高无变化。本项目未向不利于保护轨道结构安全方向调整。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作业,控制保护区外采用爆破作业的,应采用控制爆破,传递至轨道交通结构及设施上的爆破振动速度不得大于1.5cm/s。回复:详见本说明13.2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路基基底、箱涵基底,地基应进行加强处理,避免差异沉降对轨道交通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控制保护区范围内的填方区域应采用静力碾压,减小轨道交通结构物的扰动,严禁强夯、冲击碾压,严禁在控制保护区内弃渣堆载。回复:详见本说明13.2节。该项目应做好边坡、基坑和沟槽等防、排水措施,高填方路基边坡成形后应及时施作坡面防护和封闭,防止积水、渗水和漏水造成路基失稳、边坡坍塌。竣工后,应按照设计要求并结合现场地形地貌,做好道路、边坡顶和坡脚的截排水设施,及时将地表积水引排至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以外。回复:详见本说明13.2节。该项目桩基础应跳桩成孔,必要时辅助临时支护措施,严格控制桩基垂直度、桩长以及嵌岩深度,确保桩基抗剪、抗倾覆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回复:详见本说明13.2节及岩土设计章节。该项目施工便道应尽量远离轨道交通结构物,机械设备紧临轨道桥梁墩台作业时,应在桥梁墩台周围设置警示标示和防碰撞设施,施工机械由专人指挥。回复:施工便道应尽量远离轨道交通结构物。施工作业时,在桥墩周围设置临时防护栏和警示标志。详见本说明13.2节内容。该项目下穿轨道桥梁A14-A15跨梁体路段,道路两侧防撞护栏应提高防撞等级,确保道路行车安全和轨道桥梁安全。回复:道路两侧设置SS级防撞护栏,详见本说明11.2节内容。施工过程中若遇地下不明管线及构筑物时,应停止施工,并及时通知市轨道集团,查实现场实际情况后确定下一步施工方案。回复:已在本说明16.4节内容明确。根据《意见》要求,你单位应严格按照已征得同意的初步设计轨道专篇及书面意见组织开展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应全面、严格落实初步设计轨道专篇及书面意见,深化轨道交通安全保护措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有控制保护区专门章节和图纸,在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对前阶段轨道专篇及书面意见执行情况逐条进行说明,在相关施工图纸中标识出项目与轨道交通设施的空间位置关系。回复:已在3.3节中逐一回复并落实相关意见;已设置专门专篇内容及图纸,详见第十三章说明及道路图纸。根据《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意见》规定,该项目开工前,你单位应会同市轨道集团制订对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保护方案,并征得市轨道集团同意,签订安全责任书、完善相关管理手续,接受市轨道集团的安全保护巡查。安全保护方案应包括该项目实施时对轨道交通结构设施影响的第三方监测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及应急预案等。其中,第三方监测方案由建设项目业主按照《监测办法》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编制;在该项目施工期间及投用一年内,建设项目业主应组织第三方监测单位对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二期受影响区段进行全过程系统监测,并定期将监测数据反馈市轨道集团备案。回复:严格执行本条意见,由建设单位在本项目开工前执行。根据《条例》第四十七条,《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以及《意见》规定,你单位应将该项目对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方案、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含轨道专项审查意见)等送我委专项备案。你单位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时,应当提供安全保护方案及专项备案意见,作为建设工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资料的必要组成部分,供施工许可证发证机关查验;无安全保护方案及专项备案意见,施工许可证发放机关不得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回复:严格执行本条意见,由建设单位执行。你单位应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安全保护方案(含轨道专项监测方案)及备案意见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如因该项目建设或投用而影响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相应的安全、经济及法律责任均由你单位独自承担。回复:严格执行本条意见,由建设单位执行。你单位在该项目后续建设中,应严格落实建设单位质量安全首要责任,有效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参建各方的履约管理,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和人员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全面满足本意见要求,并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202等有关标准规定,确保项目自身建设安全、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回复:严格执行本条意见,由建设单位执行。根据《意见》规定,该项目完工后,工程竣工图说明中应注明施工图设计文件控制保护区专门章节落实情况,在相应竣工图纸中应标识建设工程与轨道交通设施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按规定申报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该项目竣工后,你单位应向市轨道集团出具竣工情况报告。回复:严格执行本条意见,由建设单位执行。本意见需结合附件方可生效。回复:无。建设条件场地现状沿线城市轨道重庆轨道交通六号支线二期工程,线路起自悦来站北端,沿悦复大道、悦港纵向路、和太一支路、Z4路向北至终点沙河坝站,主要串联了会展中心城、水土组团。二期工程线路全长14.025km,其中地下线(含U型槽)8.862km,高架线5.115km,路基线0.048km,设站7座,其中地下站5座,高架站2座,换乘站2座,分别与轨道交通十号线、十四号线和十六号线换乘,平均站间距1954.787m,最大站间距2923.013m(刘家院子站~雨台山站),最小站间距1241.515m(胡家桥站~红岩坪站)。