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猜押篇目梳理与练习(蓝色的字是答案)
第1篇爱莲说
扣铲.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亭亭净稹古义:立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
①清濯溃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消清清
②远香远益清远播
可诬观而不可亵玩距离远,与近相对,远处
③鲜陶后鲜有闻少
无婚肥滋味之享新鲜芳草鲜美鲜艳
(3)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不孽不假蔓:原意为枝蔓,在文中意思为生枝矍。
枝:原意为枝节,在文中意思为长技也。
②形容词作动词
香本益清远:原意为远处,距离长,在文中意思为远播。
(4)实词解释
①可爱者甚皆蕃: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泄而不卷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③濯清涟而不坏濯:选逢妖:美丽而不端庄
④可远观而不可鎏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⑤亭亭净稹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⑥花之有于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⑦花之珍尊者也隐逸:指隐居的人
⑧菊之爱,陶后鲜有用闻:ra
2.句子翻译
(1)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而)我只喜欢莲花的出自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茎)中间贯通而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
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去靠近玩弄它。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二、问题探究。
(1)文中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
(2)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答: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傲岸,冰清玉洁。
(3)作者以莲自喻,表明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明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5)本文写莲,同时还写到了菊和牡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设问变式:文章题为“爱莲说”,为
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高洁)品质。
(6)《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课后习题)
答: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
波逐流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
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
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赞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隐喻了做人要心地纯净,不受外界世俗的影响;而‘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坏的现象所诱导了,说法很绝对。生活中,无论环境
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最后我们
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四、写作特色。
1.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衬托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
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对比,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3.语言: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
果。
考点糖炼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r彼与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解释F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香远慈清更加
⑵陶后婚有闻很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译文: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3.在语段(一)中,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2分)
答:君子应是这样的人: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值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作为“说”这种文体,请比较语段(一)(二)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点。(3分)
【链接】说,也称杂说。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说这种文体很像现在的杂文或短
篇的小论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答:《爱莲说》突出的写作手法有: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衬托出了文
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师说》选段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士大夫之
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参考译文】(二)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
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r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
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
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奏乐之人,各类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
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广4题。(共10分)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爰,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公田悉令吏种秫,曰r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r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r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
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节选自《宋史・陶渊明传》)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篁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B.众宜乎众矣
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C.鲜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D.益香远做清
至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意思对即可。2分)
3.语段(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表现手法入手谈谈你的认识。(2
分)
答:运用象征手法,用“莲”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洁品质、情操的君子。
4.语段(一)周敦颐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语段(二)陶渊明却喜欢菊花,请结合语段(一)(二)具体内
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①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分别喜欢莲花和菊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一样,陶渊明
追求隐逸,而周敦颐不慕名利。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语段(二)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语段(一)
中“出淤泥而不染”是相似的。
【参考译文】(二)官府的公田都下令要种高粱,说r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
是把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
“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
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否则无香者众,胡尽恕之,而独于海棠是咎?然吾又谓
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如人生有二枝,一枝稍粗,则为精者所隐;一术太长,则六艺
皆通,悉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书,吴道子善画,此二人者,岂仅工书善画者哉?苏长公不善棋酒,岂遂一子不
拈,一卮不设者哉?诗文过高,棋酒不足称耳。……噫,"大音希声”:‘大羹不和",奚必如兰如麝,扑鼻薰人,而后
谓之有香气乎?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可远观而不可藜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2)宜乎众矣应当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答: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3.作者写《爱莲说》,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志趣?(2分)
答: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
4.周敦颐对莲之描述与语段(二)中作者对海棠之描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语段(一)中周敦颐重在以花明志,语段(二)作者重在以花喻人。
【参考译文】(二)‘海棠花美丽却没有香味”,这是《春秋》对贤明者加以责备,严格要求的说法。否则没有香味
的花太多了,为什么都宽恕了,但是独独海棠有罪?因为这样我又说海棠不是完全没有香味,香味在隐隐约约的
地方,而且又不幸被花的美丽外表所压过。就好比人一生有两根枝干,一根比较粗糙,就会被精致的另一根所掩
盖;一门技艺太强了,即便通晓很多门技艺,都不会被人所称道。王羲之擅长书法,吴道子擅长绘画,这两个人
难道只擅长书法绘画吗?苏轼不擅长下棋喝酒,难道就一点棋艺都不懂,一杯酒都不能喝吗?(他的)诗文太厉
害了,下棋和喝酒就不为人称道了。……哎,”最好听的声音是无声之音”,“最美味的东西是不调和五味”,难道必定
像兰花像麝香一样,香气扑鼻芬芳熏人,这样以后才能叫做有香气吗?
