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应器与传感器第一页,共45页。Air-liftinternalcross-flowbioreactor(30,150L)pilotplant工业规模的气升式反应器第二页,共45页。SensorsandprobespHprobeMettlerToledoMETTLERTOLEDOProcessAnalyticsisspecializedontheparameterspH,DO,conductivity,turbidityandCO2withawiderangeofhighqualityproductsassensors.第三页,共45页。Biomassmonitor220(Aber,UK)第四页,共45页。尾气分析不分光红外CO2分析仪
磁压氧分析仪第五页,共45页。一、传感器的类型和原理发酵过程检测的参数温度…….…….细胞生长罐压…….…….溶解氧正压空气流量…….…….供养搅拌转速…….…….混合传质黏度…….…….菌体生长装液量…….…….发酵液性质浊度…….…….细胞生长物理常数泡沫,加消泡剂速率,加酸碱速率,补料速率第六页,共45页。发酵过程化学常数酸碱度溶解氧尾气O2尾气CO2氧化还原电位总糖,葡萄糖,蔗糖前体浓度第七页,共45页。发酵过程生物学常数菌体浓度菌体RNADNA
菌体ATPADMAMP
菌体NADH产物浓度细胞形态第八页,共45页。pH传感器能够进行原位灭菌的复合pH传感器(梅特勒)探头:产生电压型号的电化学原件,玻璃膜第九页,共45页。DO溶解氧传感器一般采用覆膜式溶氧探头,测定氧分压特点:不锈钢探头透气性膜电解液第十页,共45页。生物反应过程上游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下游成本经济学原料的生物具有应用价值传统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目的产物大规模工艺开发设计思想遗传学生理学工业发酵过程:承上启下发酵过程控制与最优化技术在发酵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第十一页,共45页。发酵过程控制与最优化技术在发酵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发酵技术研究过程:关键工程技术第十二页,共45页。发酵过程的检测、控制、与最优化系统第十三页,共45页。GlucosePyruvateNAD+NADHADPATPethanolAnaerobicAerobicMitochondrionATP微生物细胞在发酵过程中生长和代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发酵过程控制与最优化的目标第十四页,共45页。发酵过程控制与最优化的目标稀溶液特征
高产量
便于下游处理粮食原料为底物
高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分批操作为主
高生产强度缩短生产周期发酵过程经济性、科学性显著提高!高产量高底物转化率高生产强度相对统一第十五页,共45页。二、发酵过程控制的特征、参数及测量发酵过程控制的特征生物的自我调节、环境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发酵过程的易受控制特征是其相当长的时间常数--前馈控制策略-发酵监测仪器(RQ,黏度。。。)-补料分批培养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线葡萄糖FIA法监测,近红外测定甘油,在线气相色谱监测甲醇第十六页,共45页。发酵过程控制的主要常数1.生理特性数据(RQ呼吸商)酵母RQ代谢途径1.0以上积累乙醇1-0.9氧化生长0.8-0.7内源呼吸0.6一下乙醇被利用酵母呼吸商与代谢途径关系第十七页,共45页。计算机对发酵过程生理特征测定与控制图第十八页,共45页。2.发酵过程的生化特性数据第十九页,共45页。3.发酵过程的物理数据第二十页,共45页。三、发酵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策略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策略1、发酵过程的PID控制PID控制:调节器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第二十一页,共45页。2、发酵过程的推理控制利用过程模型由可测输出变量将不可测的被控制过程的输出变量推算出来,实现反馈控制,或者将不可测扰动推算出来,以实现前馈控制的一种控制系统。S系统设定值,u控制动作v系统次级输出y系统初级输出第二十二页,共45页。第二十三页,共45页。3、发酵过程的适应性(预估)控制利用适应性控制器替代PID回路,但是比较复杂4.发酵过程非线性控制Bastin:输入-输出线性化控制法则LIU: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策略第二十四页,共45页。用于发酵监督与控制的知识库系统(专家库)特点:能应付不确定的事务,以启发式方法,给定量和定性或符号表达来再现训练有素的过程操作人员的操作。实时专家系统软件:Bio-SCAN(bioprocesssupervisioncontrolandanalysis)第二十五页,共45页。第二十六页,共45页。实例--丙酮酸发酵的分阶段溶解氧控制策略不同kLa下发酵过程动力学曲线高kLa
