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复习指南第一章 中级统计师考试概述一、组织领导方人事考试中心负责本地区考试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二、考试日期及时间(一)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日期一般设在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分在两个半天进行,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考试时间考试科目9:00~11:30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14:00~16:30统计工作实务(二)考生应考时,须携带黑色墨水笔、2B铅笔、橡皮、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计算器。(三)中级考试均为客观性试题,采取闭卷笔答方式。三、考试科目中级统计师的考试科目分为《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与《统计工作实务》两个科目。参加考试并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四、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2.热爱统计工作,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二)报名参加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人员,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2.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3.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获博士学位。如本人自愿,也可参加统计专业中级资格考试。要求是指报名人员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前。(四)根据人事部《关于做好香港、澳门居民参加内地统一举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5〕9号)文件精神,自2005年度起,凡符合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关规定的香港、澳门居民,均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相应专业考试。部门认可的相应专业学历或学位证书,以及相应专业机构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年限的证明。五、考试报名考试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六、考试成绩和证书管理试成绩及合格标准。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成绩均实行非滚动管理,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当年通过应试科目。七、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和分析。二、考试基本要求(一)统计方法掌握常用搜集数据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2.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不同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3.根据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影响样本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恰当的样本量。4.根据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对总体参数(均值、比例)进行假设检验。5.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6.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状况进行研究和预测。7.根据统计指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综合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二)经济学基础知识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1)根据恩格尔系数分析需求结构和富裕程度,根据恩格尔曲线分析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2)运用需求函数和价格需求弹性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3)根据供给法则、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包括理解供给法则例外的几种商品。(4)根据供求法则推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1)根据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2)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分析国家反垄断经济政策;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3.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1)根据宏观经济流程分析不同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根据三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不同部门框架下宏观经济均衡关系;根据储蓄与投资差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2)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衡量支出法GDP和收入法GDP;根据潜在GDP与实际GDP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4.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1)根据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关系分析均衡产出及存货变动机制;根据消费函数分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根分析政府赤字预算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2)根据货币需求的种类分析总体货币需求;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3)运用投资函数分析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根据利率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分析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根据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分析均衡利率的形成。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根据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互补关系和替代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与充依据。(2)根据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类型分析紧缩性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适用条件。(3)根据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及适用条件。(4)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途径分析其不同效应和两种政策组合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四种组合基本方式的适用条件。6.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1)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际间经济交易的主要途径和对外经济关系;根据实际汇率、购支平衡的影响。(2)根据净出口函数分析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3)根据净资本流出函数分析利率水平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根据进口规模与储备资产的关系界定适度储备资产的规模。(4)根据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分析国家间经济互动。7.通货膨胀(1)根据价格水平上涨的数量界限划分不同类型通货膨胀;根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和产出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各种影响;根据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短期内和长期内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2)根据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8.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运用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科教兴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途径。(3)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反经济周期政策的适应条件。(三)会计基础知识1.根据会计的基本职能、基本原则、核算内容、核算程序,分析判断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对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3.正确判断会计与统计采用的核算单位。4.根据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成本费用明细核算表)编制方法和会计项目,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确判断会计核算项目与财务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相关关系。5.根据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资产和负债分类、折旧政策等,准确把握基层单位会计与宏观统计对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价格和核算范围。6.根据会计利润表、成本费用核算表,分析判断会计与经济统计的生产范围,掌握利润表、成本计算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核算资料在宏观统计,特别是GDP核算中的应用。7.根据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一、考试目的
