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_第1页
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_第2页
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_第3页
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_第4页
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美美的《绘画之道》与摩尔诗歌新突破

东方文化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复出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玛丽安·摩尔和威廉·卡洛·威廉斯都毕生爱好中国文化。庞德于1950年结识哈佛学者方志彤(AchillesFang,1910-1995),在其指导下学习中文,通读四书五经,后者促使庞德捡起中断十年的现代主义巨著《诗章》,并借鉴毕加索拼贴画手法,中英夹杂,写出了儒家思想弥漫全诗的《钻石机诗章》。①美籍华裔画家兼作家施美美(Mai-maiSze,1909-1992)所著《绘画之道》(TheTaoofPainting)作为波林根丛书第49辑于1956年刊出,摩尔读后爱不释手。1957年秋,她去加州密尔斯学院演讲,用道家理念批评当代美国诗人任“私欲”摆布,滥用讽刺、悲悯。摩尔同施美美通信来往长达12年之久,这种交往激发了摩尔新的创作热情,在其后期诗歌中,她大胆吸取东方文化营养,写出了新的不朽诗篇。威廉斯于1958年结识美籍华裔诗人王燊甫(DavidWang,1931-1977),两人一见如故,欣然同意合译汉诗。三年的合作促使威廉斯发展了早年从英译汉诗中学来的中国式“立体短诗”,其最后一部现代主义佳作《勃鲁戈尔诗画集》从形式至内容又添了新意。②方志彤之于庞德、王燊甫之于威廉斯的影响学界已有详述,本文试图探讨施美美《绘画之道》如何激发摩尔新的创作热情,在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摩尔如何实现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实践的新突破。施美美,原名施蕴珍,是民初著名外交家施肇基的女儿。1927至1931年,她就读于美国麻省威尔斯利学院,毕业后曾去巴黎学过油画。她的画作今已失传,唯有一幅替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画的肖像作为美国1957年一期《新闻周刊》的封面而留存。1945年,施美美出版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哭泣之回响》(EchoofaCry)。三年后,她又推出第二部小说《沉默的孩子》(SilentChildren)。施美美的文学作品并不出色,让她一举成名的是她于1956年发表的美术论著《绘画之道》(上下两卷,上卷由浅入深地评介了中国画的道家美学原理,下卷用地道的英文译出了三百年经久不衰的中国画技法入门教程《芥子园画传》)。也正是这部《绘画之道》让施美美成为摩尔晚年不可多得的忘年交。1957年初,摩尔收到了波林根基金会赠送的《绘画之道》。那年1月22日,她信告波林根基金会的约翰·巴雷特:“您无法想象我拥有这部书的兴奋之情。书中的绘画之道浅说以及译介‘绘画要素’所用的术语让我一辈子也享用不尽。”③当年10月,美国加州米尔斯学院邀请摩尔去作一次演讲,这正好给了她一个畅谈《绘画之道》读后心得的机会。演讲后,摩尔曾想整理发表这篇讲稿,却怎么也找不到手稿。摩尔逝世后,专家整理她的遗稿,发现了这篇讲稿中的四页。④美国学者琳达·蕾芙尔读了这四页残稿后声称,“要是没有丢失前四页,这篇演讲稿就会像《感悟与精确》和《谦逊、专一与热忱》一样,成为她最重要的论文之一”⑤。笔者于2010年5月前往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米尔斯学院,在文史馆馆长简尼斯·布朗的协助下,终于有幸找到摩尔42分钟演讲的录音。⑥该录音表明,摩尔的议题《尘烦与守真》,正如她所言,出自施美美。所谓“尘烦”(tedium),就是施美美在《绘画之道》中讲的“我执”(“egotism”),亦即佛教的“无明”(“ignorance”);而“守真”(integrity)则指“道”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在《绘画之道》第一章“论道”中,施美美从篆体“道”字的象形解析出发,把“道”拆为“首”和“足”两部分,然后指出“首足之合”象征着“天地之合”——“人为一整体”、“天地万物为一整体”。英语中没有一个单词能准确表达“道”字的象征意义,不过摩尔所用“integrity”(守真)一词,既可指人又可指事,大致传达了“道”字所隐射的整体观。针对艺术和诗歌创作,摩尔又强调了施美美提到的中国绘画教育的两个“一体”,即“绘画和书法一体”和“绘画艺术和生活艺术一体”。