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含解析)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重点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对于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利普斯反对用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利普斯把这种印象叫作“空间意象”,认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利普斯的这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他侧重移情作用的由物及我的一方面,用的是生理学观点,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在他的名著《动物的游戏》里举过看跑马的例子:

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但不肯放弃座位,而且有许多理由使他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去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的观赏了。

他认为审美活动应该只有内在的摹仿而不应有“货真价实”的摹仿。如果运动的冲动过分强烈,例如西欧一度有不少的少年因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摹仿维特自杀,那就要破坏美感了。正如中国过去传说有人看演曹操老奸巨猾的戏,就义愤填膺,提刀上台要把那位演曹操的角色杀掉,也不能引起美感一样。

我还记得五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攻击的靶子之一就是我的“唯心主义”的移情作用,现在趁这次重新谈美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番自我分析和检讨。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摹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我还想到在一八五九年左右移情派祖师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刚出版不久,马克思就在百忙中把它读完而且做了笔记,足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它一笔抹煞,最好进一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再下结论。我凭对个人经验的分析,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但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例如我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到“图穷而匕首见”时我真正为荆轲提心吊胆,接着到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时,我确实从自己的筋肉活动上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我特别爱欣赏这段文字,大概这种强烈的筋肉感也起了作用,因此,我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材料二: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摹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费肖尔父子在移情作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界美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B.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升的感觉,是因为利普斯提出的“类似联想”。

C.《动物的游戏》里看跑马的事例印证了谷鲁斯主张的移情作用是一种“内摹仿”的观点。

D.依照谷鲁斯的观点,西欧少年摹仿维特之举、中国观众的不冷静行为都是毫无审美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朱光潜在读荆轲刺秦时体验到“持”和“揕”的紧张局面,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

B.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利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移情源于人的“内摹仿”的观点更可信。

C.西方对移情现象有了较早的理论概括,庄子“鱼之乐”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D.李白在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中把物写成人,物我交融,山可以看人而不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移情作用”的一项是______

A.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雷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却遭遇到摧残和毁弃,这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

B.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泥土,钟扬献身种子事业、不懈探索,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令我们感佩和敬仰。

C.《红楼梦》中,林黛玉吟道:“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D.《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

4.材料一中朱光潜针对质疑予以回应,请简要分析其说理思路。

5.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说“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石涛之语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墨周庄

王剑冰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的流动的缓慢,使我看不出它是从何处流来,又向何处流去。仔细辨认的时候,也只是看到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但这种流动是盲目的、自由的,它们往东去辨认了一阵子,就会猛然折回头再往西去。水形成它们的快乐。在这种盲目和自由中一点点长大,并带着如我者的快乐。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这水是怎么进来的。

真应该感谢第一个提出建造周庄水道的人,这水道建得如此科学而且坚固。让后人享用了一代又一代,水的周而复始的村庄,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水,即使是后来有了很大的名气,也是因了水的关系。

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

我在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词:慵懒。

这是一个十分舒服的词,而绝非一个贬义词。在夜晚的水边,你会感到这个词的闪现。竹躺椅上,长条石上,人们悠闲地或躺或坐,或有一句无一句地答着腔,或摇着一把陈的羽扇。有人在水边支了桌子,叫上几碟小菜,举一壶小酒,慢慢地酌,猛然抬头的时候,原来自己坐的石凳旁躬着一座桥,黑黑地躺在阴影中。

黎明,我常常被一种轻微的声音叫醒,一声两声,渐渐地,次第而起,那是一种什么声音呢?推开窗子时,也出现了这种声音。这种木质的带有枢轴的窗子,在开启时竟然发出了常人难以听到的如此悦耳的声音。

这是清晨的声音,是明清时代的声音。也许在多少年前的某一个清晨,最早推开窗子的是一双秀手,而后一张脸儿清灵地让周庄变得明亮起来。

睡在这样的水乡,你总是能够产生疑惑,时间是否进入了现代。

那一扇扇窗子打开的时候,就好像是打开了生活的序幕,一景景的戏便开始上演。有的窗子里露出了开窗人的影像,他们习惯似的打望一眼什么;有的窗子里伸出了一个钩钩,将一些东西挂在窗外的绳子上;有的窗子里就什么也没有露出来。

