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_第1页
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_第2页
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_第3页
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_第4页
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一次性勘察)横六路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详勘)第一册共一册目录TOC\o"1-3"\h\z1勘察工作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勘察目的任务 11.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 21.4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 21.4.1工程勘察等级 21.4.2勘察工作经过 21.4.3勘察阶段及勘察范围的确定 21.4.4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3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42.1地理位置及交通 42.1地理位置及交通 42.2气象水文 42.3地形地貌 52.4地质构造 52.5地层岩性 5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62.7水文地质条件 62.8水、土腐蚀性评价 62.9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6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63.1第四系土层 63.2岩测试成果的统计 73.3岩石试验成果统计结果分析 93.4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93.4.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93.4.2岩石力学参数确定 93.4.3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103.5土石工程分级 12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24.1线路稳定性、适宜性分析 124.1.1线路现状稳定性分析 124.1.2地震效应评价 124.1.3相邻建(构)筑影响评价 12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125特殊土评价 156、地基评价 156.1地基均匀性评价 156.2地下水作用评价 167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168结论与建议 16附表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2、勘察阶段判定表、勘察范围判定表附图1、图例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3、道路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1:500)4、钻孔柱状图(1:100~1:200)附件1、岩石试验报告2、土样实验报告PAGE81勘察工作概况1.1工程概况该道路工程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跳蹬镇附近。本次勘察的道路基本概况:横六路起于纵一路,终点接伏牛大道,道路全长519.831米。按城市次干路标准设计,标准路幅宽26米,其中车行道宽16米,双向四车道,两侧人行道各宽5米,设计行车速度为40公里/小时。道路设计参数详见表1:表1道路设计参数表拟建道路按设计高程挖填后,里程K0+000~K0+079.36、K0+138.98~K0+258.566段道路以填方路基为主,最大回填高度约14.85m,均采用1:1.5~1:1.75多级放坡,单级放坡高度8m,马道宽2m。里程K0+079.36~K0+138.98段左侧以挖方路堑为主,其中最大挖方高度约5.000m,开挖边坡主要为土层,均采用1:1.5的单级放坡;里程K0+079.36~K0+138.98段右侧以填方路基为主,最大回填高度约12.85m,均采用1:1.5~1:1.75多级放坡,单级放坡高度8m,马道宽2m。K0+258.566~K0+519.831段以挖方路堑为主,其中最大挖方高度约5.4m,开挖边坡主要为素填土层,素填土为新近填土,松散状,均采用1:2.0的单级放坡。1.2勘察目的任务本次勘察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对大渡口区钓鱼嘴聚居区横六路道路工程进行详细勘察,其目的是查明道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路基、边坡设计、以及不良地质现象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具体的任务是: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2、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岩体结构面性质及特征、与临空面的关系,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及地基承载力指标;3、实测沿线地下水位,并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和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论证地表水、地下水对路基及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对砼的腐蚀性;4、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及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5、查明沿线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6、判明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7、对于陡坡路堤及路堑:论证路堤及路堑边坡稳定性,对坡顶、坡脚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及使用条件,提供稳定性处理措施、方案、建议及设计方案优选,提出人工边坡最优开挖坡角及坡形建议。8、对拟实施道路沿线现有边坡及因工程实施可能形成的人工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分析,对可能失稳的边坡及相邻地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试验、观测和分析计算,提出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确定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并作出稳定性评价。9、提出支挡结构设计所需的设计计算参数,并对支挡结构的设计可采用的型式提出建议。