下,丙酮酸产率较高,但葡萄糖消耗速度较慢。低kLa
下,葡萄糖消耗速度加快,然而丙酮酸产率却明显下降。第二十七页,共45页。恒定kLa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碳平衡分阶段供氧控制模式发酵0-16h控制kLa为450h-1,16h后将kLa降低至200h-1
实现了高产量(69.4g/L)、高产率(0.636g/g)和高葡萄糖消耗速度(1.95g/(Lh))的相对统一。
生产强度(1.24g/(Lh))比kLa恒定为450、300和200h-1的分批发酵过程分别提高了36%、23%和31%。分阶段供氧控制模式下的发酵研究不同供氧控制模式下发酵过程参数比较第二十八页,共45页。2基于代谢网络模型的发酵过程在线控制和优化研究思想利用现存的生物化学理论,确立特定发酵过程的代谢网络模型依据在线推定的结果,对发酵过程进行在线控制和优化求解(在线推定)不同操作条件下不可测、着眼物质的浓度和生成模式在线测定常见、易测的状态变量的速度参数(如CO2生成速度)通用性强、模型意义明确、建模相对容易。全新的控制模式通用于主要代谢途径已为人们所知、以氨基酸、有机酸等为代表的、大宗发酵产品的生产第二十九页,共45页。实例—基于代谢网络模型的谷氨酸发酵在线状态预测谷氨酸发酵产酸期代谢网络和反应EMPGlycolysisPathwayr1:Glucose+ATP=Glu6P+ADPr2:Glu6P=Fru6Pr3:Fru6P+ATP=2G3P+ADPr5:G3P+NAD+ADP=PEP+ATP+NADHr6:PEP+ADP=PYR+ATP
PPPentosePhosphatePathwayr4:3Glu6P+6NADP=2Fru6P+G3P+6NADPH+3CO2
TCACycler7:PEP+CO2+ATP=OaA+ADPr9:PYR+NAD=Ac-CoA+NADH+CO210:Ac-CoA+OaA=Isocitr11:Isocit+NAD=a-KG+NADH+CO2r13:a-KG+NAD+ADP=Suc+NADH+ATP+CO2r14:Suc+FAD=Mal+2/3NADHr15:Mal+NAD=OaA+NADH
GlyoxylateShuntr16:Isocit=Suc+Glyoxyr17:Ac-CoA+Glyoxy=Mal
MetabolicProductsFormationr8:PYR+NADH=Lactate+NADr12:a-KG+NH3+NADPH=Glutamate+NADP
RespiratoryChain&OxidativePhosphorylationr18:O2+2NADH+2(P/O)ADP=2(P/O)ATP+2NAD+2H2Or19:ATP=ADP+Pir20:O2+2(1+)NADPH+2NAD=2NADH+2(1+)NADP+2H2O第三十页,共45页。研究实例—基于代谢网络模型的谷氨酸发酵在线状态预测代谢网络模型有效性和通用性在谷氨酸发酵中的验证(a)谷氨酸乳酸谷氨酸-酮戊二酸NH4-第三十一页,共45页。基于代谢网络模型的发酵过程在线控制和最优化技术在线最优化控制策略(b)谷氨酸乳酸DO=50%DO=10%DO=50%DO=10%*物理意义尽量降低DO水平,保持细胞产谷氨酸的生理活性;而当DO对乳酸积累的增益K的值过大时(乳酸严重积累),则提高DO的控制水平。*增益K可以利用DO和(在线推定得到的)乳酸浓度时间序列数据,用最小二乘回归迭代法加以确定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
。第三十二页,共45页。3基于智能识别模型的流加培养过程在线控制研究思想在线测定培养液中DO、pH等最易测量的状态变量的时间变化依据在线生理状态的识别结果确定基质最优流加策略、实现微生物高密度培养、和相应遗传产物的高效表达。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在线识别培养过程所处的生理状态DO和pH时间变化模式与流加培养过程生理状态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通用性强、生理意义明确、仅需测定DO和pH(或RQ)。全新的控制模式通用于基因重组大肠杆菌、酵母等微生物高密度流加培养系统,表达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医药品或生物酶的发酵过程第三十三页,共45页。大肠杆菌流加培养过程中DO和pH变化模式与生理状态的对应关系