⑦对摩尔来说,第二个“一体”尤为重要,这个“一体”为她批评当代美国诗人任个人意气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演讲中,摩尔还探讨了北齐画家谢赫(公元479-502年)提出的“六法论”。施美美在《绘画之道》第二章中如此解释“六法”之一“气韵生动”:“气韵(天体的呼吸、精神)让整个自然充满生机,气韵让运动和变化永恒;作品注入了气韵,就蕴涵了精神的元气,生命的精髓。”⑧摩尔在演讲中也强调了这点:“在六法中,第一法,亦即精神,是最基本之法。‘气’字在广东话里发音‘哈’,如同呼出一口气,与‘元气’和‘精气’同义。”⑨演讲结尾,摩尔又回到《绘画之道》第一章“论道”。这似乎意在象征施美美所描写的“道”:“‘道’是回旋、永恒的过程;回旋之始(首)和回旋之终(足)相同,回旋永无休止。”⑩《绘画之道》让摩尔认识了“道”的双重属性:它似无为又有为,似无变又有变,似无形又有形。这一切都体现在中国龙的身上:中国龙能在“水中栖息,空中飞翔”,能小能大,能隐能显。中国龙早就让摩尔痴迷,读了《绘画之道》后她又知道中国龙和“道”同源,用施美美的话说,龙是“天威的象征”(11)。两年后,中国龙的精神终于融入摩尔的新诗集《啊,化作一条龙》(OtoBeaDragon),成为贯穿全书的主题。1957年9月,摩尔开始与施美美书信来往,一直到1968年12月,从未中断。1959年春摩尔新诗集《啊,化作一条龙》刚一出版,她就给施美美寄赠了一册。在附信中,她把施美美称为“我的天使,龙的传人”:“务知我的感激之心,您唤起了梦幻——我种种神妙的想象都出自于您;自从我从巴雷特那里收到您的《绘画之道》(其下卷《芥子园画传》尤为重要)后,我的世界开阔了,并且还在不断扩大。”(12)笔者发现的摩尔演讲录音,进一步证实了施美美给予摩尔的启迪。这里仅考察诗集的开篇《啊,化作一条龙》:我若像所罗门王,能许个愿——我愿……啊,化作一条龙,天威的象征——小如蚕蠋,大藏天下;或遁于无形。非凡的奇观令人惊讶!(13)摩尔擅长在诗中“用典”、诗后加注,这些实验手法在《啊,化作一条龙》开篇均有体现。通读《绘画之道》后便可知,上引第四行“天威的象征”出自《绘画之道》第81页;第四至第五行“小如蚕蠋,大藏天下;或遁于无形”则出自《绘画之道》所引管仲《水地篇》:“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或遁于无形。”(14)听了录音后,笔者还发现第三行“啊,化作一条龙”亦为引言。在演讲前一天加州好友为她举办的一次聚会上,摩尔给同座讲了中国龙如何象征“道”——龙好比“道”,是“天威的象征”。一位教授听后惊呼:“啊,化作一条龙!”这一惊呼激发了摩尔创作该诗。“啊,化作一条龙”不仅用作诗题,而且直接嵌入诗中。在《绘画之道》中,施美美曾引李时珍据罗愿《尔雅翼》对龙的描写:“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15)因此,摩尔在《啊,化作一条龙》拼贴三家引言,似有双重意图:既是在模仿集九物之象于一身的龙的形象,也是在赞美道家美学思想的威力。摩尔对中国龙的爱好由来已久。1923年春,她在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看到了中国画家笔下的“巨龙只露出几只爪子”,曾先后给哥哥和好友布雷尔写信,赞叹不已。(16)在1933年发表的《美洲蜥蜴》(“ThePlumetBasilisk”)一诗中,她还把哥斯达黎加的蜥蜴比作中国龙,“尾巴上那八条绿纹/仿佛为中国画笔画下”(17)。《美洲蜥蜴》同摩尔名篇《婚姻》(“Marriage”)和《诗歌》(“Poetry”)一样,均为中长诗,它们分别有122、390和40行。但是,1957年后,摩尔转而以写短诗为主。《啊,化作一条龙》全集15首诗,有九首为4至20行的短诗:开篇《啊,化作一条龙》6行,以下三首《我可以,我能够,我必须》(“IMay,IMight,IMust”)、《变色龙》(“ToaChameleon”)和《水母》(“AJelly-Fish”)分别为4行、10行和8行。这是因为《绘画之道》促使摩尔后期诗歌日趋凝练。施美美描写龙的象征意义时,曾强调“含蓄”的重要性:“龙具有一种与道家所说的‘无为’(表面无为,实质有为)相关的品质,那就是‘含而不露’。”(18)这改变了摩尔的诗学。1961年,摩尔推出《玛丽安·摩尔选读》。令人惊奇的是,《美洲蜥蜴》、《婚姻》和《诗歌》等名篇均没有收入其中,而《啊,化作一条龙》里的短诗却全部入选。1967年,《摩尔诗歌全集》出版,名篇《诗歌》又重新露面,但却模样大改,40行诗竟删去了36行,留下的长短四行诗,犹如《绘画之道》所收的一幅长卷墨梅图,横挂于一篇空白书页上。(19)上世纪60年代初,施美美与摩尔的友谊与日俱增。那几年,施美美曾屡次赴西欧、北非,协助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艾琳·雪莱夫替主演《埃及艳后》的伊丽莎白·泰勒设计古装。每次返回纽约,她总会给摩尔捎一件礼品。1963年冬,摩尔出访意大利,也买了礼物——一尊铜神像,回赠施美美。