10、查明路基处理方案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组成、分布、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提出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预测地基处理对周边环境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1.3勘察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1、勘察合同书2、勘察任务委托书3、委托方提供的本工程道路系统平面图及设计纵剖面图本次勘察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4、《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6、《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8、《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16);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10、《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版);1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2、《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14、《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 1.4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1.4.1工程勘察等级根据业主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大渡口区钓鱼嘴聚居区横六路道路为次干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按照道路设计标高整平后,形成的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7.10m(岩土质边坡),最大填方土质边坡高度约14.8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根据现场踏勘及搜集资料,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场地,详见表1.4-1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2.2条确定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4-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场地四周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平缓,西北侧边坡坡角约30°.√中等复杂场地岩层倾角(°)13°√岩体完整性岩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岩土特征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特殊性土体素填土√土层厚度(m)主要为素填土,土层厚度0.50-17.70m。√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不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不良地质现象勘察区无不良地质现象√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勘察范围内局部有高约0.5-10m的岩质边坡√对相邻建筑影响程度附近的临建物为已建道路及零散居民区,影响中等√1.4.2勘察工作经过我公司接受委托,于2022年3月5日经过现场踏勘,并根据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和道路总平面图以及有关规范编制勘察方案,经公司总工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2022年2月25日进场开始施工,2022年3月12日结束外业工作,随即转入室内岩土测试及资料整理,2022年3月17日完成本次报告的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1.4.3勘察阶段及勘察范围的确定根据《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判定表》,本次勘察拟建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拟建道路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按照道路设计标高整平后,形成的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5.4m(岩土质边坡),最大回填土质边坡高度约14.85m。本次直接进行一次性详细勘察,详见附表。另外,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并对勘察区周围环境影响作出评价。故本次勘察范围按照道路设计标高整平后,所形成的挖填方边坡的影响范围确定。经过野外调查,并根据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及勘察任务委托书,本次勘察范围为场地环境边坡1:1.50~1:2.00控制范围。勘察范围详见《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勘察范围图详细见平面图,满足勘察要求。1.4.4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1、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及完成工作量此次勘察工作布置根据甲方提供的道路设计平面图及纵断面图,勘探线的布置综合考虑路基、边坡稳定评价及治理位置的确定为原则。具体为:沿道路轴线布置钻孔。高填深挖部位钻孔间距适当加密,一般路基段钻孔间距适当放宽,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均有钻孔控制,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部位予以加密,钻孔间距10~30m,沿道路中线布置纵剖面;在挖、填方路段适当控制代表性横剖面,每一横剖面上布置2~4个钻孔,挖方路段钻孔控制在挖方路堑边坡1.5~2倍边坡高度及其影响范围内,。场地总共布置钻孔35个。根据场地地形地貌情况,按规范选取1/3作控制孔,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各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孔。其完成工作量详见表1-1。表1-1勘察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单位本次完成工作量勘探点定位测量个35实测工程地质剖面1:200m/条1293.26/91:500519.831/1工程地质测绘面积km20.8钻探m/孔563.60/35重力触探m/孔38.10/3水位观测孔35物理力学性质岩样组7土样组42、勘察质量评述本次勘察各项工作均严格按规范、规程操作。(1)工程地质测绘对拟建道路两侧100m范围内进行1:500的工程地质测绘,着重调查地形、地貌、微地貌特征,调查各岩土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了解土层的形成条件、颜色、颗粒组成、结构、特征;了解岩石的出露情况、岩石成分、结构、厚度、风化程度及产状要素以及裂隙发育的规模和特征;调查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及发展情况;调查地表水流的分布及其流量、水位等,调查泉、井的分布、出露位置、流量(水位)、水温及变化情况,调查地下水的类型及补排关系。图上地质点、地质界线误差不超过2mm。(2)工程测量利用委托方提供的测量控制成果,对勘探点进行定测、对剖面线实测,剖面比例尺纵剖面1:500、横剖面1:200。各孔终孔后采用仪器进行钻孔坐标及高程定测,高程误差小于0.05m,平距误差小于0.25m,质量和精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钻孔位置及剖面测量由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测量人员采用“拓扑康”全站仪实测。本次勘察利用的地形图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0.50米。本次勘察工作测量依据地形图的4控制点进行放孔及剖面测量,测量成果及精度满足规范要求。