第2篇三峡
知钥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略无阚处“阙”通“缺”,意思为中断。
(2)古今异义
①目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星今义:自己;从
②至于夏水襄陵古义:“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③吸王命急宣古义:立时今义:用于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穿也古义:快今义:通
⑤艮多趣味古义:实在今义:较好
(3)一词多义
①绝哀转久维谑医
继喊多生怪柏极高的
②清回治倒影清遗
演荣峻茂永清
(4)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奔:原意为奔跑,在文中意思为S奔的马。
空谷传胞响:原意为回响,在文中意思为响声。
②名词作状语
有时钏发白帝朝:原意为早晨,在文中意思为在早晨。
(5)实词解释
①峪无阙处略无:毫无
②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③不见I侬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④至于夏水襄陵襄:上
⑤将硼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⑥则奉湘绿潭素湍:白色的急流
⑦回沛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⑧挚哪多生怪柏绝:极高的山峰
⑨飞淋其间飞漱:急流冲荡
⑩每至昭圆霜旦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⑪屋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弓I,延长
2.句子翻译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这其中的距离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
(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二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山的特点:连绵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清澈(水清),水流湍急(水急)。
(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课后习题)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势迅猛、水流湍急)。原句: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
理由二:落差大。原句:绝端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
答: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
色,令我神往。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
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
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
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文章中心概括。
本篇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
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融情于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也表达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
感情。
五、写作特点。
1.抓住特征,绘物写景。文中写山,突出高、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抓住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来写,且使用
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三峡风光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布局合理。作者先写七百里的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多、连绵、
高,峡间很窄,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地方更急,更壮观。一年四季,涨落有序。由此,水成了串联全
文的红线。
考点楷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r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
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自目非亭午夜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B.或篁王命急宣
吸其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C.绝绝哪多生怪柏
率妻子邑人来此缈境(《桃花源记》)
D.属展引凄异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文: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
3.语段(一)中的表现出了春冬之时水的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2分)
答:①水清:“回清倒影”就表现了水的清澈,能够映出树木的影子。②水急:“素湍”“悬泉瀑布,飞漱其
间”都是表现水流湍急的特点。
4.同为秋声,其情态却是迥异,其表现手法也是别具一格。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
现秋声的不同特点的。(3分)
答:《三峡》主要抓住秋声中猿猴的鸣叫声来写,突出了声音的凄凉悲哀的特点,渲染出三峡秋天萧瑟的气
氛。在《秋声赋》中,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
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
【参考译文】(二)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
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
(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
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
浑洪嶷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L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有时朝发白帝在早晨
(2)尽多趣味实在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
久很久才消失。
3.从语段(一)中可以看出,三峡的四季风景体现出怎样的美?(3分)
答:夏季水势浩大壮美,春冬季节的清澈秀美,秋季哀婉凄凉的美。
4.比较语段(一)(二)的内容,说说两文中的水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答:三峡夏季的水流速很快,声势都很大。
【参考译文】(二)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
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曾经说过,水虽不
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实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
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
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水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直到
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广4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夏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r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
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
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
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
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
先,遂别去。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回回清倒影
峰回路转(《醉翁亭记》)
B.重事岩叠嶂
事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素则泰湍绿潭
可以调索琴(《陋室铭》)
D.阙略无理处
必能裨补网漏(《出师表》)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隔绝。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这两地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3.语段(一)在末尾引用渔者歌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气氛。
4.语段(一)和语段(二)中都写到了瀑布,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答:两者有相同之处:瀑布都很高,而且水量都很大。
【参考译文】(二)二十三日,由开先寺后的侧边小路上登山。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在山半宛转前行。隔着
山峰又看见另一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的,就是马尾泉了。走过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绝顶为文殊台。
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无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仞,瀑布发出轰轰的响声向下坠落,
与文殊台仅仅相隔一涧,从崖巅到崖底,一眼几乎看不尽。不登临这文殊台,就不尽知这瀑布的胜景之妙。走下
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条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黄岩寺正高踞在双剑峰
下。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得以到达黄石岩。岩石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岩侧的茅草阁方丈,幽雅
