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 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 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 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 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 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文言散文阅读(原卷+解析卷)第三关古诗文探究

第二节:文言散文

考点解析

考点阐述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共圈定了21篇文言文,但不论是之前多版本还是如今的统编教材,所涉文言文篇目都不止21篇。

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不尽相同,多数省市以课标范围内的21篇文言文为基础,或者以当地所使用教材版本内的文言文为基础,设计阅读试题;或者适当选取以上范围外的浅易文言文段与课标范围内的文言文作比较阅读;也有部分省市,直接选取课外文段设计阅读试题。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后,除课标21篇文言文之外,教材其他篇目也应引起关注。

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传统形式之一,近年来命题趋势如下:

1.选文。文言文阅读文段的选取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纯的课内文段阅读;二是课内外比较阅读,这种情况最为常见;三是单纯的课外文段阅读,这种情况有增多的趋势,这是从2022年全国120余套中考试卷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势所趋,也是比较明显的变化。

2.题型。文言文阅读一般设计3~5个小题,总分在9~18分之间,着重考查词语解释、语句翻译、内容理解、人物评析、情感体会、写法分析、比较探究等内容,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

词语解释多以填空的形式,直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或者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词语解释的掌握情况;翻译语句命题形式比较单一,多以简答的形式出现;内容理解、情感体会、写法分析、比较探究等考查内容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出现,其中简答的形式居多。

解题要诀

文言散文莫畏难,积累拓展在平时,实词虚词是重点;意义用法要牢记,通假活用细辨识。一词多义不离句,虚词繁杂有门道,之而以其重梳理。翻译遵循五字诀,做好留调补删替,国号年号直接留,地名人名不用译,调整语序和习惯,单音译用双音替,无意义词要解除,省略部分要补全。断句节奏细琢磨,正确划分有规律。知乎者也唉乎哉,句尾虚词是标志,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依据,固定结构莫拆散,常见句式勿忘记,把握内容意先行。

通关演练

一.真题引路

【2022★常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晋陶渊明独爱菊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2.你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3.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19.D

20.晋陶渊明/独爱菊

21.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22.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3.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横生枝蔓/藤蔓;

B.更加/好处;

C.认为/对……说;

D.应当/应当;

故选D。

2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

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

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2022★衡阳】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園,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戴嵩①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②,好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④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注释】①戴嵩(sōng):唐代著名画家。②处士: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③宝:珍藏。④拊(fǔ)掌:拍手。⑤搐(chù):紧缩。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矜:同情)B.尔安敢轻吾射(轻:重量小)

C.一日曝书画(曝:暴露)D.尾搐入两股间(股:大腿)

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答:

(2)处士笑而然之。

答:

16.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短文揭示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13.D

14.A

15.(1)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2)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16.示例:不赞成小李的做法。《卖油翁》和《戴嵩画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作为学生,不但要静心读书,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A.“公亦以此自矜”的意思是: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矜:自夸。选项错误;

B.“尔安敢轻吾射”的意思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轻:轻视。选项错误;

C.“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曝:晒。选项错误;

D.“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选项正确;

故选D。

14.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戴嵩《牛》一轴”是交代画作;“尤所爱”是写主人对画作的态度;“锦囊玉轴”是对画作的描写;“常以自随”是主人对画作的具体行为。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故选A。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亦(也)、惟(只)、尔(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笑(苦笑)、然(认为正确)、之(代牧童的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戴嵩画牛》叙写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而“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实则就是只知道一味读书,而缺少实践活动,这样,人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小李同学做法是不正确的。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一)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二)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二.新题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21-25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郁超与谢玄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删改)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2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拨:选拔

B.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阙漏:缺失疏漏

C.人间颇有异同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异同:不同

D.大功既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举行

2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悉以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B.愚以为营中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昔尝与玄共在桓宣武府

23.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答:

24.翻译下列句子。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答: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答:

25.甲文中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中都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有“②。”(用乙文原语句填空)的胸怀。

【二】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电。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①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自:在____________②略无阙处____________阙:同“缺”,缺口

B.①至于夏水襄陵襄:冲上____________②沿溯阻绝____________绝:隔断

C.①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奔:飞奔____________②素湍绿潭____________素:素雅

D.①林寒洞肃____________肃:肃杀____________②属引凄异____________引:延长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8.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特征。

(1)第②段,作者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夏水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③④段,作者分别用四个字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概括描写了三峡春冬和秋季的景象,语言凝练俊雅。

(三)文言文阅读。

【甲】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③媵人持汤沃灌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上石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

B.汝心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

D.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亦不可以已乎

12.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B.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帝感其诚。(被动句)____________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五)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0.(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12.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14.【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__()(2)先天下之忧而忧()

(3)始治官舍____________()(4)引流种树____________()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以雨名,志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

(七)阅读《三峡》一文,回答9~11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____________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湍:急流

C.良多趣味____________良:甚,很

D.林寒涧肃____________肃:严肃,严厉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____________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____________D.空谷传响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八)古诗文阅读

