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新疆地质概论》教案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_第1页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教案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_第2页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教案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_第3页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教案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_第4页
新大《新疆地质概论》教案第2章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火山岩及火山作用新疆火山岩及火山作用十分发育,从前震旦纪到中新生代火山活动频率,具有多时代多阶段特点,在空间上成群成带,与不同时期的地质构造活动带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但不同时代的火山岩与火山作用又各具特色。全疆火山岩划分为6大火山岩区,是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和昆仑火山岩区。火山岩有关的矿床在新疆有其重要特点。在海相火山岩系中,产有火山岩型铁、锰、铜、铅锌、金等矿产。在陆相火山岩系中产金、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矿产等。寻找与火山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潜力大。新疆火山岩的80%以上都是海相火山岩,在剖面上以层状地质体夹于海相地层之中,横向上与海相沉积岩层相变过渡。由于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并且遭到不同程度变质作用的影响,因而古火山机构一般保存不好。各时代火山岩所占比例大体为:新太古-古元古代占12%,中-新元古代占5%,早古生代20%,晚古生代占48%,中-新生代占5%。新疆火山岩中以安山岩类分布最广,其次为玄武岩类、英安岩和流纹岩类也有较广泛的分布。新疆火山岩的发育程度与地壳运动旋回及地质构造性质密切相关。据此可将火山岩的形成划分为如下四个大的阶段。1.前震旦纪阶段: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地台区及天山、昆仑地槽褶皱系。为地台和地槽基底的组成岩石。其中新太古代形成了新疆迄今发现的最老火山岩,仅分布于阿尔金山断隆北缘;古-中元古代,是该阶段火山岩最发育,分布最广泛的时期,多分布在阿尔金山断隆及昆仑、天山褶皱系;新元古代火山活动明显减弱。2.震旦纪-早古生代阶段:震旦纪和寒武纪,仅在塔里木地台北缘形成少量火山岩;奥陶纪和志留纪,是该阶段火山岩最发育的时期,主要分布于准噶尔、天山和阿尔泰褶皱系。3.晚古生代阶段:是新疆火山岩形成的鼎盛时期,尤以泥盆纪和石炭纪更甚。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准噶尔、阿尔泰、天山褶皱系及塔里木地台,其次为昆仑褶皱系。4.中新生代阶段:仅在昆仑、喀喇昆仑及准噶尔等褶皱系,形成一些零星分布的火山岩。1951年5月27日昆仑山的阿什库勒火山喷发,形成新疆最新的玄武岩。2.1火山岩主要类型2.1.1火山熔岩类1.基性火山熔岩类(简称基性熔岩)主要出现于古生代,以准噶尔、天山地区最多,阿尔泰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次之。前震旦纪的基性熔岩仅分布于塔里木地区,以古元古代最多。中新生代的基性熔岩主要出现于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基性熔岩类的化学成分平均值接近于中国和世界玄武岩类平均值,仅Na2O、SiO2偏高、MgO偏低。微量元素除铁族元素明显偏低外,一般均接近标准值。基性熔岩常为深绿一灰绿色,或暗紫色,呈岩流、岩被或层状产出。常见的岩石有:玄武岩、橄榄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粗玄岩、细碧岩、碱性玄武岩等。(1)玄武岩是新疆基性熔岩类分布最广的岩石,各个成岩阶段都有发育,尤以准噶尔及天山地区的古生代最多,前震旦纪尚有轻变质的玄武岩。玄武岩一般具间隐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斑状结构者基质为间片结构。(2)橄榄玄武岩主要形成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早二叠世最多。其中泥盆纪橄榄玄武岩分布于赛米斯台山、萨吾尔山、萨尔布拉克、北塔山、哈尔克山南坡、额尔宾山;石炭纪橄榄玄武岩分布于萨吾尔山、博格达山、觉洛塔格、阿吾拉勒山;早二叠世橄榄玄武岩分布于阿尔泰地区的哈拉乔拉、准噶尔地区萨吾尔山、扎河坝、三塘湖、达坂城-七角井,伊宁地区的阿吾拉勒山、喀喇昆仑地区的岔路口等地;晚三叠世橄榄玄武岩分布于西昆仑山奥依塔克,中侏罗世仅在甜水海一带有少许分布;新生代橄榄玄武岩分布于托云及昆仑山泉水沟、鲸鱼湖、乌鲁克库勒湖等地。橄榄玄武岩一般为斑状结构,基质具间隐结构,块状、杏仁状或气孔状构造。斑晶以基性斜长石、橄榄石、辉石为主。基质由斜长石、辉石和火山玻璃或蚀变矿物组成。(3)拉斑玄武岩出现较少,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其次为元古宙蓟县纪。其中泥盆纪拉斑玄武岩分布在萨尔布拉克;石炭纪拉斑玄武岩分布在加依尔山、双井子、博格达山和觉洛塔格;二叠纪拉斑玄武岩分布在阿吾拉勒山和北山等地。岩石为拉斑(拉玄)结构,块状构造及杏仁状构造。由基性斜长石、辉石、基性玻屑及少量蚀变矿物组成。长板状斜长石呈错综状搭成格架,其间充填着细小辉石集合体、金属矿物及玻璃质。(4)粗玄岩出现较少,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阿尔金山硝尔库里有少许蓟县纪的粗玄岩。其中,泥盆纪粗玄岩出露于赛米斯台山和北山;石炭纪粗玄岩出露于博格达山和觉洛塔格;二叠纪粗玄岩出露于三塘湖、北山、西昆仑山麻扎北、喀喇昆仑山盆路口等地。岩石一般为粗玄结构,块状构造,由基性斜长石、辉石、橄榄石及少量蚀变矿物组成。(5)细碧岩细碧岩常与石英角斑岩和角斑岩共生,形成时代主要为古生代,尤以早、中石炭世最多。