晨阳很公平地把光线投进那些开启的窗子里,而后越过没有开启的窗子,再投进开启的窗子里。

周庄的四周长满了油菜花,油菜是植物类种在大地上涂抹得最艳丽的色块,它们绝不是单个的出现,如果路边和沟渠边有株零星的,也是那彩笔无意间滴落的汁点。油菜整块整块地铺在大地上,仿佛江南女子晾晒的方巾,又仿佛是一块块耀眼的黄金。

周庄的四周除了波光潋滟的水,便是这富贵的油菜花了。雨也总是在这时间来,还有蝶,还有蜂。古朴的周庄被围在其中,反差中显得极有一种美感。

在这油菜花纷攘的季节,最高兴的还是那些蝴蝶,蝴蝶是最美丽的舞者,也是最实诚的舞者,你要是闭上眼睛听听不见它的来临的,你闭得眼睛时间久了,那蝶舞着舞着就会舞到你的幻觉里去。

一个叫庄周的人不就是弄混了,到底是自己梦到了蝶呢,还是自己在的梦里?慢慢地我也快弄混了,我这里说的是庄用梦蝶,还是周庄梦蝶呢?不管是谁弄糊涂了,反正大批大批的舞者姗姗而来,拥绕着油菜花,拥绕着一个善于让人做梦的周庄。

坚硬与柔软的关系,似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有一点深奥,我的哲学学得不好,我就只有直说,其实就是石头与水的关系。

从来没感觉到石头与水的关系搞得这么亲近,水浸绕着石头,石头泡在水里,不,就像是石头从水里长出来一样,长到上边就变成了房子,一丛丛的房子拥拥挤挤地站在水中,将自己的影子再跌进水中,让水往深里再栽种起一叠叠的石头和房子。多少年了,这水就这样不停地拍打着这些石头这些房子,就像祖母一次次拍打着一个又一个梦境。

这些石头这些房子也因为有了这水,才显得踏实、沉稳,不至于在风雨中晃动或歪斜。

我有时觉得这水是周庄的守卫,为了这些石头,这些房子,每日每夜在它们的四周巡游。有了这些水的滋润,即使是苦难也会坚持到幸福,因为石头知道了水的力量。这样,也许水就姓周,而石头姓庄。

时间刚刚走过八点,月亮也只是刚刚轮换了太阳,周庄便进入了一个无声的状态。像谁关掉了声音的旋钮,不管是走路的、开店的、吃饭的、划船的,都是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进行的。静。静这个字的出现反倒不静了。你简直无法形容那种静,那是一种沉静,深处里的静,是一种寂静,寂寥的静。其实这么说时,我也没有形容出那个静。

一两声水响,一只小船划过。但这绝不是破坏了静,而是更增添了这种静的含量。

一两声狗吠,使这种静更有了深度与广度。这种静把周庄静成了一个亦梦亦幻的周庄。这种静让初来周庄的人感到不是到了一个庄子里,而是到了一个失声的世界中。

红灯笼渲染成静的另一种颜色,那是黑色的静的调配色。

红色的和黑色的颜色落进水里,泛起一层一层的暧昧的光。

这种光,便是静的光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用“慵懒”一词来概括周庄人的生活状态,写出了周庄人生活闲适安逸的特点。

B.作者通过对周庄清晨开窗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周庄依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赞美。

C.文中运用小桥、流水、蝴蝶、油菜花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水乡。

D.结尾部分通过对周庄失声夜晚的描写,营造出了周庄冷清孤寂、亦梦亦幻的氛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通过“晾晒的方巾”和“耀眼的黄金”写出了油菜地成块分布、色彩绚丽的整体美感。

B.文章由自己观蝶舞入迷而产生幻觉联想到庄周梦蝶,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感触相交融,韵味悠长。

C.文章将笔墨全部集中于周庄的山水景色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周庄古朴安然的风貌。