《统计工作实务》科目核算资料解决统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统计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统计和处理统计违法案件的能力。二、考试基本要求(一)统计法规1.把握统计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效力和基本原则。2.把握统计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律依据、认定机关及许可程序。3.把握统计执法检查的对象、主要内容、机构和统计执法检查员的主要职责和职权以及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4.根据统计行政处罚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实施机关,判断适用统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罚措施。5.根据统计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实施机关,判断适用行政处分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分措施。6.把握统计法关于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7.把握统计行政复议机构、范围及有关复议的管辖和复议程序。8.根据统计行政诉讼的起诉,受案范围,依法进行统计行政应诉。(二)统计实务1.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1)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分析判断统计调查设计在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中的作用。(2)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析判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判断在统计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4)根据我国现行统计数据管理与发布制度,分析判断其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生产透明度的作用。(5)根据我国现有统计标准和分类,分析这些统计标准和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中正确使用。2.国民经济核算GDP在宏观经济分析和中长期规划制定中的作用。(2)根据我国目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编制投入产出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3)根据我国目前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析;编制资金流量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4)根据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计算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作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5)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主要平衡关系以及资产负债差额、国民财产的计算关系。3.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4.专业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5.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方法,分析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第二章 中级统计师考试复习技巧“薄”,既读得进去,又读得出来,从而高效率的掌握教材的总体知识。那么,怎样做好读书笔记呢?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忆的过程。习效率大有裨益。很多参加中级统计师职称考试的考生并非都是科班出身,零基础报考中级统计师职称考试的考生大有人在,于中级统计师职称考试的有效方法:一、三大忠告(1)学习态度要老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决不自欺欺人,不懂不能装懂,虚心向他人请教。(2)平时学习要扎实: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础要牢固,半途改行者更要夯实基础,而牢固的基础来自扎扎实实的点滴积累。(3)正确理解学习和考试的关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而考试只是验证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容需要,哪些内容不需要。这样,即使考试时题目难一点或偏一点,也不会茫然无措。二、六大学习方法(1)会看书:要取得好成绩,抓住教材内容的细小变化很重要。充分利用教材与圣才题库和电子书。(2)带着思考学习:多问为什么,给自己出题,书本常合起来想想,实践中遇到这类题该怎么办?注意比较归纳,逐步浓缩,形成清晰的知识串。久而久之,离开课本也头头是道,不会到考试时,脑子里一团糟。(3)关注错误:平常多做实战演习,每次对照标准答案做总结,把做错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标出来,并对做纳小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然后适当做一些相关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严密关注错误,做到不再重犯。(4)重视弱点:记忆是成人学习的薄弱环节,但有些内容又必须要记。所以在记忆环节,要格外重视。(5)开阔视野:要博采众长,平时多看相关的报刊杂志,及时学习新准则、新方法,这样考试时遇到新知识点就不慌了。(6)温故而知新:在完成一个章节学习内容后,先趁热打铁,对该章内容融会贯通,再将第一章至该章的内容贯穿起来过一遍,然后才开始学习新的章节。第二部分 核心讲义上篇 统计方法第一章 统计和数据一、基本含义1.统计和统计学统计就是用来处理数据的,它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可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大类。(1)描述统计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2)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2.统计的应用(1)统计的应用领域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2)统计的误用与滥用与滥用的现象。二、数据类型采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数据。1.定性变量与定量变量(1)定性变量性变量可分为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①分类变量分类变量是指只能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劣关系。②顺序变量上的差异。(2)定量变量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定量变量也称为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量数据。数据。因此,在统计研究中,数值型数据有着最广泛的用途。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及数值型数据对事物的描述是由定性到定量、由低级到高级、从粗略到精细。相应的适但适用于定性数据的方法则大多可以应用于数值型数据。因此在统计研究中要明确不同数据所适用的统计方法。2.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人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观测是取得数据最主要的方法。某一约束条件下的结果。自然科学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为实验数据。三、数据的来源1.原始数据搜集数据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进行统计调查或进行实验活动,统计调查或进行实验就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1)观测数据资料的过程。通过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一般称为观测数据。(2)实验数据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或控制某些输入变量,观察其他输出变量的变化,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或相互联系的认识。实验法要注意的是:是经过有意识地挑选的。②实验组和对照组还应当是匹配的,也就是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应当是大体相同的,至少不要差异太大。2.次级数据。数据的间接来源。数据的间接来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应用间接数据注意的问题:①是否了解并正确理解了间接数据中变量的含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以防止误用、错用他人的数据;②引用间接数据时要注明数据来源,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四、统计调查用的统计调查种类有以下几种。1.普查(1)定义某些不能或不适宜于定期的全面统计报表搜集的统计资料,以摸清重大的国情、国力。(2)特点量大,耗资也多,时间周期较长,一般不宜经常举行。2.抽样调查(1)定义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随机原则要求所有调查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取。(2)特点非常广泛。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选取样本单位的影响;②能够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从而达到对调查总体的认识;③在抽样调查中会存在抽样误差,但是这个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3)方法①概率抽样样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②非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是没有完全按照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单位。3.统计报表(1)定义的方法之_。(2)分类①按照报送范围,统计报表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全面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均要填报,非全面报表则只要求一部分调查单位填报。②按照报送周期,统计报表主要有月报、季报、年报组成。月报内容简单,时效性强;年报则内容比较全面。(3)内容计报表制度的主体。关事项的规定。4.重点调查具有所研究现象的总量在总体总量中占据绝大部分的特点。5.典型调查(1)定义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专门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2)作用①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例如补充定期报表、年度报表只有数据而没有具体情况的不足;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各种调查的特点,如表1-1-1所示。