表1-4工程测量依据的已知点控制点点号X(m)Y(m)H(m)备注A154383.75553246.076261.95A254372.99853705.133258.83T154335.16953376.900251.64T254348.32453491.959261.08(3)钻探采用XY-150型钻机,采用回转岩芯钻探方法,对土层采用无水钻进(干钻),遇大块石辅以小泵量清水钻进,当块石钻穿后及时停水,基岩采用小泵量清水钻进。回次进尺土层不超过1.0m,在岩层中不超过2.0m。土层采取率70~80%,粉质粘土采取率90%以上,强风化层采取率67~93%,中等风化层采取率80~96%。一般情况下,对于路基段,钻孔深度达到原地面以下4~8m,并钻穿垃圾土、杂填土、软土、近期回填土层;在挖方地段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4~6m,边坡坡顶钻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以下不小于3~5m;沿线实测地下水位的勘探孔达到初见水位以下0.5m,最大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5m;在高填路堤段钻孔深度以能满足稳定性分析计算要求为准,达到潜在滑动面以下3~5m,挡墙位置钻孔深度达到持力层以下6-8m。所有钻孔终孔后24~48小时进行钻孔水位观测,对进行水位观测后的钻孔及时采用水泥进行封堵。(4)取样及室内试验土样:本次勘察取原生土样3组,在钻孔预计深度位置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静力压入法采样,取土器面积比≤10%,内间隙比0.5~1.0%,外间隙比为0,刃口角度5-10°,长度10-15D,内径75mm,无衬管,一组三筒,每筒长15~20cm,直径不小于110mm,按要求包裹、蜡封,并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测试,满足测试要求土样质量级别为Ⅰ级。填土分布于整个场地,以前居民区附近多为杂填土,取一组杂填土样做腐蚀性分析。所有样品均在现场及时用土样盒密封,保证样品的物质成分及结构不受破坏,并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测试。岩样:利用钻探岩芯在控制性钻孔内采取岩样,在路基处作天然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在高切坡处作密度、抗拉、抗剪强度试验,在挡墙位置作抗压及单轴压缩试验。所有样品均在现场及时密封,保证样品的物质成分及结构不受破坏,并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测试。共取岩样7组。岩土室内测试由重庆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完成,试验时严格按国标操作,试验数据可靠。(5)现场试验钻孔水位观测:本次勘察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表明,将钻孔中钻探循环水提干后,钻孔水位基本无变化,钻孔内地下水贫乏。重力触探:为了查明场地填土层密实度及均匀性,对填土较厚区域选取2个钻孔进行了N63.5重型动力触探,N63.5重型动力触探落锤质量63.5kg,落距760mm,探头直径74mm、锥角60°,探杆直径42mm,锤击方式为每贯入100mm的锤击数;记录试验均按有关试验规程操作,试验数据真实。外业见证:本次勘察外业工作由重庆市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了见证,采用现场见证,见证员:扶永伦,印章编号:YKJZ-2310396-0006。见证工作确保了外业工作质量。本次勘察图件编制采用AutoCAD2004版本制图,文字编制采用WORD2019。勘察报告制图软件名为QuickGEE1.1快捷工程地质勘察。本次勘察完成了勘察纲要及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各项工作满足规程、规范的有关要求,满足委托任务要求,达到了勘察的目的,经内业整理的勘察成果报告可供设计、施工使用。2勘察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2.1地理位置及交通勘查区位于大渡口区跳蹬镇附近,场区东侧有已建的伏牛大道,交通便利。交通详见图1.1-1、图1.1-2图1.1-1勘察区交通图2.2气象水文(1)气象大渡口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暧夏热,降雨充沛,分配不均。多年平均气温为17.8℃,月平均气温最高32.8℃(8月),最低6.3℃(12月)。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3.5℃(2006年8月15日),最低~1.8℃(1975年12月15日)。夏季地表平均温度为29.6℃,日变幅23.7℃;最高为61.7℃,最低20.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区内以降雨为主,雪、冰雹少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1.8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其降雨量最高达866.2mm,占年降雨量的76%。近20年(70~89年)暴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日降雨量达50.9~195.3mm。暴雨出现的次数多,大暴雨出现的次数少,大暴雨出现的概率只占15~20%。每年出现暴雨或大暴雨一般只有一次,出现两次的概率10~15%,出现3次的概率为5%。2005年以来年平均降雨量1094.60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0mm(2007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783.20mm(2009年),降雨量分配不均,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一年内风向最多者为北风,1、4月份有东风,6、7、8、9月份有西南风,12月份有东北风。据历年观测统计,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高为4月份达1.5m/s,最低为11月份仅0.9~1m/s,全年平均风速仅属一级风,但某年7月份亦曾发生过风速达26.6m/s的十级大风。(2)水文场区内除了低洼水塘与水田外,无其余大型水体和河流。水文条件简单。2.3地形地貌勘察区属构造属丘陵剥蚀地貌,多为起伏的丘陵,场区东侧基本为填方区域,西侧为农田区。场地原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工程建设区内沟岭相间,主要发育近南北向的宽缓沟谷,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沟谷底部地形相对平坦,斜坡地带的地形坡度为5~32°之间。道路区分布有农田、耕地、鱼塘、及在建工地等,地表及周边出露填土,局部基岩出露,地形条件为复杂。场地最高高程约270.00m,最低为247.58m,高差可达22.42m。2.4地质构造由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构造位于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属重庆金鳌寺向斜西翼次级褶皱(图2.4-1勘察区构造图),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265∠13°,层平直光滑,结构面张开度≤3mm,岩屑填充,岩层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泥岩层面,张开1-3cm,局部泥质充填,结合程度极差,为软弱结构面。经调查主要发育2组裂隙,经地质调查,发育有构造裂隙二组,二组构造裂隙如下:J1产状27°∠81°,结构面分离无胶结、平直光滑,结构面张开度≤3mm,岩屑填充,岩层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J2产状332°∠75°,结构面分离无胶结、平直光滑,结构面张开度≤3mm,岩屑填充,岩层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2.4-1勘察区构造图经过地质调查,地表地层层序正常,无地层缺失和重复现象,未见断层破碎带出露;钻探深度范围内基岩地层层序正常,岩芯中所见岩层倾角与区域地层产状基本协调一致,无突变现象。