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_第1页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_第2页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_第3页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_第4页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生第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概说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第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第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第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1972年,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说:

“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第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一)儒家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孔子是中国上古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第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曾评价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

第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孔子出生于我国春秋时代,关于孔子的生年,后世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持此说法的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一种说法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持此说的是《史记》。第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匡亚明先生曾参考以上两种说法,对孔子出生年月作了详细推算:(今)孔子生年,从《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月日从《谷梁传》:“冬十月庚子,孔子生。”周时历法比夏历早两个月,故十月庚子后世推算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即公元前551年9月22日)。(匡亚明:《孔子评传·生平概略》)第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今谓孔子生前一年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私人之寿,与世运之升降,史迹之转换,人物之进退,学术之流变,无足轻重如毫发。而后人于此,月之、日之,考证不厌其详”,是“劳而且拙”。

——国学大师钱穆第1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传说中的那句话没有错,孔子一生的使命便是“继衰周而素王”。

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已经预示了孔子一生所应经受的一切。第1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当时,国际间,大国争雄,都想称霸于诸侯。小国则朝不保夕,纷纷寻求宗主国以求得庇护,因而国家之间,密谋迭出,杀伐不断。各诸侯视周朝天子如无物,世间根本无王道可言,武力,成为最有发言权的代名词。整个“国际”社会是王道衰微,霸道盛行。而在鲁国内部,鲁国国政,此时也已落入三桓之手,所谓鲁国国君,亦不过是国家的一种象征而已。第1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整个世界杀伐不断,礼崩乐坏,纲常殆废,百姓流离,人们需要一种道德政治,社会需要一种道德政治。于是,为这种道德政治提供一种理论乃至实践规范的使命就落在了孔子身上。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一位悲天悯人,坚持理想,百折不挠,积极用世,空前绝后的杰出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生,可谓正逢其时。第1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演变所谓真孔子和假孔子常常在历史上被混淆不清。因此,理清孔子儒家思想分化和演变的历史脉络,还孔子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就显得十分重要。第1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孔子儒家思想的分化和不同学派的形成

孔子弟子出身不同、阅历不同、造诣不同,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甚至各执己见、各立门户,相互指责的情况屡见不鲜。逐步形成了一些打着孔子儒家招牌而相互对立的派别。

在这些儒家派别之中,只有以祖述孔子为己任的孟轲和荀卿为代表的两派,在一定程度上对孔子思想既有所阐述,也有所补充、发展和修正。第1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今文经学派的董仲舒——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一次大篡改(1)认为“三纲”、“五常”是天意所决。(2)认为“王权神授”是天命所定。(3)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天志所立。

第1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今文经学派的衰落和儒、释、道的斗争及其相互渗透受到汉武帝赏识的、显赫一时的董仲舒今文经学派,由于种种缺点、错误和其他原因,为时不久,到东汉就逐步衰落了。到了公元四世纪初,西晋的永嘉之乱,毁灭了几乎所有的经学典籍。古文经因为简约,儒生背得出,得以流传下来。其后,魏晋的玄学和南北朝隋唐的道家、佛学相继突起,与儒学相抗衡。儒、释、道三种思想文化的斗争过程,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过程。

第1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4.宋明理学和对原始孔子思想的第二次大篡改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流派“北宋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程颐——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陆王心学张载、王廷相、罗钦顺等人的学说

第1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对宋明理学的评价就总体而言,不少人偏离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在许多方面对孔子思想作了歪曲和篡改。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民族心理受到严重扼杀和压抑。宋明两个王朝的覆灭,虽还有其他原因,但理学遗毒,难辞其咎。第1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清]颜元

第2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5.清代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及对孔子思想的恢复、发展清初的儒生沉痛地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认为理学和心学等理学家们的不正学风的泛滥是误国的重要原因,于是纷纷起来批判宋明理学谈心说性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以期反清复明,振兴中华。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第2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6.近现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近代中国历史上对孔子曾发动过三次大规模批判:第一次:太平天国第二次:“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三次:“文化大革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实事求是精神的重新肯定,以及对研究孔子禁区的重新开放,人们才得以对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及其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

