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xuéxí)目标1、掌握演讲辞的根本常识(chángshí)。2、了解三篇演讲辞的作者。3、小组阅读探究,归纳出三篇演讲词各自的特点。第一页,共17页。1演讲辞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建议。有叙事、说理、抒情(shūqíng)三种类型第二页,共17页。21、叙事型演讲辞:以表达为主,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guīlǜ)。2、说理型演讲辞:以议论为主,它应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而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抒情型演讲辞:以抒情为主,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来开启听众的心灵。第三页,共17页。3演讲辞的特点(tèdiǎn)1.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又要注意场合、气氛。2.鲜明性:必须说明自己(zìjǐ)的主张,说明自己(zìjǐ)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第四页,共17页。43.条理性:条理清楚、层次清楚,才能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4.通俗性:语言应该(yīnggāi)通俗易懂,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在此根底上适当讲究文采,雅俗共赏。5.适当的感情色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来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有说服力、煽动性。第五页,共17页。5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开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走上教育救国之路。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根底。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xuéshù)、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第六页,共17页。6马丁·路德·金〔1929—1968〕神学博士,牧师,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终年(zhōngnián)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位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第七页,共17页。7弗·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个(yīɡè)人继续担任欧洲社会主义者的领导和参谋。第八页,共17页。8阅读(yuèdú)思考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习题第1题2、?我有一个梦想?习题1、3题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习题第2题4、结合演说辞的特点,分析(fēnxī)以上三篇演讲各自的特点。第九页,共17页。9问题探究(tànjiū):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zhèyàng),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第十页,共17页。10(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xuéz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清楚,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第十一页,共17页。11(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根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qiǎnxiǎn),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第十二页,共17页。12一、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qīngnián)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纵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yánjiū)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那么,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第十三页,共17页。13二、体会(tǐhuì)以下句子的含义和特点。1.诸君(zhūjūn)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那么其造诣,容有底止。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dìfāng),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第十四页,共17页。142.方今风俗(fēnɡsú)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不为流俗所染。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者。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zhízé)的主要原因。第十五页,共17页。153.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dàoyì)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