岩心采取率一般较高,无断层破碎带显示,总之,无论地表和钻探深度控制范围内,均无断层破碎带显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度,抗震设计建议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2.5地层岩性道路区内分布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杂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组成,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① 第四系全新统(Q4)素填土(Q4ml):灰色、杂色,松散,稍湿,主要有砂、泥岩碎石及少量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含量约62-78%。未附件场地开挖运送至此,机械无序抛填,填筑时间约3年。本次勘察揭露厚度4.50m(ZY17)-15.60m(ZY19)。杂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湿,分布在以前的居民区附近,主要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碎石和粘性土组成。填筑时间约1-15年。本次勘察揭露厚度0.30m(ZY10)-5.60m(ZY12)。粉质粘土(Q4el+dl):紫红色,多为可塑状,水田及堰塘底部存在软塑状粉质粘土,局部含有砂岩、泥岩碎块石等,含量不均,一般在5~10%之间。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均匀性一般。本次勘察揭露厚度1.00m(ZY9)-6.30m(ZY34)。②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J3sn-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等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岩石破碎,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屑、碎块状,质软。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芯呈短~长柱状,节长为5~35cm,强度稍高,广泛分布于场地区域。本次揭露最大厚度13.40m(ZY10),所有钻孔均未揭穿该层。2.6基岩顶界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第四系地层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0.30~17.70m,基岩面倾角一般为5~25°,局部地段受原始地形陡缓起伏及后期挖填影响,坡角可达30~45°。基岩面起伏不平,总体与原始地形起伏相近。勘察区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岩芯呈碎块状、饼状,局部岩屑状,少量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易击碎,手可折断岩芯碎块。2、中等风化带:岩质较新鲜,钻探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长柱状、局部岩芯短柱状。3、基岩顶面:由于是山麓斜坡及山谷地带,场区内基岩面没有统一倾斜方向,且场区局部填方较大,基岩面局部稍陡。2.7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场地内粉质粘土及中等风化泥岩属相对隔水层,填土为透水层、含水层。根据地下水的赋存介质,场地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松散介质孔隙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及残坡积粉质粘土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势较低处排泄。人工填土孔隙率较大,透水性好,含水性差,水量微弱,仅在雨季局部地势低洼处存在少量上层滞水。残坡积粉质粘土孔隙率小,粘性较强,透水性弱,起相对隔水作用。基岩裂隙水:场地基岩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基岩内地下水贫乏。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基岩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其富水性受岩性条件及风化带深度所控制。浅部强风化带的网状风化裂隙中,透水性强,向深部含水性及透水性变弱,具相对隔水性。本次勘察过程中无降雨过程,在钻孔施工结束后提干孔内积水,隔一天进行水位观测,未见地下水,形成“干孔”,说明场区勘探范围内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在雨季在土层较厚和原始地形低洼地带中可能赋存少量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根据勘察成果及钻孔水位观测,结合地区经验,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取0.002m/d,填土渗透系数取7.95m/d,泥岩渗透系数取0.001m/d。2.8水、土腐蚀性评价2.8.1水的腐蚀性判定本场地无地表水,本次勘察未取水样,依据地区经验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判定:按《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表3-13-14,场地属Ⅲ类环境;按Ⅲ类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2.8.2土的腐蚀性判定场地附近无污染源的厂矿企业,本次取场地杂填土土样1组,根据实验成果结合相邻场地类似工程的经验:按Ⅲ类环境,环境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表2.8-2土腐蚀性评价表钻孔编号检测项目腐蚀性等级pHCa2+Mg2+Cl-SO42-HCO3-CO32-OH-无量纲mg/kgmg/kgmg/kgmg/kgmg/kgmg/kgmg/kgZY87.2914171024513900微2.9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经地面调查,拟建道路区域范围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溶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内未发现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及地质灾害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地下洞穴及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场地区自然环境稳定。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第四系土层根据本次对填土进行的3孔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合场地周边项目,经杆长修正统计后(见动力触探试验曲线图),锤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为5.40,变异系数为0.34~0.40。变异性较大,说明素填土均匀性差,从回填年限、填料以及回填方式判断素填土呈松散状。局部变异系数较大多为填土回填差异性及均匀性较差导致。表3.1-1素填土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钻孔编号实验深度统计个数平均值(修正)标准差变异系数ZY151.2-10.9985.801.990.34ZY181.8-13.21155.702.310.40ZY261.8-141334.701.630.35粉质粘土位于原始地貌区,水田及水塘等低洼区域较厚,最厚处达6.30米左右,斜坡地带较薄,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对本工程意义不大,本次勘察采取3组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常规试验及检测实验。统计结果参见附表3.1-1。表3.1-2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注:利用相邻建筑场地三组土样,饱和抗剪强度不足6组,取抗剪强度平均值×0.85的折减系数作为标准值。3.2岩测试成果的统计本次勘察岩样从钻孔中取芯采取,共取中等风化泥岩样7组,分别作块体密度、单轴天然、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天然抗剪强度试验以及天然抗拉及单轴压缩变形试验。野外岩样采取方法正确,室内测试操作规范,测试成果真实可靠。统计时试验指标采用概率理论进行统计,置信概率取0.975,采用重庆市地方标准《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P63-P64第14.1.4~14.1.8系列公式。道路的泥岩试验成果统计表详见表3.2-1。表3.2-1泥岩试验成果统计表取样

