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城郊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黑龙江省城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何以成为经典?
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的小李杜等。
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搞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
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穿越性。
《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问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世。
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
D.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
B.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
D.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B.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4.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
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篱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撤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老头的讲述中,反复提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鱼鹰,且在结尾,又再一次强调呼应,可见“鱼鹰”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B.老头反复在说“这二年”,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转行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作者写“鱼鹰被杀”事件,不仅由此交待了故事背景,反映普通民众的遭遇,揭示了以老头儿为代表的白洋淀人对敌人的仇恨。
D.小说中大红公鸡颇为重要,不仅引出红衣少女消灭鬼子的故事,使情节自然连贯,而且也侧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所描写的“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运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洋淀的宽广浩大。
B.文中所描写的敌人冲着苇垛扫射以及苇垛失火的文字,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中,夸张地显现火势之大,又凸显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C.为了成功刻画红衣服姑娘这一形象,作者运用了动作、细节、白描、侧面等多种表现手法,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她的光辉形象。
D.文中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抒情韵味、烘托人物精神境界等作用,这也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重要特点。
7.孙犁的作品“塑造人物富有人性美,讲述故事充满诗意美”,在革命战争文学中独树一帜。请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对这一特色进行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栗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赵累:战国时期周王大臣。②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③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④周公旦:姬旦,周文王之子。⑤主: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⑥景翠: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将领。⑦煮枣:古邑名,战国魏地。
8.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B.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C.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D.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
B.朝济而夕设版焉焉:句末语气词
C.遽效煮枣____________效:献出
D.而德东周____________德:感激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C.《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2.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称赞他是“辩士”“勇士”“志士”,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缫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3.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步”字写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颔联中“翻”与“拂”写出水鸟、飞燕的生气和自在。
B.诗歌第二句是说诗人发现前面绿树掩映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一定会住着几户人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朦胧深远之美。
C.诗歌五、六句写江村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其中“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尾联补充听觉角度写诗人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江南雨季来临时的乡村景象。
14.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15.完成默写。
(1)《登泰山记》“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
(4)《静女》中,“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并不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姑娘送的才美,很好地诠释了"爱屋及乌"的内涵。
(5)在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愁的绵延不尽。
六、选择类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赞成)竖子不足与谋(跟,同)
B.夜驰之沛公军(往,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的)
C.卮酒安足辞(推辞)今者出,未辞也(告辞)
D.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大礼不辞小让(责备)
1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遂散六国之从B.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河海不择细流D.藉寇兵而赍盗粮
18.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
A.亦将有感于斯文B.俯察品类之盛
C.胡为乎惶惶欲何之D.遂见用于小邑
19.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俟我于城隅③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____________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寄蜉蝣于天地
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⑧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⑤⑧B.②③⑦C.④⑥⑦D.②⑥⑦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____________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还矢先王,告以成功____________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D.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21.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凌万顷之茫然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泣孤舟之嫠妇B.风乎舞雩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明烛天南
2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既绌”中“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免”“夺”“废”。
B.从亲,合纵相亲。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合纵”。
C.上官大夫,“上官”是复姓,“大夫”是官名。“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重臣。
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毛泽东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里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虽日理万机却嗜书如命,仅菊香书屋藏书就有9万多册,分成11大类,堪称读书典范。“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养成愿读书、勤读书、课读书的好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如今,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图书质量_____①_____,所以,读书要善于选择。好书如同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或如春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或循循善诱,令人_____②_____;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所以,读书一定要分良莠,选书而购,择书而读,否则就开卷无益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一个人读书再多,不能活用,不仅于事无补,且不如不读。因而,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_____③_____,不可分割。只有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人不读书不足以成长,每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读书氛围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也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读好书、善读书、爱读书,才能获得宝贵金钱所买不到的财富。