表1-1-1 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第二章 数据描述本章重点介绍如何简单地利用统计图表和少量数据来概括某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一、用图表展示定性数据定性数据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通常可以用频数分布表和图形来描述。1.生成频数分布表定性数据本身就是对事物的一种分类,因此,只要先把所有的类别都列出来,然后统计出每一类别的频数,数据的分布情况。2.定性数据的图形表示(1)饼图组成部分所占比重的研究。(2)条形图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度来表述数据多少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数据的多少或分布情况。绘制时,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也可以放在横轴。(3)环形图环形图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结构差异。二、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1.生成频数分布表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步骤:(1)对数据进行分组组数的多少以能够适当观察数据的分布特征为准。一般的分组个数在5~15之间。(2)确定组距确定组距的原则:①要考虑各组的划分是否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②要能准确地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一般采用不等距分组。(3)统计各组的频数及频数分布表在统计各组频数时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即将频数等于某组组限的频数计算在下限所在的组内。2.定量数据的图形表示常用来表述定量数据统计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此外还有茎叶图、箱线图等。(1)直方图直方图。(2)折线图变化和两个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3)散点图散点图也可以反映两个变量的关系。三、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统计表是一种用密集的形式归纳数据的方法。它主要是利用行和列中的数据来表述现象特征。统计表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和表外附加构成。统计表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表头应该放在表的上方,它说明的是表的主要内容;(2)行标题和列标题一般放在表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它表示的是所研究的问题类别的名称和指标名称;(3)表的其余部分是具体的数字资料;(4)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用来说明资料来源、指标注释和必要的说明等内容;(5)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四、用数字来概括数据数据的目的。1.定性数据的数字特征定性数据主要是计数,比较简单。对定性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方法就是计算百分比、中位数和众数。(1)中位数中位数是数据按照大小排列之后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样本量为奇数),或者中间两个数目的平均(如果样本量为偶数)。(2)众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或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在定性数据中,由于记录的是频数,因此众数用得多些。2.定量数据的数字特征定量数据有数值实际含义,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计算,常用的反映定量数据特征的统计量有: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水平度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分位数等;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差异度量: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和方差。(1)水平的度量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把某一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用以表述某一事物的平均水平,它在统计中叫做均值。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分为简单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比较简单,结合前边概念学习即可。平均数、中位数以及众数在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偏态分布,特别是偏斜程度较大时,可以考虑选择中位数和众数,这时它们的代表性要比平均数好。(2)差异的度量①极差观,但是容易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因此,不能准确地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②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各个变量值和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它反映了样本中各个观测值到其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未分组的计算公式:2s2=2分组的计算公式:
n2s2=2?f计算时应注意其自由度为n-1,即((x-x2n1③离散系数离散系数也称为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是将一组数据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用来测度离散程度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④标准分数
n=so x标准分数也称作标准化值或Z分数,是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用以测定某一数据在该组数据中的相对位置。其计算公式为:xi-xzi= s第三章 参数估计一、抽样分布1.总体分布与总体参数总体分布是总体中所有观察值所形成的分布。总体参数是对总体特征的某个概括性的度量。在只研究一个总体时所关心的参数通常有总体平均数(m)、总体方差(s2)、总体比例(p)等。2.统计量与抽样分布(1)统计量可以计算出不同的统计量值。(2)抽样分布p)的分布等。抽样分布是一种理论分布,构成了推断总体参数的理论基础。重置抽样中,样本均值的方差为:s2s2不重置抽样中,样本均值的方差为:
sx=ns2N-ns2=x nN2当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时,样本均值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即有X~N(m,s2)时,x~N?m,s?。2? n?? ?若总体为未知的非正态分布时,只要样本容量n足够大(通常要求n?30),样本均值仍会接近正态分布。如果总体不是正态分布,当n为小样本时(通常n<30),样本均值的分布则不服从正态分布。②样本比例(p)的抽样分布p知的,是一个参数;样本比例(p)是一个样本统计量,是可以观察到的随机变量。?当样本容量比较大时,样本比例p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重置抽样时,p的分布为?p,
p(1-p)??。? p(1-p)N-n?
? n ?在不重置抽样时,p的分布为?p,?
?。一般讲,当np?5且n(1-p)?5时,就可以认为n N-1?样本容量足够大。3.统计量的标准误差数估计中,它是用于衡量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差距的一个重要尺度。sn(1)样本均值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s= ,当总体标准差σ未知时,可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计算。nx(2)样本比例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sp=二、参数估计
p(1-p)n
,当总体比例的方差未知时用样本比例的方差代替。参数估计就是用样本统计量去估计总体的参数,包括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1.点估计与区间估计(1)点估计x估计总体均值m;用样本比例p估计总体比例p;用样本方差s2估计总体方差s2等。(2)区间估计一种估计方法。常见的三种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的计算如下:n①68.27%的置信水平(Z=1)推断总体参数m的置信区间为(x-sn
,x+s);nn②95.45%的置信水平(Z=2)推断总体参数m的置信区间为(x-2snn
,x+2s);nn③99.73%的置信水平(Z=3)推断总体参数m的置信区间为(x-3snn
,x+3s)。n2.评价估计量的标准统计学家给出的评价估计量的一些标准具体如下:n(1无偏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设总体参数为q所选择的估计量为$,如果E$)=q,则称$为q的无偏估计量。(3)一致性: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计总体的参数。3.一个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本(n?30)还是小样本(n<30)等情况。(1)大样本(n?30)的估计na2①当总体方差s2已知时,总体均值m在1-a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x-z na2
sn,x+2 )。n②当总体方差s2未知时,以样本方差s2代替总体方差s2,总体均值m在1-a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zx a2
s snn, +zx a2 )nn, +z(2)小样本(n<30)的估计na2①当总体的方差s2已知时,总体均值m在1-a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x-z na2
sn,x+2 )。n②当总体方差s2未知时,以样本方差s2代替总体方差s2,此时的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服从自由度为(n -1)的t分布,总体均值m在1-a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x-2
s snn, +tx a2 )nn, +t4.一个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1)大样本条件下,当总体比例p已知时,在1-a的置信水平下,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为(p-z
?p-p),p+z
?p-p))。a/2 n
a/2 npP代替,在1-a的置信水平下,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为(p-/2?
p(1-p)n
,p+/2?