在刘家院子站西侧设草家湾车辆段一座,占地约31.5公顷。二期工程不新建主变电所,利用六号线二期工程平场主变电所供电,同时由十号线一期大坝寺主变电所支援供电。控制中心位于两路口与一、二、三、六号线共享。轨道交通六号线支线已于2020年底通车。本次项目入侵已建轨道交通六号支线王家庄站~清溪河站高架桥,侵入轨道交通六号支线桩号范围为K15+533.050~K15+733.050,该段轨道制式为钢轮钢轨。32m+(40+65+40)m+(3×35)m+(30+2×35+30)m+(3×35)m+30m+35m+35m+25m,共5片简支梁,一联(40+65+40)m连续刚构,两联(3×35)m连续刚构,一联(30+2×35+30)m连续刚构。本次道路入侵段高架墩柱编号分别为A10(墩高32m,埋深17m)、A14(墩高12.5m,埋深32m)A15(墩高33.5m,埋深12m);其中本段高架桥标准桥墩采用独柱Y形墩;高墩采用空心墩。基础为群桩基础,标准墩桩基础根据承台选用4根或者6根φ1.2m、φ1.5m钻孔灌注桩。图4-1高架段标准断面沿线铁路根据收集铁路资料及现状调查,本项目实施范围内无铁路交通。沿线城市道路及公路现状道路渝广高速渝广巴高速公路是重庆市、四川省规划的一条区域间的重要高速公路,是重庆经四川至陕西的一条便捷通道。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调整后,该高速成为银昆高速公路(G85新线)重庆到银川高速的第一段。渝广高速重庆段:一期起于北碚区复兴镇堕井村,与绕城高速北段相接(二期由此向南至渝北区悦来镇),经过北碚区复兴、静观,合川区清平、三汇、双槐、止于合川区香龙镇。本项目东侧为渝广高速。悦港纵一路悦港纵一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道路红线宽度26m,双向四车道。为水土E组团片区南北向通道,主要服务周边地块,目前已完成施工。在建道路悦港北路悦港北路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为60km/h,双向6车道,标准路幅宽度44m。道路呈东西走向,设计起点位于悦港大桥东引道(K0+460),设计终点止于金山大道交叉口节点。悦港北路目前在建。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纵二路)纵二路全长2543.098m,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30km/h,道路起点接跨清溪河大桥及后河连接道,向北下穿悦港北路、横五路,然后与横四路、横三路、横二路、横一路平交,终点至太山二路。道路依山就势而建,减少了道路的挖填方。目前纵二路已完成施工招标,即将施工。清溪河片区道路工程(B线)清溪河片区道路工程B线位于后河连接北侧约30m。B线道路全长1378.235m,标准路幅宽18m,设计车速30km/h,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道路共设置桥梁两座,1号桥全长375m,桥梁标准宽度为15.5m。2号桥分左右两幅布置,左幅桥全长170m,桥宽8m;右幅桥全长175m,桥宽8.64m。目前清溪河片区道路工程(B线)已完成施工招标,处于在建状态。沿线地块建筑在建万华地块道路K0+100~K0+400右侧地块已出让,正在建设中。高压线路及铁塔本项目沿线无高压线路及铁塔。既有及规划管线既有管线项目所在地开发建设强度较低,管线相对较少。通过现场勘察及向各专业单位咨询调查,工程沿线的管网主要在既有道路处、城镇处。有雨水、燃气、通信等多种管线。规划管线规划有d500截污干管,正在建设中。古树、文物保护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及规划资料了解,项目沿线无文物、古树。拟建公园本项目K0+000~K0+350右侧为《清溪河北岸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为拟建公园水系景观,水系为南北走向,通过本项目箱涵后,往南侧清溪河排出。气象水文(摘于地勘报告)气象勘察区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提供的重庆主城区气象资料,沿线气象资料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4℃,出现日期:1977年1月30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为93.9mm。最大年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61年),最大日降雨量266.6mm(2007年7月17日),历史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1986年),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其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且多大雨、暴雨。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水文拟建纵二路里程K0+700~K0+980左侧见一人工排水沟,沟深约2.5m(见照片2.1)水深0.3-0.5m,用地红线范围内仅在纵二路(K1+300~K1+360段)与横四路之间位置分布有1个积水的水塘,水深0.5~1.8m,为当地村民喂养鱼苗蓄水。后河连接道起点位置位于清溪河(双口河)龙滩子大桥北桥头,清溪河(双河口)勘察期水位0.3~0.5m,局部已经断流,根据搜集资料该处常年水位193.6m,50年遇洪水水位201.2m。地形地貌(摘于地勘报告)后河连接道拟建道路呈曲线型,平面形态似倒钟型,起点位于双口河与龙滩子大桥平接,终点与纵二路勘察起点平接。该段道路处于居民区地带及原始斜坡地带,斜坡地带地势较陡,地形坡角18~35°,局部陡砍达52°,居民区地带地势总体平缓,地形坡角2~3°。工程地质情况(摘于地勘报告)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地质构造位处悦来场向斜的东翼,无断层发育,岩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81~285°,倾角16~53°,其中后河连接道路:优势产状为285°∠16~26°。该区层面总体平直光滑,张开度2~5mm,局部泥质充填,中厚层状,间距0.30~0.80m,延伸长度大,结构面结合很差,属软弱结构面。拟建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岩性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ml4)、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el+dl4),下伏岩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岩层,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素填土(Qml4)杂色,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局部可见混凝土及碎砖块,碎块石块径一般在5~50cm,大者可达115cm,土石比3:7~2:8为主,局部较薄地带土石比为8:2。