D.文章用第一人称,将“我”置身于周庄的环境之中,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受。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文章以“水墨周庄”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成为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三次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宋代〕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高远望,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景象开阔高远。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B.“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拓宽视野,成为画面点睛大手笔。

C.“念往昔”六朝古都,多少繁华付诸流水,更何况一身荣辱?诗人借古抒怀,既有对亡国悲剧的叹惋,也抒发了词人自己登高临远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

D.“门外楼头”“至今商女”“后庭遗曲”,全词多处引用历史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丰厚了诗词内蕴,寄托了诗人襟怀报负,突出了词人登临怀古的意旨。

16.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社会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2)《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应该将敬老护幼之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从中有人读出了教育的真谛,有人悟出了做事的技巧,有人学会了待人接物,有人参透了岁月人生……

那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阅读文字,完成小题。

虞姬作为一个的历史人物,初载于史籍时便带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追随霸王项羽、自刎于垓下。虽然显得悲壮,但却缺乏足够的细节以凸显其性格深度。随着五四以来对女性的“发现”以及影视文化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重构,虞姬得以以一种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虞姬不再附属于项羽,而是在性格特质、人格尊严等维度获得了的细腻刻画,成为一个的影视主体。同时,在动漫文化和游戏文化中,虞姬形象与现代文化实现了更深度的融合,在新生代接受者那里形成了一种糅合女性特质和战斗者身份的新形象。可以说,现代媒介重构的虞姬形象已经朝着更加现代化发展,且日益超越了传统的理解或认知。尽管其中存在承袭传统与现代重构的平衡问题,但这种新形象实际上折射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之道,也相应地反映出现代文化的历史纵深。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21.请依次分别用一个短语概括虞姬在传统史籍、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中的形象特征。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中国古代不乏“铅笔”“竹笔”之类的制作,但在东亚地区悠久的书写传统中①,并且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完善的技术制作体系。通常情况下,毛笔要与其他的纸、墨、砚配合起来使用,构成②。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但在实际的书写实践中,毛笔的作用是首要的。灿烂辉煌的中国书法艺术,无疑是毛笔的创造,以至有“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的说法。笔的形制,③。

战国竹简一般在0.5厘米左右,毛笔就相应要尖细一些。秦汉的竹简普遍在1.0至2.0厘米左右,汉代的毛笔,除了个别特殊的制作,确实要比战国笔粗些。魏晋时期,由于纸张开始普及,“大笔”也随之普及。如甘肃武威旱滩坡出土前凉(相当于东晋)文物里的松木杆笔,锋长4.9厘米,上端杆径2厘米。此类“大管丰毛”的毛笔图像,在唐宋绘画中经常能见到。

22.下列各项中的括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括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______

A.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B.戏曲注明折数和出(齣句)名,章回小说注明回数。

C.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D.正在紧张施工的京广铁路武(汉)广(州)段……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D、C、、

【解析】(1)B.“是因为利普斯提出的‘类似联想’”错误,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可判断,古希腊道芮式石柱之所以能引发人们耸立上升的感觉是因为“类似联想”这一思维活动,而不是因为“普斯提出的‘类似联想’”的理论。

故选:B。

(2)A.“意在说明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以下一系列动作我也都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紧张地用筋肉感觉到的”“在审美活动中尽管我一向赞赏冷静旁观,但有时还是一个分享者”可知,作者不是冷静地用眼睛看到的,因而作者不是冷静的旁观者的存在,是一个分享者。

B.“利普斯比谷鲁斯观点更可信”错误,根据材料二“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摹仿’。但利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判断,“利普斯比谷鲁斯观点更可信”这只是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一“同属移情派而与利普斯对立的是谷鲁斯”,只是客观介绍了两人观点的区别。

C.“理论分析”错,根据材料二作者引用庄子“鱼之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的观点,并没有表明我国早已有这方面的理论分析。

D.正确。

故选:D。

(3)A.“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雷特的理想”只是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而不满足“移情”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的条件。

B.“袁隆平”的事迹只是给人的内心产生感佩和敬仰,而不是人的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客观对象中,使它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因此不满足“移情作用”的条件。

