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省赛一等奖_第1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省赛一等奖_第2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省赛一等奖_第3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省赛一等奖_第4页
基本支撑体系地理书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省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

七台河市

黑龙江省新兴煤矿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东部,完达山西侧,倭肯河中上游。辖3区和勃利县。面积6212平方公里,人口78万。其中市区面积1757平方公里,人口43万。市区原为勃利县的偏僻山村及山林荒野。1910年发现煤。1956年勘探煤田,1958年建矿并修通铁路。1960年建七台河镇,1961年成立矿务局,

1965年改特区,

1970年设市。市境倭肯河南岸蕴藏丰富的侏罗纪煤层,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煤层集中,便于开采。煤田以桃山大断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区已建成桃山、新建、新立、新兴和东风等5个煤矿及机电、洗煤、矿建、建材等辅助工厂。东部新矿区的富强、铁床、铁西、向阳、龙湖、茄子河等矿建成后,七台河市将成为大型煤炭基地。勃(利)七铁路在勃利镇和牡(丹江)佳(木斯)铁路衔接,并有公路通往邻近县市。倭肯河畔的桃山区为市中心区,从茄子河区桃山到东风矿,红屋绿树绵延10余公里。(曾庆云)

齐齐哈尔市

中国新兴重工业城市,黑龙江省第2大城市。位于省境西南部,嫩江中游。辖7区及龙江、甘南、富裕、依安、讷河、克山、克东、拜泉、林甸、泰来10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4365平方公里,人口万。原为满、蒙古各族先民游猎和兵防要地。清顺治九年(1652)前后达斡尔族迁此,“齐齐哈尔”为达斡尔语“边城”、“边地”之意。城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

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从墨尔根(今嫩江镇)移至此,成为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后至1954年为黑龙江省省城。1954年后为省辖市。市境地势平坦,沿江两岸较低洼,平均海拔145米。年均温℃,1月均温—℃,7月℃,年降水量428毫米。春季多大风,较干旱。位于富饶的松嫩平原,西、北临近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煤田,东南临大庆油田,发展工业条件良好。1949年后兴建了机床、车辆、机械、重机、特种钢、热电、焦化和轻工等大中型骨干企业,工业基础日益雄厚。特种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碾子山区和建华区;特种钢和电力、重机等工业集中在富拉尔基区;机床、车辆主要集中在铁烽区、龙沙区;纺织、制糖、造纸和酿酒等轻纺工业主要分布在龙沙区;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昂昂溪区。交通发达,有滨洲、平齐、富嫩、齐北等铁路交汇。公路有明(水)海(拉尔)和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等干线交汇于此。嫩江有通航之便。航空辟有至北京和广州的航线。科学文化体育设施较多,有37个科研机构和重机、化工、师范等高等院校。市内龙沙公园的望江楼和劳动湖景色优美,尤以冬季展出的“龙沙冰景”更为引人。位于城东南30公里的扎龙自然保护区,面积420平方公里,泡沼相连,草甸成片,常有230余种水禽飞鸟栖息于此,其中以丹顶鹤最多,故有“仙鹤故乡”之称。此外有白头鹤、闺秀鹤、灰鹤、天鹅、鸿雁、苍鹭、草鹭和白翅银鸥等珍禽异鸟。已建为中国第1个大型水禽自然保护区。(曾庆云)祁连山脉

甘肃、青海两省间的巨大山系。古匈奴语,意即天山。因在河西走廊之南,又称南山。位于北纬36°~40°,东经94°~103°,走向北西西—南东东,长900~1000公里,宽250~300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东起乌鞘岭,西止当金山口,南邻柴达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黄河谷地。地质与地貌

祁连山原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经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形成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祁连山主要处于断块升降运动中,最后形成一系列平行地垒(或山岭)和地堑(谷地、盆地)。自北而南包括8个岭谷带:①走廊南山—冷龙岭与黑河上游谷地—大通河谷地。②托来山与托来河上游谷地。③野马山—托来南山与野马河谷地—疏勒河上游谷地。④野马南山—疏勒南山(疏勒山)—大通山—达坂山与党河上游谷地—哈拉湖—青海湖—湟水谷地。⑤党河南山(乌兰达坂)—哈尔科山与大哈尔腾河谷地—阿让郭勒河谷地。⑥察汗鄂博图岭(黑特尔山)与小哈尔腾河谷地。⑦土尔根达坂山—喀克吐蒙克山与鱼卡河上游谷地。⑧柴达木山—宗务隆山—青海南山(库库诺尔岭)—拉脊山与茶卡、共和盆地—黄河谷地。山系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为疏勒南山5827米的团结峰。山系南北两翼极不对称,北坡相对高度达3000米,南麓相对高度仅500~1000米。山系低山区干燥剥蚀作用盛行,中山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为寒冻风化作用所控制。祁连山区存在三级夷平面;第一级东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级东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级东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谷中发育多级阶地。古冰川冰碛地貌广泛分布于北坡2700~2800米以上地区。现代冰川下限,北坡为4100~4300米,南坡4300~4500米,且西部较东部高200~300米。近百年来,冰川处于退缩阶段。现已查明祁连山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平方公里。储水量1320亿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和走廊南山冰川规模最大。水系与气候

祁连山水系呈辐射-格状分布。辐射中心位于北纬38°20′,东经99°附近的所谓“五河之源”,即黑河、托来河(北大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源头。由此沿冷龙岭至毛毛山一线,再沿大通山、日月山至青海南山东段一线为内外流域分界线,此线东南侧的黄河支流有庄浪河、大通河、湟水,属外流水系;西北侧的石羊河、黑河、托来河、疏勒河、党河,属河西走廊内陆水系;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阿让郭勒河,属柴达木内陆水系;还有青海湖、哈拉湖两独立的内陆水系。上述各河多发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冰川补给比重西部远大于东部。河流流量年际变化较小,而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祁连山地具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一般山前低山属荒漠气候,年均温6℃左右,年降水量约150毫米。中山下部属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均温2~5℃,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为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年均温0~1℃,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亚高山和高山属寒冷湿润气候,年均温—5℃左右,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山地东部气候较湿润,西部较干燥。植被与土壤

植被垂直带结构,山地东西部南北坡不尽相同。东段北坡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荒漠带(只有草原化荒漠亚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西段北坡:荒漠带—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限荒漠草原亚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土壤与植被相对应,东段北坡: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山地黑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旬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甸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带—山地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灰棕荒漠土带—高山棕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经济概况

祁连山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带,春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场辽阔,宜于发展畜牧业,并有大片水源涵养林。有多种药用和其他经济植物,还有不少珍贵动物,如甘肃马鹿、蓝马鸡、血雉、林麝等。北祁连山有菱铁—镜铁矿、赤铁—磁铁矿;祁连山东段有黄铁矿型铜矿;肃北和酒泉南山—带有黑钨矿石英脉和钨钼矿,是中国西部钨矿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3万余公顷,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正大)

祁门县

安徽省黄山市辖县,安徽林业基地县和名茶“祁红”、中药“祁蛇”产区。位于省境南部。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万。县府驻祁山镇。唐置县,因县城附近有祁山和阊门而得名。县境位于皖南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北部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最高峰牯牛降1728米。其周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全省最大自然保护区。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适宜发展林茶生产,为省内主要用材林、油茶林和茶叶产区。木材蓄积量和商品材、松脂、猕猴桃产量均占全省第1位。茶叶以红茶为大宗,年产量亦居全省首位。祁门红茶简称“祁红”,是中国出口茶叶珍品,主要行销欧洲和北美。矿藏以瓷土著称,向为瓷都景德镇的优质原料供应地。本县所产青花瓷和粉彩瓷亦供出口。“祁蛇”主要产于祁门历山、赤岭、闪里、阊头等地,为名贵中药材,年收购量约占全省2/3。县境建有祁门蛇伤研究所。(朱孟春)骑田岭