“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6——11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2)亲入村落▲

(3)臣亦不觉流涕▲(4)臣窃度之▲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答: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答: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答: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选自《梅花岭记》,有删改)

注:①[史忠烈公]明代督相史可法。忠烈,是他的谥号。因曾担任内阁大学士,故自“阁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忧虑,担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

C.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D.被执至南门执:押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舍生而取义者也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蹴尔而与之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下列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开篇通过类比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B.乙文记述了江都城被攻陷后,和硕豫亲王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大骂而死,他的部将遵照他的遗言将他葬在梅花岭上。

C.甲文孟子善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乙文饱含深情地叙述了史可法的悲壮事迹,极具感染力。

D.甲文孟子认为“正义”“大义”比生命重要,能给予人不苟且偷生、不避祸患的勇气;乙文史可法用行动捍卫了他心中的“大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

②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答: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

②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答: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答:

(十一)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④,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⑥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③烂漫:坦率自然貌。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故:故意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左右:旁边

D.惟内子时映市窥余,得间始进间:间隙、空隙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中轩敞者为舱

C.假诸人而后见也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

D.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文:

答:

②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答:

(5)梁启超说:“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____________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____________耻:耻辱

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

(十三)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4-6题。

活板①

沈括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④。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⑦之,药稍镕⑧,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⑨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⑩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注释】①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④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⑤冒:覆盖。⑥范:模子。⑦炀:烘烤。⑧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⑨自:另自,另外。⑩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奇字:生僻字。燔:烧。殊:根本。

4.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原文例句解释加点字释义方法(供参考)

一字多义持就火炀之(1)________【查阅字典】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瞬息可就(2)________

词类活用火烧令坚(3)________【课内迁移】石青(用石青)糁之

通假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4)________【指出通假】故不错(同“措”)意也

5.下面是“毕昇科学精神”探究单,请你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毕昇制字可能经历的实验过程制字尝试制作木活字,发现木活字的缺陷是:①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尝试制作泥活字,对比发现泥活字的优势是:②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2)毕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遇到生僻字,没有现成的字模,该怎么办?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原文回答)(3)毕昇的实验发现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小结毕昇就地取材,不断尝试,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本文有些语句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活字印刷的特点,请找出一处,仿照示例加以说明。

【示例】“薄如钱唇”,写出了活字字模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从”,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答: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2.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答:

【链接材料】

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

(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5~8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D.衡于虑____________衡:平衡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十六】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____________已_____(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4)人力不能去去_____

14.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答:

(2)水遂横流为害。

答:

15.【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

新题模拟答案

(一)

【答案】21.D

【解析】举:成功。

【答案】22.D

【解析】A:代词/助词;B:认为/凭借;C.对/在。

【答案】23.见使才皆尽/虽履展之间/亦得其任(一处1分,划三处及以上不给分)

【答案】24.(1)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荷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狼噬”“虎视”各1分,直译、意译均可)

【答案】25.①品德善良忠诚(从品德、品行角度作答即可

【二】

【答案】16.C17.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8.①.水流湍急②.清荣峻茂③.林寒涧肃

【解析】

【16题详解】

C.①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②句意: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素:白色。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由第②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可知,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这里是说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写出了夏水水流湍急的特点。

(2)第③段中,作者用“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三峡春冬之际,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第④段中,由“林寒涧肃”可知,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三峡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

【答案】(1)①书信;②没有曾经;③热水。

(2)史可程读的是顾炎武的诗。是顾炎武自谦的说法,就是让大家看自己的诗的时候,说自己的诗不太好。

(3)[甲]顾炎武用孔子晚年不忘学习的例子,来劝说人们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乙】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4)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要勤奋、刻苦、专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给我回信说。书:书信。

②句意:没曾有一天忘记关心天下大事。未尝:没有曾经。

③句意:仆人给我灌下热水。汤:热水。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根据“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可知,史可程读的是顾炎武的诗。这里是自谦的说法,就是让大家看自己的诗的时候,说自己的诗不太好。

(3)【甲】根据“‘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

【乙】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苦环境与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甲】根据“‘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用孔子晚年对学习的态度,来劝说人年龄大了也要学习。受到的启示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乙文宋濂用自己勤奋读书的经历来勉励马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告诉马生要勤奋、刻苦、专注。

参考译文:

【甲】

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道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出,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回去吧回去吧”,没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所以君子的学习,指导死了才会停下来。

【乙】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四)

【答案】11.D12.B13.A14.C

【解析】11题A.其如上石何(反问语气)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马)

B.汝心之固(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C.何苦而不平)(苦于,被…所苦)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12题:B顶针13题:靠众人拿出办法。14题: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五)【答案】

10.(1)①或许,也许②以……为乐(2)D

11.A

1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13.C

14.(略,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现象,(1)句意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2)句意为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异动用法以…快乐。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几悲中的以“以”借此,因为A介词,用。B连词,相当于而“而”。C介词,凭;D.介词,因为。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逗,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在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微。如果没有;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