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_第1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_第2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_第3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_第4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保障第1页/共93页章节目录第一节近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第2页/共93页第一节近现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一、产生背景: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儒家仁义学说,德政以及大同理想等传统思想)。传教士在华举办的慈善事业,中国出使人员的所见所闻给了先进的中国人很大的启示,而近代留学生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新式教育后,将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通过各种形式传入中国并逐渐运用于实践,造福于全体人民,这些成为了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兴起不容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客观条件。第3页/共93页二、具体内容1、贫困救助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人们要求改革对贫民的单纯衣食救助,突破传统的只养不教的束缚,实行教养兼施的方针,使其在享受政府或民间救助的同时学会技艺以利生存。在贫民的教育问题上,主张扩大义学义塾的教育对象范围,改革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对贫民的医疗救护,建议参照西方的医疗制度,改革传统的施医体系。第4页/共93页2、弱势群体福利在对待弱势群体的问题中,老人儿童福利成为了重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安老怀少”的思想。对于始终处于被歧视受压迫阶层的妇女有所关注,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解放主张,诸如禁缠足、自由婚姻、妇女受教育等,这些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残疾人一直是关注的对象,主张设立盲哑学院等对其进行教育并教授其适应自己能力的技艺;犯罪分子这些心理上受到伤害的人在近代开始受到重视,众多人士主张教之以工艺或知识,使之不被社会所遗弃,体现了社会福利思想涉及范围的全面性、合理性,道德思想的人性化和多层次性。第5页/共93页3、赈灾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长期的赈灾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对传统救荒理念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赈灾思想。官赈义赈相结合是运用政府力量和民间组织相结合在社会的监督之下实施,既摒弃了官赈贪污的弊端,又弥补了义赈乏力的缺憾。以工代赈是在赈灾的工程中组织灾民进行社会劳动,铲除灾源的一种最合科学原则最讲实用的方法,修河筑路等对灾民和灾区来讲都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人们还提出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交通、畅通的传播媒体等辅助手段加强对灾民的救助。对灾民的安置主要采取就地留养、遣返故里、支援边疆等方法,有效地吸纳消化灾民,维护社会稳定。第6页/共93页4、其他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酝酿的“福利国家”的宏伟设想。洪秀全提出了“四有二无”的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福利保障模式;康有为则构想了“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社会理想;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集中系统阐述了其以“民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主张,认为国家应当充分运用其自身力量来保障工农基本的社会福利主张,设计了理想的“国利民福”的社会。第7页/共93页综观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其具有了近代的现实特点和意义。在延续古老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新的社会福利观,以民为本,关怀民生,改变了单纯恤养的救助方式,而加强了被救助者的技能知识的培养,重视发展实业,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将这些主张纳入到改良社会救亡图存的系统工程之中,使之成为解决贫困问题,促进民族团结,改革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8页/共93页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保障制度1、商业保险公司的产生与发展在旧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保障,即使是现代产业工人,同样过着极端贫穷的生活,毫无保障可言。工人一旦患病,往往失去生活保障陷入绝境。只有个别地方的个别企业曾经实行过一些不健全的社会保险措施。

第9页/共93页个别社会保险范例1922年英商开滦煤矿在工人斗争的压力下,曾颁布过工伤保险条例;1925年日商青岛纺织厂颁布过工伤保险条例;抗战胜利后,上海18万纺织工人参加了争取“劳资协议18条”的斗争,迫使资方颁布了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条例;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其施政纲领中也有“确定劳动法,设立工人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及死亡保险机构”的规定,也曾颁布了《关于工人津贴及抚恤的规定》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基本上是装潢门面的一纸空文,从来没有落到实处。第10页/共93页商业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在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的影响,逐步发展出近代商业保险,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商业保险业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占据了中国市场。第11页/共93页1805年,英国保险商出于殖民目的向亚洲扩张,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保险机构,成立“谏当保安行”或“广州保险会社”,主要经营海上保险业务,1841年总公司迁往中国香港。1835年,在香港设立保安保险公司(即裕仁保险公司),并在广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其后,英国的“太阳保险公司”和“巴勒保险公司”均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1846年,英国人在上海设立“永福”、“大东亚”两家人寿保险公司。1887年,“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了保险部。到20世纪前,旧中国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英商为主的外商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外商保险公司第12页/共93页民办保险公司1885年,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决定由官督商办的招商局拨银20万两,在上海创办“仁和”、“济和”两家保险公司,1887年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有股本归银100万两,其业务范围也从上海转向内地,承办各种水险及火灾保险业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本兴办较早的一家保险公司。到1912年由官僚黎元洪与海外华侨合办了“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其后,我国民族保险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1865年到1911年,华商保险公司已有45家,其中上海37家,其他城市8家。第13页/共93页“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广大民众中的民族意识不断提高,出现了几次抵制外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保险公司已有30多家;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党统治地区,是近代中国商业保险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31年以国民党官僚资本为后盾的中国银行开办了中国保险公司;1933年又组建了太平洋保险集团,资本增加到1000万元,并专门设立了太平人寿保险公司;1935年8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保险学会;据1935年《中国保险年鉴》统计,当时全国民族保险公司有48家,外商保险公司166家。