见南岭。启东市

江苏省著名粮、棉高产县级市。位于省境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为江海门户。面积1208平方公里,人口万。18世纪中期,崇明岛北侧诸沙洲初现;19世纪末期,沙洲连成一片,与崇明岛南北对峙,称外沙,属崇明县管辖。1905年外沙与北岸陆地连并,

1928年置县,以在江苏省之东疆,取名启东。原属南通市管辖,

1989年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全属江海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约~米,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河道纵横成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深受海洋影响,6月有梅雨,夏秋有台风。农业实行粮、棉间套作三年五熟制。岸外海面是著名吕四渔场和长江口渔场,出产海蜇、文蛤、梭蟹、紫菜等。工业有轧花、纺织等部门。土产有印花蓝布。吕四港为渔业基地,是水深域广的天然良港,已列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单树模)千岛湖

中国大型水库之一,浙江省最大人工湖。由拦蓄钱塘江上游主源新安江而成。位于浙西淳安、建德两县境内。湖呈东西向延伸,长约150公里,宽窄不等,最宽处10公里。环湖锦峰拥簇,青翠葱郁,湖水晶莹,岛屿密集,大小岛屿1078个,湖因而得名。湖区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著名,游点多,景色迷人,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杭州—黄山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区。目前可供游览的风景点有排岭、龙山、羡山、姥山、密山、龙羊山、方腊洞和华东独有的赋溪石林等地。风景区还建有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臧威霆)

千山

辽宁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北三大名山之一。西距鞍山市25公里。山体南北狭长,面积约44平方公里。属长白山地支脉,第三纪后辽河平原急剧沉降,本区相对隆起,使中生代花岗岩突出于古老变质岩之上,形成峰峦秀挺、沟谷幽深、平均海拔400米的千山。千山之名始见于金,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被北、中、南3沟分割成平行山岭,北缓南陡。仙人台海拔708米,是千山最高峰,绝顶有峭石高20米。有800余种植物,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上部多油松,下部为栎林和糠椴、山杨、榆树类杂木林。保存上万株百年以上的古松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树木植被覆盖率95%以上。盛产梨,为东北三大产梨区之一。千山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唐以来修建寺庙,经辽、金到清而大盛,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山中建筑除五大禅林(佛寺)外,还有七观、二宫、六庵(道庙),错落分布在重峦幽壑,苍松翠柏间。北沟龙泉寺有殿阁楼亭20多处,寺内清泉常年喷流,有如“龙涎吐水”。庙貌巍峨,雕梁画柱,建筑壮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区已修筑游览主干道28公里。(熊树梅)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省白城地区辖县,重要农牧基地县。简称前郭。位于省境西北部松嫩平原。面积7219平方公里,人口万。郭尔罗斯是蒙古古老部族。清代分设前后二旗。1956年改前旗为县,县府驻前郭镇。县境气候干旱。年均温4~5℃,无霜期13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东和东北部有松花江、嫩江流贯,水利资源丰富,建有大型扬水站2座,总干渠56公里,形成著名前郭灌区。以种水稻为主,其他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等。西和西南为黄土台地草原区,是重要牧场、吉林省细毛羊和养牛基地。土特产有毛皮、芦苇和硝碱,为全省产苇最多县。境内查干泡是全省最大天然湖泊,为重要渔场。长山热电厂是吉林省西部主力电厂,装机容量万千瓦。炼油厂在全省也居重要地位。交通以长白铁路为主动脉。古迹有他虎城古城遗址。(王兆明)钱塘江

浙江省最大河流。古称浙江、浙水、浙河、制河。源出安徽省休宁县西南,皖、赣两省交界怀玉山脉中的六股尖东坡(六股尖海拔米,源头海拔约1350米)。干流流经皖、浙两省,于海盐县澈浦长山东南嘴至余姚市和慈溪县边境的西三闸的连线入杭州湾。全长605公里,流域面积万余平方公里。介于北纬28°04′~30°24′,东经117°39′~121°14′。流域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干流依势向东北注入杭州湾。河流呈羽状水系。干流概况

干流在新安江水电站以上为上游。上源冯村河流经皖南山地,到休宁县鹤城,与源出怀玉山五股尖的梅溪源会合后,称大源溪。大源溪沿途汇纳的诸支流源短流急。从休宁县流口合小源河至屯溪市间称率水。到屯溪纳支流横江后称渐江,在歙县浦口,练江自北注入。浦口至浙江省建德县梅城镇间称新安江。在歙县街口以下属山溪性河流。新安江水电站至富春江水电站为中游。新安江流至梅城,接纳支流兰江和桐江,三江会合成“丁”字形。兰江为钱塘江最大支流的一段,也是钱塘江水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上游马金溪源出安徽省休宁县南部青芝埭尖北坡。至衢州市双港口纳江山港间称常山港。常山港多流经山区,属山溪性河流。衢州市至兰溪称衢江(或衢港、信安江),兰溪至梅城间称兰江。衢江流经金衢盆地,河道宽广,水深流缓,出金衢盆地,河床渐见深邃。桐江为梅城至桐庐的一段支流,梅城以下约7公里的乌石滩起,进入著名的七里泷峡谷,峡谷全长约22公里。富春江水电站建成蓄水后,七里泷江面展宽,原浅滩没入水中;兰江、桐江部分河道形成水库。出七里泷后,江面开阔。富春江水电站以下为下游。受潮水影响,属钱塘江河口区。由桐庐到萧山县闻堰称富春江,河床开阔稳定,水流缓慢,堆积显著,河漫滩发育,基本不受海域来沙影响。闻堰至杭州闸口段,河床宽浅而河道迂回曲折,形如“之”字,故又称之江。闸口以下始称钱塘江,后泛指全河流,以涌潮汹涌为其特征。澉浦以下为杭州湾。下段主要支流右岸有壶源江、浦阳江、曹娥江;左岸有分水江、渌渚江。气候与水文

钱塘江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干流上游山地降水量高于中、下游丘陵、平原地区。径流补给以雨水占绝对优势,地下水仅占少量。钱塘江径流总量达431亿立方米,径流深880毫米。钱塘江径流季节分配不均,洪枯水流量相差悬殊。大部分地区(干流在富阳以上)降水以5~6月最多,河流最大径流量与此同期。衢县站5~6月径流量占全年总量%;芦茨埠站占%。径流年际变幅小,年径流量差系数~,年际极值比亦较小。钱塘江流域的水蚀模数为100~500吨/平方公里/年。高值在曹娥江和浦阳江流域,低值在常山以上。钱塘江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68万吨。江水常年清澈,仅在洪水期江水呈混浊状。河水矿化度、硬度和碱度均较低。钱塘潮

钱塘江潮是世界著名大潮之一。尤以农历八月十八日最壮观。涌潮的形成和地形关系密切。杭州湾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宽度自湾口向里急剧收缩,湾口宽达100公里,至澉浦水面宽20公里,至杭州仅宽1公里。潮水上溯时,水体受到急剧约束,潮波能量高度集中,潮差显著增大,澉浦潮差较湾口大一倍。平均潮差5米左右,最大潮差出现在澉浦,达米。同时,钱塘江河口纵剖面性质独特。杭州湾内河床平坦,从乍浦以上,开始抬升,抬升的高点在七堡到仓前间,最高点高出基线约10米。从闻堰到乍浦长达130公里,为一庞大的沙坎隆起。体积巨大的沙坎使澉浦以上河床迅速抬高,低潮水深从湾口向内愈趋变浅,平均水深2~3米,有时仅1米左右。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因河底逐渐变浅,潮峰传播速度远大于潮谷,潮波的前坡渐陡,后波不断变缓,潮波变形加剧,到尖山附近形成涌潮。涌潮以海宁附近最大,一般高度1~2米,最大高度达米,至杭州附近涌潮渐趋减弱。钱塘江怒潮时,海水倒灌,主要由长江挟带大量泥沙,经海水搬运淤积于河口段,为沙坎泥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使河床抬高,水深日浅,严重影响河口段的航运和水产捕捞养殖之利。为防止潮患,古来即兴建了与长城和京杭运河齐名的海塘工程,历代及1949年以来均不断加固。梯级开发与综合利用