1965年秋,摩尔从纽约布鲁克林迁至曼哈顿。羿年春,她即邀请施美美去她新居做客。那次会晤后,施美美便在信函中直称摩尔为“玛丽安”。不过施美美给摩尔最珍贵的礼物不是服装和纪念品,而是精神食粮。除了她编译的《绘画之道》,还有一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刚相识不久,施美美就发现摩尔不易读到这份报纸,于是给她订了一份。年复一年,她从不忘续订。虽然摩尔一再去信恳求她不要再续,可施美美总是有理由驳回。《文学增刊》为施美美和摩尔提供了无穷无尽有趣的话题,也为摩尔提供了创作素材。探索新思路、采集新素材是摩尔诗歌创作的关键步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施美美是摩尔晚年不可多得的合作者。1963年11月20日,摩尔在信函中兴致勃勃地告诉施美美,她在《文学增刊》中读到一篇评论,把博斯韦尔比作老鼠,把与他寸步不离的约翰逊博士比作机智勇猛的大象,“大象鼻子能对付老虎、拾起小针,其大脑跟鼻子一样厉害”(20)。摩尔最后一部诗集《告诉我,告诉我》(TellMe,TellMe,1966)里的《陈旧的游乐园》(“OldAmusementPark”)所描写的一对倒塌的动物像,就不禁让人想起博斯韦尔和他紧随并依赖的约翰逊博士:“游乐园的大象/倾斜而塌/它的背/恰让一个小动物靠上。”(21)而诗集另一首《慈善征服妒忌》(“CharityOvercomingEnvy”)里的大象同样是机智善良的象征。人格化的“慈善”骑着大象对付骑着狗的“妒忌”,她没有向“妒忌”猛撞,而是擦边而过,给予善意警告。施美美赋予摩尔的精神食粮在《告诉我,告诉我》中最为丰富。诗集开篇《花岗石和钢铁》(“GraniteandSteel”)赞颂了由罗伯林设计、于1883年合龙的布鲁克林大桥。这座大桥与自由女神像遥遥相对,把摩尔居住过的纽约两大区——布鲁克林和曼哈顿——连接在一起。在诗人的心目中,这座大桥不是交通枢纽,而是艺术。好比中国画家笔下的云龙,它把设计师的个性与蓝天江河融为一体。它时而为“海鸥展翅”,时而为“双重彩虹”,时而又为“被困的女妖锡西”。第三节,诗人急转直下,引用哈特·克雷恩和多拉希·比尔的诗句,点明了大桥所体现的“道”的精神——人们向往的现代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人与天地的和谐统一:“哦,海鸥展翅跨越星光之道!”“哦,承袭于我的光芒!”——验证了相生相克的和谐!(22)另一首《青虫》(“BlueBug”)是《绘画之道》唤起的又一“梦幻”。1961年11月13日《体育图报》登载了一张马球赛马的照片,其中一匹赛马绰号叫“青虫”。诗人的灵感由此而来。一心想化作龙的诗人,在“神奇的想象”中,与“青虫”双目对视,“人识马心、马识人心”,一瞬间,“青虫”变成了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中饰演小精灵帕克的阿瑟·密歇尔:“忽而往左/忽而往右,回身腾空。”(23)从纽约芭蕾舞新秀密歇尔敏捷的舞步中,诗人仿佛听到琴师“用三指/在十三根丝弦上/奏出中国古典乐曲”,领略到清代长卷《黄河图》的“精确”——那起伏的彩云和波涛,观赏到杂技演员李小潭(LiSiauThan,音译)“身体笔挺,/头顶碗碟/泰然自若”。(24)精彩的体育表演也好,优美的音乐舞蹈也罢,都跟风雨、山水、随环境而变色变形的爬虫一样,体现了龙的精神,按谢赫的说法,就是做到了“气韵生动”。英国评论家劳伦斯·比宁曾在《龙的飞腾》(FlightoftheDragon)一书中评介“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要想把‘气韵生动’讲透彻,只需讲体育表演和舞蹈中全身有节奏的运动。我们凭直觉就可知,要发挥好体内的活力,必须把握动作与动作间的连贯性。”(25)1915年,庞德曾在“漩涡派”刊物《风暴》(Blast)上撰文点评《龙的飞腾》。文中他接过比宁的诠解,强调“题材像不像,代表不代表自然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达自然体生动的气韵”(26)。上世纪20年代初,威廉斯读了《龙的飞腾》,深受鼓舞。在《黑风》(“TheBlackWinds”)一诗中,他用最普通的生活实例来讲解这条似乎玄妙的法则:“拳击赛同中国诗/没什么两样——/[画家]哈特里欣赏沃斯小姐的马术/风旋雨打/海底起伏的海藻,/翻腾的紫鱼和黑鱼/全都一样。”(27)摩尔也读过《龙的飞腾》,但恰如《啊,化作一条龙》中的“种种神妙的想象”出自《绘画之道》,《青虫》也是与施美美交往的产物。威廉斯《黑风》的素材大多采自美国通俗文化,摩尔则不然,在《青虫》中,她用的实证除密歇尔的蜻蜓舞外一概取自东方——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杂技乃至体育运动。马球虽在近代盛行西欧,最早却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波斯,后经西藏传入中国。曹植《名都篇》“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的就是马球运动。