每年保费的80%流入了外商保险公司。第二阶段第14页/共93页第三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的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一样,转向囤积物资、买卖土地、从事外汇投机活动。由于战争等原因,英、美、德、日、法等国的保险公司暂时退出了中国保险市场,民族保险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国民党官僚资本相继投资保险业。1943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保险事务所;1943年12月交通银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国民党的“四大家族”都有了保险机构。这一时期的保险业出现了投机和虚假繁荣的景象。第15页/共93页第四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的许多商业保险公司将总部迁到上海。这一时期的民族保险业,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外国保险公司,占绝对优势,但民族保险公司自留额低,保费大量外流。民族保险业始终没有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即使官僚资本进入保险市场以后,也只能听命于洋人。第16页/共93页第五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统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许多保公司的资产被逼货膨胀贬值殆尽。由于力量民族资本的保险公司力量弱小,只能处于被洋商保险公司支配的地位。部分保险公司为了资金保值,开始签发外币保险单和金银保险单。尽管如此,一些保险公司仍无法继续经营,直至国民党残部溃逃台湾。第17页/共93页2、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保障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努力争取建立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党团结群众开展斗争的重要手段和奋斗目标之一。在工矿企业,党把组织工人阶级实现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险作为斗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从1922年至1929年共召开五次全国劳动大会,每一次大会都对工人的社会保险、职工福利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斗争目标。这些斗争为在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理论和思想准备。第18页/共93页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1931年12月1日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对职工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年老、残废优恤金;失业津贴;职工洗理卫生费与住宅;职工家属免费医疗;家属丧葬费、抚恤费等都做了规定。但是,由于这些规定标准定得过高,难以实施。第19页/共93页1933年10月15日,对此法修改后重新颁布实施。它对于团结人民、发展经济、巩固政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各革命根据地,职工实行的都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供给制,生、老、病、死等社会保障项目都由根据地民主政权的财政支出负责,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较低水平的保障待遇。第20页/共93页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曾相继制定和颁布过一些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制度立法。4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就组织过医药合作社,它由群众采取集股的办法来解决医疗上的需求和分担风险。但由于处于战争年代,经济力量薄弱,规定的项目不多,待遇也较低。

第21页/共93页1938年6月,为了支援抗日战争,解决某些急需的物资,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曾向世界各国朋友和海外华侨进行募捐,筹集了大量的药品和器材,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也高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义旗,给抗日将士募捐了大批医药器材和资金。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协会也在抗日战争期间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第22页/共93页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东北解放早,因此也首先建立了职工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1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决议中规定:“在工厂集中的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地方,可以创办劳动的社会保险。”1948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东北条例》),首先从国营的铁路、矿山、军工、军需、邮电、电气、纺织等七个产业试行。第23页/共93页1949年7月1日在东北地区所有公营企业实行《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涉及了职工的养老、生育、医疗、伤残抚恤等项目,提出要举办职工疗养院、休养所、养老院、残废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对保险金的筹集做了明确规定。《东北条例》是全国解放前夕,在东北全境所颁布的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对保障广大职工生活,支援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国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第24页/共93页除东北地区外,这一时期在天津、太原、石家庄等解放了的大城市,曾陆续参照《东北条例》制定了本地区社会保险办法。一些行业如铁路、邮电部门也制定了本行业的社会保险有关办法。自《东北条例》公布至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全境共有420个厂矿企业79.6万名职工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第25页/共93页随着各解放区的扩大,社会福利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1945年11月在张家口兴建了晋察冀假肢工厂。东北、华东、中原等解放区也先后兴建了假肢工厂。在党所领导的各解放区,虽然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工作没有统一立法,但这些工作通过民工支前、互助互济、建立残废军人教养院、残废军人学校、组织救灾、生产自救、优待安置、收容难民等形式体现出来。这些工作不仅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巩固了后方,同时也为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第26页/共93页第三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形成时期2、发展时期3、停滞时期4、恢复时期5、改革探索时期6、全面改革时期第27页/共93页1、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949-1958)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加快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此期间,中国从过去根本没有政府主导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到基本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地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首先,在全国城镇职工中全面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其次,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保障制度。