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小学《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教学要求:认识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智谋过人。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悟事件的本质意义。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忌妒、商议、推辞、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辞、轻易”造句。领会文章首尾响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智谋过人。能从课文所描绘的人物性格中领会文章首尾响应的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露课题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揭题、读题。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当作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出示课后题1/(2))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达成填空。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按期交货、周瑜叹服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次序给课文分段。三、学习第一段齐读第l句。什么叫“忌妒”?(对才能、声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恼恨。)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忌妒”吗?(1)指名2生疏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忌妒。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学习第一轮对话。(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师问:周瑜是多数督,莫非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2)那周瑜这时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议论。沟通: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学习第二轮对话。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公务”是什么意思?“推辞”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辞?(周瑜以公务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2)同桌一同像方才同样议论周瑜的心理活动。沟通:“我用公务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学习第三--六轮对话。1)分四组议论~六轮对话,学着方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议论、沟通。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忌妒、恼恨之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仇,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分组分角色,指名一世读旁白,朗诵第1、2节,领会人物内心活动。四、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持续学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次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原因?(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了然原因,齐读此句。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迅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响应。)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领会首尾响应。板:神机秒术用词素合成的方法怎样解释?出示:神机秒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示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秒术的呢?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绘诸葛亮神机秒术。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沟通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存有十万枝箭。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4)第一天次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奥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三、学习“知周瑜”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定?1)指名读第三节。2)口头达成填空。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忌妒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两人一组议论填空、沟通。齐读。板:知周瑜心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1)比较句子。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很多草把子。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用了详细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详细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2)齐读此句。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四、学习“知鲁肃”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理解这句句子。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符合。)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问: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符合。(3)齐读句子领会。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想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五、学习“识天象”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次日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洋溢。)1)板:大雾洋溢2)这时候江上大多洋溢到了什么程度?(引)——连当面都看不清。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出示:因为江上大雾洋溢,连当面都看不清,所以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议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凑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高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安排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安排一、学生情况剖析本班共有学生45名,其中男生23名,女生22名。从整体看,本班孩子开朗可爱、积极向上,上学期成绩令人满意。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讲堂上仔细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修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优异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达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短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优异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同快乐学习,共同进步。二、教材剖析三、教学目的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3.会使用词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持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4.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5.持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持续领会课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8.持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粗心。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异诗文,练习复述课文。10.持续培养念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沟通图书资料。11.留意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2.能用普通话谈话。在谈话中能仔细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讨教,就不理解的建议与人商议。持续详细生动地叙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人他人。能逐步清楚理解地叙述一件事情。13.联合语文学习,察看大自然、察看社会,书面与口头联合表达自己的察看所得。四、教学举措全体学生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2.努力改良讲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倡导启迪式、议论式教学,讲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3.培养学生崇高的首先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着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4.着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着重基本技术的训练,着重开发学生的创建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联合课文认识役、妮等八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凶讯、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2、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领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课前准备认识抗美援朝战争,收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其他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大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挡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战胜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退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战胜了侵略者,当我们达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其他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到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实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2)大娘送打糕,昏迷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仇敌同归于尽;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2、走进情境,感觉体验。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同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有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领会。①沟通。学生说句子,自由谈领会。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只是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或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人和敬重呢?一同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句。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同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其他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情,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人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领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凶讯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仇敌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失去妈妈的痛,对仇敌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实,对照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诵。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但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其他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沟通领会。②重点沟通,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边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了然什么?有感情地朗诵这一自然段。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其他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莫非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1、在这些动人的故事中,最感人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2、沟通展示朗诵。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同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一、朗诵课文,意会写法1、选择你最感人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诵。2、学生疏别读不同的故事。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像,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谢和不舍之情。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同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领会。2、沟通: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闭,造成了暂时的供给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仇敌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仇敌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屋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这些描绘说了然什么?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休戚与共,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仇敌,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诵1、当离其他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叉在一同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经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诵来表现出你的心情。2、指名读互评齐读。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适当时的场景能够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离、依依不舍)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1、齐声朗诵课文。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其他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六、作业1、背诵喜欢的段落。2、摘录使自己感人的句子。金色的鱼钩教学目的:1、迅速默读课文,认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抓住描绘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领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不自胜、气息奄奄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1)朗诵课题,应当强调哪个词?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能够引导:光明、灿烂、永世长存等。2、迅速默读课文。(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语言表达能够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精练,大概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患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荣耀牺牲的故事。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辉?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2、出示句子:他们年青。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不论多么艰辛,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碰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眼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同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3、同学们,要达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达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4、为了达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议论。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责三、品读课文,领会情感1、课文主假如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情等)2、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绘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领会理解。沟通,品读:小组汇报,出示描绘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解说: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了然什么?

他坐在那边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感觉仿佛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指导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脸,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脸,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4、长时间的辛苦劳苦,长时间的饥饿摧残,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迷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眼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气息奄奄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气息奄奄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气息奄奄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是的,生命告急的老班长,即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战胜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达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责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5、把最让你感人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诵来体现。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2、指导有感情地朗诵最后一句话。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为美好。五、作业1、复述课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6-2017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达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详细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拟订如下教学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剖析:三年级五班现有学生43人,六班现有学生45人。根据学生的年纪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优异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的把全班同学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好学生的智力较好,很容易学会新知识,具备优异的学习习惯,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生学习知识比较扎实,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差生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成绩不佳。在教学中应实时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二、教材剖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淆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淆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鉴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三、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联合详细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联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淆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联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3、在详细情境中,感觉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4、联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领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察看、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点。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6、联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鉴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8、经过详细的情境,感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沟通想法。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剖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