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中考《最美不过人间烟火》写作指导(一等奖创新教案)最美不过人间烟火

2012年,一档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刚上映即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纪录片如此受人追捧,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既源于人们的味蕾对美食与身俱来的喜爱,更源于美食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用文字展现一道菜、一口汤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情感寄托的需要,也是对美食背后的文化的探寻和认同。那么具体来讲,可以怎样用文字呈现这种美好呢?

【写作锦囊一】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相传,希腊人注意到在饮酒时,人的五官都可以分享到酒的乐趣:眼睛能欣赏酒的颜色,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舌头能感受酒精的刺激,唯独耳朵却被排除在外,怎么办?聪慧的希腊人想了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杯,让碰杯时清脆的响声流淌进耳朵,于是,耳朵也能分享喝酒的乐趣了。这只是个趣谈,然而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美食的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饱腹这样简单的层面上,我们对美食的欣赏也早已超越了味道。美食之美,不仅会在味蕾上绽放,也会在耳畔、在瞳孔中、鼻腔中弥漫开来。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档纪录片,它当然无法真正带你吃遍天下,然而当你静坐屏幕前,隔着屏幕感受着解说员口中外酥里嫩的羊肉串、金黄喷香的潮汕蚝烙、滋滋作响的铁板烧,你能保证自己不挂下三尺长的口水?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描写美食,能让人们更全面地感受食物的魅力。利用视觉,可记录颜色、形态等;利用听觉,可传递声音中的情感;利用嗅觉和味觉,可让文字散发酸甜苦辣咸的滋味;利用触觉,可描摹或干脆爽口或光滑细腻的口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能让人在看到描写美食的文字时如闻其味、如品其香。无须亲身体验,你已仿佛享受了一场感官的盛宴!

【同类素材】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范片段】

“龟苓膏哎——”一声吆喝,唤醒了童年的回忆。记忆中童年的夏天,怎么能少得了这种消暑佳品?舀上一碗,乌溜溜、水灵灵,撒上一勺白糖,来不及等白糖完全化开,一块龟苓膏已经哧溜一声吸进了嘴,轻轻咬下,细腻绵软,一种苦而不涩、甘中带甜的滋味刹那间在舌尖弥散开来。紧接着咕噜一下,带着一股清凉的气息,一块龟苓膏滑进了喉咙,只觉通体畅爽。这时,你才发觉,美食虽已下肚,齿颊间却仍萦绕着中草药的淡淡清香。若是在冬天,则将其加热,含于口中,落于胃中,整个身子都会跟着热乎起来,仿佛整个人钻进了母亲暖和的怀抱,踏实、满足。

【解析】不必说“淡淡的咸味”的文字呈现,也不必说“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的细腻描写,单是一句“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就足以抓人眼球。而示范片段中“哧溜”、“咕噜”、“细腻绵软”、“中草药的淡淡清香”等语句也较为全面地演绎了享受龟苓膏的美妙场景。

【写作锦囊二】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仅仅以写实的笔法客观直白地记录美食,会让文字显得较为单调乏味。而运用恰当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描写美食,能较强地提高文字的感染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

在通感中,食物的味道可以有颜色,声音可以有形状,冷暖可以有重量;在比喻和拟人中,美食仿佛有了生命和灵魂,犹如精灵般招人喜爱;在对比中,美食与众不同的魅力得到了提炼、彰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于是,裹于粽子中那红色的枣子在煮熟后便如玛瑙般诱人;秋葵化身楚楚可怜的薄命佳人;剔透饱满的小笼包似乎轻轻一碰便会汤汁四溢。

假如说调动各种感官能够全方位展现美食之美,那么适当运用表现手法和修辞则能够具体形象地凸显描写对象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类素材】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汪曾祺《昆明的雨》

【教师示范片段】

深秋时节,树上的石榴终于熟透了。远远看去,仿佛枝头上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凑近看,那石榴个个都笑得咧开了嘴,欣喜地露出排排皓齿,仿佛在争先恐后地向人们传递着成熟的喜悦。摘一颗掰开来,饱满的石榴籽紧紧地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抠下几颗来,每一粒都如珍珠玛瑙般晶莹诱人,每一粒都涨满了甜蜜的汁液,直让你忍不住垂涎欲滴!

