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后市场服务产业可行性分析
十三五期间,通过政策制定、标准推广、工程实施、试点示范等系列举措,两化深度融合既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系统创新和蓬勃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宽广,步伐更加坚定,成效更加显著。一是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推进机制日益完善。二是两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广泛应用,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2.1%、68.1%和73.0%,五年内分别增加6.7、13.2和11个百分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三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生态加速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注册总量突破94亿,平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000万,行业赋能效果日益凸显,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个,5G商用部署初见成效,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基础设施全面就绪,蛟龙下水、大飞机上天、北斗组网、高铁出海,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重大短板攻关取得新进展。分行业,分环节培育形成设备监测预警、精益研发、精益生产、产业链协同等一批高价值行业解决方案,支持打造解决方案资源池,有效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专业化、集成化水平。培育推广工业设备上云解决方案。聚焦高耗能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智能化设备等重点设备,加快优质设备上云解决方案培育,持续完善设备上云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探索发布设备上云绩效榜单和相关指数,引导企业有序规范推动设备上云。健全完善解决方案应用推广生态。围绕规划设计、开发实施、集成应用、诊断咨询、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需求,加快打造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工业软件、智能装备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供需精准对接、各方协同共赢的良好生态。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汽车行业面临的机遇1、汽车行业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相关国家政策为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汽车工业领域经营管理类软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国家颁布的软件行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我国软件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第三,国家颁布了多项汽车行业相关产业政策,为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2、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需要持续完善营销与后市场服务环节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更快速、更精准的了解、响应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从而驱动企业创新,这就带来了软件产品快速发展的机会。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了造车的行列。这一方面扩大了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业务开展模式和燃油汽车品牌有较大不同,其对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行为也更加重视,这就推动了汽车行业营销和售后模式的革新,使得车企对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软件产品产生了众多的新业务需求。3、汽车行业车主服务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车企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变革,使得其必须搭建面向车主进行服务的软件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加客户粘性和忠诚度,实现车主精细化运营管理和精准营销,这就为车企交付车主服务平台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数亿存量车主和潜在车主的用户体量,和汽车相关的业务场景也种类繁多,使得以车主服务平台为载体向车主提供专业服务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4、汽车行业快速变革及软件云化促使车企营销系统加快迭代更新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是汽车行业的业务需求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随着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落地,新能源汽车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整个汽车行业的营销业务模式正在快速变化,使得客户对车企营销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升级、迭代的需求愈加强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云计算基础设施规模的日益增长以及云原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建设数字化软件系统的主流技术选择,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化架构的软件系统。对于那些仍然采用传统软件架构的车企而言,势必要从底层架构上逐渐对车企营销系统等软件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以便更好的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数字化转型,从而带来车企营销系统全面升级换代的机遇。5、汽车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平台的发展空间广阔消费者在买车、用车、养车的全生命周期中,其需求场景本身就极为广阔,汽车新四化的发展又会催生更多新的业务场景,这就为行业对接更多的外部资源,研发更多的汽车产业生态增值服务产品,进一步发展汽车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平台带来了机遇。(二)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1、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对汽车行业人才储备提出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软件开发理念和技术架构的更新迭代,因此行业需要储备相关的优秀人才,持续跟踪业界的各项前沿技术或创新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保持软件产品和云服务的竞争力。高质量、高稳定性的技术团队是行业企业长期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和加强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2、汽车行业业务拓展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等快速变革,业务需求和市场机遇也不断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意味着行业的发展不进则退。行业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快速迭代,加大业务拓展力度,以便把握该等市场机遇。研发和业务拓展的持续不断投入将给行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和挑战。汽车行业的主要壁垒(一)汽车行业经验壁垒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业务场景多样,流程也极为复杂。该领域的软件厂商需对汽车行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体制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经验积累,才能够快速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其次,每家整车厂、经销商的业务流程、营销模式、组织架构都不尽相同,该领域的软件厂商需要通过长期的行业项目经验积累与专业服务实践磨砺,才能逐步积累起较为完善的行业知识与技术诀窍。