编号野外

定名物理性质指标抗压强度软化系数抗拉强度三轴压缩强度块体密度天然饱和天然(ρ)饱和(ρ)R(MPa)Rw(MPa)δt(MPa)内摩擦角粘聚力g/cm3g/cm3单值单值单值tgφc(MPa)ZY4泥岩2.552.587.235.530.762.522.577.755.210.672.532.589.154.910.54ZY6泥岩2.542.563.552.450.690.17729.51.12.532.563.792.480.650.2012.532.563.932.210.560.201ZY9泥岩2.492.565.033.110.620.25231.91.52.482.555.443.570.660.3032.462.555.863.270.560.277ZY10泥岩2.512.547.254.560.630.38132.21.92.492.537.14.340.610.332.502.545.783.730.650.403ZY12泥岩2.552.586.313.750.592.542.585.483.860.702.552.585.613.540.63ZY13*泥岩2.54*2.57*2.74*1.79*2.54*2.57*2.74*1.59*2.55*2.58*2.69*1.72*ZY16泥岩2.532.564.363.350.772.512.545.993.320.552.522.555.62.950.53统计数2121181818933平均值2.522.565.853.670.630.2831.181.49标准差1.470.940.070.08变异系数0.250.260.110.29标准值5.233.280.600.2326.501.26注:泥岩抗剪强度不足6组,取抗剪强度平均值×0.85的折减系数作为标准值。ZY13的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样品损坏,数值偏低,不参与本次统计。3.3岩石试验成果统计结果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泥岩属中等变异岩石,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5.23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3.28Mpa,属软岩,岩体较完整,软化系数小于0.75,属软化岩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3.4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3.4.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确定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1)杂填土:根据物质成分、堆填方式,岩土参数可取经验值:天然γ=19.0kN/m3,饱和γ=19.5kN/m3。综合内摩擦角天然状态下为25°,饱和状态下为22°;填土桩侧负摩阻力系数:0.20,当填土压实系数≥0.94时,可不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以上均为经验值);若考虑持力层,依据重庆地区经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2)素填土:根据物质成分、堆填方式,岩土参数可取经验值:天然γ=20.0kN/m3,饱和γ=20.5kN/m3。综合内摩擦角天然状态下为28°,饱和状态下为26°。结合地区经验,建议路基压实填土压实系数0.95时,地基承载力值取经验值200Kpa。素填土负摩阻力系数建议取0.30。2、粉质粘土层天然密度19.7kN/m3,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49MPa-1,为中等压缩性土。天然凝聚力标准值取23.2kPa,内摩擦角标准值为10.9°,饱和凝聚力标准值取13.0kPa,内摩擦角标准值为6.80°。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建议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50Kpa。3.4.2岩石力学参数确定根据地表调查及勘探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勘察区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值取300Kpa。中等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7条计算。公式如下: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土质地基取0.50m,对岩质地基取0.33;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而得,地基条件系数取1.10)。根据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计算所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见表3.4-2。3.4.3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由结构面类型和结合程度查表得结构面抗剪强度(结构面类型和参数取值见表3.4-1)。根据室内试验资料、现场原位测试成果及构筑物结构物征和岩土体结构特征,相近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土体各地质层地基承载力根据试验成果及室内试验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查表,结合土体结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相似、相近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允许值主要参照岩块单轴抗压强度指标取值,结合岩体结构特征、风化程度、分布环境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综合确定。经勘察,线路内岩土体岩土工程参数见下表3.4-1~3.4-2:表3.4-1稳定性计算抗剪强度参数选用表结构面结构面性质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Ф(º)裂隙一结合差的硬性结构面50*18*裂隙二结合差的硬性结构面50*18*层面结合极差的软弱结构面30*14*岩土接触面粉质粘土与基岩界面19.7(天然)11.1(饱和)9.2(天然)5.8(饱和)填土与基岩界面3(天然)0(饱和)25(天然)22(饱和)粉质粘土与素填土界面19.7(天然)11.1(饱和)9.2(天然)5.8(饱和)新老填土界面3(天然)0(饱和)22(天然)20(饱和)填土土体5(天然)3(饱和)28(天然)26(饱和)粉质粘土土体快剪23.2(天然)13.0(饱和)10.9(天然)6.8(饱和)注:此处土岩界面为清表后压实填土与岩石界面,土岩界面根据实验结合地区经验取值,若不采取清表,岩土界面抗剪强度为在下伏土层抗剪强度的基础上按0.85的折减系数进行折减。本次粉质黏土取一般可塑状粉质黏土,不包含软土,软土应处理,此处不单列参数建议值。