第28页/共93页(1)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建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要在企业中“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1951年2月25日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及年老所获得的帮助及职工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险待遇。1953年1月,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动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提高了病假等方面的待遇。第29页/共93页1956年,企业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国营农牧场、造林等13个产业和部门。1957年2月,卫生部制定和颁发了《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中毒、矽肺等14种与职业工作有关的疾病正式列入职业病范围,规定了相应地待遇标准和生活福利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促进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第30页/共93页在建立全国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1950年后,国家在原有供给制待遇的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的单项法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疾病、养老、生育、死亡抚恤做了规定。至1955年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与企业职工的制度相比,项目、待遇大体相同,有些项目的待遇标准略低于企业。至1957年末,我国城镇职工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不仅根据经济力量力所能及地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且在制度上初步完成了基本立法工作,为新中国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第31页/共93页(2)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当时的社会救济内容主要有两项:在农村主要是进行灾害统计、防灾备荒和灾荒难民救济工作;在城市主要对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城市贫民进行救济。1950年5月,政务院通过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城镇失业工人进行救济的范围、救济标准、方法及资金来源等做了明确规定。在农村救灾方面,1952年5月,内务部发布关于生产救灾工作领导方法几项指示,对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救灾工作内容和方法提出明确要求。1957年9月,国务院进一步发出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对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救灾款的应用,发挥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救灾工作中的作用等提出具体要求。第32页/共93页(3)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当时的社会福利在很多方面都包含在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职工福利之中。但同时,国家还通过政策支持其他各种社会福利事业。1957年发出《税收减免和贷款扶助的通知》,为解决烈属、军属、城市贫民的安置和生产自救方面困难规定了解决办法。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了工会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各种设施的责任。195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对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困难补助等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国家还从许多方面为发展职工生活福利事业的费用提供保障。至1957年底,基本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第33页/共93页(4)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起农村社会福利制度。《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由农民创造和开展的互助合作医疗,成为后来农村解决病有所医的重要形式。第34页/共93页(5)社会优抚制度的建立建国初期,为解决大批革命伤残军人、牺牲病故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问题,国家陆续颁发了五个相关法规,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标准、办法,对残废军人残废等级的确定都做了明确规定,使优抚工作实现了制度化、统一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第35页/共93页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59-1966)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2)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完善。第36页/共93页A、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1)首先修改补充了干部、工人退休退职规定,使退休退职制度更健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1958年),对于退休做了相关的修改和增补;公布试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草案)》(1958年),统一了工人职员的退职条件和退职标准;第37页/共93页(2)改进了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制度,减轻了国家或企业的医疗负担;在职业病保障方面,对硅肺病人的生活待遇、还乡休养待遇以及一、二、三期硅肺病职工的有关社会保险待遇做了具体规定。第38页/共93页(3)下放职工的安置问题。60年代初,国民经济进入大规模调整时期。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将一大批城市职工下放到农村。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1962年),针对精简下放职工的生活安置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还相继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和办法。(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建立。第39页/共93页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完善“大跃进”运动曾导致一些企业的福利待遇过高,脱离当时实际造成很大浪费,接踵而来的却是“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62年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加强困难补助工作,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同时采取措施,改善职工食堂,开展农副业生产,保证职工度过困难时期。国家有关部门继续颁发加强城市福利事业的政策法规,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做好城镇待业盲聋哑残青年就业安置工作。对于困难时期精减的职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做好精减职工的生活救济工作。第40页/共93页在社会救济方面,1962年内务部、财政部曾颁发《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对合理、及时地使用抚恤费、救济事业费,保证社会保障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196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对特大洪灾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决定。对救灾工作的根本方针,救灾的方法、途径和灾民生活安排等问题做出了具体的指示。第41页/共93页3、社会保障事业的停滞时期(1967-1976)1966年“文革”爆发以后,社会保障工作出现异常混乱的状态。第42页/共93页(1)工会组织瘫痪,各级工会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企业中不少劳动保险档案被焚毁。在此情况下,国家计委劳动局在1968年通知各地劳动部门把劳动保险工作统管起来。