主要有分布于西昆仑山阿卡孜达坂一带的长城纪和蓟县纪细碧岩;西准噶尔唐巴勒的中、晚奥陶世细碧岩,玛依勒山的中、晚志留世细碧岩;哈尔力克山的早泥盆世细碧岩;达尔布特河、喀拉麦里山、博格达山、觉洛塔格、天山西部可布台和北山等地的石炭纪细碧岩。岩石一般为细碧结构,杏仁状构造、块状构造,主要由钠长石、辉石及其蚀变矿物组成。(6)碱性玄武岩出露很少,多形成于新生代,分布于托云、泉水沟、黑石北湖、普鲁、鲸鱼湖等地。在木孜塔格北出露有侏罗纪碱性玄武岩、克拉玛依附近井下有三叠纪的碱性玄武岩,在唐巴勒出露有中、晚奥陶世的变质碱性玄武岩。岩石常具斑状结构,基质有间粒结构和交织结构,气孔状或杏仁状构造。斑晶有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基质中浅色矿物有斜长石,钾长石或透长石,有时可见白榴石,暗色矿物以辉石为主,金属矿物较少,橄榄石偶有出现。基质中常有气孔或杏仁分布。2.中性火山熔岩类(简称中性熔岩)中性熔岩从前震旦纪到中新生代均有,以古生代最发育。新疆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准噶尔、天山地区最多。中性熔岩类平均化学成分与中国和世界安山岩类平均值比较,Na20、K20、Ti02偏高,A1203、CaO偏低。中性熔岩类的微量元素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除铁族元素偏高外,其他元素一般偏低。中性熔岩常呈灰绿色、紫绿色,中一厚层状产出。岩石主要为安山岩,并有少量的角斑岩、粗安岩和粗面岩。(1)安山岩安山岩具玻晶交织结构、交织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具斑状者斑晶含量一般占2%-25%,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板条状中长石,其次为自形柱状、柱粒状普通辉石、透辉石、易变辉石及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等,基质含量大于70%,主要为显微板条状、针状斜长石,大致平行密集分布,其间为玻璃质及其脱玻变来的绢云母、绿泥石充填,暗色矿物为微粒状普通辉石、铁质微粒等,副矿物含量占1%-4%,有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榍石。杏仁状者一般含杏仁体占5%-15%,呈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由绿泥石、葡萄石、玉髓、石英、方解石等组成。(2)角斑岩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其中早石炭世角斑岩出露于喀拉麦里山和觉罗塔格,中晚石炭世的出露于觉罗塔格、达尔布特河、天山西部可布台及喀喇昆仑山岔路口等地。另外尚有阿尔泰山蒙库出露有早泥盆世、北山的晚泥盆世、西昆仑山阿卡孜达坂一带的长城纪角斑岩。角斑岩往往具斑状结构,基质呈隐晶质霏细结构、微晶结构。斑晶为钠长石、钠更长石、歪长石。基质由霏细状钠长石、斜长石及石英组成。(3)粗安岩和粗面岩新疆这类偏碱性的熔岩出现很少,仅在昆仑山云雾岭和普鲁地区出露有新生代的粗安岩;昆仑山大红柳滩东南有新生代的粗面岩;天山东部双井子附近的东黑山有早石炭世的粗安岩;西准噶尔唐巴勒地区有奥陶纪的粗安岩;阿尔金山拉配泉地区有奥陶纪的粗面岩。这类岩石以具有钾长石、中-更长石、正长石及其他碱性矿物为主要特征。3.中酸性火山熔岩类(简称中酸性熔岩)以晚古生代最发育,其次是早古生代,中新生代的较少。其空间分布以准噶尔、天山和阿尔泰山最多,其余地区亦偶尔可见。新疆的中酸性熔岩类平均化学成分与中国和世界英安岩类平均值比较,A1203、MgO、CaO偏低,K20偏高。微量元素平均值介于中性熔岩和酸性熔岩标准值之间。英安岩常为浅灰-灰绿色和淡红褐色,斑状结构、微晶结构、交织结构、玻晶交织结构、嵌晶结构,一般呈块状构造。4.酸性火山熔岩类(简称酸性熔岩)常集中于火山源地附近,呈厚层、巨厚层状产出,并常与中性或中酸性熔岩共生。以晚古生代最发育,早古生代次之,前震旦纪较少,中新生代更少。新疆的酸性熔岩类平均化学成分与中国和世界流纹岩类平均值比较,Na20、MgO偏高,A1203、K20偏低。酸性熔岩常为浅肉红色、浅灰-灰白色,斑状结构、无斑隐晶玻璃质结构、微晶结构、球粒结构、霏细结构、嵌晶结构,常具流动构造、块状构造、珍珠状构造等。矿物组分主要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次为黑云母,其他暗色矿物少见。主要岩石为流纹岩、石英斑岩、石英角斑岩等。(1)流纹岩准噶尔和天山地区的晚古生代流纹岩分布广泛。阿尔泰山的泥盆纪流纹岩和西昆仑山叶桑岗地区的二叠纪流纹岩均较多。另外尚有天山西部琼喀拉峻山的长城纪流纹岩,阿尔金山硝尔库里-安南坝一带的蓟县纪流纹岩,库鲁克塔格的震旦纪流纹岩,哈尔力克山、科克赛尔克山、阿尔金山和祁漫塔格山的中—晚奥陶世流纹岩,克拉玛依附近井下的三叠纪流纹岩等。岩石的突出特征是具有流纹构造。(2)石英斑岩阿尔泰山的泥盆-石炭纪石英斑岩和北山的二叠纪石英斑岩均较多。另外还有天山西部琼喀拉峻山和西昆仑山阿尕孜达坂一带的长城纪石英斑岩,哈尔力克山,科克赛尔克山和祁漫塔格的中—晚奥陶世石英斑岩,天山西部乌拉斯台、库鲁克塔格和西昆仑麻扎等地的志留纪石英斑岩,阿达滩的晚三叠世石英斑岩等。石英斑岩的斑晶以石英为主,并有斜长石。基质具微晶结构、霏细结构、嵌晶结构和球粒结构等,一般为块状构造。基质由霏细状、微粒状或隐晶质长石、石英及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组成。副矿物有少量磁铁矿、磷灰石、锆石。(3)石英角斑岩常与细碧岩,角斑岩共生,主要形成于泥盆-石炭纪。其中泥盆纪石英角斑岩出露于阿尔泰山蒙库和北山;石炭纪石英角斑岩出露于西准噶尔达尔布特河、喀拉麦里山,觉罗塔格以及喀喇昆仑岔路口等地。另外西昆仑山阿尕孜达坂-科干一带尚有长城纪的石英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为斑状结构,基质为霏细结构、交织结构、微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占5%-20%,为钠长石、石英,也有微斜长石、黑云母等。基质占80%-94%,由微晶质、隐晶质或霏细质长石、石英组成。其中长石主要为钠长石,常具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副矿物(<1%)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等。