该层主要为周边工程修建平场时堆填而成,堆填方式为人工抛填,局部因工程需要进行了辗压,结构松散~稍密,堆填时间2~5年。纵二路左侧为E标准分区一期施工回填区及横五路东段回填区,根据调查访问以抛填为主,局部因工程需要进行了辗压,堆填时间1~2年,厚度总体较大,钻探时有夸孔掉钻等现象,结构松散~稍密。其余地带回填主要当地修建民用住房、厂区或道路局部回填,回填时间5年以上,厚度较薄,结构以稍密为主,本次钻探揭露填土层最大厚度23.1m(ZY065)。粉质粘土(Qel+dl4)黄褐色、黑褐色为主,主要为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硬塑状(硬塑状主要集中在深厚填土下部,或斜坡表层土体),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均中等,无摇震反应,为残坡积成因。该层厚度0.45(ZY062)~8.2m(ZY152),主要分布于坡间沟谷、丘陵斜坡脚、及原始地形为冲沟的填土下部地段。淤泥(Qel+dl4)深灰色、流塑~软塑状,部分夹有机质,有腐味,刀切面光滑,干强度底,无摇震反应。该层厚度0.90(ZY245)~2.85m(ZY249),主要分布在场区内鱼塘及藕田内,其中纵二路K1+310~K1+360及K1+572~K1+604鱼塘表层为灰黑色,流塑-软塑状淤泥,有臭味,含腐殖质。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J2s-Ms)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粘土矿物,部分含砂质重,质软,易风化崩解。揭露厚度0.90(ZY018)~24.9m(ZY119)。勘察场地均有分布。据勘探资料,泥岩分布于整个场地,为场区基岩主要岩性之一,与砂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砂岩(J2s-Ss)灰白色为主、紫红色次之,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暗色矿物次之,泥质胶结,部分含泥质重。揭露厚度1.0(ZY144)~21.5m(ZY044)。据勘探资料,分布于整个场区,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为场区基岩主要岩性,与泥岩呈互层状产于场地内。钻探未揭穿该层。基岩面及强风化层特征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基岩面主要随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总体来说,场地内的基岩面向冲沟内倾斜,其埋深在拟建线路上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填方平场)密切相关,在原始斜坡地带,基岩面埋深较浅,一般0.0~2.0m,但在填方较大区域,基岩面埋深较大,一般3.5~24.60m。场地中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1.70m(ZY022)~5.1m(ZY082),经钻探揭露,其岩芯相对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石强度低。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土界面倾角一般5~28°,局部原始斜坡坡度较陡处可达52°。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属丘陵斜坡地貌区,拟建场地位于斜坡、沟谷地带,总体地势纵向上呈北高南低、横向上东高西低,沟谷较发育,坡降小,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来自大气降雨补给,并自含水层向沟谷呈渗流或细流状态排泄,气候条件对地下水流量影响较大,一般丰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人工堆填、建筑物的修建等,天然水文地质条件受到极大改变,这无疑对含水层及地下水补、迳、排特征都有极大影响。按含水层和地下水特征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这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岩性为砂岩、泥岩,地貌上呈陡崖或缓坡,主要分布在场地内冲沟两侧的丘坡地带。该含水层按受大气降雨及人工排水补给,迳流途径短,排泄条件好,多以渗流或细流形式流出地表或补给其它含水层,故富水性较差。第四系孔隙水根据堆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残坡积中的地下水,多属季节性含水,即丰水期地下水较丰富,枯水期几乎无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及人工排水,部分地段接受基岩裂隙水补给,以渗流、片流排出地表或补给其它含水层。人工填土中的地下水该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拟建道路沿线的填土中,场地内填土层,后河连接道附近部分轨道6号线支线施工区,填土为人工抛填,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人工填土碎块石含量较大,透水性较好,储水条件较差,但不排除雨季时上层滞水较丰富,地下水主要沿原始地面排泄;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及钻孔水位观测,基本无地下水。综上,场地内该层地下水多以渗流方式沿原始冲沟排泄。地下水水量根据在拟建场地选取代表性钻孔,进行简易提水测试。在进行抽(提)水试验前,先提干选取的冲沟地带钻孔ZY104、ZY133、ZY153及ZY181孔内钻探循环水,经对记录资料分析、计算,提水后水位降至孔底后,基本不恢复或恢复较慢,故勘察期间、勘探孔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无统一水位线。钻孔ZY104邻近鱼塘,除场地内冲沟及水塘旁地形低洼处有少量地下水存在以外,其余勘察地段无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无统一水位线。场地内局部地带填土厚度大,在持续雨季降水补给下或施工中排水较多的情况下,原始地形较低洼地带汇集地表水,形成孔隙潜水,水量可能远比勘察期间的水量大,由于勘察期长时间高温,无降雨作用,存在季节性补给不足,施工单位应备好排水设施,应对局部地带基础开挖后较大水量的疏排。基岩面及风化带特征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基岩面主要随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总体来说,场地内的基岩面向冲沟内倾斜,其埋深在拟建线路上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填方平场)密切相关,在原始斜坡地带,基岩面埋深较浅,一般0.0~2.0m,但在填方较大区域,基岩面埋深较大,一般3.5~24.60m。