各地劳动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逐步承担起劳动保险业务,但在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方式上有所倒退,变劳动保险为单位保险,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第43页/共93页1969年2月财政部颁发《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的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工资和其他劳保开支在营业外列支。这一规定对我国社会保险事业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A、社会保险金的统筹调剂工作停止,社会保险的统筹调剂职能无法发挥作用;B、社会保险金停止基金积累,实行实报实销,造成企业负担不平衡,畸轻畸重。第44页/共93页(2)国家职能部门与管理人员受冲击1969年内务部被撤销,中央政府主管民政范畴社会保障的专职机构不复存在,民政工作分别交给财政部、卫生部、公安部和国务院政工组管理。各地许多民政机构被冲垮,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被撤销,民政干部和优抚对象遭到诬陷。第45页/共93页(3)文革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由于被称为“新生事物”被大力推广1968年12月,毛泽东对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好合作医疗的经验做了批示,广大农村掀起了大办合作医疗的热潮,大批农民被培训后充当“赤脚医生”。同时,大力推广中医、中药,降低农村医药负担。到1976年90%的生产大队都办起了合作医疗,极大地解决了农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成了文革中社会保障建设中的少有亮点。第46页/共93页(4)特殊群体和企业职工的福利制度遭到重创文革期间,公、检、法遭受重创,社会优抚工作也受到了冲击,许多法律制度遭到破坏,以至于许多优抚对象蒙冤甚至遭到迫害。许多社会福利生产单位被撤销,福利设施被占用、合并。国家主管福利工作的机构处于瘫痪状态,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少,各企事业单位承担的职工福利逐渐完善,开成了“小企业、大社会”的职工福利格局,企业承担了职工几乎所有的福利。第47页/共93页(5)教育福利制度遭到破坏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福利制度,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要特殊教育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高等教育,从1966年起,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陷入停顿,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被迫停止。第48页/共93页4、恢复时期(1977-1985)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标志着文革的正式结束。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饱受挫折的社会保障事业得以重新恢复,恢复工作大致在1982年完成。(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恢复;(2)社会保险制度的恢复(3)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恢复。第49页/共93页(1)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恢复1978年2月五届人大通过新宪法,决定设立民政部;1978年10月决定恢复劳动保险工作;1979年7月国家劳动总局设置了保险福利局。工会的各级组织陆续重建。国家劳动总局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80年3月联合发出《关于整顿和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劳动部门与各级工会互相配合、密切协作,使劳动保险政策顺利落实。1982年5月,国家将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人事局、国家编制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技术局合并为劳动人事部。劳动人事部下设保险福利局,综合管理社会保险及职工福利事宜。第50页/共93页(2)社会保险制度的恢复1978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老弱病残干部的安置和工人退休作出一些规定,在待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1980年3月14日,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关于整顿与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对整顿的目的、内容、业务分工等问题做了规定。此后,全国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开始对中断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恢复。但在农村,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合作医疗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而大部分解体,保留下来的仅占5%左右。第51页/共93页(3)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的恢复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社会福利和职工福利制度受到高度重视。在职工福利方面,1976年以后,修改和增设了取暖补贴、上下班交通费补贴、职工探亲假等若干项职工福利补贴制度;普遍提高了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起点标准;增加了职工福利基金的来源,为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第52页/共93页1978年12月,民政部、财政部重新印发1962年内务部、财政部《抚恤、救济事业费管理使用办法》,重申继续执行该办法中抚恤、救济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发放管理办法等。在救灾救济方面,198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救灾工作的报告,对妥善安排灾区人民生活、管理使用好救灾款物、开展生活自救的方法等都做了详尽规定。第53页/共93页在死亡抚恤待遇方面,1979年1月,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参战民兵民工牺牲、病故抚恤金标准的通知》,提高了相关待遇。1980年6月,国务院颁发《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定对因公牺牲的革命烈士发给一次性抚恤金。第54页/共93页综上所述,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经过曲折发展,1949年以前,主要是由国外势力占据统治地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几乎所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都是以国家和单位为主的。国家和集体组织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无偿的福利与保障,这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是在战火中诞生的,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和解决城镇失业与乡村灾荒等社会问题,必须由国家采取有力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这是与当时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第55页/共93页5、改革探索时期(1986-1996)政治方面,加快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步伐,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经济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结束了就业分配的“统包统配”方式,出现了一大批待业人员;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方面,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社会开始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撞。第56页/共93页(1)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A、统包统配的“铁饭碗”劳动用工制度被打破,待业保障制度应运而生并最终更名为失业保险制度。1983年,劳动人事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下发《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正式开始在国营企业进行劳动合同制的试点工作;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四项法规,标志着中国劳动合同制的诞生,也结束了就业分配定终身的“铁饭碗”劳动就业史。