2.1.2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是新疆火山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它形成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尤以古生代最发育,准噶尔、天山地区分布最广。火山碎屑岩一般呈不同厚度的层状产出,延伸范围较大。岩性以酸性、中酸性和中性岩类为主,基性岩类少见。细粒级凝灰岩分布最广,粗火山碎屑岩(多为火山角砾岩)次之,集块岩很少,火山弹岩偶尔可见。1.火山碎屑熔岩类主要见于塔尔巴哈台山和滩间山(奥陶纪)、乌图布拉克和哈尔克山(中晚志留世)、赛米斯台山和东泉(泥盆纪)、哈巴河县北和锡伯渡东北一带、巴塔玛依内山和博格达山东段(石炭纪)、喀尔交和三塘湖(二叠纪)、北山(晚古生代)、阿达滩(晚三叠世)、大红柳滩东南和泉水沟(新生代)等。主要为角砾熔岩和凝灰熔岩,岩石呈褐红色、灰绿色,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角砾熔岩具角砾状结构、斑状结构、玻晶交织结构、间隐结构,块状构造。流动构造。一般岩石组分:熔岩占60%-90%,棱角状一次圆状角砾占10%-40%,其他火山碎屑有岩屑,晶屑等。凝灰熔岩具角砾岩屑凝灰结构、玻屑结构、斑状结构、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组分为熔岩(60%-80%)、,火山灰(10%-30%)、玻屑(0-40%)、岩屑(0-10%)、角砾(0-5%)等。2.正常火山碎屑岩类最常见的为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并有少量的熔结火山碎屑岩和集块岩等。(1)熔结火山碎屑岩岩石由不同含量的刚性、塑性碎屑和胶结物组成。刚性碎屑有火山角砾、岩屑和晶屑,呈棱角状、破碎状外形。塑性碎屑有细线纹状,弧面棱角状玻屑,透镜状、撕裂状浆屑,次滚圆状岩屑,常常围绕刚性岩屑、晶屑和角砾分布,熔结较强,显示假流纹构造。胶结物为火山灰和细小的塑性火山玻璃。新疆常见的熔结火山碎屑岩为熔结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岩性主要为中性-酸性。库鲁克塔格的震旦纪;白哈巴-克木齐、哈尔力克山-科克赛尔克山、滩间山的中晚奥陶世;乌图布拉克的中晚志留世;赛米斯台山、依连哈比尕山、额尔宾山、北山、叶桑岗的泥盆纪;巴塔玛依内山、觉罗塔格、博格达山、阿吾拉勒山的石炭纪;喀尔交、三塘湖、阿吾拉勒山的二叠纪;阿达滩的晚三叠世;鲸鱼湖的上新世均有熔结火山碎屑岩。熔结角砾岩具熔结角砾状结构,角砾状塑变结构,假流动构造、条带状构造或块状构造。岩石常由角砾、岩屑、晶屑、玻屑、浆屑和火山灰等组成。熔结凝灰岩具塑变碎屑结构、含角砾晶屑玻屑塑变结构,假流纹构造。岩石由玻屑、晶屑、浆屑、火山灰、岩屑、角砾等组成。(2)集块岩一般出露于火山口附近或火山管道内。阿尔金山的长城纪、库鲁克塔格的震旦纪和早寒武世、萨尔乔克的中晚志留世、蒙库、北塔山、哈尔力克山的泥盆纪、哈巴河县北、萨吾尔山、赛米斯台山、老君庙、雅满苏、阿吾拉勒山、那拉提山北的石炭纪、乌通苏依泉、阿吾拉勒山的二叠纪等均有集块岩形成。集块岩由火山集块和充填其间的火山角砾、岩屑、火山灰等组成。其中火山集块占整个岩石体积的一半以上,集块粒径大于5cm,一般20-50cm,最大达100cm以上,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或次圆状,与火山角砾及更细的火山碎屑物混杂堆积在一起。集块岩常为中-酸性,基性者较少。火山集块与充填其间的火山碎屑岩性常常一致,有时以一种岩性为主掺杂其他岩性的岩石组成。(3)火山角砾岩新疆分布最广泛的粗火山碎屑岩,形成于各个成岩阶段,以晚古生代最为发育,在空间上以天山地区最多。火山角砾岩一般呈厚层状产出,具火山角砾结构、岩屑凝灰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火山角砾占50%-80%,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差。胶结物占20%-50%,为晶屑、岩屑、火山灰或火山尘等,呈次棱角状和次圆状。火山角砾和胶结物的岩性成分基本一致,常为一种或以一种为主夹杂其他岩性成分,以中-酸性火山角砾岩最常见。(4)凝灰岩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细火山碎屑岩,形成于各个成岩阶段,以古生代最为发育。凝灰岩按碎屑性质和成分可划分为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等。岩石具有凝灰碎屑结构、凝灰砂状结构、岩屑凝灰结构、玻屑凝灰结构、晶屑凝灰结构、火山灰结构等,一般为块状构造。岩石的组成物中凝灰级碎屑含量一般大于60%,其中岩屑占10%-15%,呈次棱角状、棱角状,晶屑占5%-25%,多为板条状、不规则状,具绢云母化、泥化,玻屑常蚀变为霏细物质;暗色矿物有辉石、角闪石,呈次棱角状,多裂纹或碎裂,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胶结物含量<40%,为火山灰、火山尘。在火山灰凝灰岩中火山灰和火山尘含量高达65%-90%,多已半脱玻并被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类或霏细状长英物质代替。在玻屑凝灰岩中,玻屑含量可达60%-80%,呈弓形、楔形、三角形,针状、镰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形态的玻屑与凝灰物质掺和在一起构成玻屑凝灰结构。3.火山碎屑沉积岩类沉积火山碎屑岩以沉凝灰岩出露最多。沉凝灰岩具沉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及微层状构造。凝灰物质占65%-85%,为棱角状晶屑、岩屑、火山灰或火山尘,正常沉积物占15%-35%,为浑圆状,次棱角状砂屑、粉砂屑。火山碎屑沉积岩,常见的有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凝灰质灰岩、凝灰质硅质岩及凝灰质砾岩等。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与沉火山碎屑岩相似,而更接近正常沉积岩。4.火山弹岩新疆火山弹岩很少,主要形成于石炭纪及以后各成岩阶段。石炭纪的火山弹出露于马门特、东黑山、阿齐山、雅满苏、穷布拉克、铁木里克、查岗诺尔、科尔碱;早二叠世的火山弹出露于大石头、阿吾拉勒山;新生代的火山弹出露于鲸鱼湖、康西瓦东南和阿什库勒等地。火山弹岩围绕火山口分布,出现于粗火山碎屑岩层的中下部层位。一般呈透镜状产出,长度100-200m,厚度1-3m。岩层中火山弹重叠堆积,大小混杂,岩性与弹体基本一致的火山角砾、火山灰等充填其间。石炭-二叠纪的火山弹岩岩性一般为霏细岩、霏细斑岩、英安岩等。