【解析】无论是“牛肝菌色如牛肝”“踩破了的马蜂窝”的传神比喻,还是表现干巴菌时的先抑后扬,读来皆让人会心一笑。同样的,示范片段中的“排排皓齿”、“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也因为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使用也让石榴仿佛有了活力。

【写作锦囊三】

运用侧面描写

对美食的正面描写固然能让文字具有感染力,然而恰到好处的侧面描写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对美食的侧面描写往往是通过品尝者品尝美食时的神色、动作、心理、语言等来进行,品尝者的一言一行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所以我们能非常容易地从品尝者的言行举止中感知美食的滋味。另一方面,侧面描写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帮助我们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

试想,当你看到“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时你难道不会禁不住跟了品尝者咽起口水?而”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这样的描写又怎能不让人读后咂巴起嘴,陶醉其中?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能让读者更全面地感受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的无穷魅力。

【同类素材】

信远斋的冰镇就高明多了。因为桶大罐小冰多,喝起来凉沁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

——梁实秋《雅舍谈吃》

【教师示范片段】

常常觉得,每天唤醒我们楼下这条街道的,不是第一缕晨光,而是街角那间看似不起眼的肠粉店。破晓时分,天仍灰蒙蒙,却早有不少食客驻足店前。不为别的,只为清晨第一口爽滑肥美的肠粉。七点,不迟不早,吱呀一声,缕缕香气和袅袅炊烟伴随着木门的敞开扑面而来。门打开的一刹那,炊烟立即在空中翻腾缭绕起来,和着牛肉、猪肉、虾仁、鸡蛋的鲜香,在这座刚刚苏醒的城市的清新空气中微微酝酿着,让路过的行人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到得店里,滚烫的卤汁、腾腾的热气,早引得人直咽口水。未等热气散去,吸溜哼哈之声便响成一片,放眼望去,众食客或风卷残云,或细嚼慢咽,或大快朵颐,虽神情各异,然而箸举勺舀之间,都写满了享受,仿佛因了清晨这盘肠粉,这一天的生活便能更加有滋有味似的。

【解析】这两个文段的侧面描写都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其中很多文字虽明写食客,实际上却暗写美食。作者没有把太多笔墨用于呈现美食滋味,而是通过品尝者或欲罢不能或满足享受的神情、动作等刻画做了补充,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写作锦囊四】

深入挖掘美食背后的情结或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以菜系划分,而是采取跳跃式的拍摄,几乎每一章节都融入浓郁的地方特色,使观众更深入地领略文化气息和人文积淀。同时,该纪录片又不只停留在对地方美食的关注上,而是深入每一个美食缔造者的生活中,用镜头记录下这些人间烟火背后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个体。透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对待美食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勤劳、淳朴、节俭等优秀品质。无论是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人张世新,还是“酸笋大王”叶亚亮,抑或是做醋溜鱼的高手夏军,都是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我想,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品尝美食也是在品人情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时间的味道。这些味道在历史的演变中和怀乡、亲情、怀旧、奋斗、顽强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方才入口,便化作一缕缕情思。透过美食,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家族、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怀。不管是家常菜还是满汉全席,山珍海味,菜的味道只有融入人情味和历史、文化情结才能有更厚重的感觉和更深刻的意味。

【同类素材】

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琦君《粽子里的乡愁》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垄,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垄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垄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琦君《桂花雨》

【教师示范片段】

小时候,我很不喜欢吃苦瓜。我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吃这苦兮兮的东西。慢慢长大,在生活中、学习上吃了些苦头,渐渐明白,有些挫折能让人更清醒、更沉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