p(1-p))。n三、样本量的确定足够的代表性,统计量的标准误差会增大,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会不准确。1.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的确定在重置抽样条件下,设E代表允许的估计误差,则样本量计算公式为:(a2n=
)2s2E2如果总体标准差s未知,可以用样本标准差s样本的标准差s作为总体标准差s的平方成反比。2.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量的确定在重置抽样条件下,设E代表允许的估计误差,则样本量计算公式为:(a2n=
)2p1-p)E2如果总体比例p的值不知道,可以用样本比例p来代替,或者取p=0.5,使得p(1-p)达到最大。样本量越大,估计误差就越小,估计的精度就越高。第四章 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假定,做出是否拒绝原来假设的结论。参数估计是依据样本信息推断未知的总体参数。1.为什么要进行假设检验:找出样本均值与总本均值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2.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小概率事件,是指在一次事件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表示。显著性水平一般取值为a=0.05或a=5%。3.假设检验的过程首先,要提出一个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原假设(或零假设)H0,备择假设(或备选假设)H1。第二,确定检验统计量。计算z统计量或计算t统计量。第三,确定显著性水平a。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第四,根据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值和与这个统计量值对应的概率值,并进行决策。4.检验决策准则:左侧检验:统计量的值<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右侧检验:统计量的值>临界值,拒绝原假设。5.假设检验总结设,而不能证明原假设成立;统计假设检验的结果不是绝对正确。二、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是否为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是否已知等。1.大样本(n?30)的检验x-mo n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z=o nx-ms n当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z= 。s n2.小样本(n<30)的检验
x-mo n当总体方差已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z=o nx-ms n当总体方差未知时,总体均值检验的统计量为t= 。s n三、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生活中经常需要对总体的某些比例进行检验,以证明某种观点能否被否定。一个总体比例的检验,基本形式有以下三种:双侧检验:H0:p=p0,H1:p≠p0左侧检验:H0:p≥p0,H1:p<p0右侧检验:H0:p≤p0,H1:p>p0在大样本时,样本比例会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检验统计量用z统计量,其基本形式为z=
p01-pp01-p0)n第五章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是严格的、确定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关系,这是相关分析的起点;2.确定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3.测定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二、相关表和散点图对于两个变量x和y,通过观察或实验,我们可以得到若干组数据,记为(,yi)(i=1,2,…,n),将这些数据按x值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以序列表表示,即构成相关表。将一一对应的(,yi)描点于坐标系上,即构成散点图,又称为相关图。通过散点图所反映出的坐标点的分布状况可以直观地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的形态、方向。三、相关的形态(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若变量y与变量x线性相关。若变量y与变量x四、相关的方向(正相关和负相关)变量也相应地减少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属于正相关。属于负相关。五、Pearson相关系数型变量数据的相关程度,有不同的相关系数。重点介绍Pearson相关系数。1.定义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两个定量变量x和y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程度、身高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程度等等。2.公式n n n n?(i-x)(i-y)
n?yi-??yi?(i-x)i1n 2?(i-?(i-x)i1n 2?(i-y)i1n 2nn x-?x?2?n2?n?n2?i ? i?n y-?y?2?i1?i1 ?ii?i1?i1 ?3.性质(1)r的取值范围在-1~1,即-1≤r≤1。①r>0表明x与y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②r<0表明x与y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③r值越接近1(或-1)就越正(或负)相关,越接近0,就越不相关;④r=1或r=-1表明x与y之间为完全相关关系(实际上就是函数关系)。(2)r具有对称性x与y之间的相关系数和y与x之间的相关系数相等,即=。(3)r数值大小与x和y的数据原点及计量尺度无关。改变x和y的数据原点或计量尺度,并不改变r数值大小。(4)r仅仅是x与y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它不能用于描述非线性关系。这意味着,r=0只表示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表明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比如他们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5)r虽然是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度量,却不一定意味着x与y一定有因果关系。检验:相关系数的检验可以用t分布检验进行。检验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原假设:H0: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H0:r=0)H1:两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H1:r?0)其次,计算统计量t值1-r2t=rn-2?t(n1-r2最后,利用其对应的概率值进行判断,如果概率值小于或等于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一般a=0.05),则我们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的统计方法和技术。2.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1)从样本数据出发,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2)估计回归模型参数;(3)对所确定的关系式进行各种统计检验,并从影响某一特定变量的诸多变量中找出影响显著的变量。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回归模型:y=b0+b1x+e估计的回归方程:=b
bx0 14.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参数估计值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n?xy-?x?y=??