火山弹一般直径3-5cm,较大者10-20cm,形态呈滴水状、梨形、哑铃状、螺状,以及葫芦状、透镜状、球状、棒状,且弹体表壳可见瘤状赘疣和气孔构造,横断面有多环、单环状构造。2.2震旦纪和早古生代火山岩新疆的前震旦纪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地区,其次分布于天山和昆仑山地区。火山岩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成为各种变质火山岩或变质岩,故在变质岩一章叙述。新疆震旦纪和寒武纪的火山岩较少,但火山岩特征保存明显。主要出露于库鲁克塔格岩带。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火山岩相对增多,主要出露于天山和准噶尔岩区,其次为阿尔泰、塔里木和昆仑岩区(图2-1)。图2-1震旦纪-早古生代火山岩分布略图(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3)2.2.1阿尔泰火山岩区阿尔泰岩区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时期,仅有晚奥陶世和中-晚志留世的火山岩。晚奥陶世的火山岩在喀纳斯岩带西段沿阿勒泰镇北部-白哈巴一线断续出露。岩性以中性、中酸性及酸性的安山岩、石英安山岩、霏细斑岩为主,局部有辉石安山岩、玄武岩及安山质一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等,厚度约占地层的10%—40%。中-晚志留世火山岩,在喀纳斯岩带中段北侧的库尔木图群中呈夹层或透镜体产出,岩石已变质为角闪斜长片麻岩或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原岩主要为基性和中性火山岩,火山岩累计厚度不超过500m。2.2.2准噶尔火山岩区准噶尔岩区的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时期,仅出露有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加依尔、赛米斯台、北塔山、二台、喀拉麦里等岩带,以加依尔岩带的唐巴勒地区最发育。1.奥陶纪火山岩早奥陶世的火山岩仅见于唐巴勒地区的拉巴群中,以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熔岩,与陆源碎屑岩呈不均匀互层,火山岩厚度百余米。常见岩石为中性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粉砂岩。中、晚奥陶世的火山岩分布较广。唐巴勒地区中奥陶统科克萨依组具有基-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常见岩石为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辉石安山岩、安山岩、霏细岩及少量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细碧岩、碧玉岩等。乌图布拉克地区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的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及晶屑凝灰岩。塔尔巴哈台山中奥陶统布鲁克其组的火山岩为枕状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角砾岩化安山岩、凝灰熔岩及凝灰角砾岩等。莫钦乌拉山东段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的火山岩为杏仁状辉石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霏细斑岩、石英斑岩、长石斑岩、中酸性熔岩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火山灰沉凝灰岩等。科克赛尔克山南坡尚有少量中-晚奥陶世的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准噶尔岩区中、晚奥陶世的火山活动以较大规模的喷溢为主。并由基性-酸性递变演化。其中以唐巴勒地区和莫钦乌拉山东段的喷发强度最大,喷发类型为裂隙-中心式。晚奥陶世火山岩较少,仅塔尔巴哈台山上奥陶统顶部有一层(厚度16m)安山质碳酸盐化晶屑凝灰岩,加普萨尔地区上奥陶统顶部巴斯他乌组中有少量中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2.志留纪火山岩以中志留世和中-晚志留世火山岩为主。玛依勒山南坡的中-上志留统玛依勒山群,下部为酸性-基性火山岩,即自下而上是霏细岩、石英钠长斑岩、角闪安山岩、细碧岩、玄武岩、凝灰质沉积岩及碧玉岩等;中部以玄武岩为主;中-上部以安山岩、角闪安山岩为主。其火山活动具有间歇性溢流式喷发特征,火山岩层韵律清楚,爆发相岩石不发育。沙尔布尔提山南坡中志留统沙尔布尔提组火山岩为爆发相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熔角砾岩、角砾凝灰岩与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砾岩不均匀互层,夹辉石安山岩及安山质角砾熔岩。准噶尔岩区东部库普地区的上志留统夹有少量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及凝灰质细砂岩。2.2.3天山火山岩区天山岩区在震旦纪和早古生代时期,仅见有奥陶纪和志留纪的火山岩,尤以志留纪最发育。奥陶纪火山岩仅见于博罗科努岩带的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北部和额尔宾山岩带的硫磺山中—上奥陶统,下部以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以中性、中酸性熔岩为主。志留纪火山岩分布较广。哈尔克岩带的早、中志留世火山岩主要为石英钠长斑岩、霏细斑岩等酸性熔岩,少量火山碎屑岩。在巴音布鲁克北,上志留统为杏仁状安山岩、安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凝灰岩与正常沉积的粉砂—细砂岩、泥质岩、灰岩呈不均匀互层,其熔岩在上部层位特别发育。在哈尔克山南坡及科克铁盖达坂一带,中-晚志留世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辉绿岩及玄武安山质角砾熔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凝灰砂岩等呈韵律式堆积。