全流域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可开发能量约205万千瓦,至1978年底已开发装机容量万干瓦。河口区潮汐能量更大。50年代以来,对钱塘江进行了梯级开发。兴建了新安江、富春江、黄坛口和湖南镇等水库和水电站。其中新安江水电站总库容220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5万多千瓦;富春江水电站总库容亿立方米,装机容量万千瓦。黄坛口和湖南镇水电站为对支流乌溪江进行两级梯级开发而建成。钱塘江兰溪以下为主航道,通航30~100吨级船舶。杭州以下仅通航外海小轮。新安江是沟通浙西和皖南的重要航道,航道在新安江大坝中断,上、下分段通航,汽轮溯新安江可达安徽屯溪。其他支流和水库也有距离不等的通航里程。流域内人烟稠密,经济发达。两岸谷地是良好的农耕区。山地盛产木材、毛竹。河口区海涂广阔。1988年底,通过在杭州城东北角开挖7公里长的河道,将钱塘江与京杭运河重新沟通,实现了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衔接,扩展水运直达距离400公里,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水运网。钱塘江自然风光和人工建筑交错成章。溯钱塘江,过富春江到新安江,形成旅游胜地,已列为中国第1批重点名胜区。(侯慧粦)乾陵

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梁山,海拔米。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城门4座及献殿、回廓、偏房、阙楼等建筑物。城周近6000米。今乾陵地面尚保存大量精美大型石刻碑群,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狮等。有记高宗功绩的《述圣记碑》与记武则天的《无字碑》。还有神态生动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1960年起,先后发掘陪葬乾陵的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李谨行等5座墓葬,出土大量壁画、三彩陶俑器物及石刻艺术品、墓志等珍贵历史文物4300多件。(李健超)

潜山县

安徽省安庆市属县,薛家岗文化及龟化石发现地,皖西著名风景游览区。位于省境西南部。面积1718平方公里,人口万。县府驻梅城镇。元置潜山县。县境西北为大别山支脉,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潜水和皖河沿岸为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4/5以上。经济以农林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和油菜,一般年可三熟。林产以竹、木、茶、桑,油茶、油桐为主,并产茯苓、丹参、桔梗、蔓荆子、山栀子等中药材和亚热带水果柑橘。养蚕业发展较快。新建有缫丝厂。名产竹席质地柔软,能折耐用。主要产于皖河流域,是“舒席”的原产地之一。岳西至怀宁的山区公路经过县境。县境西北部有著名风景名胜天柱山。县南有薛家岗文化遗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以来已出土古石器、陶器等文物1500多件,为新石器时代遗物。1971~1981年,潜山盆地先后发现古新世晚期龟化石9只,定名为“潜山安徽龟”,具重要研究价值。(朱孟春)

羌塘高原

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亦为高原最大的内流区。中国第2大湖区,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羌塘”系藏语“北方高平地”之意。范围约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东迄东经91°左右的内、外流区分水岭一线,西止于国境线,南北最宽760公里,东西长约1200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4。行政上属西藏自治区的那曲与阿里两地区管辖。地质

羌塘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部昆仑山一带于二叠纪末隆起脱离特提斯海(古地中海),至晚白垩纪羌塘地区全部成陆;在上新世后的数次新构造运动中又被整体抬升而成现今之羌塘高原。地层特点是古老基底出露少,地层年代北部老、南部新。大致玛尔盖茶卡以北,主要为古生代浅变质砂岩与页岩为主的复理石建造,并夹有安山岩、玄武岩、流纹岩与凝灰岩等;玛尔盖茶卡以南,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出露较广,主要为巨厚的海相或海陆交替相的石灰岩与砂、页岩互层;其次则有以红色或灰色砂砾岩与泥岩为主的第三纪红层分布,第四纪的湖相沉积、风成堆积及冰川、冰水与冰缘等沉积广为普遍。反映了羌塘高原地质历史相对年轻,近代沉积环境较为干冷的特点。气候

羌塘高原气候寒冷而干燥,年均温多低于0℃,暖季(7~9月)日均温虽可超过5℃,但夜间仍可降至0℃以下,有冰冻现象。1976年8月曾在北纬35°43′的涌波错畔(海拔4881米)测得-18℃的低温纪录。1964年1月3日在北纬31°48′的班戈县气象站(4700米)测得℃的最低温纪录。高原年均降水量50~3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于6~9月,干湿季分明,但多为雪、霰、雹等固态降水形式。高原风力强,频度高,在黑(河)—阿(里)公路沿线的大风带,年均大于17米/秒的大风日数约200天。光照条件充足,全年日照时数2800~34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在836千焦耳/平方厘米以上,远超过同纬度地区。但高原地面反射率高达40%以上,地面实际所获太阳辐射能量并不多。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低山缓丘与湖盆宽谷组成的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4800米,相对高差一般200~500米,为青藏高原内海拔最高、高原形态最典型地域。因气候干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脉发育较大规模冰川外,高原内少数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如阿木岗、木嘎岗日等)仅有小规模大陆性冰川。但寒冻风化与冻融活动等形成的冰缘地貌普遍,冻土面积亦广,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多年冻土最为发育地区。在巴毛穷宗以北至昆仑山南麓残留有许多新生代火山活动遗迹,如火山锥、桌状山及熔岩台地等。此外,在南部石灰岩地区则有过去间冰期温暖气候的产物——溶洞、天生桥、石芽与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羌塘高原最大的景观特色是湖泊众多,湖泊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4。湖泊分布的海拔高度也列于世界首位,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2大咸水湖——纳木错,面积192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718米,远高于曾被称为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2米)。其他有色林错、当惹雍错和扎日南木错等。因高原隆起,气候趋干旱,大多数湖泊强烈退缩,湖水矿化度增高而演化为咸水湖或盐湖。盐湖多属碳酸盐或硫酸盐型,蕴藏丰富的食盐、钾盐、硼酸盐、石膏、芒硝及锂、铷、铯等稀有金属元素。其中锂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据盐湖附近的更新世湖相沉积物含有淡水螺和贝蚬等化石,表明湖泊的咸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全新世时期。羌塘高原的湖泊除少数为风沙沉积物堵塞或冰川作用形成外,多属构造湖。其发育与分布均与断陷构造有关。如黑阿公路以南地区,海拔4500米左右,为羌塘高原地势最低洼的地带,大湖密集,即与冈底斯山脉北麓东西向的断陷带有关。水文

羌塘高原河流稀少,多为时令性河流,并均流入湖泊或消失在干涸的湖盆中。较大的常流河多集中在降水稍多,冰雪融水补给较丰的南部地区,如扎加藏布、波仓藏布、措勤藏布等,在夏季的流量均不超过60立方米/秒。故羌塘高原地表径流少,淡水资源匮乏。一些靠泉水补给的小溪为过往旅客与牧民的重要饮用水源,但在严寒的冬季经常冻结成冰,宛若冰川,为当地特殊景观之一。景观

