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池迎迎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池迎迎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池迎迎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池迎迎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池迎迎 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学习重难点1.识字、写字。2.朗读感悟古诗。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2.教师:课件、古诗背景资料。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一说到秋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2.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而且还是四字词语或成语呢。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古诗。3.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的画面。所以要想读好古诗,应该怎么做?4.今天,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学习4古诗两首。齐读课题。二、识记生字1.出示词语。姓刘菊残君子枫林于是石径斜橙黄橘绿小老师领读。男女生比赛读。2.自主识字。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1)哪些字有相同的偏旁?橙、橘、枫(2)这里面藏着咱们班同学的姓,刘(3)菊、残、君、径、斜、于(自主识字、生活识字)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检查识字。(5)指导写字:枝、枫①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要想写好它们,需要注意什么?②老师范写:木变成木字旁要谦让,捺变成点,枝的右边上半部分是“十”,下半部分是“又”;枫的右边是风,横斜钩写得要规范,里面是撇点。③学生练写,握好笔: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还要留缝隙。老三垫在笔下面,老四老五藏里面。注意写字姿势:一拳一尺一寸。开始写。④展评,找优点、提建议。⑤再写一遍。三、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一)初读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解诗题1.读诗题,看到“赠”字,你想到了哪首古诗?《赠汪伦》李白,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中的“赠”是“送”的意思,《赠刘景文》中的“赠”也是“送”的意思。那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这首诗就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2.朗读古诗。(1)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给大家听?《三字经》讲“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要想读好古诗,就要读好断句,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2)老师范读。(3)指名读。(三)理解古诗。1.这首诗中有一个字和题目中的字相同,是哪个字?景这首诗正是围绕一个“景”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谁来读前两句?你有什么问题?2.“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教学。(1)出示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出示荷叶干枯图。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理解:擎雨盖。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3.“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教学。(1)出示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2)理解“傲霜枝”。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3)对比朗读。(4)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4.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1)师:我们跟随诗人一路走一路看,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2)出示橙黄橘绿图。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你想到哪个四字词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受?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5.齐读古诗。试背诵古诗。四、总结学法我们刚才学习《赠刘景文》的方法是:1.理解题目意思。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4.抓住关键字“景”,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五、小组合作,学习《山行》(一)根据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山行》。1.理解题目意思。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4.抓住关键字,体会诗人的感情。(二)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朗读古诗。2.理解题目意思。3.读完这首诗,你会看到些什么呢?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六、拓展阅读1.杜牧还写了一首秋天的古诗《秋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2.课下,找到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学情分析语文教师: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在课本上只学过《画》、《静夜思》等有限的、简单的四五首诗。但是我们奥林匹克花园学校有一至五年级成套的经典诗文诵读,所以同学们在课外也积累了一些古诗,会读会背,至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完全领会。他们又很喜欢古诗,因为诗短,读来琅琅上口,他们能很快背诵下来。教学时,我们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古诗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同学对优秀保守文化的热爱,丰富同学的积累。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效果分析语文教师: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这节课一上完,我就进行了深刻的课后反思,有了自己新的视角。我从学情出发,设计学习策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达到了教学相长。我自己上得酣畅淋漓,挑战古诗,知道了学习古诗的门道,个人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一、从学情和学习目标出发,设计学习策略,达成学习目标。1.鼓励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本课学习目标要求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10个生字。我放在学习古诗的前面进行集中识字,并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分了三类。(1)哪些字有相同的偏旁?橙、橘、枫,我同时让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几个字进行识记。(2)这里面藏着咱们班同学的姓,刘,说说他们的名字。(3)菊、残、君、径、斜、于则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识字、结合生活识字。同学们说的识字方法多样化,可见二年级的同学识字能力比较高。从而有效提高识字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想象画面,读好古诗,感悟诗情。本课学习目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朗读古诗,首先要读出节奏美。我们本学期在背诵经典诗文诵读中的《三字经》,我引入“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要想读好古诗,就要读好断句,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范读,并随机指导朗读,因此学生能更好地读好古诗。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图片,让同学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赠刘景文》这首诗正是围绕一个“景”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前两句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图片加语言渲染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如“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教学。(1)我出示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出示荷叶干枯图。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理解:擎雨盖。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教学。(1)出示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2)理解“傲霜枝”。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3)对比朗读。同学们有了图片、语言渲染做铺垫,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走进诗境,读好古诗。同学们在反复朗读、对比朗读前两句的基础上,我顺势而导: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从而引出后两句:我们跟随诗人一路走一路看,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同学们在读对、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感情,感悟诗情。二、分解学习目标,鼓励在已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习完《赠刘景文》,总结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是:=1\*GB3①理解题目意思。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③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④抓住关键字“景”,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根据总结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山行》。=1\*GB3①理解题目意思。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③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④抓住关键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基本上能把这四个问题进行解答,老师只需要进行总结和提升。由此可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实行的小组合作还是卓有成效。总结:总体来说,这节课我从学情和学习目标出发,设计学习策略,达成学习目标。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两首并列的一首,第一首老师引领学习,第二首请同学们根据总结的学法,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让同学们把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又提高了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精神,我们会继续推行。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语文教师:《4古诗两首》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力。教学中不要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要明确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诵读、积累、感受。学习古诗词要淡化“讲”,强调“悟”。“讲”易枯燥乏味,“悟”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悟”?读中“直觉”,“熟读成诵”,“模糊解读”“想象画面”。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建议1.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3.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评测练习语文教师:一、组词于(

首(

枝(

)枫(

记(

)刘(

)二、填填记记1.默写古诗赠刘景文山行苏轼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选词填空:橘子