其下部层位火山碎屑岩居多,上部层位以熔岩为主,少有正常沉积岩夹层。博罗科努岩带的晚志留世火山岩分布较广,其中阿拉散地区层序自下而上为:块状晶屑凝灰岩、块状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杏仁状橄榄玄武岩、玄武玻璃质凝灰岩、变质酸性凝灰岩等。阔库拉岩带仅西部乌鲁克恰提北及吐尔尕特一带,上志留统下部砂页岩中夹有极少量中性火山岩。2.2.4塔里木火山岩区塔里木火山岩区的震旦纪和早古生代火山岩,仅在库鲁克塔格、阿尔金及柯坪岩带零星分布。1.震旦纪火山岩库鲁克塔格岩带的早震旦世火山岩见于贝义西组下部。其下部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蚀变玄武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中部为安山岩、霏细岩、流纹岩,上部为中性、酸性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与正常陆源碎屑岩互层,偶尔可见厚度不大的杏仁状玄武岩。其火山活动中心往往位于东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断裂的交汇部位。柯坪岩带的早震旦世火山岩,仅在东部的巧恩布拉克组下部有玄武质及流纹质凝灰岩产出。晚震旦世火山岩主要见于库鲁克塔格岩带的扎摩克提组及水泉组,为玄武岩、辉绿岩等基性熔岩,岩性较单一。仅莫钦库都克(喷发中心)附近,有少量黑色玄武质集块岩。2.寒武纪火山岩寒武纪火山岩仅见于库鲁克塔格岩带的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中部。一般岩性为中、基性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辉绿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集块岩、凝灰岩等。在西大山南坡厚度达517m,其中熔岩214m;在汉格尔乔克地区,下部为安山岩夹硅质岩,上部为杏仁状辉绿岩,累计厚度297m;莫钦布拉克地区主要为辉绿岩、安山玄武岩;在提盖不拉大黄山北坡,下部为变玄武岩,中部为辉绿岩,上部为墨绿色玄武岩;兴地塔格为黄绿色杏仁状安山岩;莫钦库都克地区为玄武安山岩夹凝灰岩,苏盖特布拉克为黄绿色沉凝灰岩;康王库都克为灰绿色安山岩东部的努古斯布拉克附近为安山岩;图兹雷克东南部为少量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夹层。3.奥陶纪火山岩阿尔金岩带拉配泉地区的中晚奥陶世火山岩为基性、中酸性玄武岩、石英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粗面岩、碱长流纹岩等。下部层位以中基性熔岩为主,向上为中酸性熔岩、碱长流纹岩、碱长粗面岩、石英粗面岩等。火山岩枕状构造发育,具有裂隙-中心式水下火山喷发的特征。库鲁克塔格岩带喀瓦布拉克附近的晚奥陶-早志留世地层中夹有少量凝灰质硅质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或中酸性熔岩。4.志留纪火山岩仅在库鲁克塔格岩带阿克布拉克附近的早志留世地层中夹有少量凝灰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石英斑岩。2.2.5昆仑及喀喇昆仑山火山岩区昆仑和喀喇昆仑山两个岩区的震且纪和早古生代火山岩,仅出现于中-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并局限于祁曼塔格、滩间山和甜水海一带。1.中-晚奥陶世火山岩喀喇昆仑山岩区甜水海岩带,中奥陶统那克十七江干群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杏仁状玄武岩、安山岩、石英霏细斑岩等,呈夹层或透镜体状夹于海相正常沉积岩中。其中石英霏细斑岩分布较广,玄武岩偶尔可见枕状构造。昆仑山岩区祁漫塔格和滩间山两个岩带的中-晚奥陶世火山岩属中-上奥陶统铁石达斯群,下部层位岩性为橄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安山质凝灰熔岩、流纹质熔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呈厚层及透镜状夹于正常沉积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层位很不稳定;中部层位以安山质英安岩、辉石安山岩、安山质英安岩为主,偶尔夹有霏细斑岩、流纹岩及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呈巨厚层状;上部层位自下而上为玄武岩、安山质玄武岩与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互层,辉石安山岩夹石英斑岩,巨厚层状辉石安山岩。2.早志留世火山岩早志留世的火山岩仅出露于喀喇昆仑岩区甜水海岩带,层位相当下志留统温泉沟组。岩石为杏仁状透闪石化玄武岩、蚀变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英安岩、钠长斑岩、石英斑岩等。其中玄武岩类和石英斑岩、钠长斑岩类出现较多。玄武岩类伴于同成分的火山角砾岩夹于灰岩及正常沉积的细碎屑岩中;石英斑岩、钠长斑岩等常呈团块-透镜状,分布零星,规模不大。2.3晚古生代火山岩晚古生代,尤其泥盆纪和石炭纪,是新疆火山岩最发育的时期。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准噶尔岩区,其次是天山和阿尔泰岩区,塔里木、昆仑和喀喇昆仑岩区较少(图2-2)。2.3.1阿尔泰火山岩区阿尔泰岩区的晚古生代火山岩分布于红山嘴和富蕴两个岩带,以泥盆纪和石炭纪的为主,二叠纪的很少。1.泥盆纪火山岩富蕴岩带的早泥盆世火山岩,见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的中、下部,为石英钠长斑岩、霏细斑岩、石英斑岩、变质流纹岩、石英角斑岩、角斑岩、变质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火山灰凝灰岩、变质中酸性凝灰岩夹集块岩等。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其次为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火山岩厚度500-2500m,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1-4:1。阿巴宫-富蕴一带的火山岩已变质为残斑变岩、片岩、混合岩等。富蕴岩带的中泥盆世的火山岩属中泥盆统阿勒泰组。