C.根据材料一“所谓‘移情作用’是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可知,满足“移情作用”的条件是必须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黛玉感动于花鸟难以留住,想着自己“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自己的感情的“外射”,使花鸟有情,与自己相伴相飞,符合“移情作用”的条件。

D.林觉民写《与妻书》只是表达情感伤悲,没有把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客观对象中,使它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因此不满足“移情作用”的条件。

故选:C。

(4)朱光潜针对质疑予以回应应该是在材料一的第六段。针对质疑,作者表明“我仍得坦白招认,我还是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摹仿的。这是事实俱在,不容一笔抹煞”,首先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引用马克思阅读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佐证自己的观点,认为“认识到这问题毕竟很复杂”,也应该“研究后再下结论”;最后用自己读《史记刺客列传》叙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论证“相信美感中有筋肉感这个重要因素”,即内模仿的存在。论证严谨,说理充分。

(5)“山川脱胎于予”,体现了本文“移情作用”的特点,体现了“我”的情感对“山川”的外化作用;“予脱胎于山川”,体现了“山川”对“我”的影响,让“我”对客观事物产生了新的认识。这两句共同体现了材料二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境界。

“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与材料二“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相契合,作者完全沉浸到“山川”中去,进入忘我境界,与“山川”融合为一,让山川含情“脱胎于予”。这几句描述了石涛在自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正体现了他在创作时的投入,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最佳状态,这正是“移情作用”最典型事例。

答案:

(1)B

(2)D

(3)C

(4)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相信移情作用和内模仿是事实俱在的;然后用马克思阅读费肖尔的五卷本《美学》佐证自己的观点,倡导继续研究后再下结论;最后用自己的读书体验来说明内摹仿的存在。

(5)①石涛之语体现出审美移情中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境界;②作者完全沉浸到“山川”中去,进入忘我境界,与“山川”融合为一,让“山川”也有了情感;③作者处在“山川”和“我”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最佳创作状态。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6~9.【答案】D、C、、

【解析】(1)D.“营造出了周庄冷清孤寂、亦梦亦幻的氛围”错误,并非“冷清孤寂”,而是寂寥沉静,在这静中还有一两声水响、一两声狗吠以及红灯笼与黑夜的色彩,其实在沉静下富含生活气息。

故选D。

(2)C.“全部集中于周庄的山水景色描写”错误,文章除了写山水景色,还写了周庄人们的生活、清晨打开窗子的情景,并非全部集中于周庄的山水景色。

故选C。

(3)“像是石头从水里长出来一样”“让水往深里再栽种起一叠叠的石头和房子”“拥拥挤挤地站在水中”“将自己的影子再跌进水中”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周庄水石的关系之亲近,宛如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而房子“拥拥挤挤”,又以拟人手法,写出周庄房屋的鳞次栉比。

“水就这样不停地拍打着这些石头这些房子,就像祖母一次次拍打着一个又一个梦境”采用比喻手法,把水浪拍打石头房子比喻成祖母拍打梦境,化实为虚,让人感到水浪拍打声如梦境一般迷幻,又如祖母一般近昵,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内心对周庄水石亲近喜爱的感觉。

(4)“水墨周庄”的标题,点明所写对象为“周庄”,并用“水墨”一词高度概括出周庄的特征,如水墨画一般美。

全文以“水”开头,写周庄白天的风光,最后落笔于周庄的夜色如“墨”,“水墨周庄”串联起全文内容,是全文的线索。

从内容上来看,“水,贯穿了整个周庄”,让作者有了哲理性的思考,如“一些鱼儿群体性地流动……水形成它们的快乐”“一个叫庄周的人不就是弄混了,到底是自己梦到了蝶呢,还是自己在的梦里?慢慢地我也快弄混了,我这里说的是庄用梦蝶,还是周庄梦蝶呢”“坚硬与柔软的关系……其实就是石头与水的关系”等,通过“水”环绕着周庄,巧妙地与庄周的玄奥哲理联想到一起,让本来实际存在的周庄有了写意般的梦幻感。周庄环水,水石相生,水如画中留白,石与房则留存着历史的痕迹,富有古典韵味;周庄人们的生活慵懒,正如写意水墨一般自在闲适;周庄四周景色优美,白昼夜晚各有特色,从而形成“水墨”画的神韵,标题蕴含文章主旨。