PAGE9表3.4-2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重度(KN/m3)天然直剪饱和直剪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水平抗力系数K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桩基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岩体破裂角天然饱和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饱和(kPa)(kPa)(kPa)(kPa))(MN/m3)m(MN/m4)u(kPa)/杂填土19.0*19.5*/25*/22*///////5*///素填土(压实度0.95)20*20.5*5*28*3*26*///200*///6*0.25*//粉质粘土(可塑)19.719.823.210.913.06.8///150*40*//8*0.25*50*/强风化泥岩24.5*////////250*150*//30*0.35*150*/中等风化泥岩25.225.635922.6//5233328436131192300*87.460*/0.40*/57说明:1、带“*”为经验值,本次粉质黏土取一般可塑状粉质黏土,不包含软土,软土、杂填土应处理,不提承载力特征值,此处不单列参数建议值。2、表中岩体抗剪强度C为岩石试验值的0.30的折减值,ф为岩石试验值的0.90的折减值,抗拉强度为岩石试验值的0.40的折减值,永久边坡抗拉强度实验值按0.95折减;3、表中岩石承载力标准值为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取值。4、土质边坡坡率按1:1.50~1:2.00坡率分及放坡,每阶高8m,阶宽2m,岩质边坡按1:1.00~1.1.25坡率分及放坡,每阶高8m,阶宽2m。3.5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室内岩样抗压试验统计结果及现场钻探,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土、石工程分级表J-1规定,勘察区杂填土、素填土为Ⅲ级硬土,粉质粘土为Ⅱ级普通土,强风化泥岩为Ⅲ级硬土。拟建道路场区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28Mpa,为IV级软石。4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1线路稳定性、适宜性分析4.1.1线路现状稳定性分析根据工程地质钻探、工程地质测绘表明:场地自然坡角一般为5~32°。场区内的斜、边坡未发现变形破坏迹象,斜、边坡现状稳定,地震设防烈度6度,地下水总体贫乏。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钻探和工程地质测绘表明:线路通过地段,地层连续,未发现活动性断层,也无滑坡、危岩崩塌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勘察区整体稳定,适宜修建拟建道路工程。4.1.2地震效应评价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表调查,场地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基岩。根据地区经验及附近场地取值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杂填土、素填土层剪切波速值为134-136m/s,平均值135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层剪切波速为168-172m/s,平均值170m/s,为中软土;下伏基岩为稳定岩层,强风化剪切波速VS>500m/s,,为软质岩石;中风化基岩剪切波速VS≥800m/s,为较硬岩石。(1)场地现状第四系覆土层厚度0.30~17.70m,按场地平场后的覆土层厚度d0及相应的剪切波速Vs,对同一结构单元拟建物按最不利点计算出等效剪切波速Vse后,对拟建物所在的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价,以及确定其场地类别。同一结构单元不应跨两种场地类别,当同一结构单元跨两类场地类别时,按不利原则考虑。(2)场地位于高填方地段,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并应考虑地震动参数的放大,其余属抗震一般地段。(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附录A,工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表5.1.4-2,场地类别地类别划分为I0、I1、II、Ⅲ类。设计特征周期I0类场地取0.20s,I1类场地取0.25s,II类场地取0.35s,Ⅲ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平场后可实测填土剪切波速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校核。建筑场地类别按覆土层厚度分为І0类(覆土层为0的场地);І1类(<3m(软弱土、中软土)、<5m(中硬土));II类(3~15m(软弱土)、3~50m(中软土)、>5m(中硬土));Ⅲ类(>15m(软弱土)。对应的场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3.0.2条,场地建筑属于丙类建筑,为标准设防类。(4)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表4.1.1和表4.1.6相关规定,同时根据设计意图,拟建建筑场地类别详见表4.1-1。建议平场后实测填土剪切波速,校核场地地震效应。具体分段如下表:表4.1-1场地抗震效应评价表里程覆盖最不利土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抗震地段设计特征周期(S)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K0+000~K0+079.3615.55146Ⅲ不利地段0.450.05K0+079.36~K0+138.986.5135Ⅱ一般地段0.350.05K0+138.98~K0+258.56622.75135Ⅲ不利地段0.450.05K0+258.566~K0+519.83114.10139Ⅱ一般地段0.350.054.1.3场地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未见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等液化土层,填土为软弱土,可能产生震陷,但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5条、5.7.11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1条,不考虑地震液化影响、软土震陷影响。场地地震作用不会诱发场地及场地附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对于软弱土形成的抗震不利地段,应采用地基处理以消除沉降、震陷等不利影响。4.1.4相邻建(构)筑影响评价根据设计意图:拟建道路的起点始于纵一路,纵一路为规划道路,暂未实施;道路终点与伏牛大道结合,伏牛大道车流量一般,路道路工程施工会影响伏牛大道的通行,可能破坏伏牛大道绿化及各种管线。道路终点段附近为在建的凤腾·西宸昱府小区,暂未完工,道路施工会对小区的施工造成影响。4.2道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 道路以城市次干路标准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000,与拟建纵一路相接,起点设计高程265.997m,终点桩号K0+519.831,设计高程258.780,与已建伏牛大道相接,全长519.831m。标准路幅宽26.00m~34.00m,纵坡比-1.70%~1.50%。道路轴线地面高程介于251.54~265.63m之间,相对高差为11.09m,整体地形起伏较小,局部地段较陡。按道路场平设计标高挖填处理后,其最大挖方边坡高度约5.42m,最大填方高度约14.85m。1、K0+000~K0+079.36填方路堤段(代表性横剖面1-1’)根据设计意图,该段为填方路堤段,起点与拟建纵一路相接,最大填方高度约11.84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路基范围内地形高程254.64~265.50m,坡角一般5-20°。