B.只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才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C.只要读好书、爱读书、善读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D.如果善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就能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八、材料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李大钊在《新纪元》中写到“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出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10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21年5月,我国首辆火星车——火神“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在这次壮举中青年人是重要参与者,他们投身其中,怀凌云志、做务实事,用行动书写着最火热、最闪亮的青春故事。
以上的名言和壮举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2.D3.B4.①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②诗歌题材丰富多样。③唐朝诗歌盛况空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
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两方面促成的。
C.“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原文“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B.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一“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
其次,依据材料一“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
最后,依据材料一“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作盛况空前。
5.C6.B7.①觉醒成长之美。老头儿父子由普通渔民成长为抗日力量,他们质朴普良、勇敢自信,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②智慧刚毅之美。以红衣服姑娘为代表的白洋淀女性智斗鬼子,不再任由敌人欺凌侮辱,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去恶避丑的诗意美。没有直接刻画硝烟滚滚、抢杀掳掠的血腥场面,在人物闲谈之间展开了一幅时代画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鱼鹰’是……线索”错误,鱼鹰不是线索,比如后文的大公鸡和少女就与鱼鹰无关,文章是围绕老人的讲述展开的。
B.“主要是因为‘这二年’他转行做了交通员,干了很多抗日的工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错误,“这二年”主要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的成长,抗日形式的转变。
D.“而且也侧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错误,侧面表现理解不准确,大红公鸡引出红衣少女消灭鬼子的故事,该故事正面表现出女人们丰富的战斗经验。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凸显了斗争形势十分严峻”错误,原文“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应该是为了凸显鬼子恼羞成怒,穷凶极恶,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的成长。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小说中刻画了慈祥的撑船老头的形象,勇敢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拥有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可概括出:觉醒成长之美。老头儿父子由普通渔民成长为抗日力量,他们质朴普良、勇敢自信,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小说中刻画了美丽的红衣姑娘的形象,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和自信刚毅的精神,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可概括出:智慧刚毅之美。以红衣服姑娘为代表的白洋淀女性智斗鬼子,不再任由敌人欺凌侮辱,展现出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文章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而是以老人讲故事的方式表现战争,且结局不是悲剧,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有着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可概括出:去恶避丑的诗意美。没有直接刻画硝烟滚滚、抢杀掳掠的血腥场面,在人物闲谈之间展开了一幅时代画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8.A9.B10.B11.(1)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宜阳不被攻取,秦王会以此事为耻。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12.烛之武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一名勇于担当、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①他是一位辩士。烛之武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先引导秦伯认识到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既可使对方感兴趣进而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最后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②他仍是一名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国家危亡之际,生死存亡之时,他站在了危机的最前线,作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文官,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他还是一位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用“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郑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坚持,选择了对烛之武信任。同时他也指出如果郑国亡国了,烛之武就成了亡国之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也正是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宜阳在不过八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二十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
“材”是“士”的定语,意为“英勇善战的士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秦必无功”中“秦”是该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据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B.“焉:句末语气词”说法错误。应解释为“兼词,‘于此’”。句意: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C.正确。句意:赶紧献出了煮枣给景翠。
D.正确。句意: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对曰:‘君谓景翠曰……’”可知,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楚国大将景翠,而是他给周君的建议。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义”,通“议”,建议;“拔”,攻取;“宜阳不拔”,被动句;“耻”,以……为耻。
(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乏困”,缺乏的东西。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勇士:由文中“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可知,当时的郑国正处在秦晋两大强国的包围之中,城池随时可能被攻破,烛之武作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文臣,面对郑伯诚恳的请求,虽有怨气和牢骚,但面对国家的危难,他毅然选择“夜缒而出,见秦伯”,他站在了危机的最前线,为国奔走。此去生死未卜,成败也是难以预料,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他没有顾惜自己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勇气和气魄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志士:烛之武的才能通过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但由原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知,这样有才华的人却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经过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后,他毅然选择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东周君对大臣赵累说:“你预测一下事情的结果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周君说:“宜阳在不过八里见方的地方有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国国相公仲的军队二十万,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成功。”赵累回答说:“攻打宜阳的秦将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进攻宜阳,如宜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大势如此,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攻下来。”周君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我们应当怎么办?”赵累回答说:“请主君对楚将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是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柱国,就是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不取胜,就必遭死罪。不如与秦国作对而去援助宜阳。只要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要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就一定会拿出宝物送给你;韩国国相公仲也会因为你乘虚攻打秦国而敬慕你,他也一定会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听取周王意见发兵攻秦。秦国大为恐惧,赶紧把煮枣地方献给景翠。韩国果然也拿出重宝酬谢景翠。景翠不但得到了秦国的煮枣城,又得到了韩国的财宝,所以他非常感激东周对他的恩德。