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成为党政机关文件中的规范用语。第57页/共93页B、“再就业工程”启动,为下岗失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就业服务手段。1993,当时的劳动部借鉴英国等国家运用“就业重振”项目推进工作的做法,通过政策扶持和多种就业服务手段开展“再就业工程”,帮助企业妥善安置和分流富余劳动力。1994年初,此项工程在上海、青岛等30个城市展开试点,1995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第58页/共93页C、大中专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模式向双向选择模式迈进。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工作,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第59页/共93页(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A、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到社会统筹的新阶段,养老金计发办法也开始初步实行。在1986年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工作养老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1987年4月,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通体养老基金和职工待业保险资金管理问题的通知》,对退休统筹工作,建立“退休养老金专户”。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原则;第60页/共93页B、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始逐步改革。199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具体人事部另行制定。1993年8月14日,国各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从年龄、工作年限和身体状况等方面规定了公务员退休的条件,并对其退休待遇、退休审批、安置问题等作了详细规定。1994年1月,人事部发出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公务员退休金的计发办法作了具体规定。第61页/共93页C、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到探索与试点阶段。1992年,民政部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与城镇职工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不同,采用的是个人帐户储备积累制。第62页/共93页(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A、“两江”试点拉开了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抽象,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1994年12月,首先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职工医疗改革试点,简称“两江”试点。1996年5月5日,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僵范围内开始推广。B、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但效果并不理想。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省14个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跟踪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第63页/共93页(4)工伤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八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工伤保险制度确定下来;1996年8月12日,劳动部发布并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社会化管理,并规定了其待遇发放形式。此办法与同年10月1日实施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性工伤保险规范性政策文件。第64页/共93页(5)生活保障制度的改革A、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试点探索阶段。1993年5月7日,上海市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自1993年6月1日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定:凡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市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都有权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社会救助。同年10月,厦门市政府在全国第个发布了《厦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规定》,并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肯定。第65页/共93页B、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从制度模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分贝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了五保的性质,统一规范了确定五保对象的程序、供养的内容、形式和标准、经费的来源与筹集办法、监督与管理等。使中国的五保制度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第66页/共93页(7)教育福利制度的改革A、义务教育制度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年限、入学年龄、实施步骤和办法以及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义务及责任,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违法责任等作了明确规定,将义务教育工作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1989年,国家启动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项目,使得一大批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89年,开始实施“春蕾计划”,对贫困地区女单进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003年2月13日,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素质教育”思想,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在全国形成高潮。第67页/共93页B、特殊教育制度198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国特教的方针、布局、目标和任务、领导和管理、办学经费和师资培训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指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1996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了,残疾獐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方案》。对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第68页/共93页(8)住房市场化改革与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1988年初,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宣布将房改正式纳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计划,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房改总方案,被称为“提租补贴方案”。1991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强调要通过房改缓解居民住房困难,改善住房条件,引导住房消费,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发展房地产产业。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全面规划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住房建设、住房供应体系改革、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规范房地产市场等多个方面。这一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首次提出了经济适用房原则,并明确了其保障功能。