场地中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1.70m(ZY022)~5.1m(ZY082),经钻探揭露,其岩芯相对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石强度低。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土界面倾角一般5~28°,局部原始斜坡坡度较陡处可达5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Qml4)勘察区内人工素填土主要为周边工程修建平场时堆填而成,堆填方式为人工抛填,局部因工程需要进行了辗压,结构松散~稍密,堆填时间2~5年。Z2路左侧为E标准分区一期施工回填区及横五路东段回填区,根据调查访问以抛填为主,局部因工程需要进行了辗压,堆填时间1~2年,厚度总体较大,钻探时有夸孔掉钻等现象,结构松散~稍密。其余地带回填主要当地修建民用住房、厂区或道路局部回填,回填时间5年以上,厚度较薄,结构以稍密为主。选取8孔作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但由于块石块径较大,含量大于50%,动力触探无法实施。根据重庆市地区经验,素填土为松散~稍密状,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分层夯实压密,厚度较大超过夯实有效深度的地段建议挖开分层压实压密,达到设计要求后可作为路基的持力层。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el+dl4)粉质粘土根据地勘报告表3.2.2-1:可塑状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平均值23.09%,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71,塑性指数平均值12.23,液性指平均值数0.32,液限(10mm%)平均值31.44,压缩系数(a1-2)平均值为0.62MPa-1,压缩模量(E1-2)平均值为5.68MPa,天然凝聚力标准值为33.61Kpa,天然内摩擦角标准值为9.24°,饱和凝聚力标准值为22.39Kpa,饱和内摩擦角标准值为6.98°,粉质粘土呈硬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该层粉质粘土主要分布在深厚填方区及部分宽缓冲沟内(由于勘察期间长时间未下雨,导致地表局部土体干裂)。根据地勘报告表3.2.2-2:硬塑状粉质粘土天然含水量平均值18.9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61,塑性指数平均值12.24,液性指平均值数0.11,液限(10mm%)平均值29.80,压缩系数(a1-2)平均值为0.26MPa-1,压缩模量(E1-2)平均值为6.52MPa,天然凝聚力标准值为46.36Kpa,天然内摩擦角标准值为12.10°,饱和凝聚力标准值为30.65Kpa,饱和内摩擦角标准值为9.03°,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为中等压缩性土。岩体工程地质特征由于本次勘察范围内岩石抗压强度差异较小,因此综合统计各岩石测试成果统计结果如下:岩土体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0.1,线路区土、石可挖性分类如下:松土(Ⅰ):主要为线路区内的淤泥、耕植土;普通土(Ⅱ):主要为线路区内的粉质粘土、素填土;硬土(Ⅲ):主要为线路区内的强风化砂岩、泥岩;软石(Ⅳ):主要为线路区内的中风化泥岩;次坚石(Ⅴ):主要为线路区内的中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根据《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Z1路(K1+060~K1+809.13)、Z3路(K0+480~K2+224.716)、C1路(K0+000~K0+727.963)工程勘察波速测试报告》:强风化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503-2630m/s;中风化泥岩层声波速度为2855-2973m/s;强风化砂岩层声波速度为3433-3577m/s;中风化砂岩层声波速度为3811-3909m/s。根据完整性测试成果表,该场地中风化岩体完整系数为0.57-0.62,其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根据表3.2.3-1~表3.2.3-2的统计结果、及《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判定拟建道路区:中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5.07~6.76Mpa,为软岩,属Ⅳ类;拟建纵二路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29.31MPa,为较软岩,属Ⅳ类,其余道路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32.53~33.64MPa,为较硬岩,属Ⅴ类。持力层选择及设计建议场地路基段岩性包括素填土、淤泥、粉质粘土、中风化基岩。各岩性路基均匀性及工程措施建议如下:素填土在场地分布较广泛,厚度大,一般厚0.75~23.1m,路基段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均匀性差。松散~稍密的素填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分层夯实压密,超过夯实有效深度的建议挖开分层夯实压密,达到压实填土规范要求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淤泥主要分布在水田、鱼塘及冲沟表层,一般厚度0.9m~2.85m,靠近丘陵斜坡坡脚地段厚度较小,冲沟及鱼塘中部厚度稍大。分布零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该层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一般分布在场地内冲沟及斜坡地段,局部填土下部也有该层分布,路基段上该层厚度变化大,一般在斜坡上该层厚度小(0.45~2.0m),在原冲沟地带该层厚度较大(钻孔ZY152最大可达8.2m),路基段上该层厚度总体较薄,分布不均匀,均匀性较差,承载力值低,该粉质粘土层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采用强夯处理或抛石挤密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厚度1.7~5.1m,厚度较薄,分布均匀,承载力值较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中风化基岩厚度大,分布均匀、稳定,承载力值高,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岩土体参数取值原则土体物理性质指标直接采用室内试验平均值,土体变形指标根据室内试验值并结合地区经验进行取值。岩质地基承载力值的确定: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14.3.