DO变化模式:1)振动2)非振动pH变化模式:1)“高位”振动2)“低位”振动3)不振动状态I:基质过量;状态II:基质匮乏;状态III:基质浓度适中;状态IV:矛盾状态。不同的DO和pH的变化模式组合代表了不同的生理状态第三十四页,共45页。实例—DO时间变化模式的人工神经网络在线识别模型以DO-Stat法为手段,生成DO时间变化的基本模式的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刻意地施加一定规模的人工模拟信号。得到可覆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模式、通用型的ANN在线识别模型。将所有时间变化模式数据提供给ANN进行大规模的学习训练。输出层输出单元O(3)={O1(3),O2(3)}为{1,0}时代表振动,{0,1}代表非振动。第三十五页,共45页。实例—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线识别模型的识别结果利用ANN模型的E.coliB流加培养溶氧浓度时间变化模式识别的结果
第三十六页,共45页。实例—依据在线识别结果的基质最优流加控制策略E.coli流加培养中、依据DO和pH时间变化模式的状态判定和基质流加控制策略
过程所处的生理状态(基质过量/匮乏/适中)与主泵F*调节方向(T)的关系DO
振动不振动
pH下限振动状态II,基质匮乏,T=1状态I,基质过量,T=-1不振动状态II,基质匮乏,T=1状态III,基质浓度适中,T=0上限振动状态II,基质匮乏,T=1状态II,基质匮乏,T=1流加主泵的调节方式基质浓度调节的控制框图依据模式识别结果确定过程所处的生理状态,并确定主泵调节方向反馈控制器(辅流加泵)主流加泵发酵罐(过程)DO,pHDO,pH设定值DO,pHDO模式识别器pH模式识别器过程状态识别器F*FF第三十七页,共45页。5基于系统观点的生物反应系统优化技术研究思想在某些生物反应过程中,仅对反应单元进行优化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将生物反应视为一个系统,从优化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使系统的结构、性能和状态达到最优第三十八页,共45页。实例Productionofglutathionebyinterspecific-CoupledSystemforATPRegenerationE.coliBrevibacteriumammoniagenesS.cerevisiae第三十九页,共45页。实例PerformanceEvaluationofAcetone-ButanolContinuousFlashExtractiveFermentationProcess计算机模拟的主要结论:*提高基质流加浓度是增强丁醇-丙酮生产强度的最优途径;*提高萃取相流速可以加大生产强度,但必须要以大量增加能耗为代价;*采用两塔闪蒸的方法不可能满足产品纯度要求(纯度95%),塔1必须要使用2块塔板以上的真空蒸馏;塔1的塔板数和回流比控制在2-3和1.0-3.0间为佳。第四十页,共45页。6发酵过程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思想乳酸葡萄糖谷氨酸尿素?两者间的连接是关键1、高温灭菌2、多参数时变性多相反应过程体系1、线性范围窄2、检测环境条件苛求稳定3、稳定性较差,易受干扰和失活第四十一页,共45页。发酵过程生化量在线控制模式1)取样技术;2)稀释技术;3)生物传感技术第四十二页,共45页。原位微量取样器的研制原位取样器的设计要求:取样量小;取样样品有代表性;无样品损失;滞后时间短;灭菌容易;能去除菌体。取样探头由探头园柱体(1)、膜过滤件(2)、膜外导流夹套(3)、导流接插件(4)、引出管(5)、套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章末测试卷含答案
- 酶解法促进海产品副产物资源化
- 高一化学成长训练: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 2024届四川省高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含解析
- 2025高考数学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三-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含答案】
- 起重机委托使用协议书范本
- 2024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92液体的压强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公园广场绿地文化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
- 塑料件缺陷汇总
- 2020年的中国海外工程示范营地申报材料及评分标准
- 跌落测试(中文版)-ISTA-2A-2006
- ppt鱼骨图模板图
- t.c.electronic M-One XL 快速操作指南
- 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ppt课件
- 乳胶漆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
- 大气课程设计---袋式除尘器
- WTY-53,54说明书
- ProE5.0全套教程(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