自然景观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与高寒荒漠。植被建群种除西北隅为驼绒藜、灌木亚菊外,大多为紫花针茅、羊茅及青藏苔草等,一般覆盖率不超过40%。土壤以高山草原土与高山荒漠草原土为主,其剖面分化差,含石砾多,粘粒少,钙积或积盐过程较明显,并常有风蚀现象与冻融特征。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较简单,从高寒草原带(南部)、高寒荒漠草原带(北部)及高寒荒漠带(西北部)等基带往上相继为高山寒漠带、高山永久冰雪带。由于生态环境严酷,羌塘大部分地区为荒寂的“无人区”,仅在南部有少数藏族牧民居住。这一地区除海拔4600米以下局部小气候环境下可种植春青稞作物外,其余地区均为游牧区。因草场载畜量低,只适于饲养耐干寒、耐粗放的藏绵羊。但辽阔的羌塘高原却是野牦牛、野驴、藏羚与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成群栖息场所。在淡水与咸水湖区域也可见到赤麻鸭、斑头雁、棕头鸥、黑颈鹤等鸟类及裸裂尻鱼、裸鲤、高原鱼等高原特有鱼类。即将建立的羌塘高原动物自然保护区,面积约达2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第3大自然保护区。(李明森)

乔戈里峰

喀喇昆仑山脉最高峰。海拔8611米,为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世界第2高峰。喀喇昆仑山脉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是世界上最高峻的山系之一。大体作北西—南东方向延伸,由3~4条平行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海拔超过8000米高峰有4座,其中乔戈里峰是主峰,居喀喇昆仑山脉中段,中国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交界处。位于北纬35°9′,东经76°5′。此外有加舒尔布鲁木Ⅰ峰(8068米)、布洛阿特峰(8047米)、加舒尔布鲁木Ⅱ峰(8034米)。喀喇昆仑山脉由深变质花岗岩、片麻岩、结晶灰岩、片岩等组成,褶皱作用主要完成于中生代,经喜马拉雅运动后再次隆升,形成现今高峰林立,山势巍峨的面貌。由于山体高大,每当夏季接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南坡较丰富的降水,年降水量可达800~2400毫米,森林衍生高度达海拔3500米左右,草场繁盛,低处并可农作;北坡因其北支山脉高大,特别是4座高峰阻隔了印度洋湿汽,形成了“雨影”区。且受西风环流影响,降水显著较南坡少而较干燥,山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仅河旁稍有灌丛,在3700~3900米处叶尔羌河上游的克勒青河谷地,发育有草场。但就总体而言,由于山区海拔较高,故以寒漠占优势。而山原地区除个别山峰外,几全为冰雪覆盖,现代冰川发育。世界几条长达40公里的著名大冰川多集中于此,冰川汇合后形成复杂的冰川网络。乔戈里峰南坡发育有巴尔托罗冰川,长66公里,厦呈冰川长75公里;此外还有功多可洛冰川、卡白吕冰川等;北坡虽较干燥,乔戈里冰川仍长达公里,还有长公里、面积平方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冰川。南坡现代冰川平均下限达3050米,粒雪线高度在4700~5490米;北坡冰川平均下限4000~4700米,粒雪线高度为5000~5700米。总的来说,北坡高于南坡,西部低于东部。乔戈里峰北坡的乔戈里冰川、斯坎扬冰川、木斯塔冰川和音苏盖提冰川等几条大冰川有以下特点:主支冰川逐渐分离,表碛上限上移——雪线升高,表明冰川普遍退缩,气候有变干的趋势,仅个别冰川因局部条件而前进。(袁方策)

钦州湾

中国南海北部湾的一部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钦州市以南。东以犀牛脚半岛南面的大面墩(玳瑁洲)、西以企沙半岛的天堂角间的连线为其南界,水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由于北北东向压扭断裂和南南东向张性断裂作用构成钦州湾断陷,受第四纪冰期后期海侵,使湾内岸线曲折,岛屿棋布,港汊众多。其中龙门港有建深水良港的条件。钦州湾北部为茅尾海,有钦江、茅岭江淡水汇入,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亦发达。青蟹、石斑、大虾、大蚝为钦州湾四大名产。湾内有数百公顷红树林,鸟类野鸭成群。由众多岛屿之间的曲折水道形成的龙门七十二泾是钦州八景之一。钦州湾潮汐以日潮为主,龙门港区平均潮差米,最大潮差达米,涨潮潮流流向西北,流速节;落潮流流向东南,流速节。年均水温℃。钦州湾及其沿岸附近属中国沿海开放带。为协调沿海经济发展,将北海市、合浦县与钦州地区所属的钦州和浦北、灵山、防城、上思等县范围,合称为钦州湾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钦州湾地区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广西和中国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和非洲、欧洲,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便捷出海通道。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水产、矿产资源丰富,海滩广阔,岛屿众多,海湾曲折,是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黄金海岸”。(秦权人)

秦淮河

长江下游支流。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古称龙藏浦,后称淮水。秦以后始有秦淮之名,直到唐杜牧《泊秦淮》诗问世后,秦淮河一名始普遍使用。北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于江宁县西北村会合,绕江宁县方山西侧北流,过东山镇、上方门入南京市区。至通济门外歧分为二:一由东水关入城,经城南夫子庙,出西水关,为内秦淮;一由通济门绕行城外,为外秦淮。内、外秦淮在西水关外合流,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在三汊河汇入长江。另在三汊河附近分支东北流,称惠民河,过中山桥,至下关入江。以句容北山为发源地至三汊河入江,全长110公里,包括溧水河在内,全流域面积2630平方公里。武定门闸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1959年和1965年先后建成武定门闸和武定门抽水站,用以改善南京市区排污及秦淮河中、下游平原排洪和引江灌溉条件。1981年从江宁县东山镇经南京市西善桥到金胜村江岸,秦淮新河长17公里,并在河口建有节制闸和抽水站。(单树模)秦皇岛市

中国北方著名不冻深水良港,主要外贸港口之一。河北省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省辖市。位于省境东北端,京山铁路线上。辖3区及昌黎、抚宁、卢龙3县和青龙满族自治县。面积7523平方公里。人口万;其中市区面积363平方公里,人口万。秦皇岛历史悠久,相传因秦始皇曾遣使由此渡海取长生不老药而得名;又因唐太宗东征途中曾统兵驻跸于此,故又有秦王岛之称。商属孤竹,战国时为燕国辖地,汉属幽州。明初于山海关设卫所驻陆军,于北戴河设金山卫驻水师,成为军事重镇。但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山海关到北戴河之间的沿海地区仍为一片荒原,仅有帆船停泊,卸放粮盐。光绪二十四年(1898)辟为商埠,后又被辟为开滦煤的输出港,1916年京奉铁路由汤河站改线南移秦皇岛站,交通方便。此后随耀华玻璃厂的兴建、附近柳江煤矿之开采,工人增多,商户增加,城市始具雏型。1948年设秦榆市,翌年改称现名。市境背依燕山山脉,前绕渤海之滨。市区大部位于向海倾斜的滨海冲积平原上,北高南低,地势较平坦。年均温℃,年降水量699毫米,无霜期181天。京山铁路穿越市区,并有通往北部山区的地方铁路。全长895公里的大同至秦皇岛的铁路已于1991年建成。公路除京沈干线外,尚有通往远近各地的多条线路。工业以建材、食品、机械为最重要,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65%。建材和食品工业中,又以玻璃和罐头工业为主。耀华玻璃厂和山海关桥梁工厂是全国著名大型企业。前者为中国出口平板玻璃重点厂,后者曾为武汉、南京、重庆3座长江大桥和黄河数座大桥提供钢梁。80年代初造船工业也获新发展,山海关船厂建有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1座5000吨级干船坞。此外,还有煤炭、电力、造纸、纺织等工业。全市工业分布在海港和山海关2区内,前者是以玻璃、机械、陶瓷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后者为以机械、造船、食品为主的工业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的秦皇岛开发区已形成新型工业区。秦皇岛港位于渤海湾西北部,北纬39°54′,东经119°37′,为华北良港,具有不冻不淤,风小浪低等优良条件。自1900年建港以来,至1949年仅有泊位7座,为输出煤炭专用港。50年代以来港口建设发展很快,至1990年已有24座深水泊位,成为装备先进的综合性港口。秦皇岛港腹地广大,进出口货物数量很大,1990年货物吞吐量6950万吨。在大陆沿海各主要港口中,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港,居第2位。除有通往上海、大连、天津、黄埔、湛江等港的航线外,并有联系国外的远洋航线,与世界70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国际集装箱运输吞吐能力已达1万个标准箱,开辟了直达日本、韩国的定期航线和经香港中转的几十条航线。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出口以煤炭、石油、粮食、木材为大宗。秦皇岛港是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运往华东、华南各省区及世界各地的煤炭和石油占全港年吞吐量的88%,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之一。秦皇岛气候宜人,多名胜古迹。市区东北部有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及长寿山、燕塞湖、姜女庙等;西南端有驰名中外的避暑和疗养胜地北戴河海滨。(杨积余)