第2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特点1.提倡仁爱精神儒家处理各阶级、等级之间关系的原则不仅有礼(等级秩序);而且有和(和谐),这就是乐的精神与仁的精神。第2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仁政治原则伦理原则仁政德治道高于政以德抗位“爱人”“博施济众”“忠”“恕”

仁的意义远远超出为封建社会服务的范围,具有普遍和永久的价值,成为人类世世代代共同赞美的思想与德行。第2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人性问题上,儒家一般持性善论观点。由于承认性善,所以儒家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人是一个生命体,人的生命是天赋的,所以人命关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权,这个权利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任何草菅人命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和抵制。人也是一个道德主体,由于人本来具有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或者说人本性就是圣人。这种人格尊严的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转化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第2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重视群体意识儒家的学者们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家族与社会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为这是群体生存的根本保证,重视并且积极维护群体的秩序与和谐。

“崇礼”“尽伦尽制”“和为贵”“保合太和”第2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儒家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第2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4.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第2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5.自强不息的精神讨论题: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第2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为什么说“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而不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精神?

要点:①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与“法自然”的原则《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第3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②出处及涵义《易经·乾·象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仰观宇宙天体的运行,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刚健有力,从不休止。由此感悟到,作为君子就应当效法天的精神,不断克己自律,努力不懈,力求进步,以造福天下;《易经·坤·象传》:“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俯察大地的形态,大地宽厚,负载万物,包容、广阔、安祥、纯正,顺应宇宙法则,柔顺而行,具备无穷的德行,使万物都能顺利地成长。因此作为君子,就应当效法大地的精神,包容而不排斥,含蓄而不炫耀,忍辱负重,不断涵养道德,提升内在品质,进而担负起作为君子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第3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③中西比较和评价: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是从效法天地精神而引发的一种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进取精神,而西方文化中的奋斗、进取往往出自内心的欲望和迫于外在的刺激、压力而产生的,而且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因此,中国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绝非仅仅追求建立在一己私欲基础上的个人奋斗、进取、事业成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及为满足私欲对自然的掠夺与征服,而是君子效法天地之精神,发挥人“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不懈地提升内在精神境界的道德自觉行为,包含了君子“内圣外王”,造福天下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乃君子之所为,为儒、释、道三家之共通。第3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6.思维方式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和观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特点之一是对于世界做整体的、综合性的思考。儒家像道家和其他中国古代思想一样,他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是各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构成。在他们所绘制的世界图景之中,宇宙是一个系统,天地万物以及人类,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之网中,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同时也没有一件事物是静止的,它们都在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推动之下,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地运动变化。第3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特点之二是观察与处事的中庸原则。中庸是执两而用中,是和而不同,儒家依据这个原则观察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各种各样的片面性。第3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7.儒家思想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儒家思想从荀子开始便吸收了道家、法家的思想,“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信条。汉代儒家与阴阳五行等思想结合,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思想。魏晋时代它与道家思想结合,产生了玄学思想。宋元以后儒家吸纳佛、道观念,成为新儒家——理学。明清时期,徐光启融合儒教与基督教,刘智会通儒教与伊斯兰教,都得到成功。近现代以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们试图把它和西方近代思想结合起来,这个工作正在继续。正因为儒学是开放的,所以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古代,它不仅适应于中国的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而且适应于朝鲜、越南和日本,推动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第3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人认为:“尤其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指导我们走出传统社会,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相反却总是让我们被动挨打。”点评:

难道世上有能医百病的药吗?如果说,儒家思想未能导致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不能说是古人之过,而是近代人、现代人之过。

