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1页
“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2页
“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3页
“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4页
“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养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育”融通,劳育为先—新时代中小学生全面劳动素养的培 养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义上讲,学校劳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感等。但当下学生的教育陷入“脑力与体力”分离、“劳动与教育”分离、“劳动与实践理性”分离的现实困境。就学校教育而言,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学校管理、课程架构、教师队伍、学生培养、家校合作、特色创建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体,也是“德智体美劳”中任何一方面开展的土壤与根基。关键词:劳动教育现状家、校、社合作新时代劳动素养

近年来,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2013年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三爱”教育,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语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林体系、管理体系要整这个且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再到2022年提出的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决心。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同时《意见》中也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注意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综合《意见》提出的内涵与目标,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本义上就是为了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二、劳动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1.家长层面(1)对劳育的认识。目前学生的家长多为80后、90后。他们能理解劳育的意义,却片面地将劳育与体力劳动画等号,大部分家长忽略了劳动过程中培育劳动情感、丰富劳动体验,缺乏前瞻性的劳动教育理念。(2)对劳育地态度。家长思想上不够重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重智轻劳”的误区,对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与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事情都不用操心。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家长虽意识到劳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但更倾让孩子挤出时间去学习。(3)对劳育的实施。许多三代同堂的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饮食起居多数由老人操劳,年轻的父母本身就很少参与家务劳动,缺少劳动意识,不能成为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部分家长虽让孩子做了一些家务,却没有追求效果和结果,也没有刻意去培训。2.学生层面(1)劳动机会少。受多方面影响,学生得以“伸手”的劳动机会甚少,已经习惯被“包办”,造成他们劳动观念薄弱。他们掌握的技能也很少,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还不会。(2)缺乏持久性。一些家庭中对孩子家务劳动的要求,很多是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而不是常态化的劳动习惯,出现“劳”不够,“动”不足。3.学校层面

学校设置的劳动课程在落实过程中缺少生活化的形成或系统的设置,不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4.社会层面

各地区社会劳动教育载体还不够健全,缺少规范的劳动教育中心或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二)原因分析1.劳动内涵理解不足

学生的实践被各类补习填满,究其原因,多数家长坦言:劳动教育不用考试,早教、晚教影响不大,有些劳动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学会。2.劳动价值显现慢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孩子领悟自己的努力具有创造作用,领悟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之后,才能培养他对劳动的真正热爱”。现代社会,家长更喜欢“立竿见影”的教育回报。3.社会负面影响大社会上一夜暴富的新闻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盛行,“吃播”“服装秀”等各种“播”兴起,这些社会乱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全面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想要有效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共同协作。三、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劳动素养1.学校劳动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极其重要。这也是锻炼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获得劳动体验的有效场所。学校将校园内的一些文化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校生活,不仅增加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1)德育课程—强化劳动意识

德育课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差异化。如小学阶段,需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感知劳动乐趣,进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和卫生习惯;在初中阶段,可以聚焦增加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生产劳动。(2)教师—以身作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作为教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造性的劳动者,责无旁贷。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兼容学科特点,做到“点”“面”结合,推进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主要进行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数学、科学主要进行劳动方法的培养;美术、音乐则进行劳动审美的培养。2.家校共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劳动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才懂得珍惜劳动的成果。教师在体谅学生家长心理的同时,要向家长讲明老欧的那个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性,请家长在家中多为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1)引导家长形成正确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亲子活动、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认识到“劳动是最好的德育范式”,树立通过劳动提升孩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价值认同。同时,还要引导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清楚意识到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形成起着“打底”和“奠基”的重要作用,以此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理念。(2)帮助家长确立合理目标对中小学生而言,开展的劳动更多是关注身边的小事,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制定适合本校学情、分年龄段的《居家劳动指南》,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确立阶段性的家务劳动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并形成具有家庭特色的长效机制。(3)指导家长用好教育方法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兴趣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掌握合适的教育方法,善于创造劳动的机会,在家中营造劳动的氛围。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对于家长做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赋予劳动有趣的名称和形式,让学生找到家庭劳动的乐趣;在孩子劳动前给予详细的指导和示范,以帮助孩子更快地掌握劳动技能;不因为怕孩子犯错就阻止他,更不要求全责备,指责挑剔,应该耐心地教育指导他们。(3)结合活动,延续劳动教育

除学校常规活动,我们还可以结合种类繁多的纪念日活动,进行整合从而挖掘其背后的劳动契机,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居家开展劳动,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体会劳动的快乐。我们度过了春节、元宵、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等等,在这样的一些节日里,可以通过亲子共同完成一些劳动任务,从而让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比如亲子美食制作:包饺子、做青团……在动手实践中增强了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动手制作:贺卡制作、盆栽种植、手工花束……在动手操作中表达对亲人的感恩、对英雄的崇敬。居家劳动:捶背、泡茶、洗碗……在劳作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孝亲、敬老的好品德。3.社会成就,促成长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要做好劳动宣传,体现出对劳动者的尊重,提升劳动者的地位。其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包括完善设施,搭建平台,提供岗位等。劳动教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的智慧离不开创新与发展,在新的时代,劳动的内涵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展。家、校、社合作教育是教育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正如杜威所言“劳动受人尊崇”。培养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生命更好的发展的需要。家庭发力,学校助力、社会扶持为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同配合提供有力保障,也有助于实现双减政策的初衷,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参考文献:

1.实践论文【1】李琦《“劳”其筋骨“动”其心智》【2】汤玲《体验来的快乐》【3】刘丹丹《家校联手共育劳动美》2.书籍著作【1】项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世界知识出版社【2】张蕊《五育并举以劳树德》上海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