n?x2
-(?x)2=y-xy=+式中的是直线的截距,表示当解释变量为零时y的平均值。回归系数,是直线的斜率,表示解释变量戈每增加一个单位,被解释变量将相应地平均变化个单位。6.回归方程的检验和评价(1)经济意义检验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释。(2)回归方程的统计检验包括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和对回归系数的检验(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时,由于只有一个解释变量,因此t检验与F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3)回归方程的评价(拟合程度分析)判定系数R2的公式为:(y-y)2
(y-y)22 SSR
? ? R=SST
= 2?(y-y)
=1- 2?(y-y)判定系数R2的取值范围是[0,1],R2越接近于1,表明回归平方和占总变差平方和的比重越大,回归直线与各观测点越接近,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就越好。反之,R2越接近于0,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越差。估计标准误差是残差平方和的均方根,用se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yi ?(yi i n-2y)2SSEn-2估计标准误差se是度量各观测点在直线周围分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反映了实际观测值yi与回归估计值之间的差异程度。若各观测点全部落在直线上,则se=0,此时用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是没有误差的。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回归模型与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的线性经验回归方程:2.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y=b0++L+bkxk+e=++L+xk使残差的平方和最小,即Q=
(y-
)2=
n(y-b
bx
-L-bx
)2=inn? i ini=1
? ii=1
0 11 kk求解,,…的标准方程组,即可得到,,…。3.评价与检验多元线性回国方程的评价可以根据多重判定系数、估计标准误差等统计量来完成。判定系数的公式为:(y-y)2
(y-y)22 SSR
? ? R=SST
= 2?(y-y)
=1- 2?(y-y)R2越接近于1,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越接近于0,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越差。多元线性回归中的估计标准误差是对多元回归模型中误差项e方差的一个估计,公式为:?(yi?(yi i n-k-1y)2
n-k-1多元回归中,t检验和F检验不再等价。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主要是检验因变量同多个自变量的整体响是否显著。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一、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间间隔(如1年分为12个月)所发生的行为(如每月产品销售额),进行动态的跟踪分析,进而研究某些时间序列随时间变化是否有数量上的变化、有无统计上的显著性意义。1.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1)现象所属的时间;(2)现象对应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值。2.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1)增长量分析时间数列的增长量分析主要有:发展水平、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分析。①发展水平水平,一般用符号(t=1,2,…,n)来表示,其中t表示所对应的时间。②增长量增长量是指时间数列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之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报告期比基期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增长量。③平均增长量长的时期数目计算。(2)增长率分析时间序列增长率的指标主要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①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表明现象发展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对比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100%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其区别为:a.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了现象逐期发展变化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同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变化速度,又称总速度。y y y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对应的定基发展速度,即:1?2?K? n
=yny0
yn-1 y0c.相邻时期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相除的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②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是表明现象增长程度的动态相对指标。它是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相除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量
基期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增长速度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增量与某一固定时期发展水平对比的结果。③平均发展速度化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nx1?x2?Lxn=n
?xi式中:表示第i年的环比发展速度;x表示平均发展速度;∏表示连乘符号。④平均增长速度计算的。它说明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二、时间数列影响因素分析1.时间数列影响因素的分解(1)长期趋势(T)长期趋势是指时间数列在一段长时期的变动,若将其用图形表现,可得一长期趋势线。(2)季节变动(S)节变动有三个特点:①季节变动每年重复进行;②季节变动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③每个周期变化强度大体相同。(3)循环变动(C)可以不很规则。(4)不规则变动(I)不规则变动是时间数列除去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循环变动之后余留下来的变动。这种变动分为两种类型:有力的突发性活动引起的。动的构成形式,即它们是如何结合及相互作用的。对此,通常有两种分解形式: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①加法模式加法模式是假定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则时间数列各期发展水平是各个影响因素相加的总和,即有=+St++It②乘法模式响因素相乘之积,即=?St??It。2.长期趋势分析方法(1)回归方程法回归方程法就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时间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方程。直线趋势方程的一般公式为:=a+bt。式中:表示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t表示时间数列中指标所属的时间;a、b为待定参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参数a、b进行估计的如下结果:a=Y-btn?tY-?t?Y
b=n?t2-(?t)2,x2,…,…,xn;n为时间数列的时期数,简单移动平均计算公式为:M=xt+xt-1+L+xt-N+1t N式中:Mt表示第t期的移动平均值;N多,修匀的作用就越大,但得到的平均数就越少;反之,被平均的项数越少,修匀的作用就越小,而所得的移动平均数就越多。(3)指数平滑法滑次数的不同,指数平滑法有一次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等。一次指数平滑(SES)也称简单指数平滑,其公式为:St=a+(1-a)St其中,St表示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表示第t期的观测值;a表示平滑系数,0<a<1。使用指数平滑法应注意的问题:①确定一个合适的平滑系数a。不同的平滑系数a对预测结果有直接影响,a取值越接近1时,近期数据作用最大,各期历史数据的作用迅速衰减。②实际应用中a的大小需要反复比较确定,确定的依据是a的取值要使计算得到的各期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③一次指数平滑是用于较为平稳的序列,一般a的取值不大于0.5.三、季节变动分析方法势的季节指数法;二是考虑长期趋势的回归方程法消除法。1.不考虑长期趋势——季节指数法即得到季节比率。季节比率的计算方法步骤如下:(1)计算各年相同季度的平均数;(2)计算各年季节总平均数;(3)求各季度季节比率。注意:上述季节比率的计算方法有两个缺陷:①没有考虑长期趋势的影响;②季节比率的高低受各年数值大小的影响。2.考虑长期趋势——回归方程法消除法的方法很多,如下介绍回归方程法消除法,其步骤如下:t(1)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回归拟合值;tt(2)用观察值除以拟合值,剔除原时间数列中的长期趋势;t(3)计算季节指数。第七章 统计指数一、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1.统计指数的概念(1)广义指数: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2)狭义指数: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2.统计指数的种类(1)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①个体指数:表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Kp
=(个体价格指数)p0②综合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K=?q11?q0p0(2)按其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也称物量指数,是表明总体单位数量、规模等数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价格指数、单位成本指数等。二、综合指数1.拉氏指数不论是物价指数还是物量指数都采用基期作为权数的指数,编制方法:pqpp
(KL)=(KL)=
?=?00?=?00
? 000?q0p0q 00?q1qq 000?00不论是物价指数还是物量指数都采用报告期作为权数的指数,编制方法:派氏物价指数KP
=? ? ( ) =?10
q1p1p0qpp? 11p1qp qp数(KP)=?11=?1qp qp? qq
q0qp
? 111(1)拉氏指数主要受基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派氏指数主要受报告期商品(产品)结构的影响。(2)实际应用中,由于派氏指数要求每期更换权数资料,计算比较麻烦,而拉氏指数的权数固定在基期,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比较方便,因此,拉氏指数更得到普遍应用。(3)从实际意义上看,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三、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就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编制物价指数,反映其对应的价格水平变动程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1)反映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2)反映通货膨胀状况。一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示。计算公式为:通货膨胀率=