秦岭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地质与地貌

习惯上以嘉陵江为界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以徽县、成县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和南秦岭。北秦岭西起白石山,东延至天水东南麦积山(1659米)。南秦岭西起岷迭山系,经岷峨山(2826~3

299米),向东接东秦岭。西秦岭北有渭河,西有洮河,南有白龙江,东有西汉水,为四水分水岭。北秦岭山势较低缓,南秦岭山势高峻,多高山深谷、悬崖峭壁和急流瀑布。陕西境内的东秦岭是秦岭的主体。山体呈现为蜂腰形。腰部有岩浆侵入,形成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蜂腰西面分出3脉,由北而南是大散岭(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凤岭(2000米)、紫柏山(2538米)。岭间分布有山间盆地,如太白、凤县、两当等。蜂腰东面亦分出数脉,由北而南是华山、蟒岭山、流岭和新开岭。山间盆地有洛南、商县、商南等。数支山岭和盆地相间排列。位于华阴县南的华山,海拔1997米,为“五岳”中的西岳。秦岭进入河南省境呈扇形,北支崤山、(青岗峰海拔1903米),余脉沿黄河南侧延伸,通称邙山。位于登封县北的嵩山(1440米),即“五岳”的中岳;中间两支为熊耳山(主峰金宝山2094米)和外方山;南支伏牛山(玉皇顶2211米)环绕于南阳盆地的西侧和北缘。山间盆地有卢氏、伊川、浙川等。山脉与谷地相间,山间盆地与河谷呈串珠状相连,地势自西向东、北、南缓降。从中山、低山降为丘陵。秦岭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影响极大,但二者范围并不完全一致。秦岭构造带是处于中朝古陆和杨子古陆两地块之间的褶皱带。西联昆仑褶皱系,东接淮阳隆起,形成亚洲宏大的巨型纬向构造带。在地形上其中带和南带形成一条东西延绵的大山系。北带约隆起于吕梁运动时期,中带和南带先后经加里东、华力西和印支运动,受到多次南北方向的挤压,发生褶皱隆起,并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断裂作用,形成一系列山岭和山间盆地,奠定了秦岭地貌的基础。新构造运动的断裂活动强烈,进一步完成了断块山岭的面貌。山体有古老的多种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往南则有较新的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等。片麻状花岗岩侵入其中,多分布在山体主脊上。白垩纪和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呈低山丘陵。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现了多种矿产。秦岭主体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北仰南倾,主分水脊偏居北侧,多高峰,如太白山,主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鳌山3476米。往东古称终南山,海拔2604米。山脊北坡多断崖,呈高山深谷地形。南坡坡长而缓,形成波状山地,故有“九岭十八坡”之说。南北的水系格局明显不同,北坡呈羽状,南坡树枝状。北坡大河多溯源侵蚀袭夺了南坡河流的河源段,成为钓钩形流路或肘状流路。秦岭山地内部有较完整的夷平面。如太白山顶的八仙台、跑马梁和鳌山,海拔3400~3500米。海拔3350米以上保存有第四纪晚期冰川遗迹,发育冰缘地貌、次一级夷平面已被分割,多呈2000~2

800米的第二级分水岭,如老君岭、平安寺、放羊寺分水岭。第二级夷平面表现为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秦岭北坡发育许多深切山岭的河流,俗称“七十二峪”,是南北孔道。其中著名的有陈仓道(即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所经路线)、阴平道(陇南文县境内)、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子午(即西万公路)镇榨道和蓝武道(西界公路)等。气候

秦岭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冬季,关中的宝鸡气温比陕南的汉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气过境时,南北之间温差达6~7℃。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与土壤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暖温带或高山特征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南坡多出现在海拔1000~1500米。由于垦种,常绿树已大减。1500米以上多为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亦仅见于1500米以下的缓坡面,发育在冲积层上。此外,秦岭以北以旱作农业为主,以南则多水田。北侧多窑洞和土房,屋顶铺土层、阳瓦;南侧多茅屋或板墙瓦房,阴阳瓦与屋顶之间不敷土层。秦岭山地的垂直自然带,位于北侧太白山可分5带,南坡仅4带,往东海拔降低,垂直带谱依次减少直至不明显。秦岭南北分别适合于较多亚热带植物成分的居留和中旱、旱生内陆成分的繁衍。辽东栎以秦岭为其南界;常绿阔叶植物乌桕、化香树则以秦岭为其北界。在伴生的次要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华南和西部高原的种类。山谷中的藤本植物具有南方湿润型的特点。因而在区系成分上,除自身特有种属外,还有华北、华中、西南和喜马拉雅的植物成分以及世界性单种属植物。秦岭亦是动物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带。动物种属成分与植物区系成分同样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秦岭山地面积广大,生物资源丰富,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参见彩图插页第38页)(田泽生)秦始皇陵

见临潼县。沁河

黄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东麓平遥县境,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涉县境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石质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宽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谷盆地占10%,晋城、高平为有名的泽州盆地,土层深厚,为主要的农业区;冲积平原占2%,分布在济源五龙口以下,灌溉方便,但常有洪灾威胁。沁河河源至五龙口河道长395公里,谷深流曲,尤其自润城至五龙口段,河道斩切太行山,谷宽200~300米,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较丰。沁河出五龙口,流经冲积平原之上,河长90公里,两岸筑有堤防,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和黄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当黄河大洪水时,往往对沁河倒灌,如黄、沁两河洪水遭遇,在倒灌河段决口,史称“黄沁并溢”,威胁豫北地区。沁河最大支流丹河发源高平丹株岭,流经泽州盆地,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3152平方公里,于博爱县北全村入沁河。丹河汇入后,武陟站年径流量亿立方米,7~10月占60%,年输沙量720万吨。沁河下游的灌溉相传始于秦代,盛唐时曾达万公顷。清康熙时在丹河上筑“九道堰”,除济卫通航外,还可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流域水利建设发展很快,灌溉面积达万公顷。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电站。下游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万公顷,由于水源所限,实灌4万公顷左右。(萧树文)青城山

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著名游览地。又名丈人山,系灌县一带山地的总称,包括天仓山、丈人山,方圆百余公里。最高的老霄顶,海拔1600多米。青城山背靠邛崃山,面向成都平原,林木葱笼,四季常青,峰峦起伏,状若城廓,故名。山体由白垩系砾岩组成,内含可溶性的碳酸盐物质,经构造挤压,节理发育,有利于水流下渗与侵蚀,致使山峰拥簇,

36峰层叠,由东向西渐次升高。山区为四川省多雨区,年降水量达1300毫米以上,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潮湿,利于林木花草繁殖,并产雀舌、乌嘴、片甲、雪芽等青城名茶。青城山相传为东汉张道陵讲经传道之处,有宫观多处,庙亭众多。如古常道观建于隋代,为规模宏大、结构精美的建筑群,属青城山主庙。山区林深叶茂,竹翠花多,景色清幽,有“青城天下幽”之称。此外,青城山又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景。(郑霖)