下部为浅变质霏细斑岩、流纹岩、石英钠长斑岩及安山质-流纹质凝灰岩,中部为变质英安岩、霏细斑岩夹凝灰岩,上部为安山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辉绿岩及其凝灰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一般厚度200-1000m。火山熔岩发育,火山碎屑岩往往呈夹层。红山嘴岩带的中上泥盆统忙代恰群的下部发育有一套火山岩,其下部为杏仁状安山图2-2晚古生代火山岩分布略图(据新疆区域地质志,1993,略做修改)岩、安山岩,中部为流纹质英安岩,上部为安山岩。为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厚度可达1000m,主要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很少。2.石炭纪火山岩红山嘴岩带的早石炭世火山岩,属下石炭统红山嘴组中下部。下部为石英钠长斑岩、石英斑岩、英安岩,上部为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石英钠长斑岩及晶屑火山灰凝灰岩,总厚度约为2000m。富蕴岩带哈巴河县西北的早石炭世火山岩为石英钠长斑岩、石英斑岩、安山岩、凝灰熔岩、凝灰岩、集块岩等,厚度500-1000m。这两个岩带的早石炭世火山岩均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以喷溢相岩石为主,爆发相岩石较少。晚石炭世火山岩,仅分布于富蕴岩带的锡泊渡一带,属上石炭统喀拉额尔齐斯组中下部。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和火山灰凝灰岩,上部为霏细岩、石英斑岩、霏细质凝灰熔岩、晶屑凝灰岩和蚀变辉绿岩,总厚度200-500m。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3.早二叠世火山岩早二叠世的火山岩仅在富蕴岩带的富蕴县库尔提南和青河县哈拉乔拉等地有少量分布,出露面积均小于1km2,属于受断裂交汇部位控制的中心式火山喷发产物,在库尔提南,下部为火山角砾岩,中部为杏仁状斜长玢岩、玄武岩,上部为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哈拉乔拉一带,下部为橄榄玄武岩、气孔状橄榄玄武岩,上部为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它们均是以喷溢相岩石为主的陆相火山岩。2.3.2准噶尔火山岩区准噶尔岩区的晚古生代火山岩,以泥盆纪和石炭纪的为主,二叠纪的相对较少,它们遍及准噶尔岩区各个岩带,是新疆晚古生代火山活动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火山岩分布最广的岩区。1.泥盆纪火山岩(1)赛米斯台岩带下部为酸-中性晶屑岩屑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夹杏仁状安山岩,中部为基性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夹玄武岩、安山岩,上部为凝灰岩、沉凝灰岩。属以爆发相的火山碎屑岩为主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沙尔布尔提山和加依尔岩带东部的下泥盆统为阿苏山组和托让格库都克组的火山岩;下部为安山质-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灰沉凝灰岩夹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中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和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上部为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夹安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喀拉麦里岩带和北塔山岩带西南部厚度<100m,以凝灰岩类为主。岩区南部下泥盆统大南湖组的火山岩,下部为霏细岩、霏细斑岩夹辉绿玢岩及火山角砾岩,上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安山岩、霏细岩及其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哈尔力克山为10:1,大南湖为1:2。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哈尔力克山南部有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准噶尔岩区的早泥盆世火山活动主要为海相裂隙-中心式。哈尔力克山南部的基性火山岩具枕状构造,并有硅质岩夹层。(2)中泥盆世的火山岩,一般下部为杏仁状安山岩、英安岩夹流纹岩及其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中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杏仁状安山岩、安山岩及其凝灰熔岩、角砾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夹硅质岩,上部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斑岩及火山角砾岩、火山灰凝灰岩。火山岩的厚度以赛米斯台岩带最大,达2800m,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1至2:1。巴尔鲁克山和加依尔山夹有与该期火山作用有成因联系的赤铁矿和铁锰矿层或透镜体。岩区东部中泥盆统北塔山组,温都尔喀拉组和乌尔苏组的火山岩,底部为安山岩、英安岩、霏细斑岩及其凝灰岩;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辉绿岩、辉绿玢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夹集块岩;中部为中-酸性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夹安山岩、辉绿岩、辉绿玢岩;上部为流纹岩、霏细岩、霏细斑岩、英安岩和中-酸性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以爆发相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尤其凝灰岩类更多,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2至1:3。