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反之则上升。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计算公式为:货币购买力指数= 1 ?10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4)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价格指数可以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计算公式为:名义工资(现价工资)
消费价格指数2.股票价格指数(1)股价平均数ni股价平均数=1?pnini=1式中:为第i种股票的收盘价;n为样本股票数。(2)股票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股票市场上多种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相对数,简称股价指数,其单位一般以“点”表示,即将基期指数作为100,每上升或下降一个单位称为“1点”。计算公式为:0
=??p0iqi式中:为第i种样本股票报告期价格;p0i为第i种股票基期价格;为第i种股票的发行量,可以确定为基期,也可以确定为报告期,但大多数股价指数是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计算的。指数等。中篇 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一、需求分析1.需求和需求法则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低,反之则反,这个关系就是需求法则。2.需求法则的例外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吉芬商品。3.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1)需求量是指在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所谓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变动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2)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它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4.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它与需求呈正向变动关系;②消费者的偏好,它与需求也呈正向变动关系;③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④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它与需求呈正向变动关系。(2)需求函数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记为:Qd=
f(P),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d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一般地,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线性函数为:Qd=a-bPP表示商品价格,Qd的是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记为:Ed=(DQ?Q)/(DP?P)。5.恩格尔曲线和恩格尔系数者的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记为: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6.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二、供给分析1.供给和供给法则为供给法则。2.供给法则的例外例外。3.供给量的变动以及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出售量的相应变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4.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1)影响供给的因素(2)供给函数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记为Qs=
f(P)。其中P表示商品价格,Qs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如果这种关系是线性关系,可以记为:Qs=d+gP。5.厂商供给与行业供给个价格水平上所有厂商供给量之和。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求法则或者供求定律。2.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干预。第二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1.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的条件下,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能够使:(1)每个消费者都能够在给定的价格下提供自己的生产要素,并在自己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2)每个企业都能够在给定价格下决定自己的产量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利润极大化;2.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2)生产最优。即任何两个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同的,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达到最大化。(3)交换和生产最优。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化率相同。二、市场失灵1.外部性2.垄断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就受到限制。3.公共物品4.信息不完全致人们无法获取完全的信息;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指的是市场本身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配置它们。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一般而言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1)逆向选择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2)道德风险是在保险行业由于保险受益人投保后,不再采取预防行动导致的冒险行为产生的风险。(3)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由于预期目标不一致导致双方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不和谐甚至相互冲突。三、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的政策。2.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行税收调节;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等。3.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国家采取非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最常见的是采取公共选择的方法,即投票解决。4.规范市场信息的微观经济政策政5.市场与政府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带来的消极后果。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一、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1.两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1)向企业提供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要素市场的供给;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是:(1)从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2)向家庭部门出售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两部门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在考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还要求投资和储蓄产生的“注入”和“漏出”相等。2.三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三部门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政府行为的“漏出”等于“注入”。3.四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1.GDP及其衡量方法GDP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衡量,从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GDP=∑(总产出-中间消耗);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分配出去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记为:GDP=∑(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体现为一个经济体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记为:2.名义GDP与实际GDP也可记为:名义GDP指的是按当年市场价格测算的GDP,而实际GDP指的是以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为基准价格来测算的GDP。一般用名义GDP和实际GDP来构造一个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记为: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3.潜在GDP与产出缺口潜在GDPGDP的产出。一般情况下,潜在GDP与实际GDP之间有一个缺口,称之为产出缺口或GDP缺口,用绝对量表示的产出缺口记为:
产出缺口=实际GDP-潜在GDP;
产出缺口=(实际GDP-潜在GDP)/潜在GDP。除了GDP,还有一些其他的总量指标能够反映国民经济的活动成果:(1)国民总收入(GNI,之前称之为GNP)GNI大于外支付的要素收入,即国外要素净收入大于零;反之,国外要素净收入小于零。与GDP相比,GNI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富裕程度。(2)国民可支配收入(NDI)国外的无偿转移一付给国外的无偿转移。5.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耗减和对环境的破坏;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福利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1.总需求与均衡产出果用Y代表政府需求,X-M代表净出口,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就可以记为:Y=AD=C+I+G+(X-M)既不缩小,也不扩张,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2.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函数关系,记为:C=f(d)如果假定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是线性关系,即可记为:C=C0+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增加一个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储蓄函数就是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记为:S=S0+其中S表示储蓄,表示可支配收入,S0和s是常数,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当可支配收增加量。:Y=(0+I0)/1-c)。膨胀严重时,则可用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及降低边际消费倾向或提高边际储蓄倾向的方法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4.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Y=AD=C+I+G其中Y为国民收入,AD为政府购买。