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地方政府债务与证券化分析报告2023年5月一、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1、求变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换届结束,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十年。新的十年,国内外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相比过去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届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变革压力凸显。当前所面临的变革压力并不仅仅源于维稳或反危机政策,而是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对于当前面临的问题,十八大的报告中也有所描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于这些问题,李克强的判断则更加谨慎和具有总括性:全面审视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也处于面临诸多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全球性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改革?经济层面,国务院2023年11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同时表示发展和改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意味着增量和渐进改革的思路。在发展中改革。新型城镇化就是发展的主题之一。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和意义,李克强认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3、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目前仅仅是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中期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将继续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在2023年底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央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今年初,又有媒体披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23-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认为,《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媒体同时披露,《规划》预计“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而根据国研中心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投资9万元,即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点相关的投资就可能超过1万亿元。仅靠政府当期收入推进城镇化,势必加重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那么,我们不免要思考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亟待化解1、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审计署于2023年3月至5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截至2023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对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著名学者李扬在《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一文中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近年来各方面比较关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根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202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融资平台公司举借的为49710.68亿元。但国家审计署统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只包括地方政府正式介入的债务,对于非正式融资担保而产生的债务则没有计算在内。因而国家审计署的统计很可能低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在这方面,银监会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界定要相对宽泛。其基本做法,是把地方政府支持的非正式担保的项目也计算在内。根据银监会的估算,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9万亿元。二是非融资平台公司的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主体涉及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根据国家审计署的统计,这部分债务合计为57464.23亿元。上述两部分总计,地方政府债务接近15万亿元。这与中国人民银行估算的1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比较接近。2、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结构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从政府层级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32111.94亿元、46632.06亿元和28430.91亿元,分别占29.96%、43.51%和26.53%。从举借主体看,202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借的分别为49710.68亿元和24975.59亿元,占比共计69.69%。从借款来源看,202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占79.01%。从债务形态和资金投向看,202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尚未支出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有11044.47亿元,占10.31%;已支出96130.44亿元,占89.69%。已支出的债务资金中,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建设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占86.54%。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2023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23年、2023年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2023年至2023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23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虽然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地方政府债务在2023年后的偿还规模和偿还压力逐渐减小,但过去两年,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新闻频繁,说明在现有的财政收支状况和财税体制框架下,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不小的难度。2023年1-11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47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5%,同比减少4983亿元。分地区看,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除天津、山西、海南、贵州、陕西、青海6个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外,其他30个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藏、大连、宁波、青岛4个地区土地出让收入降幅超过50%。土地财政的模式遇到瓶颈,地方财力受到明显制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债权人,持有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比重接近8成。以信贷形式存在的地方债务违约风险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对于银行是个很大的威胁。银监会在过去两年,屡次强调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查和风险控制,各大银行也都态度谨慎,可以预见未来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的支持力度可能有限。除银行贷款外,地方政府融资的另外两个主要方式发行城投债和信托产品,但这两种方式同样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真正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三、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之道1、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势在必行如何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困局,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最好的选择。毫无疑问,在现有的地方政府资产中,仍有相当多的优良资产,在增量资金不能重新注入的前提下,让存量资产流动起来,地方政府资产证券化可谓势在必行。首先,资产证券化能够较好地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资产现金流和债务不相匹配的问题。在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困局中,平台公司或者项目资产的现金流与对应的债务存在期限不匹配的问题,而资产证券化可以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期收入的资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资产未来现金流实现的特点和期限,设计出针对性的资产支持证券,然后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该证券的方式获取新的融资替代原有债务,这样目前存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无论将银行贷款还是将平台公司的部分资产进行证券化,都能够起到提高资产流动性、解决期限不匹配问题以及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作用。其次,资产证券化融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根据不同风险资产设计个性化的融资方案。不同平台公司或者项目所处经济环境不同,资产质量有高有低,产生的现金流千差万别,在单一的融资模式下,这些现金流特性给平台公司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极大难度,而资产证券化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资产证券化的特点之一在于融资成本与融资法人主体无关,只与基础资产相关,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差别直接反映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与价格,项目的个性化问题将得以解决。