橙子

荷花

荷叶

菊花

花枝秋末时节,虽然______凋谢,______枯萎;______开败,只剩下那傲寒斗霜的______。但是,这时节却正是______金黄和______青绿的时候。3.深秋时节,虽已百花凋零,然而______却比二月花更红,更好看!4.学背一首别的古诗。三、品味探究1.“擎雨盖”指的是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橙黄菊绿时”是什么时候?________(秋末)3.这两首古诗,都是赞美______季节的。读了这两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______景色之中。四、实践活动1.收集一首赞美秋天的古诗。(如《秋夕》、《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等)2.观察秋天落叶飘起来像蝴蝶的景象。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课后反思语文教师: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古诗,我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在摸索中积累经验,有了自己的思考。一、从学情出发,设计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1.谈话导入,结合学生学过的秋天的四字词语,激发学习兴趣。我在上课开始,结合同学们的学情,在第一单元前面的识字1学过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一说到秋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知道的词语、四字词语进行汇报。我随机评价: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而且还是四字词语或成语呢。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古诗。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肯定性评价,信心大增,学习古诗的兴致高涨。我继续引导: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的画面。所以要想读好古诗,应该怎么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里同学们各抒己见,我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画面,读出画面感。2.归类识字和自主识字相结合,提高识字能力。本课有“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10个生字,我放在学习古诗的前面进行集中识字,并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分了三类。(1)哪些字有相同的偏旁?橙、橘、枫,我同时让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几个字进行识记。(2)这里面藏着咱们班同学的姓,刘,说说他们的名字。(3)菊、残、君、径、斜、于则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识字、结合生活识字。同学们说的识字方法多样化,可见二年级的同学识字能力比较高。3.解诗题《赠刘景文》,结合已知经典诗文诵读《赠汪伦》。同学们读了诗题《赠刘景文》,看到“赠”字,你想到了哪首古诗?这时学生想起经典诗文诵读中我们背诵过的《赠汪伦》李白,并当堂背诵。我随机引导,《赠汪伦》中的“赠”是“送”的意思,《赠刘景文》中的“赠”也是“送”的意思。那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有了铺垫,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打个小结,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这首诗就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4.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美。我们本学期在背诵经典诗文诵读中的《三字经》,我引入“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要想读好古诗,就要读好断句,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老师进行范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读好古诗了。5.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山行》。学习完《赠刘景文》,总结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是:=1\*GB3①理解题目意思。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③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④抓住关键字“景”,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请同学们根据总结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山行》。=1\*GB3①理解题目意思。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③结合插图,读出画面感。④抓住关键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基本上能把这四个问题进行解答,老师只需要进行总结和提升。由此可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实行的小组合作还是卓有成效。6.拓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语言文字。我们在经典诗文诵读中,还背诵过杜牧写的另一首秋天的古诗《秋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背一背。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拓展经典诗文诵读,让学生能把这两首古诗进行联系,形成知识系统,有利于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二、想象画面,读好古诗,感悟诗情。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图片,让同学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1.结合图片,走进诗境,读好古诗。《赠刘景文》这首诗正是围绕一个“景”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前两句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图片加语言渲染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如“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教学。(1)我出示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出示荷叶干枯图。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理解:擎雨盖。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教学。(1)出示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2)理解“傲霜枝”。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3)对比朗读。同学们有了图片、语言渲染做铺垫,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走进诗境,读好古诗。2.想象画面,读出感情,感悟诗情。同学们在反复朗读、对比朗读前两句的基础上,我顺势而导:诗人满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为什么?从而引出后两句:我们跟随诗人一路走一路看,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同学们在读对、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感情,感悟诗情。总结:本节课,我从学情出发,设计学习策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达到了教学相长。我自己上得酣畅淋漓,挑战古诗,知道了学习古诗的门道,个人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今后,我还是会不断挑战新课题、新课型,让自己成长为教学领域的一枝新秀。二年级上册4古诗两首课标分析语文教师:上课之前,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1~2年级)部分进行了认真解读,并结合本册教学目标,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识字与写字(一)鼓励自主识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课标: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本课学习目标要求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10个生字。我放在学习古诗的前面进行集中识字,并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分了三类。(1)哪些字有相同的偏旁?橙、橘、枫,我同时让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这几个字进行识记。(2)这里面藏着咱们班同学的姓,刘,说说他们的名字。(3)菊、残、君、径、斜、于则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识字、结合生活识字。同学们说的识字方法多样化,可见二年级的同学识字能力比较高。从而有效提高识字能力,达成学习目标。(二)写字教学:一看二写三比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课标: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教学,我们有三步:一看二写三比照,一个更比一个好。本课,我指导写好以下两个字:枝、枫。一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要想写好它们,需要注意什么?二写:①老师范写:木变成木字旁要谦让,捺变成点,枝的右边上半部分是“十”,下半部分是“又”;枫的右边是风,横斜钩写得要规范,里面是撇点。②学生练写,握好笔:老大老二对对齐,中间还要留缝隙。老三垫在笔下面,老四老五藏里面。注意写字姿势:一拳一尺一寸。开始写。三比照:展评,找优点、提建议。再写一遍。经过这样一番写字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书写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二、阅读课标: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本课学习目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朗读古诗,首先要读出节奏美。我们本学期在背诵经典诗文诵读中的《三字经》,我引入“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要想读好古诗,就要读好断句,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范读,并随机指导朗读,因此学生能更好地读好古诗。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图片,让同学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赠刘景文》这首诗正是围绕一个“景”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前两句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图片加语言渲染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如“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教学。(1)我出示荷花荷叶图。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出示荷叶干枯图。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理解:擎雨盖。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教学。(1)出示菊花图。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2)理解“傲霜枝”。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