岩区南部依连哈比尔尕山的中泥盆统拜辛德组火山岩,下部为中基性熔岩夹酸性熔岩;中部为基性,中基性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碧玉岩;上部为酸性和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哈尔力克山一带的中泥盆统头苏泉组火山岩,下部为安山岩夹英安岩;中部为流纹岩、霏细岩、霏细斑岩夹中性熔岩、酸性凝灰岩及熔结角砾岩;上部为中酸性、酸性凝灰岩及熔结角砾岩。岩区南部中泥盆世火山岩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准噶尔岩区的中泥盆世火山活动均为裂隙-中心式喷发,多属海相,仅赛米斯台岩带及哈尔力克山地区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3)晚泥盆世的火山岩主要出露于岩区西部和东部。各地火山岩厚度差异较大。一般下部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中部为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安山岩、安山岩及火山灰凝灰岩,上部为流纹岩、石英斑岩及其凝灰熔岩、玻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至1:1。以陆相或海陆交互相为主,局部海相。岩区东部的晚泥盆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二台岩带和北塔山岩带,层位亦相当上泥盆统朱鲁木特组和洪古勒楞组。一般下部为中-酸性凝灰岩、角砾熔岩夹杏仁状安山岩,中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辉石安山岩和中酸性角砾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上部为霏细质火山角砾岩、火山灰凝灰岩和流纹岩、霏细岩夹英安岩、安山岩。卡希翁和江孜尔库都克地区以酸性火山碎屑岩为主,仅有少量中基性熔岩。二台以东主要为中性火山岩。苏海图山东段以熔岩为主,基性岩类最发育,多具枕状构造。西段以火山碎屑岩为主,酸性岩类最发育,厚度700m。北塔山西北部和南部主要为中酸性及基性岩类,火山碎屑岩比较发育。岩区东部的晚泥盆世火山岩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除喀热干德和苏海图山东段的熔岩比例较高外,各地均以细火山碎屑岩为主。各地火山岩均为浅海-海陆交互相。2.石炭纪火山岩(1)早石炭世火山岩早石炭世是准噶尔岩区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各类火山岩广泛分布于西准噶尔(岩区西部)、东准噶尔(岩区东部)和北天山(岩区南部)地区,尤以后者最为发育。各地岩性组合、形成环境等均有明显差异。在岩区西部的萨吾尔、赛米斯台和加依尔岩带,一般底部为安山岩、玄武岩及火山灰凝灰岩、英安质火山角砾岩,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及火山灰凝灰岩夹硅质岩,中部为英安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夹杏仁状玄武岩、安山岩,上部为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夹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及安山岩、石英斑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岩区东部的早石炭世火山岩自下而上属于下石炭统和布克河组、黑山头组、姜巴斯陶组、那仁喀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和布克河组的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北塔山岩带的三塘湖盆地周围,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下部为安山岩及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上部为中-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黑山头组的火山岩分布于二台岩带和北塔山岩带,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下部为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角砾岩、火山灰凝灰岩,二塘湖东南有杏仁状玄武岩,中部为中-酸性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夹石英斑岩,上部为安山质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和布克河组和黑山头组的火山岩属浅海相。姜巴斯陶组和那仁喀拉组的火山岩,在二台和北塔山两岩带,下部为杏仁状辉石安山岩、英安岩、玄武岩及火山灰凝灰岩,上部为中-酸性凝灰岩夹流纹岩。在喀拉麦里岩带,下部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玄武岩、安山岩及其凝灰岩夹硅质岩,上部为石英角斑岩、安山岩及凝灰岩,总厚度1500m。二台北和北塔山岩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喀拉麦里岩带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和玄武岩-安山岩组合。二台岩带为陆相-海相,北塔山岩带和喀拉麦里岩带均为海相。巴塔玛依内山组的火山岩分布于喀拉麦里山南坡至三塘湖东南部,为一套陆相火山岩,厚度变化大。岩性为玄武岩、流纹岩和少量的安山岩、英安岩,为玄武岩-流纹岩组合。岩区东部早石炭世火山岩的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2至1:4。岩区南部的早石炭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觉罗塔格和博格达岩带,依连哈比尔尕岩带较少,属下石炭统小热泉子组和雅满苏组。