从情感态度来看,把周庄比喻成一幅水墨,流露出作者对周庄的喜爱、赞美之情。

答案:

(1)D

(2)C

(3)运用比拟手法,说石头、房子像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形象地写出了周庄水与石、房屋之间的密切关系;运用比喻,把水拍打石头房子比喻成祖母拍打梦境,既写出水石相击声犹如梦幻,又如祖母一般亲近,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①“水墨”概括出周庄的景色特点;“周庄”点明写作对象,高度概括全文内容。②文章以“水”引入,描绘了周庄古朴优美的风景,最后以夜色如“墨”作结,“水墨周庄”关联其全文内容,标题是全文线索。③周庄不仅外形似水墨,其内在神韵,如带给作者的哲理性思考、人们自在闲适的生活、留存的古朴余韵和寂静失声的夜色等,都暗合“水墨”写意的内涵,标题也点明文章主旨。④把周庄风景比喻为优美的水墨画,表达了作者对周庄风景的高度喜爱与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的含义,结合相关文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标题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2.作者情感出发点。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全文的线索。

5.新颖,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6.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7.具有象征意义(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8.有修辞答修辞(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9.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14.【答案】C、D、D、、

【解析】(1)句意: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徒役”既是“发”的宾语,又是“围”的主语,故“徒役”与“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从者病”是主谓句,“从者”作主语,“病”作谓语,所以应在“从者病”前后停顿,排除D。

故选:C。

(2)D.“文中指前者”错。文中的“六艺”是指后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

故选:D。

(3)D.“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该项对“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一句的理解错误,“不能赞一辞”的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

故选:D。

(4)①“愠”,恼怒;“穷”,困窘;“固穷”,安守贫穷;“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译文:子路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②“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会同”,诸侯朝见天子;“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译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5)孔子第一次回答是“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意思是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据此概括为:志向远大,施政恰当。

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据此概括为:遵循礼治,注重秩序。

孔子的第三次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据此概括为: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答案:

(1)C

(2)D

(3)D

(4)①子路懊恼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②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做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5)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等到长大成人,孔子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就离开了鲁国,在齐国的时候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由于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____________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访问,景公就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啊!”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听后很高兴。

____________鲁昭公去世,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即前496年,孔子凭借大司寇的职务出任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来到鲁国的城邑各地的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就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

____________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楚国的军队驻扎在城父。楚国国君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人就商议说:“现在的楚,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让孔子动弹不得这样以来孔子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因此而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子路懊恼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____________孔子的时代周王朝国势衰微,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诗》《书》也残缺不全。孔子考查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据此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加以整理编排。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雅》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____________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钻研《周易》,他读《周易》非常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熟牛皮绳子都弄断了多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____________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量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____________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16.【答案】C、

【解析】(1)C.“也抒发了词人自己登高临远宠辱皆忘的人生境界”分析错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意思是: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惨淡的寒烟和衰败的枯草。此处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故选:C。

(2)词的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金陵胜境图,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作者对金陵的描绘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这充分显示出作者宽广胸襟,立足高远。

下片“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中,化用《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所以下片化引历史典故、前人忧思,寄寓作者对历史旧事,王朝覆亡深刻反思,警示当世。

通过阅读全词可以看出,《桂枝香》词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答案:

(1)C

(2)①一幅金陵胜境图,画面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激发作者江山美好的感叹,充分显示出作者宽广胸襟,立足高远。

②化引历史典故、前人忧思,寄寓作者对历史旧事,王朝覆亡深刻反思,警示当世。

③全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

白话译文: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唯有江上的烟波与草上凝结的露珠常在。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花》遗曲。

诗歌鉴赏:

____________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归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词本倚声,但王安石说:“古之歌者,皆先为词,后有声,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显然是不满意只把词当作一种倚声之作。这在当时是异端之论,但今天看来却不失其锐敏和先知先觉之处。北宋当时的词坛虽然已有晏殊、柳永这样一批有名词人,但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词风柔弱无力。他曾在读晏殊小词后,感叹说:“宰相为此可乎?”(魏泰《东轩笔录》引)。所以他自己作词,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为苏轼等士大夫之词的全面登台,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这首词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头三句是泛写,寥寥数语即交代清楚时令、地点、天气,并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以下“千里澄江似练”写水,“翠峰如簇”写山,从总体上写金陵的山川形势,更给全词描绘出一个广阔的背景。“征帆”二句是在此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在滔滔千里的江面之上,无数征帆于落日余晖中匆匆驶去。这景色,与“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相比,虽辽阔者同,然而,前者壮丽,后者凄清,风格迥异。而长江两岸众多参差的酒旗背着西风飘荡,与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相比,浓烈与俊爽之差别则显而易见。至于“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电影镜头的进一步推开,随着征帆渐渐远去,词人的视野也随之扩大,竟至把水天上下融为一体,在一个更加广漠的空间写出长江的万千仪态。远去的征帆像是漂漾在淡淡的白云里,飞舞的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此词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交错,虚实结合,浓淡相宜,构成一幅巧夺天工的金陵风景图。其旷远、清新的境界,雄健、壮阔的风格,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之作所无可比拟的。

其次,立意新颖,高瞻远瞩,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前三句“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而如今,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此意唐人杜牧也写过。然而,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然而,“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此结句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有人说,张昪的《离亭燕》是王安石《桂枝香》所本。如果从语言、句法来看,王词确受张词影响不小。然而,张昪对六朝的兴亡只是一种消极的伤感:“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两词的思想境界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

第四,用典贴切自然。“千里澄江似练”乃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星河鹭起”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全无心肝的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而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结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但赋予了它更为深刻、精辟的思想内容。短短的一首词而四用典,在王安石之前实不多见。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小题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小题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答案: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重点字:浴、雩)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点字:幼)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重点字:贰)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偭”“巉”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8.【答案】风不能把阳光打败____________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泰戈尔

____________在当今社会转型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一些媒体(包括网络)对个别校长、教师被学生或家长殴打、伤害甚至杀害等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小学教育界震惊了!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这种“师卑生尊”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出现这些恶性事件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缺乏惩戒和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所造成的,矛头便直指向成为当前教育亮点和主流的“赏识教育”“爱心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等等。

____________正视这一观点,我们不得不一起来重温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太阳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寒冷凛冽的北风,想通过更大的风把人的衣服吹掉,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阳光则把温暖照射在行人身上,行人因为暖意融融,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阳光获得了胜利。

“阳光法则”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要善于诱导而不是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大禹治水须导而非堵。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对具有生命的个体--学生,就更应运用“阳光法则”来实施教育,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教育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促进道德健康成长。

____________很显然,简单的说教和体罚、辱骂都是孩子们所反感的。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来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无非有两种:“北风似”的和“阳光似”的。“北风似”的教育是教师经常采用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一种手段。但寒冷凛冽的北风,通过更大的风吹的结果往往是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利行?北风若是大得让人冷得直发抖,大衣何以被脱下?这也就是说“北风似的教育”是难以达到“阳光似的教育”的功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药未必苦口而且更利于病,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教育必须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道德缺失,鼓励他们自己悔过,鼓励他们在集体中和别人比照,找出自己的道德缺陷,其后,才进行积极的道德品质的建设。

____________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北风似”的教育,而要说明的是不讲方法的教育,不懂艺术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失败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还会扭曲人的心灵。这是非常可悲,也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____________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应用“阳光法则”,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马克思说:“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有效教育,实质是应用“阳光法则”的唤醒教育。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有时候“善”据主导地位,表现出天使般的可爱;有时候“恶”据主导地位,表现出魔鬼般的憎恶,会不断犯错。教育者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学生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逐步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抑恶扬善的过程,不应该只是一个灰色阴暗的过程,而更应该充满美丽灿烂的阳光。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____________当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一定要记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方式是材料作文。材料是解读对泰戈尔的名句“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意思是不论是育人还是克敌,都不应该用强硬的手段,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慢慢改变对方,材料提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