青岛市

中国对外开放港口。山东省综合性工业城市,省辖市。著名疗养、避暑、游览胜地。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南侧胶州湾畔,胶济铁路起点。北、西面为陆地,东、南面临黄海。辖7区。面积1103平方公里,人口万。青岛以其前海的小青岛而得名。原为渔村,隶即墨县。宋、元以后渐为通商口岸。明中叶为防御倭寇侵扰,在此设立“浮山守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清以来贸易渐盛。1897年为德国强行租借,辟为商港和军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机强占。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青岛市。市境以半岛形式向南突出于海中,背陆面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为崂山山脉,主峰崂顶为花岗岩山体,海拔1133米,是中国名山之一,挺拔于黄海之滨,向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赞语。山多名胜古迹,从崂山向西南地势渐降,入市区则为低缓丘陵和滨海平原。胶州湾沿岸滩涂广布,为著名胶州湾盐场所在地。青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夏季短而多雨,日较差小,无高温酷暑。冬季长而干冷,少雨雪和严寒天气,年均小于5℃的严寒日数仅29日,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色,温和湿润,气候宜人。市区西部的胶州湾,由团岛咀和脚子石咀环抱而成,相距3公里,口狭内阔,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海湾,风浪小,终年不冻,航道水深不淤。海湾东西宽27公里,南北33公里,水域面积466平方公里。湾内有阴岛、冒岛、黄岛及大小赶岛和3条水下谷地,成为天然航道。20世纪50年代后,经过多年建设,青岛已拥有纺织、机械、食品、化工、电子、金属制品、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部门。产品有各种纺织品、卷烟、啤酒、内燃机车、导航雷达等。工业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和西北部。郊区出产粮食、棉花、花生和水果等。水产养殖和海洋渔业亦较发达。青岛港位于市区西部胶州湾口,是著名的天然良港,由小港、中港、大港和黄岛原油码头区4部分组成,港宽水深,不淤不冻,是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和海防要地。有定期班轮与国内沿海各港相通,并与世界数十国家和地区有航运联系。胶州湾中的黄岛原为石质小岛,长约4公里,最窄处公里,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一条长公里的拦海大坝与内陆相连。岛上建有黄岛油港,为胜利油田东(营)—黄(岛)油管终点,港口年输油量已达3000万吨以上。前港港区的2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也已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达70万吨。建设中的青岛高技术开发区也位于黄岛,面积15平方公里。市境有19家海洋科研、教学和管理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及青岛海洋大学等。市内还有海军博物馆和展示南极科学考察成果的南极馆。市内街道和建筑均依山势起伏,整洁优美。市内游览区甚多。前海沿的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桥长400米,宽8米,直伸入海,尽头建有民族特色的八角形“回澜阁”,登临其上,陆海佳景尽收眼底。此外有背山面海的鲁迅公园、宫殿式和城堡式建筑的青岛海产博物馆及中山公园和海滨浴场等,均为盛夏游览、避暑和疗养胜地。市郊除崂山外,尚有湛山和燕儿岛游览区。(唐伯英)

青海湖

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汉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即“青色的湖”。北魏时始名“青海”。青海省由此得名。位于北纬36°32′~37°15′,东经99°36′~100°47′。长轴呈北西西向,最长106公里,最宽63公里,周长360公里,面积463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蓄水量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水位年变幅不大,近年湖水出现负平衡。湖面海拔3196米。湖水含盐量克/公升,pH值~,属氯化钠质水。地质与地貌

湖区处于几个构造单元的交汇地带。东南部属加里东期的南部祁连山槽背斜,东部和东北部属前震旦纪的中祁连槽背斜,南缘为华力西—印支期的青海南山槽向斜,西南面与柴达木台块和北昆仑槽向斜东端相连接。湖盆于中新生代由断块陷落成为内陆断陷湖。青海湖盆地为祁连山系内部一大型山间盆地。湖区北部和东部的大通山(平均海拔约4300米)和日月山均为祁连山脉东南延伸的分支。日月山由北而南可分为同宝山(4025米)、日月山(4389米)和野牛山(4823米)3段,为青海湖与湟水流域的分水岭。青海南山位湖区之南,自西而东亦可分为3段:西段由宗务隆山和茶卡北山组成,为湖区与柴达木盆地的分水岭;中段的塔温山为湖区与共和盆地的界山;东段在倒淌河乡的瓦里贡山以东,组成湖区与贵德盆地的分水岭。湖周山地山麓地带的洪积扇、洪积阶地及入湖河流阶地相当发育。滨湖地带分布有多条新、老环湖堤。湖东甘子河口到侮晏湾以南分布有金字塔型和新月型沙丘群。湖中耸立岛屿6座:即蛋岛、鸟岛、海心山、新沙岛、老沙岛和三块石岛。在黑山的东南延线上是蛋岛、鸟岛和海心山,前两者基岩与黑山同为下古生界变质岩,以水下浅滩相连,分别高出湖面米和32米,面积则分别为平方公里和平方公里。海心山位湖心偏南,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缘整齐陡立,有三级浪蚀阶地,与鸟岛间以断续沙岗和暗礁相连。两者均为中、晚更新世后断块抬升露出水面的湖中孤岛。湖东有新老两沙岛。老沙岛为湖中最大岛屿,面积约11平方公里,高出湖面113米,是湖中沙垅出露水面后经风沙堆积而成。湖西南的三块石岛为湖区诸岛中最小者,由七块三叠统灰岩礁石组成,实属宗务隆山向湖的延伸部分。全新世以来,水位下降,湖面缩小。20世纪60年代以来水位年均下降~米,蛋、鸟两岛已于1978年起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湖东老沙岛之南已出现一新沙岛。湖滨东缘还出现了两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尕海和耳海。前者位东北部风沙堆积区,与湖区以沙丘相隔;后者位东南湖湾,以湖堤和沙滩与湖分隔。近期湖水退缩,水质咸化。水文与气候

青海湖流域为内陆封闭水系,入湖河流达40余条,较大者多由西北面汇入,如布哈河及其支流吉尔门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由东、南面注入的河流少而短小,如甘子河、倒淌河和黑马河。以布哈河为最大,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占入湖总径流量的2/3。湖区1月平均气温℃,最低达-30℃;7月平均气温℃,最高28℃。11月~翌年3月,湖面冰封,冰厚约米。湖区夏季平均降水毫米,约为全年降水量的2/3,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倍。生物

湖中鱼类单一,以鲤科的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为主,并有条鳅。为青、甘重要鱼类产地。湖中鸟岛是中国内陆湖侯鸟栖息地,是中国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徐德馥陈钧)青海省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简称青。介于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西北邻新疆,北和东接甘肃,东南紧靠四川,南和西南毗连西藏。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1990年人口万。辖1地区、6自治州、1地级市、2县级市、30县、7自治县。省会西宁市。自然条件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省境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地势高耸,高差悬殊,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均甚显著,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基础。地质与地貌