第三,目前整车厂、经销商等车企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对于软件厂商的要求已不局限于系统开发建设,还包括参与到前期的业务蓝图和IT系统规划的过程中。软件厂商只有具备丰富的行业项目实施经验,才能结合客户需求,就业务场景、管理模式等向客户提出业内最佳实践和软件系统落地方案。以上因素对软件厂商的实力、行业经验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关知识和经验只能在为客户长期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这也是大多整车厂把汽车行业的项目实施经验作为选择软件供应商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的原因。综上,行业的新进入者面临非常高的行业经验壁垒。(二)汽车行业技术壁垒由于汽车行业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具有业务场景多样,流程极为复杂的特性,加上各车企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都不尽相同,该领域的软件厂商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才能在底层技术框架的适配性、系统架构的整体设计把控、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进行定制化开发等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车企的新管理架构、新业务模式、新产品体系层出不穷,对软件厂商的中台建设能力、系统快速迭代升级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车企越来越注重云计算在系统开发、实施与部署中的应用,这就要求软件厂商具备较高的云化技术实力。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三)汽车行业人才壁垒汽车行业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要求相关软件开发实施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软件创新技术,而且还要具有多年的汽车行业知识积累,熟悉汽车行业的行业特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只有在以上方面都非常精通,才能够准确、完整的理解客户各类业务需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而国内目前该类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先进入的软件厂商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聚集专业的研发和服务团队,面临人才壁垒的制约。(四)汽车行业客户粘性壁垒营销和售后是车企的核心业务环节,相关系统属于客户的核心系统,因此客户对于该类系统的建立、运营及维护方面有着较高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求。如果整车厂选择替换该类系统的软件服务供应商,则整车厂不仅需要向新的供应商解释、沟通自己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并和其不断进行磨合,而且整车厂本身也要学习新供应商的系统使用方法、熟悉UI界面、培养新的操作习惯,还需要对旗下庞大的经销商体系进行新系统的上线培训,将会产生较高的替换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业务运营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客户粘性壁垒使得行业的新进入者很难将行业内先进入的软件厂商的客户替换成自身的客户。发展形势十三五期间,通过政策制定、标准推广、工程实施、试点示范等系列举措,两化深度融合既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系统创新和蓬勃发展。两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宽广,步伐更加坚定,成效更加显著。一是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推进机制日益完善。二是两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业务环节广泛应用,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2.1%、68.1%和73.0%,五年内分别增加6.7、13.2和11个百分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三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生态加速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注册总量突破94亿,平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000万,行业赋能效果日益凸显,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四是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开通5G基站超过70万个,5G商用部署初见成效,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基础设施全面就绪,蛟龙下水、大飞机上天、北斗组网、高铁出海,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重大短板攻关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时期是建设制造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加速创新的爆发期,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形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应用,数据要素赋能作用持续显现,正在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不断催生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亟需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为实现新四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挑战。当前全球经贸环境日趋复杂,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端制造外迁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我国制造业仍面临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诸多挑战,亟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建立健全部际协同、部省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市场主导、行业参与、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格局。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评价体系,制定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实施指南和工具集,推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体系。组织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重点提升融合管理、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和安全防护等新型能力,引导企业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打造系统解决方案资源池分行业,分环节培育形成设备监测预警、精益研发、精益生产、产业链协同等一批高价值行业解决方案,支持打造解决方案资源池,有效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专业化、集成化水平。培育推广工业设备上云解决方案。聚焦高耗能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智能化设备等重点设备,加快优质设备上云解决方案培育,持续完善设备上云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探索发布设备上云绩效榜单和相关指数,引导企业有序规范推动设备上云。健全完善解决方案应用推广生态。围绕规划设计、开发实施、集成应用、诊断咨询、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需求,加快打造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解决方案提供商与工业软件、智能装备企业融通发展,打造供需精准对接、各方协同共赢的良好生态。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一)汽车新四化发展迅速,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新四化是指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围绕着新四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电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增长迅速,从2017年的77.7万辆猛增到2021年的352.1万辆。