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_第1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_第2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_第3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_第4页
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循环生理学3文档资料第1页/共79页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2页/共79页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vessel):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支特点:

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较高的顺应性和弹性第3页/共79页弹性贮器作用:

使心脏间断的射血成为血管系统中连续的血流,并能减小每个心动周期中血压的波动幅度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4页/共79页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功能:将血液输送到各器官组织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5页/共79页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resistancevessel)

指小动脉和微动脉

特点:

富含平滑肌功能:

使局部血管的口经和血流阻力发生变化。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6页/共79页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sphincter):

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作用: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关闭和开放。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7页/共79页5.交换血管(exchangevessel)

真毛细血管(truecapillary)

特点:壁薄,通透性大功能:进行物质交换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8页/共79页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vessel)微静脉(venules)

作用:其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液间隙内的分配情况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9页/共79页7.容量血管(capacitancevessel)特点:壁较薄,口径大,有较高的扩张性作用:

静脉系统容纳了全身循环血量的60%-70%,起着贮存库的作用。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10页/共79页8.短路血管(arteriovenousshunt)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作用:与体温调节有关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第11页/共79页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管的内分泌功能1.血管内皮的内分泌功能:舒血管活性物质:NO、H2S、前列环素等缩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血栓烷A2等2.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3.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基质胶原、弹力蛋白、蛋白多糖脂肪细胞: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第12页/共79页

bloodflow: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积的血量,又称容积速度(L/min)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V=Q/S二、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横截面第13页/共79页Q:液体流量

△P:两端的压力差R:管道内的阻力

r:血管半径

L:血管长度P2=P1−ΔP1、泊肃叶定律

Q=Kr4(P1-P2)/L=π△P

r4/8ηL(ml/min或L/min)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第14页/共79页2.血流方式:层流和湍流层流(laminarflow)湍流(turbulentflow)产生湍流条件:Re>2000发生湍流Re=η

VDρ湍流:心室腔、主动脉Reynolds:(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第15页/共79页血流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R)

(二)血流阻力(resistance,R)R=8Lr4第16页/共79页请思考:血流阻力主要来自于那些血管?第17页/共79页(1)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越多,血液黏度越大(最主要因素)

(2)血流的切率(shearrate):

牛顿液(血浆):血液黏度不随切率变化而变化

非牛顿液(全血):η与切率成反比

(3)血管口径:口径大时对η无影响.但在口径为0.2~0.3mm的微动脉内,切率足够高,血液黏度将随血管口径的变小而降低(Fahraeus-Lindqvist效应)

(4)温度:η与温度成反比,手浸入冰水中,局部血流的黏度增加2倍。

影响血液黏度(η)的因素:

第18页/共79页1.定义: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单位:帕(Pa),1mmHg=0.133kPa](三)血压(bloodpressure)(1cmH2O=0.098kPa)第19页/共79页主A:100mmHg小A:85mmHgCap:30mmHgV始:15~20mmHg心房(大V):≈0(三)血压(bloodpressure)2.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第20页/共79页维持

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三)血压(bloodpressure)3.血管的延迟顺应性对血压的调节:第21页/共79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arterialbloodpressure)Korotkoff音法第22页/共79页1.动脉血压的形成③外周阻力(peripheralresistance):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①前提:循环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动力―心脏射血

动能-推动血流

势能-弹性势能和压强能a、使心脏间断射血成为血管中连续的血流b、缓冲了血压的波动第23页/共79页

心室收缩射血释放能量60-80ml血液射入动脉外周阻力1/3血量获动能流至外周2/3血量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大动脉内大动脉弹性扩张形成收缩压心缩期心缩期1.动脉血压的形成第24页/共79页心舒期动脉瓣关闭心室停止射血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将所储存的势能变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外周阻力动脉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形成舒张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第25页/共79页心室收缩是形成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原动力血流的动力收缩期-心室肌的收缩力舒张期-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力血流的阻力

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心脏射血外周阻力收缩压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力外周阻力舒张压动脉血压形成小结第26页/共79页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第27页/共79页(1)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00~120mmHg或13.3~16.0kPa)(2)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60~80mmHg或8.0~10.6kPa)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第28页/共79页(3)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pressure)Sp-Dp=