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较完整时取1.40-1.10,本次勘察范围内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14.3.5条,当设计需要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对岩质地基可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33的系数确定;对土质地基可由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乘以0.50的系数确定。当岩土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数不足时,岩土试验标准值按岩土试验平均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所得。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9;岩体粘聚力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3;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4。岩土体参数建议值拟建道路各区段岩土体设计参数推荐取值详见后表。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取值:可塑状粉质粘土取0.23、硬塑状粉质粘土取0.28,泥岩取0.45、较软砂岩取0.55、较硬砂岩取0.65;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泥岩取380kpa、较软砂岩取1000kpa、较硬砂岩取1300kpa;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可塑状粉质粘土45kpa、硬塑状粉质粘土50kpa,稍密素填土取120kpa。表4-1岩土体参数取值建议表区域稳定性及地震区域稳定性拟建线路沿线范围及其周边的除目前临时形成的部分在建人工填方边坡(主要为Z2路K0+640~K1+200段道路左侧外围在建E标准分区一期工程平场堆填区)及横四路K0+280~K0+415段整体稳定,存在坡面垮塌、坡脚孤石堆填外,沿线道路其余自然斜(边)坡、等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整体稳定。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的整体稳定。经钻探和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稳定。勘察过程中在基岩内未发现掉钻、空洞或软弱夹层等现象。综上,Z2路K0+640~K1+200道路左侧外围在建E标准分区一期工程平场堆填区目前为在建边坡,有专项的边坡设计方案,后期按设计要求放坡治理后为稳定边坡;横四路K0+280~K0+415段设计拟采用放坡+格构护坡治理后为稳定边坡,故本场地适宜拟建道路的工程建设。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拟建道路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拟建道理修建后,可根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修正。按《E标准分区配套路网二期道路工程(第二次勘察)波速测试报告》,场地内粉质粘土剪切波速范围154-185m/s,本场地粉质粘土Vs取值为165m/s,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内人工素填土剪切波速范围138-148m/s,本场地素填土Vs取值为145m/s,为软弱场地土;下伏基岩声波速度Vp均大于800m/s。根据勘察期覆盖土层厚度对拟建线路道路段进行场地类别划分详见下表。需要说明的是后期回填的压实填土应实测剪切波速值以校核场地类别。表4-2拟建道路各路基段地震效应评价道路名称里程桩号覆盖层厚度(m)土体等效剪切波速(Vse)或岩石剪切波速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备注拟建后河连接道K0+000~K0+2002.2~6.5156.3Ⅱ0.35一般地段K0+200~K0+3950~7.1158Ⅱ0.35不利地段地形坡度较陡K0+395~K0+744.1712.7~8.9146.9Ⅱ0.35一般地段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并按照上述设防类别进行抗震设防的情况下,素填土可能因不均匀性引起地基错裂或沉降,要求压实填土的压实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对场地内边坡进行有效支护,使场地稳定后,在地震作用时本场地或场地附近不存在滑坡、崩塌、地基液化、震陷的问题。无液化土分布,不需作抗液化设计;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分布连续、稳定,拟建场地岩土地震稳定性较好。不良地质现象据区域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除目前临时形成的部分在建人工填方边坡(主要为Z2路K0+640~K1+200道路左侧外围在建E标准分区一期工程平场堆填区)及纵四路新近回填边坡,存在坡面垮塌、坡脚孤石堆填外,其余拟建线路沿线的自然斜(边)坡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本勘察场地内及附近地带也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路基分段工程地质评价(摘自道路地勘)后河连接道K0+00~K0+112(一般路基)该段道路设计标高与现状标高基本一致,现状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地表由粉质粘土层覆盖,土层厚度2.2-6.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土质边坡,右侧最大高度3.2m挖方土质边坡,左侧最大高度1.5m的土质边坡,安全等级三级,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块石土或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平缓,按照挖方按设计1:1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对两侧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压实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可作为天然路基持力层。后河连接道K0+122~K0+460(填方路堤)该段主要为填方路堤段,本段横穿斜坡中下部,斜坡被块石土覆盖,土层厚度0~8.50m,斜坡段横向坡角25~30°,局部形成陡砍,根据现场调查斜坡区范围未见变形、滑坡及危岩等发育,斜坡整体稳定。