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太宗十思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教学目标: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疏”的文体特征,理解文中进“谏”的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掌握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学习其高超的劝谏艺术。3.体会魏征上疏的苦心与胆识,直言进谏的人格力量。导学: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失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自学:写作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固,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强盛。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教学:梳理字词,翻译课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者,必固(使动,使……稳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连词,表转折)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制服)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基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第二段凡百(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深深忧虑)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董(督察)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应当)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第三段君(统治)人者,诚(如果)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信者(诚信的人)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不言而化(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下属的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小人,就想使自身端正斥退奸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翻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互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据说当时唐太宗读了以后,下手诏说“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魏征为什么能打动唐太宗?互学:深入理解,品读课文。1.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最初出发点是什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古代劝谏帝王是冒险的事,很多忠臣义士尽忠劝谏,却不得善终。但魏征劝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赞扬。那么魏征又是如何劝谏唐太宗“积德义”的?(1)作者是怎样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观点的?文章起首以两个比喻引出话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述“不积德义”可导致“伐根”、“塞源”,进一步强调“积德义”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证力量。(2)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应当思‘积德义’”的观点。那为什么魏征要劝谏太宗思考“积德义”这个问题?从历代成败的经验教训中论说创业和守业均应“积德义”,如果不“积德义”,就会导致纵情傲物,就会失民心,从反面进一步论述“积德义”的重要性。(3)当唐太宗思考了“积德义”这个问题,并把“积德义”化为行动,那么会带来什么效果呢?“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这一句勾画了唐太宗“思”后出现的美好图景。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文以一个“思”字统领全篇,并有一条严密的论证思路,一条贯穿始终的论证脉络,体现了本文逻辑的严密性,这篇奏疏因而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4)要想进谏成功,还需有高超的说话艺术。从文章的用语上看,魏征说话的高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以客观的转述起笔,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的嫌疑,带着争辩和教训的语气。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是君臣关系,尊卑有别,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在话语逻辑上暗含了“明哲”的必然而唯一的选择。“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委婉之中令人易于接受,而“是故”是论述和归纳的口气,较为生硬且给人以距离。魏征是一个敢于直言正谏,又讲究说话策略,既敢直指时弊,又能把握分寸,既忠于职守,又道言慎行,既有浩然之气,又能体物察人的贤相。4.魏征为什么劝谏成功?除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高超的说话艺术,还少不了魏征的苦心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