同时,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为:Y= 1 ?(C+I+G-cT+cT)1-c(1-t) 0 0 0 0 r5.乘数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活动的比率,记为:k=1/(1-c)k=1/(1-c),k=c/(1-c),k=-c/(1-c)平衡预算乘数指的是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定量税制下,平衡预算乘数是等于11预算乘数等于1意味着政府在保持预算平衡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政府支出扩大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加倍增长。1.货币M1,广义货币表示为M2。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1)交易性需求(2)预防性需求(3)投机性需求币数量。态;利率已经达到很低水平;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3.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我国的现行货币层次划分如下: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货币供给的基本理论模型为:M1=(c’+1)(C+R)/(c’++×t+e’),它被称之为货币供应函数。4.货币市场和均衡利率M=L=kY-hiL表示货币需求,M表示货币供给,i表示利率。1.投资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如果将非利率因素对投资需求的影响视为常数,投资函数就可以记为:I=I0-bi其中i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需求,I0表示与利率无关的决定于其他因素的常数。2.IS-LM模型储蓄S和投资I决定产品市场的均衡,而储蓄和投资又必须同收入水平和利率相一致,从而得到IS曲线,货币需求L和货币供给M决定着货币市场的均衡,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既取决于利率i,又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由此得到LM曲线。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是由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即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第五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标。经济增长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是必须保持总量和结构平衡。充分就业指的是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但并非没有失业。失业的四种类型分别是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稳定的物价水平指的是社会总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衡量物价水平稳定的指标主要是CPI(消费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GDP缩减指数。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投资收支等相对均衡。目标经常是矛盾的。就业目标与物价目标也经常是冲突的。二、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定义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的方式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2.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投资支出、政府消费支出、转移支付、财政信用等。3.财政政策的类型和抑制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4.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三、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类型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抑制私人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2.货币政策的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3.货币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货币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两个,其一是利息率效应,其二是货币余额效应。1.财政政策效应情形。2.货币政策效应资减少、国民收入降低。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必要性(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用不同;(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时滞不同;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有四种:(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双紧”模式);(2)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双松”模式);(3)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松一紧”)模式;(4)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紧一松”模式)。第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1.国际收支平衡表四个部分。(1)经常项目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收益分配以及经常转移等三项;(2)资本和金融项目主要记录资本品的国际交易以及资金的国际流动;(3)官方储备项目则记录一定时期内经济体官方储备存量的变动;(4)误差与遗漏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项目,是为解决由于统计资料方面的误差与遗漏所产生的不平衡而设置的科目。2.汇率和汇率的决定因素部分国家采用的都是直接标价法,只有欧元、英镑、澳元等少数货币采用间接标价法。这种差异。3.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影响贸易收支从而影响经常账户;(2)影响货币流动(热钱和资本外逃)从而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1.影响进出口的因素和净出口函数见,影响净出口的主要因素为本国国民收入Y,外国国民收入Yf,以及实际汇率R,净出口函数就是:NX(Y,Yf,R)=X(Yf,R)-M(Y,R)2.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Y=(C0+I0+++X0--M0)/(1-c+m)出口乘数是每增加一单位的出口所增加的收入量,进口乘数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进口所减少的收入量。三、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平衡净资本流出=资本流出一资本流入净资本流出是外国利率和本国利率之差的函数,如果它是线性的,就有:F=FO+δ(if-i)其中:F表示净资本流出,if表示外国利率,i表示本国利率,d>0。2.国际收支平衡函数如果只考虑经常项目中的对外贸易差额和资本项目的净资本流入,国际收支差额BP就可以记为:BP=NX-F
NX=F由于NX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F是利率i的函数,上式可以记为:NX(Y)=F(i)3.IS-LM-BP模型这一模型实际上就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它建立在以下两个条件上:(1)国内经济必须平衡,即以IS-LM的成立为前提;(2)BP的移动是在浮动汇率下进行的。BP靠近原点并非终止运动,而是在平衡点E点上下运动,从而形成现实生活中国际收支“失衡一均衡一失衡”的循环过程。4.官方储备资产的作用和适度储备资产(1)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维持对外支付能力;(2)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3)信用保证;赢得国际竞争利益。40%为标准。5.官方储备资产与汇率制度是浮动汇率制度、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四、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的传导:溢出效应与回振效应种影响的国家对最初引发溢出效应的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效应称之为回振效应。第七章 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
(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pi
=-?100%式中,p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为t时期的价格水平,为t-1时期的价格水平。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指标主要有三个: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缩减指数。2.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价格上涨水平的幅度划分,可将通货膨胀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1%~3%),温和的通货膨胀(3%~照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划分,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不利于债权人;(2)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影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3)通货膨胀短期内与产出水平正相关,长期则不会对产出产生实质性影响。二、通货膨胀的成因1.货币主义观点2.新凯恩斯主义观点(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三、反通货膨胀政策政府支出减少或税收增加,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最终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抑制通货膨胀。2.收入政策要借助工资和物价管制、道义劝告和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的方法进行。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经济增长与经济政策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一般用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记为:G=(-)/经济发展是比经济增长含义更为丰富的概念,除了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2.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资本和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二、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考察的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三个经济变量的关系。记为:G=s/V,其中,G表示实际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Y为资本产出比。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储蓄率。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记为:A=G-aDL-bDKL K索洛认为,实现长期并且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在假定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sf(k)=k+nk应数量的资本,即资本的广化。3.新经济增长理论两资本模型和两商品模型。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3.