里程K0+438~K0+448段拟建道路下穿在建轨道6号线支线桥墩A15与A16之间。后河连接道K0+460~K0+560(一般路基)该段道路设计标高与现状标高基本一致,现状地形起伏不大,倾角3~5°,土层厚度3.8-7.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右两侧将形成高土质边坡,高度0.8~1.5m的土质边坡,安全等级三级,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边坡高度较小,岩土界面平缓,按照挖方按设计1:1.5放坡后边坡稳定。建议对两侧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压实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可作为天然路基持力层。后河连接道K0+560~K0+683.966(填方路堤)该段已经人类工程活动改造,土层厚度2.7~8.9m,地形总体较平缓,局部形成台坎,根据现场调查各台坎未见变形,现状稳定。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左、右两侧均形成挖方填边坡,左侧填土边坡高度2.5~9.0m,右侧填土边坡高13.2-18.9m,边坡安全等级一级,边坡物质组成主要为素填土,原始地形平缓,局部呈台坎,按照设计坡率1:1.5~1:1.75分级放坡后,填土边坡不易沿岩土界面或原始地面滑动,设计可行,在边坡两侧坡面进行防护措施,坡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填土经压实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里程K0+660道路右侧放坡线范围有一10KV的高压铁塔做好搬迁避让措施,若不能搬迁避让则应协调相关部门作好保护措施。特殊性土评价填土素填土主要分布在拟建后河连接道路K0+400~K0+744.171段,杂色,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块石夹粉质粘土,碎块石块径一般在5~50cm,大者可达115cm,土石比3:7~2:8为主,局部较薄地带土石比为8:2,回填年限1~5年,主要由人工抛填形成。钻孔揭露最大厚度23.1m(ZY065)。场地填土不均匀,不能直接利用,对填土作道路基础时应采取强夯压实填土作基础,填土填料及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淤泥场地内淤泥主要呈灰黑色,流塑-软塑状,有臭味,含腐殖质,主要分布在水田、鱼塘及冲沟表层,一般厚度0.9m~2.85m,靠近丘陵斜坡坡脚地段厚度较小,冲沟及鱼塘中部厚度稍大,场地淤泥土不能直接利用,对场地内淤泥应采取碎石挤淤、晾晒或清除等措施,防治道路及边坡不均匀沉降。结论与建议拟建场地属丘陵斜坡地貌区,原始地形为斜坡、沟谷地形,局部受人工改造,地形已发生较大变化,形成填、挖边坡及道路。经现场调查,拟建线路沿线范围及其周边的除目前临时形成的部分在建人工填方边坡(主要为Z2路K0+640~K1+200道路左侧外围在建E标准分区一期工程平场堆填区)存在坡面垮塌、坡脚孤石堆填外,其余拟建线路沿线的自然斜(边)坡未见变形、开裂、垮塌等迹象,稳定性较好。Z2路K0+640~K1+200道路左侧外围在建E标准分区一期工程平场堆填区段经按设计要求治理后,处于稳定状态,勘察区其余地带未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硐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的整体稳定。经钻探和现场波速测试,场地内中风化基岩较完整,岩石强度较高,岩体稳定。勘察过程中在基岩内未发现掉钻、空洞或软弱夹层等现象。本场地适宜拟建道路的工程建设。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拟建道路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力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拟建线路局部位于冲沟一带,可能存在一定的地下水;在场地其余地带,地下水贫乏。整个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本场地地下水、土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拟建线路道路段分段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详见地勘报告4.4节。对于拟建道路纵二路K0+906~K1+180段左侧的填方边坡、纵二路K1+606~K1+726段左侧的填方边坡、后河连接道K0+560~K0+744.171段右侧填土边坡、纵三路K0+240~K0+472段右侧的填方边坡及纵四路K0+193~K0+426.903段左侧的填方边坡最大高度大于12m,根据重庆市市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有关规定,以上地段的高填方边坡已属超限边坡,应进行支护方案设计、审查及对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填方边坡形成后应做好护面处理,作好坡顶排水和防水措施。挖方岩质边坡地带严禁爆破开挖,应分段作业,采用逆作法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详见地勘报告4.5节。针对场地内填方边坡稳定性差,易沿原始地面或岩土界面发生整体滑动的地带,建议对原斜坡坡面处理后,挖成反台阶状,按压实填土参数重新演算剩余下滑力,建议设计取主动土压力与剩余下滑力的大者进行支挡设计。在稳定性较差的填方边坡地带应先对边坡的进行支护完成后再进行道路的平场施工。岩土参数建议取值见地勘报告3.2.6节。建议道路修筑前清除场地内流塑、软塑土、耕植土、腐殖土、采取碎石挤淤、晾晒及换填等措施,防止道路不均匀沉降。建议做好场地内排水措施,纵二路Z2里程K0+720~K1+200段与E1标准分区相距较近,该段拟建道路设计以高度较大的填方路基形成通过,若按此方案修建该段道路,填方将覆盖区内截排水沟及污水处理设备,建议对该污水处理设备改迁。拟建道路对相邻建筑影响较大地带,应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或避让措施。加强施工监测、验槽,如遇到与勘察资料不符的情况,应及时与勘察方取得联系并协同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进出场条件本项目周边经过前期施工,已修建西侧悦复大道、东侧渝昆高速及太山二路、北侧G5001绕城高速等主要道路工程,区内尚有相当数量的施工便道及部分村间道路、机耕道可行,交通条件较好。建设条件特别提醒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拟建工程周边市政道路两侧沿线地下埋设有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等管线设施,建设工程施工时极有可能对管线工程及周边绿化造成破坏,是否需要对管线、绿化进行迁改、移植,宜以相关部门核定为准。