第3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有人认为:“儒家文化在总体上无疑是过时了。”点评:这种说法仅仅从字面上看,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上恐怕就会有不同了。首先,何为“总体上”,何为“过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应运而生的,时过境迁,在“总体上”都会“过时”,这并不奇怪,也不能成为衡量其功过得失的标准。第3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其次,“总体上”“过时了”,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也丧失了,或价值很小,一种思想、理论之所以有价值,除了有利于当时的社会、时代以外,对于后人来说,还在于其作为思想资源宝库的价值,后人可从中获取启迪和感悟,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以利当代。第3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如果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的某种思想、理论与当代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这种距离的弥合,也要靠当代人的努力,同时这也是当代人的使命,而不应归罪于前人或古人,因为前人或古人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指望前人或古人能够提供解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就如同试图让前人或古人死而复生去与时俱进一样的幼稚可笑。第3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那么儒家思想对于我们,除了它历史上的辉煌,还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第4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另一方面,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第4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儒家思想概说

(一)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1.仁——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仁。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孔子提倡“安百姓”,主张“泛爱众”,赞赏“博施济众”。可见,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这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第4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有人认为,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局限。其实,孔子的这种所谓“有差等”的仁爱,不仅不是其局限,恰恰体现出孔子因机设教的智慧。第4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因此仁就是一种道德自觉,也是人的自觉。

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庸》)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正是指的这个意思。。第4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爱人”——把别人当作人“克己复礼”——把自己当作人(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第4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仁与孔子政治思想德政——仁在政治上的运用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见到卫国人民众多,孔子就赞叹道:“庶矣哉!”冉有问,人多了之后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又问,富了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

第4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孔子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治民方法及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为政》)。另一种是“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第4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仁爱思想的历史价值:一方面,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限制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矛盾,尽可能地延长了社会稳定和繁荣的时间。另一方面,仁爱思想通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传播、施教,在民众中也培养了尊老爱幼扶危济贫解难等人道主义的美德。第4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礼礼乐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单提个礼字即可以代表礼乐。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第4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礼与仁的关系:

礼代表外在的规范。仁代表内心的自觉。孔子的礼和仁,既是社会政治概念,又是伦理道德概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仁礼结合,才是孔子的理想:建立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行仁爱但仍有差别的社会,形成从良心出发自觉行礼,以义务为准努力行仁的道德生活。第5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等级秩序。在封建社会表现为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忠君尊王)。其二为亲亲——亲族之爱。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宗法制原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尊尊”与“亲亲”,如果去除其封建性的内涵,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基本伦理方面,在现代仍有其合理性,不应简单化地全盘否定。第5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所谓乐,不仅包括演奏、歌唱,还包括舞蹈,指古代周人的歌舞。那么乐的作用何在?《乐记》说:“礼辨异,乐统同。”又说:“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礼辨异,是指区分亲疏尊卑的。乐统同,则是通过歌舞宣泄情感,达到不分等级的和谐。从人的修养来说,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则是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用礼来治身,就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用乐来治心,平易,正直、慈爱、诚信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的配合,既保持人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第5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孔子对乐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诗、礼、乐的学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学习诗歌,可以启发人产生做君子的志向,学习礼则可以使人在家在国不失规矩,学习乐则可以教人在内心培养起和乐崇高的境界,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第5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中庸——儒家人生哲学方法论仁与礼是孔子的原则,要把这些原则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加以实现,必须有正确的准则与方法。孔子认为这个准则与方法就是中庸。第5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中庸中庸——把中和与中正当作常道(普遍规律)加以运用。

中中正中和庸用、常第5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子路曾与孔子讨论什么是强的问题。孔子认为,真正的强是君子的道义之强,而不是强者的武力之强。道义归根结底在中庸,所以君子的强,强在中庸。他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礼记·中庸》)