地质构造上,全省自北而南为:①祁连褶皱系,位于河西走廊过渡带之南,包括整个祁连山区,是在晚古生代华力西褶皱带和中生代晚白垩世到第三纪始新世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基础上形成的,以块状断裂升降运动居优势。②柴达木地块,是以前寒武纪结晶片岩为基底的稳定地块,厚七八千米,大部为疏松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形成盐湖矿产。③昆仑褶皱系,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块体的连续推复,新老地层交替重叠。④巴颜喀拉褶皱系,位于昆仑山主带大断裂之南,玉树大断裂以北地区,包括东段的阿尼玛卿山,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为一具有旋回特点的复杂褶皱系。⑤唐古拉褶皱系,分布于青海南部唐古拉山区,形成于侏罗纪,呈北西西向,具有多旋回特点。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自第三纪末开始,青海地势不断抬升,形成高山、丘陵、平滩、盆地、高原、谷地交错分布的格局,平均海拔约在3000米以上。除东部湟水流域谷地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海拔稍低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3000~4500米左右。最高点为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则为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境处,海拔1650米。①省境北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阿尔金山脉位于当金山口以西,由一系列山岭与谷地组成,平均海拔3600~4000米,是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界山。祁连山地位于甘、青交界处,由数列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平行山岭和谷地组成,山地西段和中段地势高峻,许多山峰均在现代雪线(海拔4400米)以上,多为永久积雪和冰川所覆盖。祁连山地东段地势较低,主要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3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3个谷地。山地海拔一般约4000米,大部分为天然草场,部分生长天然林。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6%。海拔3000米以下的河谷及其两侧的梁状或塬状丘陵,为青海重要的农业区(见祁连山脉)。青海湖位于祁连山东南的大通山和青海南山之间,湖滨冲积平原的农牧利用条件尚称优越。②省境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为著名的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列,山前洪积平原发育,中部低平,形成众多的盐湖和大面积沼泽,盐类、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③省境南部主要由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脉等组成的青南高原,海拔4500~5000米以上,常年积雪的山峰甚多。高原西部和中部地形较平缓,相对高差不大,河流切割不显著,高原面形态较完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江河源头”;高原东南部山岭高峻,河流深切,形成起伏较大、地面较破碎的高山峡谷地貌形态;高原东北部地势较低,黄河及其支流切割较深,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台地地面多较平坦,土层深厚,除部分地区为流动沙丘外,大多利于农、牧利用。谷地内有数级阶地,为牧区中小块农业区。气候

青海由于地处高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性气流及青藏高原气团影响,形成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特征。全省年均温为~℃,1月均温~℃,7月5~21℃。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积温低。冬季寒冷而漫长(半年以上),夏季凉爽而短促。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别大,垂直变化显著(见表)。多大风、沙暴、冰雪。东部黄河和湟水谷地年均温3~9℃。生长期140~230天,年均降水量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雨热同期,可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是全省开发最早的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柴达木盆地年均温2~5℃,生长期150~200天,日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盆地北部和南部边缘为新垦区和小麦高产区。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不宜农耕,但降水多,草原面积大,为省内主要牧区,局部山地有森林和灌木林。植被与土壤

青海植被类型以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为主,其次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则较少。土壤主要包括高山寒漠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荒漠化草原土、灰褐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等。非地带性土壤有沼泽土、草甸土、盐土和风沙土等。上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以由大气环流引起的经度地带性表现较突出,而纬度地带性则不甚明显。在省境北半部,因降水由东往西逐渐减少,干旱程度渐增,植被依次由东部河湟流域温带半干旱草原逐渐向西部柴达木盆地的温带半荒漠和荒漠过渡,土壤依次相应呈现为栗钙土带(低暖的河湟谷地及低山丘陵为灰钙土,冷凉半湿润的中山为黑钙土)、棕钙土带和灰棕漠土带。大致上河卡滩—橡皮山—布哈河河谷一线以东,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带,线以西至柴达木盆地东部的脱土山—德令哈一线以东之间,为温带半荒漠棕钙土带,再往西至省境为温带荒漠灰棕漠土带。省境南半部的青南高原,自东南向西北由山地河谷、峡谷区向高原面过渡,植被由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升至高原面则逐渐为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再向高原西北深入,海拔升高,旱化增强,则主要出现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化草原。土壤也依次相应呈现为灰褐土带(灰褐色森林土带)、高山灌丛草甸土带、高山草甸土带、高山草原土带、高山荒漠化草原土带等有规律的变替和变化。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鬣羚、盘羊、雪豹、白唇鹿、黑颈鹤、班头雁、天鹅等,还有梅花鹿、水獭、猞猁、血雉、雪鸡等野生兽禽数百种。水文

青海水系发育,全省大致以祁连山(东段)—日月山—巴颜喀拉山(西段)—唐古拉山为界,可分为东南外流区和西北内流区(约占全省面积2/3),分属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内陆河四大水系。全省流量在立方米/秒以上的河流(包括干支流)217条。其中理论出力在1万千瓦以上的干支流108条,理论出力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798万千瓦,年发电量772亿度。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龙羊峡到寺沟峡276公里黄河干流,落差860米,可建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77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00亿度,是全国水力资源的“富矿”区。目前又动工兴建李家峡水电站。青海外流水系主要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及其支流。黄河在省境内流经12县,干流河道长1694公里,省境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米/秒,年总径流量亿立方米。上源卡日曲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湟水源于海晏县包呼图山,全长335公里;湟水支流大通河源于祁连山脉木里山,全长504公里。长江在省境干流长约1206公里,上游通天河主源沱沱河,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海拔6621米。澜沧江上游扎曲源于唐古拉山,在省境长约448公里。内流水系中最大的格尔木河,源于昆仑山,长468公里。此外,内流区较大河流有黑河、北大河、柴达木河、那棱郭勒河等。青海省境内湖泊众多,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兼有,湖泊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计有262个,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其中淡水湖148个,面积万平方公里,较大的有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可鲁克湖等;咸水湖86个,面积万平方公里;盐湖28个,面积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湖水面积457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上述各种类型湖泊集中分布于青南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等地,为发展农业、草原灌溉、人畜饮用、工业用水、渔业和盐化学工业等提供有利的条件。全省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达亿立方米,以黄河流域最多,长江流域次之,澜沧江及内陆河较少。省境冰雪资源丰富,冰川面积达4621平方公里,冰川区总储水量约3988亿立方米,年融水亿立方米。冰雪融水成为江河重要的补给来源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水源。全省地下水资源以平原地区开采价值较大,山丘地区地下水则大部分汇入河道,成为河川基流。平原区地下水综合补给量约为亿立方米。自然地理区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青海省境分别隶属3个自然地理区: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

省境内祁连山地、青南高原分属此区的祁连山地亚区和青南高原亚区。①祁连山地亚区。山体由数列平行山脉与谷地组成,东部为湟水和黄河谷地及其两侧低山丘陵,流水侵蚀作用旺盛,水土流失严重。但气候温和,水热条件较好,为全省主要农业区。北部许多山峰海拔达4000~5000米以上,群山起伏,河谷深切,雪山冰川分布较广。海拔3100~3800米的山地以山地灌丛草原和草甸草原为主,海拔3000~3400米的低山丘陵与湖滨滩地则以山地草原为主,均为省内优良草场。祁连山东部有由云杉、圆柏组成的林区,构成特殊的森林草原景观。②青南高原亚区。位于青海南部,包括昆仑山和青海南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广大高原面,为长江、澜沧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发源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气候寒冷湿润,雪峰林立,冰川发育,寒冻风化作用强烈。植被以高寒草甸、高寒灌丛、高山沼泽化草甸等为主,牧草生长低矮,形成独特的高寒地区自然景观。本区历来以牧为主,牲畜多牦牛和藏系绵羊,向为青海重要牧区。柴达木盆地及昆仑山北坡荒漠区

省境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西祁连山地、阿尔金山地属此区。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气候干旱,除盆地东部边缘外,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100毫米,西北部的冷湖仅为毫米。植被、土壤和动物均属典型的荒漠类型。全属内陆水系,为典型的内陆盆地。气候具高寒特征,整个盆地西北高,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镶嵌分布,多“不毛之地”;中部开阔坦荡,多盐湖和沼泽;东南较低,河湖众多;东北部为山间盆地;东部为盆地绿洲灌溉农业较发达的新垦区。盆地周围山地草原和滩地绿洲为良好的天然牧场。整个盆地盐类、有色金属和石油资源等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