拟建工程位于主城区,且毗邻福音寺及轨道6号线支线,周围来往车辆及行人较多,故施工时应设置施工隔离带,设立警示标示,封闭现有车辆、人行通道,防止对来往车辆、行人造成安全隐范,同时做好民俗民风建设,保障寺庙正常运营,加强轨道6号线支线已有墩台的保护措施。拟建场地素填土分布较多,若以填土作为持力层,属无规律堆填,结构松散-稍密,填土土质不均匀,密实度差,承载力不较低,力学性质变化大,压缩性高和湿陷性大,且会产生负摩阻力,应对素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其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值应进行现场试验,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持力层。场区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土层厚度较大,填土土质不均匀,雨季施工时填土层内存在一定地下水,采用机械成孔桩施工时,容易出现孔壁坍塌、变形、清底等工程问题,应加强有效的护壁措施,清底、探基工作,确保成桩质量。拟建场地平场及边坡开挖施工过程中,扰动土体可能诱发坡体失稳,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按渝建发[2014]16号文的要求对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管理。根据重庆市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文的有关要求,应进行边坡支护方案设计、审查及对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施工现场要建好围挡,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整洁。工程建设时应注意对周边建筑物保护、避让、保持一定的安全间距并加强对现有道路的变形监测。在不合理施工情况下,本场地填方边坡及土层易沿基岩面及原始地面发生滑移,施工时应做好相关应急预案。场地内淤泥层、粉质粘土及素填土结构松散,基岩为陆相碎屑沉积岩,岩石强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报告所提岩土参数值系概率统计的标准值,在工程施工采样检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测值与报告建议值之间存在差异。材料来源道路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需求量较大,从经济性考虑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石料:项目区域附近石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等,石质坚硬、强度高,且运输方便。砂料:重庆长江、嘉陵江等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钢材、水泥、木材、沥青:重庆本地有大型水泥厂、钢铁厂,水泥、钢材就近解决,价格合理;木材、沥青需要从市内市场购买,运输均很方便。工程用水及用电:项目区域水系较为发达,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供生活和工程之用。沿线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或自备发电设备。技术标准根据水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拟建项目周边建设条件,结合片区周边配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沿线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和相交道路等级、地形地质条件,交通量远期预测分析结果,从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综合研究,结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及《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确定了本次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表5-1主要技术指标项目名称单位规范标准后河连接道道路等级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设计年限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为15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0年设计车速km/h40/30/2020停车视距m≥20≥20路幅分配m2m(人行道)+8m(车行道)+2m(人行道)=12m1m(设施带)+8m(车行道)+1m(设施带)=10m道路红线宽度m1612最小圆曲线半径m不设超高:70设超高(极限值):2045最小圆曲线长度m2029.7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025最小竖曲线半径m凸曲线:R=150m(一般值);凹曲线:R=150m(一般值)凸曲线:R=800m凹曲线:R=600m最大纵坡%9.0%(最大纵坡推荐值),12%(最大纵坡极限值)8.8%最小纵坡%0.50%1.9%最小纵坡长度m60149.13路面荷载标准轴载BZZ-100标准轴载BZZ-100本项目技术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道路平纵横设计道路总体设计后河连接道作为水土E标准分区骨架路网的重要补充,项目的实施不仅是城市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完善该片区道路路网规划布局的重要举措,对于带动沿线开发,促进城市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确保本的全线畅通,本次设计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投资造价、环境交通影响及项目可实施性等,工程总体设计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路线走向基本不变的原则,保证道路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维护城市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依据《城市道路路线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及及《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对道路线性的要求,系统协调、综合考虑与现状及规划路网的合理衔接,统一考虑平面线性优化设计、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地块平场设计、片区排水系统四者关系,对道路平纵线形设计与地形、场平设计、排水系统的结合进行优化;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选用技术标准,尽可能节约造价,避免工程浪费;设计时应结合现状道路,在建纵二路,已建轨道六支线设计成果,优化道路平纵线形;设计时应结合道路周边地块平场高程,合理填挖,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根据道路等级与交通量的分析,合理进行交叉口交通设计;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片区绿化充分考虑生态防护绿地,雨水系统以及道路绿化资源,打造立体绿色生态空间。