第69页/共93页6、全面改革时期(1997年以来)进入20世纪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全面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也逐渐地暴露和扩大化,如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三农”问题的急迫性、农民工大量涌入城镇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自身利益的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等等。第70页/共93页(1)就业保障制度的改革A、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失业保障条例》,确立了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首次在法规中以“失业保险”取代了“待业保险”;扩大了失业保险的参考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有有企业职工,而是扩大到了所有类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职工;确立了劳资双方分担缴费义务的规则;确定了失业保险金的纪念会标准并为失业者提供医疗补助金。第71页/共93页B、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工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1998年6月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风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生活保障金和再就业基金的来源以及与失业保险并轨的原则。2002年9月30日,国家提出了《再就业优惠证》的申领办法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2006年和2007年,国家又不断实行下岗再就业政策。第72页/共93页C、制定了一系列农民群体就业的保护措施1992年以后开始在法律政策方面保障农民工的就业问题;20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现《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问题作了说明和要求;2004年6月1日,颁布《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得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得到了改善。2006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第73页/共93页(2)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A、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向着做实个人账户的方向改革1997年7月,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8年8月,发布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1月又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2000年12年,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74页/共93页B、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中典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念明确提出“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起,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点工作。第75页/共93页(3)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A、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在全范围内展开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决定》,确立了统帐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模式;2002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个人帐户管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2003年5月,颁布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障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范围;2004年,国家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意见。第76页/共93页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三百六十五天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1月,颁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原则、组织管理、筹资标准、资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组织实施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指导。至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起步,覆盖面不断扩大,筹资水平逐步提高,收益农民也不断增加。第77页/共93页(4)福利房制全面取消,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建立A、经济适用房制度199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建立以经济适应房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部、国家计委部门根据这一通知同年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土地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府和房改政策。2004年4月,国家实施《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对新形势下经济适应房政策、经济适用房的性质、土地供给、优惠制度、价格管理以及交易管理等加以规范,指导各地经济适用房管理。2007年12月,颁布了新的《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房的功能定位、开发建设、销售管理等进行了细致规范,新的管理办法重保障更重公平。第78页/共93页B、廉租房制度这一制度也是来源于1998年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廉租房的思路,提出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其中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2003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功能。2007年11月,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廉租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廉租房保障资金的主管部门、保障资金来源等,有效提高了廉租房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廉租房保障资金的专款专用。第79页/共93页C、住房公积金上海是第一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城市,随后全国大多数地区也先后制定了住房公积金的实施办法。1999年3月17日,国务院第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件》,将各地住房公积金纳入规范化管理;2003年3月24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印发,进一步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办法;208年5月20日,制定了《关于开展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相关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工作方法和步骤以及相关的要求作了说明。第80页/共93页改革开放以前和之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比第81页/共93页4、改革的主要成果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亦已进行了十多年。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1)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得到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