省境东南一隅属此区。森林呈斑块状分布。河流沿岸小盆地有零星小块耕地,种植耐寒青稞,余为辽阔草场,饲放绵羊,牦牛等牲畜。

发展简史青海古属雍州地。秦、汉之际为羌人游牧地。公元前2至公元1世纪,西汉王朝先后击败匈奴及羌人的进攻,进兵湟水流域,建立地方政权,兴修水利,广设屯田。并在今西宁筑西平亭,于今湟中镇海堡、乐都老鸦城分别设临羌县和破羌县。汉武帝时又设“护羌校尉”,管理甘肃和青海东部诸羌事务。汉宣帝时在浩门(今民和)至临羌一带戌边屯田。西汉末年,在今海晏县三角城置西海郡,下设修远、临羌、兴武、罕虏、顺乐5县。同时在河湟流域广设屯田,促进了青海东部的开发,其余广大地区则仍为羌人游牧地。东汉政权建立后,在今民和县古鄯邑设金城郡,下设允吾、浩门、临羌、破羌、安夷(今平安县)5县。东汉末年,在西宁设西平郡,辖临羌、西都(今湟源县)、破羌、安夷、白土(今化隆甘都)、浩门6县。当时,西宁已开始成为西北边陲重镇。西晋时,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长宁(今大通桥头镇一带)等县,白土、浩门两县改属金城郡。魏晋南北朝时,在今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南凉国,改西平郡为湟河郡。北魏时改西平郡为鄯州。西魏时在今循化、贵德一带设浇河郡。北周时在今尖扎县设达化县。公元4~6世纪,吐谷浑人在此建立吐谷浑国,至公元663年亡于吐蕃为止,统治青海达300多年。此时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因河西走廊东段常发生战乱而受阻,青海遂成为东西方交通孔道之一,青唐城(今西宁)则成为东、西方交通要站。隋时,复在西宁设西平郡,新置龙支县(今民和、循化县),并在原吐谷浑都城伏俟城置西海郡,辖宣德、威定两县;在赤水城设河源郡,辖赤水、远化两县,分别控制青海西部和南部地区。唐初,青海东部属陇右道,改西宁郡为鄯州,辖湟水(今乐都)、龙支、鄯城(今西宁)3县。其时,吐谷浑则控制黄河源一带地区,而崛起的吐蕃势力在统一西藏后,向青海扩展,占据了广大草原。安史之乱以后,青海全为吐蕃所控制。宋时将原鄯州改名为“西宁州”。元代于旧甘州治地设甘肃行省,今青海东部湟水流域诸县均受制于西宁州,而西部广大牧区则归“吐河州”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管辖。明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下辖西宁、碾伯、镇海、北川、南川、古都,并在今柴达木和海北地区增设安定、阿瑞、先曲、罕东四卫,归西宁卫统辖;在青海东南部设积石、贵德两州,归河州卫管辖。明中叶蒙古族进入青海,以柴达木为活动中心,迫使土著藏民退居黄河以南。清初,南部藏族又进入青海湖南北,蒙藏杂居至今。清代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并设立“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札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此后又设西宁、碾伯、大通3县和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4厅。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将原甘肃省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碾伯、循化、巴燕、戎格、丹噶尔、贵德7县以及日月山以西的广大牧区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

青海是中国地广人稀的多民族聚居省。1949年以前的近百年间,全省人口仅增长60%,年平均递增率不足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省总人口由1949年的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

6万人。全省人口密度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仅为6人,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以西宁市和东部农业区人口较为密集,其面积虽只占全省的%,而人口却占全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人。牧区6州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但人口只占全省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人。特别是西部可可西里一带,因地处高寒,自然环境恶劣,至今几无人烟。全省人口除汉族外,还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7个少数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其他兄弟民族占%。其中以藏族居多,占各兄弟民族人口的%,次为回、土、蒙古、撒拉、满等族。藏族主要分布于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海西6自治州,在东部农业区则同回、汉等民族杂居,从事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回族主要分布于省境东部和东北部,尤以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湟中、贵德、祁连县及西宁市城东区较为集中,多从事农业,同时还兼营饲养业。在城镇则多经营商业、皮毛加工等。土族主要聚居于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县,早先主要从事畜牧业,后渐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循化、化隆两县的黄河谷地,善耕种,擅长园艺栽培。蒙古族主要聚居于海西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海南州及其他地区也有散居,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经济概况

青海自然资源虽极丰富,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因人口稀少,交通闭塞,使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原有经济基础薄弱。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省工、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均有很大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则仍属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境内盐类、有色金属、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草场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均甚丰富。农业

青海向为中国重要牧区之一。畜牧业历史悠久,95%以上的地区为牧区和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天然草场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主要分布于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其中可利用草场达万公顷,以草甸草场面积最大,约占%,草原草场占%,灌丛草甸草场占%,沼泽草场占%,荒漠草场和疏林草场面积则较小。①畜牧业以适应高寒能力强的藏系绵羊和牦牛为主,次为山羊和马,并有少量驴、骡(东部农业区)和骆驼(柴达木盆地)。全省牧区均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藏系绵羊所占比重大,分布广,是全国主要羊毛产区之一。历来以生产富弹性、韧性及耐蘑的“西宁毛”著称,近年产量超过万吨,为1949年的3倍多。牦牛头数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40%,过去主要供乳、役用。80年代以来开始作为肉牛输往香港。②全省种植业过去多集中于日月山以东的东部农业区,生产水平低,粮食生产不能自给。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东部农业区外,还在柴达木、共和、沙珠玉、茶卡、门源等盆地和青海湖滨湖平原等地相继建立一批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在牧区中形成一些新垦区。目前全省耕地达万公顷,其中%为山旱坡耕地,

%为水浇地。土地垦殖利用程度低,耕地分布不均,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不高,生产发展潜力大。农业以旱作为特色,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其面积约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主要有春小麦、青稞,次为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较为单一,以油菜籽居绝对优势,其他经济作物有限。在作物布局上,东部农业区作物分布上限一般为海拔3200米,青南高原则达3900米。随海拔和温度的变化,作物的垂直分布差异非常显著。在东部农业区,由河谷低地到浅山和脑山地区,形成喜温的瓜果、蔬菜,温凉的小麦、豆类,耐寒的青稞、油菜的立体生产布局。③全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省份。全省有林地面积约万公顷,而灌木林面积则达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包括灌木林仅%。木材蓄积量为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经96°~103°的省境东半部,而西半部甚至基本绝迹。山地森林多分布于祁连山、西倾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等山系,以云杉为主,次为圆柏和桦、山杨等。荒漠灌丛则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海南台地的半干旱沙地上,以柽柳、梭梭、沙拐枣、麻黄等为主。人工林多见于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新垦区。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广,数量多,尤以西宁大黄、冬虫草、青贝母、黄芪、羌活、雪莲最为著名。冬虫草产量约占全国的70%,为青海重要的传统出口物资。④水产捕捞和养殖发展较晚。全省湖泊众多,水域广阔,除盐湖外,一般均拥有一定的鱼类资源。青海湖和扎陵湖及鄂陵湖均盛产无鳞鱼,现已发展为省内的两大天然渔场。淡水养殖则以柴达木盆地的可鲁克湖产量为较大。东部农业区部分水库和共和县的褡裢海等淡水水面,已经放养了引进的淡水鱼类,唯产量较低。农业区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和特点及其地域差异,全省可分为4大农业区:①东部农业区。全省农业利用条件较为优越、垦殖利用历史悠久、种植业最为集中、生产较为发达的农业区。位于省境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耕地面积达万多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垦殖指数平均约为%,是本省粮、油生产区和蔬菜、瓜果生产基地。②环湖牧农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以经营草原放牧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植业有较大发展,已占重要地位。全区位于青海湖南北有可利用草场万公顷,占全省的%。牲畜以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和肉乳兼用牛为重点,是本省绵羊改良的重点地区和商品畜产品的集中产区。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黄河谷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