道路平面设计后河连接道全长683.966m,城市支路,设计车速20km/h,道路起点接现状后河桥梁,向北下穿轨道六号线,然后终点与纵二路平交。本次实施范围为K0+100~K0+667.083。道路全线共设6处平曲线,半径依次为260m、260m、80m、75m、150m、45m、55m,最小圆曲线半径为45m,最小缓和曲线长25m。道路纵断面设计后河连接道起点为桩号K0+000(X=90705,Y=61471.469),高程为201.492m,起点以2%纵坡接后河现状桥梁,之后向北纵坡依次分别为8.8%、1.9%、7.7%,本次终点以3.0%的纵坡与纵二路相交,终点桩号为K0+683.966(X=90808.063,Y=61744.373)。最小凹曲线半径为600m,最小凸曲线半径为800m,最小坡长为149.13m。后河连接道于桩号K0+413.250处下穿待建轨道六支线二期高架桥,路面与轨道梁底高差为29.99m。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路幅分配车行道宽度:两侧为商业和居住用地,其余道路周边用地性质多为农林用地为主,考虑该区域目前正处于集中开发阶段,工程建成后主要以小车为主,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车道宽度取值3.50m。后河连接道K0+000~K0+303.889、K0+498.688~终点段路段路幅分配:2.0m(人行道)+0.5m宽路缘带+3.5m车行道+3.5m车行道+0.5m宽路缘带+2.0m(人行道)=12m。后河连接道K0+303.889~K0+498.688段路幅分配1.0m设施带+0.5m路缘带+3.5m车行道+3.5m车行道+0.5m宽路缘带+1.0m设施带=10m。为了便于管网铺设,本次设计考虑在K0+100~K0+140右侧在人行道外边缘增设1.5m宽土路肩;在K0+498.688~K0+660两侧在人行道外边缘增设1m宽土路肩。土路肩横坡与人行道保持一致。为了保证在建污水管网的覆土要求,K0+086.224~K0+107.224段左侧人行道抬高50cm,K0+086.224~K0+096.224及K0+097.224~K0+107.224段为渐变段,长度均为10m。超高、加宽设计超高本次道路设计速度20km/h,道路超高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进行设计,当半径R<70m时,应设置超高,最大超高横坡为2%,绕中线超高。表6-1圆曲线半径设计速度(km/h)80605040302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00060040030015070设超高推荐半径(m)4003002001508540设超高最小半径(m)250150100704020注:《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表5.3.1。表6-2最大超高横坡设计速度(km/h)8060,5040,30,20最大超高横坡(%)642注:《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表5.4.1。本次设计JD6及JD7圆曲线均应超高,最小超高渐变率为1/179。加宽本次道路设计速度20km/h,道路加宽根据《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进行设计,当半径R≤250m时,均按要求设置加宽。本次设计JD3、JD4、JD5、JD6及JD7圆曲线均应加宽。其中JD3、JD4、JD5及JD6结合红线及平面设计,统一加宽值为0.4m。JD7圆曲线根据规范单车道加宽0.39m,本次设计结合交叉口展宽设计,该段单车道加宽值为1.5m。道路交叉设计交叉口交通组织原则平面交叉口设计应根据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行车速度、交通流量、流向及地形条件等进行。对沿线主要平面交叉路口,采取渠化交通和信号灯管理措施,以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对宽度较窄的道路在交叉口进行必要的展宽,并设置必须的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标志牌、标志线、信号灯及监控设施,防眩设施等。交叉口布置及展宽情况本次设计的后河连接道主要包括的两个交叉口:与纵二路交叉口(TP1交叉口)纵二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26m,双向四车道,交叉口路段纵二路纵坡为-4%。该交叉口为支路与次干路的T字型交叉口,在后河连接道进口道进行了交叉口展宽,纵二路不进行展宽设计。与清溪河片区道路C线交叉口清溪河片区道路C线为亲水性质内部道路,功能为人行步道,标准路幅7m。该交叉口为支路与人行道路的十字型交叉口,不进行展宽设计。交叉口展宽设计综合考虑本项目中各平交口类型、周边控制条件及规范推荐形式,本次设计后河连接道与纵二路平面交叉口具体的拓宽标准如下:该交叉口结合圆曲线加宽统一进行考虑,加宽值单车道为1.5m,加宽后进口道两车道,出口道单车道,车道宽度均为3.5m。路基设计路基概况本次设计后河连接道全长683.966m,全线设置一处84m长桩板墙及一处涵洞。道路范围内路堤段长度约604m,填方边坡最大高度为17.5m;路堑段长度约80m,挖方边坡最大高度为3.7m。填方路基地表处理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耕植土及松软浮土等;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当覆盖土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对路堤作稳定性分析,并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的稳定性时,采用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碾压后的压实度不小于92%。填方边坡坡率后河连接道K0+100~K0+350右侧填方边坡根据高边坡方案,该段右侧填方边坡坡率采用1:2.5,每8m为一级,中间设置2m宽马道。后河连接道K0+560~K0+617右侧填方边坡为减少对右侧已建轨道六号线二支线桥墩的影响,该段右侧填方边坡一级采用1:1.75,二级采用1:2,并在二级边坡位置设施桩板挡墙。其余位置填方边坡其余地方填方边坡一级均采用1:1.75,二级边坡采用1:2,三级边坡采用1:2.25,每8m为一级,中间设置2m宽马道。挖方路基本次设计道路挖方高度均小于8m,按1:1.5放坡,坡顶采用圆弧与现状地面连接。坡顶5m外根据地形设置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