脱离尘世。阁外面有修竹数竿,在群峰之上轻轻摆动,与山花、秋天的霜叶,辉映相配于山峰之间。远眺鄱阳湖
一片,正对着窗户。在溪洞、岩石间放开步伐游览,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仍然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告别
而去。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广4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r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般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
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飘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盖是即陆羽所品十
九泉也,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倘恍间如舍舟
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
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2分)(D)
A.清申荣峻茂
水尤消冽(《小石潭记》)
B.生绝崛多生怪柏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绝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D.命或王畲急宣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语段(一)先写山,再写水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写山的高是为下文写水流的急做铺垫。
4.同样是写山水,语段(二)中的描写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答:①与语段(一)中的山“遮天蔽日,连绵不断”相比,语段(二)中的山显得奇特秀丽,主要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②和语段(一)中的水“沿溯阻绝”的水势大相比,文段(二)中的水主要是甘甜,主要运用了
味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
【参考译文】(二)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
强他,于是对着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
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
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仔细地
寻找探究山峦起自哪里,终止于何处、山路隐现之状,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阶,像整顿衣
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
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
第3篇马说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为表现。
②贯之不能尽其茗“食”通“色1”,意思为喳。“材”通“才1”,意思为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②一食吸尽粟一石古义:直肘_今义:用于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③案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安全;安装
(3)一词多义
①食拿不饱,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这里意为驱使)
执第而临之马鞭
③能安求其熊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本领
(4)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原意为完,在文中意思为吃完、吃尽。
②名词用作状语
策之不以其道策:原意为马鞭,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
③名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手而食也千里:原意为数量名词,在文中意思为红王里。
(5)实词解释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区是
②乎现于槽物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③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④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SJ:方法)
⑤鸣之而不能博其意通:通晓
⑥执策而喻之临:血2位
2.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骏马,一餐有时能把一石粮食吃光。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听它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问题探究。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习题)
答: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后习题)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
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5)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
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
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伯乐来
发掘。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3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的文章为论说文。
四、文章中心概括。
《马说》是通篇借物喻人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
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
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
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五、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线索清晰。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
2.托物寓意。本文写法上的显著特点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祇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
没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相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r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r政乱兵弱。”庄子曰r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
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r自见之谓
明。”
(节选自韩非《韩非•喻老》)
注: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B)
A.能虽有千里之熊
先帝称之曰蒯《出师表》)
B.食拿不饱,力不足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C.是吊马也
斯星陋室(《陋室铭》)
D.临执策而顺之
故顺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
译文:只能在马夫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语段(0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很多人才却“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作者在此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比较语段(一)(二)的内容,浅薄愚妄是“食马者”和“楚庄王”身上相同的特质。请谈谈“食马者”浅薄
愚妄的表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造成“楚庄王”浅薄愚妄的原因。(2分)
答:“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表现在不善于发现人才,又不能够爱护人才,以至于埋没人才。造成“楚庄王”
浅薄愚妄的原因就是不“自见”,即缺少自知之明。
【参考译文】(二)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r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r因为越国政事混乱,
军队软弱。”庄子说r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
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
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
说r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相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车辆租用与培训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光纤宽带网络改造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工程机械租赁合同(含安装和调试)2篇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中的家具家电赠送合同3篇
- 麦当劳课件一二年级
- 社管部的未来规划和方向
- 手术抢救输血方案
- 七年级下册科学书教育课件
- 2024年度农产品加工与出口合同协议3篇
- 项目融资合同模板(2024年度)
- 2024年保密教育培训
- 2024年度宾馆装修合同: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协议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家长会
- 马及时《王几何》课文原文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 输电线路设计知识讲义
- 意大利汽车零部件企业
- 高级评茶员理论知识
- 高炉喷煤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