网联化方面,车企纷纷推出带有车联网功能的车型,为用户提供多种车联网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创造差异化价值。智能化方面,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和科技企业在积极投入无人驾驶的研发。共享化方面,网约车已逐渐成为消费者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汽车新四化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的功能和定位也正从传统的出行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型升级,从而使得车企纷纷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从传统的制造厂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二)新能源汽车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发展驱动汽车产业新零售变革我国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正面临着新零售变革。首先,随着我国新车销量增速放缓,经销商的利润率面临逐年下降的压力与困境,传统4S店营销模式有着触达客户难、客户转化率低、营销策略创新度不足等显著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新零售变革来提升业绩;其次,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的造车新势力凭借对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行为的重视及洞察能力,正在重塑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整车直销、全民营销、社交裂变营销等成为汽车行业新的营销模式;第三,传统车企也在积极拥抱新零售变革,在自身渠道优势的基础上,学习造车新势力的客户运营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三)车企正在积极推进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政策导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越来越多的车企期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和增长。我国《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在汽车行业的各个业务环节中,直接面向消费者,能够产生销售收入的营销与后市场服务环节是车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视的环节之一。随着线上购物以及社交网络的发展,C端消费者具有了全天候、多渠道、个性化的特征,并且非常重视消费体验。但目前很多4S店仍然存在线上线下体验断层,客户需求无法被有效传递和满足,维修保养等待时间过长或不透明等问题。因此,车企只有通过在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够洞察消费者需求、提升消费者体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数字化转型是车企进行新零售变革、实现汽车新四化的重要手段。(四)软件系统平台对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愈加凸显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载体,软件系统平台在汽车行业企业的经营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工具,变革为带动企业创新的驱动力。优秀的软件企业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被动的根据客户的业务需求进行系统搭建,而是会全面参与到车企的业务发展和创新中,通过软件技术助力企业发展。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车企营销和车主服务等软件系统平台,连接消费者、整车厂和经销商,融合线上与线下,实现消费者全触点覆盖,并快速了解、响应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跨渠道无缝连接的服务,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看车、购车、用车的营销体系。可见,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载体,软件系统平台对汽车营销与后市场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作用不可替代并愈加凸显。发展目标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范围显著扩展、程度持续深化、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发展指数达到105。(一)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普及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企业形态加速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平台化设计得到规模化推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8%,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生产方式在重点领域得到深度应用。(二)融合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数字化技术快速进步,工业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成效进一步显现,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基础迈向高级化。(三)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全面激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45%,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平台企业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四)融合生态体系繁荣发展制造业双创体系持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加速融合,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生态快速形成。标准引领行动开展度标准制定与评估推广工作。组织制定度标准,明确企业在不同融合度等级下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准则和水平,组织开展企业度贯标,通过融合度对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估,引领企业形成能力,拉动企业提高融合度等级。打造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引导央企集团、行业组织等创新开展管理体系试点示范与分级贯标评定,加快管理体系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以及在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化普及。健全标准应用推广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自动化贯标工具,提供贯标全流程服务,持续提升贯标的市场化服务能力与质量。筑牢融合发展新基础(一)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制定重点行业5G发展计划,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品质优良、高效运行、全球领先的5G基础网络。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动5G、千兆光纤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成都市居间业务合同
- 2024年房产分割协议书
- 2024年新建机场飞行区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2024年房产经纪服务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度中小学教师雇佣合同
- 2024年度软件开发合同标的解释
- 行政助理试用期总结结尾(17篇)
- 2024年新式城市公交运营承包合同
- 康复护士工作总结(4篇)
- DB4113T 065-2024 夏枯草-玉米轮作生产技术规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汇总课件
- 青春期女孩自尊自爱课件
- 2023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观察桔子孙娟课件
- 藏族人的名字标准英语翻译
- DB61-T 477-2021学生公寓床上用品质量规范
- 市场营销产品组合与产品策略课件
- 医院会计实务操作培训课件
- 《江苏省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21)》
- 高中化学实验员招聘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9修改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