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各地方试卷集合汇编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
①〈动〉退:后退。(2)〈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
却;推辞;拒绝。④〈动〉去:去掉。®〈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C.却看妻子愁何在D.便至襄阳
向洛阳
【答案】(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
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
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
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
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
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B.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
山水游记
C.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D.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
"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
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
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
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甲诗为酬答诗。C.甲诗不
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
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
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
(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3)A.“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错误,不是实写。B.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
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C.”都隐约传达出
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错误,甲诗尾联中"长精神"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
不拔的人生态度。故选D。
(4)乙文,柳宗元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
"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
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
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
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甲诗,闻笛赋:指
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
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
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
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
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
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
情。
故答案为:⑴D;
⑵(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⑶D;
⑷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
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
知识等;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诗文内容分析理解。
⑷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
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
(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
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参考译文】
甲诗: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
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
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
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
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
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
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
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
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
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
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
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
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
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
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
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
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
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
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
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
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
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
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
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
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
理内涵。诗歌形象、,洋溢着一种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
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
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
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一一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一一运
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
刀砍过一样。一一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
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
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
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
情”的作用。
(3)①"海洋J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J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
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
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
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
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③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
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
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
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随。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蹦”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胭(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
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
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国家兴起,
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
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是大声的倾诉,是
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故答案为:⑴C;
⑵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对照诗歌内容对照题干内容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
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6.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阵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
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
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
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严辉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
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
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悻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悻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
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
"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
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
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暮春;喝酒赏花;
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
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
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①•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苏幕遮:词牌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碧云天"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天空湛蓝、黄叶满地的秋景图。
B."山映斜阳”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至『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绮丽之景、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水乳交融。
(2)结合词句,说说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
(2)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⑴C项错误,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
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
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
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C;
⑵从"斜阳外"“乡魂""明月""相思"等词语可见,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
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
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
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8.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隹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爸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作者第一次在长诗《》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she
隹立跋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正确的写法是。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o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请结合全诗,思考: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1)艾青诗选;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2)zhu;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
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
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
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伫"的拼音,
"涉"的书写。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截断,指切断;隔断。
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
马的场所。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
所。
(5)结合“苦于跋sh爸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分析,应改为: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
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
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分析,意象是"桥"。"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
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
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艾青诗选;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⑵zhii;涉
(3)截段;截断
⑷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⑸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①桥。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
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
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3)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棚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
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
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
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
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
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
"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
"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
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
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Q)"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
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
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
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
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0.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颈联中,诗人以""""自比。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B.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
了。
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D.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
【答案】(1)沉舟;病树
(2)A
【解析】【分析】(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
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
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二十三年: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
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
三年。"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
的意志。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o
故答案为:⑴沉舟;病树;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
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
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龌。鱼昆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是谓大同D.今夕是何
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蛆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困于心,衡于虑D.其人舍
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是谓大同,三句中的"是"
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蛆。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C困于心,衡于虑。衡,通
"横",梗塞,指不顺。D其人舍然大喜。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释"。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
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
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
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
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
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
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鱼昆。鲍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
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
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
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
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
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
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
是这个样子吧。
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歉,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
B.《生查子・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D.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3)选文中游人的"乐"指:;太守的"乐"指:。
【答案】(1)C
(2)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
乐)。
【解析】【分析】(1)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
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选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
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
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
以尽兴地享乐。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
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
快乐;太守的"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故答案为:⑴C;
⑵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③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
进行逐项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
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
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
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
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
陵欧阳修吧。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
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
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施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
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
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
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
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
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
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相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相差根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
征(xi):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
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辩:荒谬邪僻。(9)《左》《国》:《左传》
《国语》。⑩华腴(yu):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⑬义
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楞腹:腹中空虚.⑱
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
②若朝华夕落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
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
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
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固:副词,本来;②若:动词,像;③尽:副词,全、者
④通: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
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汝辈:你们。于此:对
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我反省。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
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
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
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
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
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
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⑴①本来;②像;③全、都;④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②你们这
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
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
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
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
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
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
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
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
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
(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
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
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
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
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
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
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
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
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
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
刻深深地反省。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害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跳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矍,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多之者谁
②得之心而害之酒也________
③觥筹交错
④树林阴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①段,
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4)本文中欧阳修的“乐”和《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
析。
【答案】(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②游人知
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
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哪山无关,可以省去。
(4)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
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
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的①名:取名、命名;
(2)①句中"芳"(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②句中的"从"(跟
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快乐)是得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
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琅珊山"无关。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
乐。不同点在本文中“乐”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故答案为:⑴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②游人知道
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
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哪山无关,可以省去。
(4)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
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3)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
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
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
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即J又请焉D.①故逐之②故田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①可以一成②以君之力
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
道崩殂
(3)用现代双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
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
他的嘟"。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
《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1)D
(2)B
(3)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②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
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C
(5)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分析】⑴A.参与/夹杂;B.种类/连接;C.请(允许我)/请教;D.所以/所以。故
选D。
⑵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凭借/凭借;C.在/比;D.表
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
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句意是:大大小小的
诉讼案件,即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教育创新:《蜜蜂》课件设计
-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含答案
- 《书愤》教学创新实践:2024年版
- 秦皇岛市安全管理人员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届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市越秀某中学高一地理期末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 健康夏季-空调的合理使用
- 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 全方位解析:2024年PIE工程师培训教程
- 初中语文贝壳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 小学生必背古诗“飞花令”200句
- 大班幼儿学情分析报告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大单元教学设计)
- 纺织品购销合同(5篇)
- 体育市场营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华大学
- 【课件】第15课+权力与理性-17、18世纪西方美术+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前运算阶段(三座山实验)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威士忌酒相关公司行业营销方案
- 网络游戏危害课件
- 2024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