材料二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来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13.D14.①诗人借江边悠闲漫步,见到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听到缫车鸣响、蛙声阵阵,营造出江南水乡初夏清幽秀美、充满生机意境。②诗人赞美和热爱美好的农村景色和生活,同时表现出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闲适。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诗歌前三联选取视觉角度写诗人步行所见”错误。前三联中不仅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如“林外时闻响纬车”。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问:“轻衣软履步江沙”,诗人悠闲自得地在乡间轻脚细步行走;颔联“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颈联“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描写渔船、纬车;尾联“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描写蛙声,通过这些活泼、美丽、典型的景色,营造了乡间清幽秀美、充满生机的意境。
第二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景色,表现了乡间宁静、舒适、清幽的生活,再现农村简单淳朴的生活情景和村民闲适、无拘无束、惬意的精神面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清幽、淡雅舒适,诗人喜爱这种充满惬意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
15.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赤、承、韵、毋、匪、女、贻。
1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故选B。
1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A.“从”,通“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B.不含通假字;句意: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
C.“择”,通“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
D.“藉”,通“借”,借给;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故选B。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A.状语后置句,“亦将于斯文有感”。句意: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B.定语后置句,“俯察盛品类”。句意: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C.宾语前置句,“为胡乎惶惶欲之何”。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D.被动句,“见……于……”表被动。句意: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故选C。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
②介词,在;句意:约我等在城角旁。
③介词,从;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④介词,表被动,被;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⑤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⑥介词,在;句意:(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⑦介词,在;句意: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⑧介词,表被动,被;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②⑥⑦意义相同;①⑤意义相同;④⑧意义相同;
故选D。
2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沿袭;介词,通过,经由。句意: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
B.介词,把,拿;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把箭矢送还给先王,,告诉他已经成功了/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句意: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
D.均为“到,等到”的意思。句意: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
故选D。
2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寄托:古义,存身、藏身,寄居之意;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句意:没有蛇和鳝鱼的巢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
B.骐骥:古今同义,都指好马。句意:再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跃出十步远。
C.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句意: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D.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句意: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
故选B。
2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句意: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B.风,名词作动词,吹风。句意: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C.水,名词作动词,游水。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D.烛,名词作动词,照耀。句意: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故选A。
2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迁”可指官员的升迁、贬谪、调动,不表罢免官职。
故选A。
24.参差不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相辅相成25.借代。借体为黄金屋、颜如玉,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黄金屋和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代指出人头地。化繁为简,文笔精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有生动的效果,引人联想。26.B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指图书的质量不一,可选用“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第②空,语境指读一本好书能令人顿悟,可选用“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第③空,语境强调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互相补充,可选用“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而读,那是对读书这一高尚行为习惯的亵渎”中,“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就是金钱和美女,化繁为简,文笔精炼,增强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反并购条款的案例分析-广发收购中信
- 国防支出变动趋势分析及热点问题1
- 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靶血管的判定
- 债务服务合同(2篇)
- 公共事业资产管理合同(2篇)
- 2025年滤波型无功补偿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职场沟通》电子教案 项目二职场沟通情商培养教案
- 2025年脱硝催化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工商局租赁合同
- 深圳厂房租赁合同书
- 年劳保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技术标 )
- 阅读042023年中考英语之考前五十天押题五十篇(阅读写作)(原卷版)
- 山东各市2022年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HCIP-CollaborationH11-861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国红菜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威海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招考调度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报建协议书模板
- 山东虚拟电厂商业模式介绍
- 2024至2030年中国钛行业“十四五”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步进式光刻机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30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2024-2025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