《青虫》提及上世纪60年代初崛起的纽约非裔芭蕾舞王子密歇尔,他饰演过莎士比亚笔下的淘气的、会变形的小精灵帕克,摩尔的另一首诗《阿瑟·密歇尔》则用简洁生动的诗歌语言准确传达了密歇尔蜻蜓舞的“气韵生动”:修长的蜻蜓翩翩起舞令人目不暇接——舞艺卓越,魅力四射——你轻盈的灵动让意识流一览无余。那孔雀尾翼若现。(28)上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受到了新崛起的后现代主义的猛烈冲击。1956年,艾伦·金斯堡代表“垮掉的一代”抛出长诗《嚎叫》(“Howl”),向社会发出歇斯底里的指控。作为老牌现代主义诗人,摩尔既不欣赏金斯堡粗犷的语言,也不赞同他赤裸裸地描写吸毒和同性恋。《嚎叫》出版不满一年,摩尔即赴米尔斯学院作“尘烦与守真”的演讲。演讲中,摩尔一方面盛赞“守真”的道教思想,一方面则痛批“尘烦”的美国当代诗歌:施美美指出,中国哲学可谓心理学,即个性发展的学问。我执,亦即佛教所谓“无明”,是悟“道”之障碍。就我所读过的诗集,难得有一本不是在讽刺或发牢骚、不是在发泄对个人或他人的伤害。[西班牙诗人]胡安·希门尼斯在讲别的话题——非诗歌的话题时,提到一种“更深的深意”,比[不满足的]自我中心更深的深意。我深有同感。五六年后,摩尔又用形象的诗歌语言重申她的观点。在《致长颈鹿》(“ToaCiraffe”)中,诗人向“长颈鹿”发问:坚持“无我”的原则、追求典雅的语言,难道就一定高高在上,仅靠“树尖小叶果腹为生”?而“垮掉的一代”和“自白派”标榜的“自我”,作为一种“我执”,是不是让心灵失去了光华?“心理受折磨/让人难以忍受/他本可魅力四射;/卓越无比。”(29)诗歌创作“怎么才能避免/以我为中心,避免对立、/粗俗、曲解等倾向?”(30)除了致力于细节,还有什么可不让“以我为中心”左右创作?诗人提及缄默,但又指出,她自己的防范秘诀是谦逊。缄默、谦逊乃至“无我”均属德育范畴,而注重细节则是美学要领,是施美美的《绘画之道》教会了摩尔美育要和德育相结合。摩尔的母亲总是第一个阅读、评改摩尔诗稿的人,1947年她去世后,摩尔一度消沉。施美美的出现既满足了摩尔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又填补了她创作生涯中的空缺,让她在上世纪中叶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又谱写了辉煌的一章。注释:①SeeQianZhaoming,EzraPound'sChineseFriend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p.40-87,pp.107-160.②详见钱兆明《威廉斯的诗体探索与他的中国情结》,载《外国文学》2010年第1期,第57-66页。③Philadelphia,RosenbachMuseumandLibrary,MooreCollection.以下简称MooreCollection。④SeeQianZhaoming,TheModernistResponsetoChineseArt:Pound,Moore,Stevens,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2003,pp.225-228.⑤LindaLeavell,MarianneMooreandtheVisualArts,BatonRouge:LouisianaStateUniversityPress,1995,p.157.⑥本文对摩尔演讲录音的引用,经玛丽安·摩尔文学遗产管理人戴维·摩尔准许,产权保留,再引须申请准许。⑦See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NewYork:BollingenFoundation,1956,p.5.⑧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p.33.⑨QianZhaoming,TheModernistResponsetoChineseArt:Pound,Moore,Stevens,p.226.⑩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p.16.(11)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p.81.(12)MooreCollection.(13)MarianneMoore,CompletePoems,NewYork:Macmillan,1981,p.177.(14)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pp.82-83.(15)Mai-maiSze,TheTaoofPainting,p.81.(16)SeeMarianneMoore,SelectedLetters,NewYork:Knopf,1997,p.197.(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