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重点_第1页
地貌学复习重点_第2页
地貌学复习重点_第3页
地貌学复习重点_第4页
地貌学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地貌学复习材料:K二第一章绪论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P11页图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第三章河流地貌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是由于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在坚硬岩层段形成岩槛或跌水。(4)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等。河漫滩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河漫滩的发育条件:水文、植被、气候、地质和地形等。(1)水文条件的影响主要变现为洪水的上涨高度、持续时间和涨落水的速度。(2)流域范围内的地面植被好坏影响地面侵蚀强度,从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3)不同气候区的河水水文状况和含沙量的变化都不相同。(4)地质地形因素对河漫滩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域范围内地面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差异。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它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爆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史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在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洪(冲)积扇: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如果河流、海洋或湖泊的侵蚀作用大于河口区的堆积作用,就形成一个喇叭形的河口,称为三角湾或三角港。三角洲形成条件:(1)河流带来大量泥沙(2)河口附近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带来的泥沙将沉积下来,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3)口外海滨区水深较浅,坡度平缓,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能作用,另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堆积。三角洲类型:(1)扇形三角洲(2)鸟爪形三角洲(3)尖头形三角洲(4)岛屿形三角洲(5)过渡类型三角洲河流阶地的成因:(1)构造升降运动(2)气候变化对阶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气候变干,河流发生堆积,气候变湿,发生侵蚀(3)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的阶地(4)河流袭夺也可形成局部阶地河流阶地的类型:按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1)侵蚀阶地(2)基座阶地(3)堆积阶地(4)埋藏阶地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地带推进的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河流袭夺。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化对河流的影响(1)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2)影响: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若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第四章岩溶地貌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1)气候因素: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2)生物作用(3)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地表岩溶形态溶沟和石芽: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落水洞:溶斗又称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几十米至数百米;竖井、漏斗、溶蚀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流沿落水洞流入地下,种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伏流、峰丛、峰林和孤峰: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地下岩溶形态:洞穴、地下河、岩溶泉。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热带岩溶、温带岩溶、寒带和高山寒冷地区岩溶。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1)幼年期阶段: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常出现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这时,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有许多地下河。壮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洞顶发生塌陷,许多地下河又转为地表河,同时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和峰林。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出露地面时,地面高度接近地方侵蚀基准面,地表水文网发育,形成宽广的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第五章冰川地貌雪线: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限称为雪线。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而变化,低纬雪线位置较高,高纬雪线位置较低。降水量:雪线位置最高不在赤道,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地形:雪线的高度受地形的地形和坡向影响。冰川的类型: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川的侵蚀作用:拨蚀作用、磨蚀作用。冰川地貌可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冰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峡湾、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第四纪冰期:P94第六章冻土地貌冻土:0°C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冻结土层。影响冻土厚度的因素:纬度和高度气候的影响: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有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育。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较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的形成,黏土导热率较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的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潮湿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石区的也要大。坡向和坡度的影响:直接影响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地区,地面年温差减小。冻土地貌:石海、石河、石冰川石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冰核丘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差异:与气候有关(低温、湿度)第八章黄土地貌黄土:一种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多空隙、富含CaCO3、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化学性质。黄土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很多沟谷和沟间地,叫黄土地貌。黄土的性质:黄土的成分:粒度成分的百分比在不同地区的黄土中和不同时代的黄土中都不一样。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黄土的厚度:新到老: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黄土的物理性质第九章海岸地貌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是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下界为波浪作用开始扰动海底泥砂处。可分为滨海陆地、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侵蚀地貌海蚀穴、海蚀洞:在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的凹槽,叫海蚀穴;深度比宽度大的叫海蚀洞。海蚀崖:在海浪长期冲蚀下,基岩不断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海蚀柱:如果海蚀拱桥崩塌,留下的岩柱或坚硬岩脉被侵蚀残留成突立的岩柱,都称之为海蚀柱。潟湖:由离岸堤或沙嘴将滨海海湾与外海隔离的水域。其湖水可淡化也可咸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山系:环太平洋山系、阿尔卑斯-地中海山系板块构造边界P162火山岛弧:在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缘地带,形成年轻的构造山系或者由火山喷发构成大陆边缘的火山链。大陆裂谷:P166(1)特征:裂谷隆起有一定限度;沿裂谷盆地两侧山脉的形态和高度不同,裂谷横剖面不对称;长度超过宽度;在大陆裂谷两侧山地广泛发育夷平面。(2)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关于裂谷形成过程中的迁移扩展问题、裂谷形成的阶段。第十一章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又称褶皱。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它们的地貌形态与构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