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文献综述_第1页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_第2页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_第3页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_第4页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前言心理弹性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如今无论是当代大学生也好,还是未成年正面临升学压力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对应的心理弹性,也相应有自己的弹性应对,也就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困境境、创伤、威胁及工作压力的良好适应力,是个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关于心理弹性虽然有许多不同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的部分,他们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分析整理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分析,对如何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价与总结。一、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分析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中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为心理弹性是指心理适应性的强弱,即面对事情和压力时的变迁能力、弹性思考模式,是心理发展未受逆境和重压严重影响和伤害的现象。我国学者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1)品质性定义。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2)过程性品质。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3)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从以上各学者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出发,我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首先,必须有面对压力,挫折的事实,只有在面对压力与挫折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抗挫力、复原力、心理弹性的概念,没有压力与困难,何谈应对的心理。其次,心理弹性的概念必然包含不同人不同的弹性范围。如果每个人面对压力与挫折的反应都一样也就没有研究心理弹性的价值了,因此,心理弹性的概念必然要包含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心理弹性就是人们在面临糟糕的外界环境以及困难与挫折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积极调整,是的心理上能过做出良好应对条件的心理适应范围。二、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作用于运用李志凯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考察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提供依据。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对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并得出结论:社会支持(特别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高的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因素。靳丽华在《心理弹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视角》中认为:心理弹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个体、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从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讲座、积极心理学课程、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提升大学生个体心理优势、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调动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等途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薛海珊在《新时期的教师心理弹性的启示》中认为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原因,除了由新课改所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外,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其中面对压力、挫折仍能适应良好的能力——心理弹性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因之一。因此,重视教师的心理弹性的塑造和加强,对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一文中从心理弹性入手,探讨了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所需要的个性品质。为了不断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深入地探讨心理弹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使其研究结果能够为相应的心理干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指导和借鉴,不断训练个体以增强其心理承受力的“弹性幅度”。综上所述,每个专家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也相应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无论是针对留守儿童还是教师还是大学生亦或是高职生,虽然针对对象不同,但都反应出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无论哪个阶层,无论哪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心理弹性范围。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何种挫折都必须要对其有正确的看待,只有在自己的心理弹性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化解矛盾与挫折,才能坦然面对,是心情得到好转,否则将影响自己与他人并且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影响。三、增强心理弹性的措施当不如意在你生活中出现时,当生活中的挫折袭来时,情绪难免低沉、失落、伤感,那么怎么才能走出应对挫折和困难,这就需要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王丽在《增强心理弹性应对挫折和困难》中提到四点增强心理弹性的方法。1、承认挫折,面对现实面对外面的打击,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受到挫折,这也是需要勇气的,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才有利于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从完美的幻想中真正看到现实,然后坚强地、勇敢地面对它。2、社会支持和帮助,在遭受挫折之后,要学会倾诉,学会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不要怕别人会因此而看不起你,嘲笑你,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幸福的事情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快乐就会成为双重的;痛苦与朋友和家人分担,则痛苦会相应减少。3、调整心态,改变不合理观念在受到挫折或不如意时,有些人爱觉得自己太无能了,而别人多么幸运,多么能干,这样把一个小事件的发生当作对自己全盘的否定,这种心态未免偏激。挫折无可避免,不要想着人在这个世界上能一帆风顺,毫不受气,即使再成功的人,也会遇到挫折、麻烦和失败。4、增强心理弹,性弹性是一种心理能力,有弹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能够很好地应对,而不会被击跨。常保瑞、方建东在《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中得出以下四点启示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方法有重要的作用。1、注重家庭的基本功能,父母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原点。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安全依恋、父母一致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2、重视学校的人际支持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自然会考虑如何在学校教育中采取措施增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都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3、注重社会支持功能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失败、挫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应允许孩子们犯错,引导他们积极地看待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甚至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4、注重培养个体的优秀品格许多研究表明,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乐观且有责任感的人在经历高危或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仍能发展良好。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增强心理弹性的措施。我认为,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从根本上来说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就是人们自认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并且在外力的压力下能够利用自身的抗挫力很好的面对挫折,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多的调整工作。其次,需要外界的安慰与支持。无论多么强大的一个人都有受不了压力与挫折的时候,并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不同事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也许在这件事上能够很好的应对,但在别的事件上就想不开,不能靠自己的心理素质来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外界的支持与援助。无论是父母朋友还是学校老师,总之外界的帮助也对于增强心理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从宏观上对于增强心理弹性的两个大方面的分类。至于更细致的具体工作,例如建立咨询辅导机构等就在这里不做一一的论述。结论针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虽然有了巨大成绩,并且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基本上表达了心理弹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心理弹性的额内在要求。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表现说明心理弹性的适用范围之广。针对不同的心理弹性群体相应的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助于更好的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最后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增强心理弹性的方法与手段,总结其方法与对策,并且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弹性问题。参考文献[1]MillerED.Reconceptualizingtheroleofresiliencyincopingandtherapy[J].JLossTrauma,2003,8(4):239-246.[2]MastenAS.Ordinarymagic:resilienceprocessesindevelopment[J]AmPsychol,2001,56(3):227-238.[3]KathleenT,JanyceD.Resilience:Ahistoricalreviewofthecon-struct[J].HolistNursPract,2004,8(1):3-10.[4]王小景.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4):140-142.[5]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17(4):440-442.[6]黄敏红,乌阿茹娜,梁晗,等.从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看流浪儿童救助[J].当代教育科学,2009,(9):55-57.[7]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6).[8]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9]薛仕妹.弹性心理———抵御恶劣刺激的堤坝[J].心理与健康,2006,(3).[10]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11]郭楠,陈建文.心理弹性: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7).[12]纪春梅.西部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8,(8).[13]许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