和而不流是坚持原则,不与错误意见合流,这是与和而不同相辅相成的一条原则。孔子认为,坚定不移地坚持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亦即中庸,是君子的天职,是使道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第5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中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必须善于找到当时的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时中是在行动的关键点上由各种条件所形成的中庸。死搬教条,比照旧例,往往会造成过或不及、同或流;要把握当时的中庸必须把仁、礼的一般原则与当时条件结合起来。所以真正的中庸一定是时中。

第5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中庸与折衷主义的根本区别:中庸是讲原则的,而折衷主义是不讲原则的。中庸的原则是仁与礼。折衷主义则是无原则。孔子最鄙视的就是搞折衷主义的乡愿。乡愿似乎也懂得仁义礼乐.但在行动上决不坚持,反而与一切不正义不道德的东西同流合污。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所以中庸不但不是折衷主义,而且正是反对折衷主义的。以中庸为折衷主义,乃是一种历史的误会。第5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主旨:通过规定社会中各种成员之间一定的以仁为核心的不同道德规范,在礼的约束下,用“中庸”的方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即实现所谓国泰民安的小康世界。第5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1)孝悌孝悌是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孝指尊敬父母,悌指尊重兄长。因为对于各种人的仁爱都是由孝悌这种父子兄弟之爱推衍出来的,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孝悌居于首位。第6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在孝悌两者中间,孔子更重视孝。但是,怎样做才算是孝呢?首先是合礼。但是这里的礼决不是形式主义的虚应故事,要有与之相应的真情实感。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论语·为政》)这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抱着敬重的心情,要有愉悦而又谨慎的表情。没有这些,仅仅形式上做到了,也不能看作孝。第6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孔子不是把孝单纯地解释为服从礼的强制,他很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因素,认为孝是由父母对子女的爱引起的子女对父母的爱。在这种爱的基础上产生的尊敬的心情、愉悦的颜色,乃至奉养的行动,必然是纯真无伪的情感的流露。无论对于孔子“孝悌”思想的认识有多少不同,但大多数人在以下观点上还是达成共识的,即认为,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许多家庭里发扬了这种积极因素,做到了少有所长,老有所终,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父慈子孝的正常习俗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这就是说,孝悌德目去除其封建性的色彩,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6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忠信忠——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对普通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孔子虽主张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

信——诚实无欺。信不仅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地守信用。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第6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恭敬恭——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平。孔子主张“居处恭”(《论语·子路》),“貌思恭”(《论语·季氏》),认为恭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他反对过分的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所以要做到恭,也必须依礼而行。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第6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敬——对事业严肃认真,对人真诚地以礼相待。在工作上,孔子要求弟子们“执事敬”(《论语·子路》),“事思敬”(《论语·季氏》),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对人的方面,孔子主张敬父母,认为只养不敬即是不孝;敬上级,赞扬子产“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敬朋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晏子受别人尊敬是因为他首先尊敬别人。第6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孔子主张的“恭敬”指出了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彼此尊重、礼貌相待的原则,如果去除其封建等级制的色彩,把它建立在民主、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恭敬应当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第6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4)智勇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智即能知人,能知言,因而可以通权达变。要成为仁人,只有仁没有智是不行的。勇即果敢,主要指道德实践方面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所以勇即见义勇为,包括勇于行仁、勇于改过等等。如果不在义的指导下发挥勇,那就不是美德,而是恶德了。孔子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因而必须“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使勇受义统率。第6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此外,孔子主张的道德规范还有:宽——待人厚道惠——给人以照顾敏——工作灵活勤勉让——谦逊俭——节俭直——正直贞——诚信温——温和良——善良知耻——有羞耻心好学——刻苦学习周而不比——讲团结而不搞小圈子。和而不同——保持独立人格,而不无原则苟且顺从。三戒——戒色、戒斗、戒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第6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孔子所主张的这些道德规范,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现代价值,经过分析、提炼、转换,完全可以成为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美德。第6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孔子认为,人只有用仁义礼乐去进行教化,方才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