地形覆盖最厚约3.20-5.60m的第四系土层,下伏基岩为泥岩,强风化带厚1.50~2.40m。地下水贫乏,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该处斜坡坡向185°,坡角10~15°左右。根据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岩土界面的倾角为2~15°。土岩界面较陡,选取代表性的横断面进行加载后沿岩土界面发生滑移的稳定性计算,计算其在自重和自重+暴雨工况下的推力,计算示意图见图4.2-1,计算方法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公式采用4.1式。计算参数的选取:天然状态:路基填土综合重度取20.00kN/m2,岩土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参饱和状态:路基填土的综合重度取20.50kN/m2。公路荷载取20kN/m,界面参数选取如下:表4.2-1各土层界面参数选取表格结构面结构面性质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Ф(º)岩土接触面粉质粘土与基岩界面19.7(天然)11.1(饱和)9.2(天然)5.8(饱和)填土与基岩界面3(天然)0(饱和)25(天然)22(饱和)粉质粘土与素填土界面19.7(天然)11.1(饱和)9.2(天然)5.8(饱和)新老填土界面3(天然)0(饱和)22(天然)20(饱和)填土土体5(天然)3(饱和)28(天然)26(饱和)粉质粘土土体快剪23.2(天然)13.0(饱和)10.9(天然)6.8(饱和)工况选取:工况1:天然工况;工况2:暴雨工况。安全系数取1.30。计算简图如图4.2-1:图4.2-11-1’剖面传递系数法稳定性计算简图计算方法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公式采用4.1式。(公式4.1)式中:K—稳定系数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作用于第块段滑面上的滑动分力(kN/m),出现与滑动面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取负值;—作用于第块段的抗滑力(kN/m);—作用于第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第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块时的传递系数。据边坡稳定性计算表4.2-1~2可知:表4.2-2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计算表4.2-3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据表4.2-2~3可知在工况1条件下稳定系数为2.01;在工况2条件下稳定系数为1.17;边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缺乏安全储备。建议按1:1.5~1:1.75坡率放坡加护脚墙支挡。建议对填基面上杂填土进行换填处理,换填后土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3,换填材料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以及设计要求。换填后,填方路堤边坡上部1:1.50下部1:1.75分阶放坡处理,中间马道宽2米,坡面采用绿化护坡措施,视实际情况堤脚宜修矮脚挡墙支护,路基采用压实填土和基岩做持力层。压实系数0.95时,压实填土[fa0]=200kPa,强风化泥岩[fa0]=25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1192kPa。由于本里程段位于槽谷段,易于降雨及地表水的汇集,建议应做好坡面的防渗措施,在路堤两侧堤脚修筑截水沟或排水箱涵(与纵一路综合考虑),避免降水浸泡路基土体,地表流水掏蚀坡脚,造成路基沉降及边坡稳定性变差,出现圆弧滑动破坏。2、K0+079.36~K0+138.98左挖右填路基(代表性横剖面2-2’~3-3’)根据设计意图,该段为左挖右填路基,路基范围内地形高程257.35~270.00m,坡角一般2~28°,局部较陡,最陡处约55°。地形覆盖最厚约0.60~4.00m的第四系土层,下伏基岩为泥岩,强风化带厚1.4~3.30m。地下水贫乏,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左侧挖方段,左侧最大挖方高度4.0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主要为强风化岩体和土体。土质边坡段:根据剖面2,土质边坡岩性主要为杂填土,杂填土松散,建议清除场地内的杂填土,如不能清除,边坡以1:2.00坡率放坡;岩质部分主要为强风化,建议按1:1.00放坡,强风化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42°。由于边坡为泥岩,开挖后边坡易风化发生垮塌掉块,建议边坡做好坡面防护,同时严格按照自上而下顺序开挖,防止开挖坡脚造成边坡垮塌。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松动岩块,同时,辅于一定的排水措施,坡顶建截水沟,坡面设泄水孔、坡脚设排水沟。右侧填方段,最大填方高度约6.10m,该处斜坡坡向185°,坡角10~30°左右。根据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岩土界面的倾角为2~41°,基岩与土层界面倾角较陡,加载后,可能会沿新近填土沿新老填土界面滑移和沿填土和粉质黏土界面滑移两种模式,选取代表性的横断面,计算其在自重和自重+暴雨工况下的推力,计算示意图见图4.2-3~4,计算方法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公式采用4.1式。计算参数的选取见表4.2-1:天然状态:路基填土综合重度取20.00kN/m2,新老填土界面参数如下:工况选取:工况1:天然工况;工况2:暴雨工况。安全系数取1.30。计算简图如图4.2-3:图4.2-32-2’剖面传递系数法沿新老填土界面稳定性计算简图计算方法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公式采用4.1式。据边坡稳定性计算表4.2-3~4可知:表4.2-4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计算表4.2-5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据表4.2-4~5可知填土沿新老填土界面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为1.35,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不利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为0.97,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剩余下滑力为44.35kN/m;图4.2-42-2’剖面传递系数法沿填土和粉质黏土界面稳定性计算简图表4.2-6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计算表4.2-7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据表4.2-6~7可知填土沿粉质黏土和填土界面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为1.87,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不利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为1.07,暴雨工况下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剩余下滑力为44.25kN/m;应在按1:1.5~1:1.75坡率放坡后,增加坡脚设计路堤墙,路堤墙基础置于中等风化基岩内一定深度(设计确定),并在路堤墙上设置泄水孔。