30~40mmHg或4.0~5.3kPa

(4)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Dp+1/3·脉压约100mmHg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第29页/共79页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④昼夜节律:2~3时最低,6~10时、16~18时最高⑤双侧上臂左高右低:5~10mmHg⑥更年期女性略低于男性第30页/共79页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31页/共79页心脏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

:正常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32页/共79页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强SP血流速度心舒末期动脉血量(不明显)DP(明显)(不明显)

脉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第33页/共79页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心率

心舒期流至外周的血量心舒末期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强DP(明显)心缩期动脉系统内血量动脉血压血流速度

SP(不明显)脉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率第34页/共79页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动脉血量管壁侧压强

DP(明显)心缩期血流速度

SP(不明显)

脉压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外周阻力第35页/共79页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收缩压不至过高使舒张压不至过低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36页/共79页老年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顺应性大动脉弹性缓冲BP能力脉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37页/共79页——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失调→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变化→Bp变化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第38页/共79页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主要影响侧面每搏输出量

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大动脉弹性脉压动脉血压各指标循环血量血管容积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第39页/共79页(二)动脉脉搏(自学)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1)上升支:(2)下降支: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arterialpulse)第40页/共79页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储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第41页/共79页(一)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venouspressure):指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特点:其血压低,血流阻力小,易受重力和体位的影响,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影响大。

影响:当心脏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滞在外周静脉,外周静脉压升高第42页/共79页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范围为4~12cmH2O(一)静脉血压第43页/共79页(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静水压

直立:从足至心脏为90mmHg

第44页/共79页静脉管壁较薄,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都较少,因此当跨壁压降低时就容易发生塌陷。当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充盈饱满而扩张,而颈部的静脉则塌陷。跨壁压(transmuralpressure):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第45页/共79页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占总循环阻力的15%,在血流阻力中的作用很小

微静脉在功能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postcapillaryresistance)(三)静脉血流第46页/共79页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Cap前阻力不变)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三)静脉血流第47页/共79页体循环量心脏收缩力量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体位改变呼吸运动

静脉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静脉阻力影响因素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三)静脉血流第48页/共79页(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度静脉回心血量静脉输液血量大失血血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49页/共79页(2)心脏收缩力量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心脏收缩力量射血分数心舒期室内压下降程度心室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静脉回心血量第50页/共79页右心衰竭临床:右心室射血力量射血分数舒张期右心室内压下降幅度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体征: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1页/共79页(3)体位改变:直立→下肢静脉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卧位→下肢静脉回心量>直立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静脉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静脉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2页/共79页临床:①患肢抬高利静脉回流,防水肿②心衰取半卧位下肢静脉回心量↓(∵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淤血↑→呼吸困难)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静脉回心量心输出量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3页/共79页(4)骨骼肌挤压的作用骨骼肌静脉瓣静脉泵或肌肉泵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4页/共79页肌缩挤压静脉静脉瓣膜的作用(防倒流)+静脉血流加快①长期站立+静脉瓣膜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②立正久站→下肢静脉回心量↓+精神紧张→虚脱。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5页/共79页(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更为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程度↓静脉回心血量↓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6页/共79页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第57页/共79页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第58页/共79页(一)微循环的组成

微A:总闸后微A:分闸

Cap.前括约肌:分闸

真Cap.:营养性血管

通血Cap.:直捷通路A-V吻合支:调节体温

微V:后阻力性Cap.前阻力性Cap.第59页/共79页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第60页/共79页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数量:400亿面积:1000m2第61页/共79页(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

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V

血流缓慢物质交换主要场所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微V血流速较快利于血迅速回流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第62页/共79页(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动脉压、静脉压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直径为8-40μm的微动脉处,对血流的阻力最大第63页/共79页(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第64页/共79页血管运动(vasomotion):指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血管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有关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第65页/共79页微循环的自身调节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舒张真Cap.开放血流量及流速↑

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Po2真Cap.关闭血流量及流速↓

缩血管物质第66页/共79页交换方式:扩散、吞饮、滤过和重吸收(四)微循环的物质交换方式第67页/共79页六、组织液(interstitialfluid)第68页/共79页(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是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而生成的组织液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effectivefiltrationpressure,EFP)

第69页/共79页组织液静水压(Pif)血浆胶体渗透压(πp)促进组织液重吸收力量有效滤过压=(Pc+πif)—(πp+Pif)毛细血管血压(Pc)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力量组织液胶体渗透压(πif)(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第70页/共79页0.5%90%10%(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第71页/共79页(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或静脉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