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_第1页
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_第2页
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_第3页
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_第4页
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儿童受虐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摘要】基于2009-2010年W市儿童安全调查,对W市儿童虐待数据特征进行了描述,结合G省发生的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侧重从家庭、文化、社会层面对儿童受虐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儿童虐待;特征;风险

选取对象:0-15岁和15-17岁儿童家庭,15-17岁儿童学校、儿童虐待服务机构。选取办法:家庭调查样本:家庭调研选取W市13个辖区中A、B、C共3个辖区的1000户家庭(其中0-15岁及15-17岁儿童家庭各占50%)。学校调查:选取了A、B、C各8所,共24所,调查对象为15-17岁学生。机构调查:主要包括法律强制部门、医疗服务部门、学校、儿童福利机构、其他社会服务和精神健康机构等。主要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方法,每个机构选取一名从事儿童相关工作至少一年人员为调研对象。

一、儿童虐待概念

目前对于儿童虐待学界尚无统一界定,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儿童虐待作过如下描述:儿童虐待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i该定义从三方面作出限定:一是施虐者与受虐儿童之间有亲密关系;二是指出虐待的严重程度;三是儿童虐待的类型分为言语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性虐待等。

二、儿童虐待特征分析

从受虐待儿童性别比例来看,男生多于女生。在选取的调查样本中,2009年儿童受到侵害的个案共18例,其中A地占7例,所占比例为38.89%,B地5例,所占比例为27.78%,C地6例,所占比例为33.33%。受虐待儿童中男性为13例,所占比例为72.22%,女性为5例,所占比例为27.78%。从受虐待儿童年龄比例来看,绝大部分受害儿童处于13岁到17岁之间。据调查统计,在18名受虐待儿童当中,12岁所占比例为5.56%,13岁所占比例为16.67%。14岁所占比例为16.67%,15岁所占比例为22.78%,16岁、17岁所占比例分别为22.22%、11.11%。从施虐者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区段:一是40―50岁之间,二是13―17岁之间。从儿童虐待侵犯类型来看,躯体虐待发生比例高。在选取的调查样本中,在各种儿童虐待侵犯中,按照问卷中被选择次数多少依次为儿童身体伤害12次、心理伤害7次、自杀2次、性侵犯1次、绑架0次,比例分别为46.15%、6.92%、3.85%、7.69%以及0%。从虐待行为发现通报情况看,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高,性侵犯忽视发生率较高。据相关数据和调查分析,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隐案率是1:7ii,一般情况下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率要高于其通报率,在某种程度上儿童性侵犯的隐蔽性比成人性侵犯更大。

三、儿童受虐风险因素

1、监护人监护不力。部分家长对监护人职责不明确,监护不力,或单亲家庭影响、或忙于生计、工作无暇照看导致儿童缺乏关爱,被忽视,或家长有吸毒、酗酒、赌博等问题监护不作为、或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因其无力管教,难以做到监护责任,致使儿童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人格发展出现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关爱和家长监护,儿童虐待风险陡增。如:G省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就业岗位不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G省流动人口700万,常年在外省务工的近600万,其中BJ市外出打工人数有80余万,某区就有4.5万人),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产生大量留守儿童(G省有留守儿童约20万人)。而目前,缺乏国家监护制度和监护机构,出现家庭虐童问题,需要国家进行干预,根据法律,暂时剥夺或永久剥夺监护人监护权,选择替代性监护机构进行监护。否则,父母监护权被剥夺后,儿童安置将成为问题。

2、容忍暴力的文化――体罚。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子女是其“生命的延续”,有权对子女进行处置,体罚管教孩子是正当的,并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棒头出孝子”、“打在儿身、痛在娘身”、“不打不成器”、“只有打才能使其听话长记性,懂得好好学习”,并非将子女将独立个体,尊重其个体利益,加之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强烈愿望,使得体罚类的家庭暴力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师生关系施虐模式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点类似,师生关系中主要是对儿童身体的伤害,如罚站、打手心等,这种师生之间虐待行为模式比较普遍。

3、儿童虐待发现和处理制度缺位。在香港等地区和国家,各机构、服务单位及人士,包括幼儿园、幼儿中心、院舍、学校、医院、诊所、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家人、邻居、市民等,均可举报怀疑虐待儿童个案。而在内地,法律没有规定教师、医生、邻居等作为儿童遭受暴力伤害的举报义务人,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遭受暴力侵害的儿童很难获得法律上的援助。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居委会还是妇联,都没有行政权力强制要求其父母进行对话,也没有权力对儿童的未来生活进行干预和长久性的照顾,而且儿童遭到虐待后,由谁来报告?向哪个部门报告?怎样安置受虐儿童?这种情况出现责任主体不明确,处理虐童事件不明晰。如G省发生五名流浪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教育、城管等相关单位并未及时发现和相互通报五名流浪儿童情况,市民发现也未能及时将情况报告政府。因此,应该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明确规定举报人员义务;建立并明确专门儿童保护案件处理程序,在限定时间内作出处理和安排,包括立案、调查、评估、确认和评估等全过程。

4、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儿童保护部门涉及到妇联、社区、学校、教育局、团委、公安局、民政等部门。一方面,这些部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保护有组织,然而多部门的介入,容易导致责任交叉、模糊、缺漏情况,资源不共享、信息不互通、对接有空档、形不成合力,相互之间没有联动机制,缺乏持续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儿童虐待事件;另一方面,涉及儿童保护的事件可能是多发性,在发现儿童保护受到威胁,或者已经受到伤害后,除非虐待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外,其他涉及儿童安全的事件,由于相关部门的限制因素,无法对虐童事件进行干预和实施更为全面的保护。根据调查,W市大部分中小学校缺乏学生安全教育和提供援助的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学校的学生工作一般围绕学生成绩、学生纪律、学校校风建设为主,对于儿童性侵犯这类严重的问题,学校层面干预较少。同时出现此情况主要由学校或家庭还是司法机关处理,各方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衔接。这也使得已经发生的儿童性侵犯个案得不到通报和更好的解决。

5、法律保护措施不健全。目前在内地对儿童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法律漏洞。W市儿童保护各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儿童安全方面依据的法律相对来说比较少,经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尚未有专门的儿童安全保护法,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综合性法律,只对原则性问题予以说明,对责任主体规定并不明确,影响了法律有效实施。二是现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现有法律主要是从宏观、抽象方面来论述儿童安全,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实际应用力不强。三是法律适用对象是已经曝光出现伤害、需要保护的儿童;尚未曝光的儿童虐待事件因信息不公开、支持不到位,难得到相应保护。儿童虐待多发于家庭或学校小群体内部,而这类纠纷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有些事情法律无法涉及,这就使一部分儿童虐待案件无法透明呈现在法律面前。

注释:

i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对儿童虐待定义.

ii谭晓玉.中国大陆中小学师源性侵害的现状与成因[J].中国性研究,2007(2).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儿童虐待问题研究概述[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