该段路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压实填土(经翻挖后分层碾压逐层检验合规范要求)及基岩作持力层,压实系数0.95时,压实填土[fa0]=200kPa,强风化泥岩[fa0]=25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1192kPa。3、K0+138.98~K0+258.566填方路基(代表性横剖面4~4’~5-5’)根据设计意图,该段为填方路基段,最大回填高度14.85m,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路基范围内地形高程247.58~263.00m,坡角一般0~15°,局部较陡,最陡处约45°。地形覆盖最厚约1.50~14.60m的第四系土层,下伏基岩为泥岩,强风化带厚1.20~1.50m。地下水贫乏,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根据设计意图,该段采用1:1.5~1:1.75放坡,场地地形破角0~15°,地形较缓,按设计坡率放坡,整体稳定。该段路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压实填土(经翻挖后分层碾压逐层检验合规范要求)及基岩作持力层,压实系数0.95时,压实填土[fa0]=200kPa,强风化泥岩[fa0]=25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1192kPa。由于本里程段位于槽谷段,易于降雨及地表水的汇集,建议应做好坡面的防渗措施,在路堤两侧堤脚修筑截水沟或排水箱涵(与纵一路综合考虑),避免降水浸泡路基土体,地表流水掏蚀坡脚,造成路基沉降及边坡稳定性变差,出现土体破坏。4、K0+258.566~K0+519.831挖方路堤(代表剖面6-6’~10-10’)根据设计意图,该段为挖方路基段,主要开挖部分在路基的中部。路基范围内地形高程259.67~265.93m,坡角一般0~15°,局部较陡,最陡处约45°。地形覆盖最厚约1.50~17.70m的第四系土层,下伏基岩为泥岩,强风化带厚1.50~2.10m。地下水贫乏,钻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据剖面6-10可知,该段现状地形主要为中间高,两侧低,开挖部分主要为中间回填的填土,最大填方开挖高度为3.8m,建议开挖填土部分以1:2.0放坡。终点段左侧存在基岩开挖,开挖后两侧边坡最大高度7.10m,对边坡进行赤平投影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边坡主要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按1:1放坡后,整体稳定,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边坡等效内摩擦角52°(强风化等效内摩擦角42°),岩体破裂角56.3°。对基岩边坡建议按1:1.25坡率放坡。该段路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压实填土(经翻挖后分层碾压逐层检验合规范要求)及基岩作持力层,压实系数0.95时,压实填土[fa0]=200kPa,强风化泥岩[fa0]=250kPa,中等风化泥岩[fa0]=1192kPa。5特殊土评价场地内居民区附近存在0.30~5.60m的杂填土,主要由拆迁房屋留下的建筑垃圾及居民倾倒的生活垃圾等杂物,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直接清除;另场地存在4.50~15.60m的人工填土,主要为素填土,修建房屋和道路时候回填形成,素填土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砂泥岩碎块石,堆积时间约3年左右。填土土质不均匀,密实度差,承载力不高,力学性质变化大,压缩性高和湿陷性大,且会产生负摩阻力。若没有经过压实处理,可能产生填土不均匀沉降危害,因此,应对场地的人工填土层通过压实处理(碾压、分段夯实),压实填土应达到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作为路基持力层的填土压实系数应满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的承载力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场地残坡积粉质粘土厚度约0~5.6m,力学强度低,厚度变化大,均匀性差,局部缺失,清理表层植被和软土后可作为道路的路基持力层。场地土层以下分布有厚度0.70-3.20m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承载力相对较低,可选作路基持力层。6、地基评价6.1地基均匀性评价场平后,勘察区地基土主要有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及中风化基岩组成。K0+150以后段,土层覆盖层厚度较大;有关各层均匀性评价如下:杂填土、素填土:场平后,主要分布于K0+00-K0+150里程段,原始地形宽缓低洼地带处厚度较大,层位变化较大,填土块碎石含量较高,多松散,均匀性差。粘性土:场平后粘性土主要分布在原始地形宽缓低洼地段,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分布均匀性差。道路沿线平基后,为土岩组合路基,为不均匀地基。6.2地下水作用评价①道路区内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钻孔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结合区域经验,地下水、土对基础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有微腐蚀性。②雨季期间填土层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岩石裂隙中存在裂隙水;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受其它因素影响时有可能形成地下水(施工期爆破使岩体完整性降低、裂隙张开度加大、施工用水入浸降低结构面抗剪强度等影响)。③施工工程中注意采取相应的降水、排水措施。6.3路基干湿性评价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路基干湿类型应根据不利季节路床顶面以下80cm深度内路基土的湿度状况确定。场地按道路设计标高平场后,路床以下80cm深度内主要为填土、粉质粘土及基岩,填土透水性强,在不利季节,极易成为潮湿土;粉质粘土弱透水,不利季节,为中湿土。7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根据住建部【2018】37 号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线路在雨季可能存在后缘来水丰富,基础施工过程中易造成积水、影响路基稳定性,施工开挖过程中易造成涌水、流失混凝土(斜坡区)、沉渣超限重等问题,建议施工过程中做好抽水、护壁、水下浇筑等措施。2、在雨水的作用下可能会存在水软化土体中夹石,导致土体剪切强度急剧降低发生流土,滑坡等现象,应严格注做好截排水措施。3、沿线施工可能对居民、现有交通、管线等造成交叉影响,在施工前应做好青苗赔付、宣传、警示、围挡等安全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4、拟建线路斜坡填方、斜坡开挖施工过程中,扰动岩土体可能诱发岩土体失稳破碎岩块滑移、崩塌坠落危及场地内施工人员及周边市政道路行人的安全,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按渝建发【2014】16文的要求对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管理。5、线路局部临近道路,可能存在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管线工程损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工厂正常生产,建议在施工之前先做好迁移改线等保护工作。6、道路路基为土岩组合地基,且填土及局部分布的软塑状粉质粘土的力学性质很差,路基回填时,如不对软塑粉质粘土和填土进行处理,可能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性沉降。8结论与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