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赖对劳动、资本等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是更多通过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四、短期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波动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1)长周期即长波循环,一般指的是50~60年的经济周期,被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2)中周期中周期大约8~10年,称之为朱格拉周期。(3)短周期短周期指的是40个月左右的周期,称之为基钦周期。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3.经济周期的一般原因和政府平抑经济波动的政策响的原因等,经济周期的存在反映了市场机制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4.经济周期的根源具有代表性的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是乘数-加速数原理,它的基本思想是假定投资由于某种原因增长,在投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下篇 会计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 论容:一、会计概述1.会计的含义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并定期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会计的基本职能(1)会计核算的功能。(2)会计监督后监督。3.会计的目标(1)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综合部门提供会计信息;(2)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4.会计的对象过程中的资金运动。阶段;资金的退出则是指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二、会计基本假设和核算基础1.会计主体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以后期间的差别。有了会计分期,才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4.货币计量金流量。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实质重于形式体现在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作为自有资产核算;谨慎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资产计提减值。应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等。1.会计要素果的基本分类。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1)资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2)负债(3)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的索取权在性质上有本质的区别。(4)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费用(6)利润2.会计等式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和基本财务状况。会计等式包括:(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收入-费用=利润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也称为利润表会计等式。(3)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1.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加工的基本步骤。它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2.会计核算的方法依据。六、会计法律规范则和会计制度为基本内容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具体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一、会计科目1.会计科目的定义2.会计科目的分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2)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二、账户1.账户的定义2.账户的基本结构3.账户的分类(1)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等。币计量,明细分类账户有时还需要使用实物计量单位。第三章 借贷记账法一是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二是运用借贷记账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一、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制以及试算平衡的方法。此外,还应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以及双重性账户的特点。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含义。2.账户的结构(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余额一般在借方。益的减少额,余额一般在贷方。少额或转销额,期末一般无余额。少额或转销额,期末一般无余额。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3.记账规则账户的对应关系。4.会计分录(1)会计分录的定义(2)会计分录的分类分录。5.试算平衡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方法。(1)发生额试算平衡的依据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2)余额试算平衡的依据是会计的基本等式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特点。误。6.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1)金额相等;(2)方向相同;7.双重性账户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待处理财产损溢、投资收益等账户。一类账户。对于双重性账户,应根据其余额的方向来判断账户余额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性质。二、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1.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资等;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发生的一项费用,应记入“财务费用”账户。短期借款利息的核算应按照以下规定处理:法计入各月的财务费用;接计入当月的财务费用。2.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1)如果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则按其实际成本直接记入“固定资产”账户;和相关税费等)和发生的安装调试费用先通过“在建工程”账户进行归集,待安装调试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账户。按计划成本计价。3.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品成本的确定。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4.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本、支付产品销售费用、计算和交纳产品销售税金等。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产品销售收入应当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5.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实现的净利润的核算;二是对净利润分配的核算。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等。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与支出。(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提取法定公益金;(3)应付优先股股利;(4)提取任意盈余公积;(5)应付普通股股利。金之前,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应按照净利润的施(如兴建职工宿舍、托儿所、理发室等)的建设。第四章 会计凭证、账簿、对账和结账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基本内容,账簿的设置与登记等。一、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2.会计凭证的分类(1)原始凭证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证明效力,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会计凭证。外付款时取得的收据等。自制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手续和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的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自制原始凭证大多也是一次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借款单等。填制手续直到期末才能完成,并以期末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如限额领料单、费用限额卡等。成的一张原始凭证。审核。(2)记账凭证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证,但二者存在以下区别:①填制人员不同;②填制依据不同;③填制方式不同;④发挥作用不同。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都必须填制收款凭证。都必须填制付款凭证。款增加或减少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填制转账凭证。注意: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相互收付业务,按规定只填制付款凭证,不填制收款凭证。二、会计账簿2.会计账簿的分类(1)账簿按其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种。广泛使用的是特种日记账,主要有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度和范围不同,分类账簿又可以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记的账簿。3.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1)日记账(2)总分类账(3)明细分类账量金额式和多栏式三种。①三栏式明细分类账一般适用于那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保安服务合同(范本)公司保安合同范本
- 2024年丙丁双方关于购买房产合同标的的协议书
- 2024年简单货物运输合同格式
- 2024年度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定制开发合同
- 2024合同补充协议
- 2024年协议离婚应当注意的要点
- 网吧转让合同范本
- 律师代理公司股票上市合同范本
- 2024日本留学租房合同签订须知
- 2024借款居间服务合同
- 无损检测通用作业指导书
-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150个文言实词-课件(共183张PPT)
- 车辆维修服务方案先进性
- 2020年1月上海春招英语听力(含试题、MP3、答案及录音)
- GB/T 17639-2023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 发行企业债法律尽职调查之访谈问题清单
- 拍卖合作协议
- 白改黑施工组织设计
- ICU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 半导体工艺 掺杂原理与技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