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广阔的平台,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提高平台公司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能力,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最后,资产证券化能够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帮助银行分担流动性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压力。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将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银行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极大的压力,虽然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透支了未来继续融出资金的空间,埋下了风险隐患。通过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则能够将相关资产变现流通,帮助银行尽快收回资金,解决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题,缓解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过于集中在银行业的地方债风险,同时通过这种融资的方式,能够引导金融市场的资金直接进入实体经济,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使用效率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资产证券化法律基础已经奠定2023年3月15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发布为地方政府通过资产证券化筹措资金、盘活资产奠定了法律基础。(1)基础资产范围广此次《规定》通过列举的方式列明可以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体形态,范围十分广泛。允许包括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等均可作为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为实务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引。此外,还允许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基础资产方式组成专项计划资产。(2)降低准入门槛为更多证券公司能够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规定》取消有关证券公司分类结果、净资本规模等门槛限制,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基本条件的证券公司均可申请设立专项资产计划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3)强化流动性2023年,证监会下发了《关于通报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情况的函》及《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指引(试行)》,少数券商也曾尝试资产证券化业务,但发行的产品流动性较差,影响了业务的拓展。为了提高产品的流动性,本次《规定》允许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机构间报价与转让系统、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交易场所进行转让。此外,还允许证券公司可以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双边报价服务,即证券公司可以成为资产支持证券的做市商,按照交易场所的规则为产品提供流动性服务。(4)取消自有资金投资规模上限限制为便于产品设计,《规定》未对自有资金投资专项计划的比例和规模限制,“管理人以自有资金或其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他客户资产、证券投资基金认购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上限,由其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确定。”3、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有价证券,也就是说资金需求方可以以其所有的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信用基础,通过发行证券获得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信用等级,缓解原始权益人的流动性压力,盘活其资产,其融资优势主要体现在:(1)融资成本低资产证券化为发起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低成本的筹资渠道。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筹资比通过银行或其他债务筹资的成本要低,这主要是因为:发起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具有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的信用等级,等级越高,发起者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越低,从而降低筹资成本。投资者购买由资产担保类证券构成的资产组合的整体信用质量,而不是资产担保类证券发起者的信用质量。另外,相比于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可以保持企业的股权和组织结构稳定。(2)降低风险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一种不计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表外融资方式,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组合后成为市场化的投资品。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有助于发起者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3)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从发起人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将相对缺乏流动性、个别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高、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产品。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能够盘活资产,补充资金,用来进行另外的投资。(4)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证券化为发起人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发起人可以更好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取得精确、有效的资产与负债的匹配。(5)应用范围广泛凡是有可预见收入支撑和持续、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经过适当的结构重组,均可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因此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4、地方政府资产规模庞大李扬在《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一文中对我国主权资产的规模和构成进行了测算,其估算2023年中国七大类主权资产总额142.3万亿元。在七大类国有资产中,地方政府掌控的资产主要集中于国土资源性资产和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这两块资产的规模也是最为庞大的,占全部主权资产的比重合计达到72.66%。因此,初步判断全国地方政府掌控的资产总规模达到数十万亿。毫无疑问,在这些地方政府资产中,有相当多的优良资产适合资产证券化。四、中小券商亦大有可为上文,我们提到证监会已经公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在《规定》中,为更多证券公司能够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取消了有关证券公司分类结果、净资本规模等门槛限制,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基本条件的证券公司均可申请设立专项资产计划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这与其他创新业务先小批试点,再一步步扩容不同,为中小券商开展这项业务提供了便利,给予了中小券商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里,我们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大券商在投行、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等业务线的实力明显强于中小券商,凭借这些领域的优势可能会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领先于中小券商;并且,从长期行业竞争看,中小券商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小券商逐渐被市场所忽视。但我们认为,城镇化和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广阔前景为中小券商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已上市的中小券商进行梳理、比较,以期寻找出更有可能获益,或者受益空间更大的标的。再次重申,我们的分析主要是以地理区域为出发点,中信、海通、华泰、广发、招商、光大这六大券商区域特征并不明显,不便于比较,因而不在我们的分析范围之内。1、股东背景我们认为,股东背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由当地政府控股或者当地政府股权占比较高的券商,由于天生的血缘关系,可能会分得更大的蛋糕。从十三家上市券商来看,西南证券、山西证券、东北证券、西部证券、国海证券、兴业证券、国元证券和东吴证券的实际控制人都为当地政府,其中东北证券和东吴证券实际控制人是市级政府,其余六家是省级。因此,从股东背景的角度看,西南证券、山西证券、西部证券、国海证券、兴业证券和国元证券可以利用的政府资源可能更多。2、地方债务和资产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的资料不甚完整,参考图6、图8和表8的数据,安徽、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吉林、广西、重庆等地区的债务负担可能较重,压力较大。参考表6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重庆、四川、山西、陕西和安徽等地的国有资产总量相对较高,需盘活的国有资产可能更多。3、区域竞争对手西南证券、宏源证券、国海证券和东吴证券并无相同注册地的竞争对手,长江证券、山西证券、兴业证券、西部证券相对于竞争对手,领先优势也很明显。4、投行实力投行实力也是需要关注的因素,尤其是债券承销的实力。根据wind数据,2023年上市中小券商债券承销业务市场份额排名靠前的是宏源、方正、国海、西南、长江。5、综合判断在以上四大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股东背景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密的券商更容易分享这场资产证券化的盛宴,其次是地方债务和资产规模。综合考虑这四大影响因素,我们认为,西南证券、山西证券、国海证券、西部证券和国元证券可能受益更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当前的判断只是基于目前掌握的资料。上面四个影响因素,尤其是地方债务和资产规模,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