博格达岩带火山岩下部为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杏仁状玄武岩、英安岩及其凝灰岩,中部为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安山岩夹英安岩及其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及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上部为安山质-英安质凝灰熔岩、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一般为5:1。觉罗塔格岩带火山岩下部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晶屑岩屑凝灰岩夹火山角砾岩,中部为安山质-流纹质凝灰岩、沉凝灰岩夹英安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上部为细碧质—石英角斑质晶屑玻屑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夹相应的熔岩。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2:1至7:1。岩区南部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仅雅满苏地区有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各地均为海相火山岩,在雅满苏和博格达山东段,枕状构造发育。(2)中石炭世火山岩在岩区西部的萨吾尔岩带,一般下部为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夹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上部为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萨吾尔山的熔岩以基性为主,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3:1。那仁喀拉他乌的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10:1。该岩带为海陆交互相的裂隙-中心式喷发。加依尔岩带的中石炭世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达拉布特河一带具有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下部为拉斑玄武岩、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杏仁状细碧岩、辉石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凝灰岩,上部为凝灰岩、沉凝灰岩。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3-1:10。火山岩为海相裂隙式喷发。岩区南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博格达和觉罗塔格岩带的中石炭世火山岩,底部为灰紫,灰绿色安山质-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少量熔岩,下部为紫灰、紫红色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和安山质-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中部为灰绿灰色安山质-霏细质晶屑岩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夹霏细斑岩、石英斑岩,上部为深灰、灰绿色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夹中性凝灰岩等,总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至1:1。为海相裂隙式喷发。(3)晚石炭世火山岩晚石炭世的火山岩分布甚少,在岩区东部仅见于老君庙地区。下部为安山岩,玄武岩夹凝灰岩,上部为霏细斑岩、流纹岩夹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为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岩区南部零星分布于博格达、依连哈比尔尕岩带,以博格达岩带比较发育。岩石为灰绿色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为陆相中心式喷发。3.二叠纪火山岩准噶尔岩区的二叠纪火山岩仅出现于一些火山盆地内,除吐鲁番-哈密盆地为海陆交互相外,一般均为陆相,属裂隙-中心式或中心式喷发。(1)早二叠世岩区西部的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吉木乃、塔城、托里、沙尔布尔提山南北侧及乌尔禾等地。一般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及中-酸性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上部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斑岩及其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至3:1。岩区东部的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北塔山岩带和二台岩带南部。下部为安山岩、英安岩、霏细岩及安山质—流纹质熔结角砾岩、凝灰岩,中部为安山岩、玄武岩及安山质凝灰岩,上部为流纹岩、霏细岩、霏细斑岩,英安岩夹珍珠岩及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1:1至4:1。岩区南部的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吐鲁番-哈密盆地边缘。下部为酸性火山角砾岩,石英斑岩夹安山岩、凝灰岩,上部为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夹石英斑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熔岩数量一般为火山碎屑岩的两倍。(2)晚二叠世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分布于岩区东部的三塘湖和扎河坝地区。三塘湖地区,下部为火山灰凝灰岩夹霏细斑岩,上部为英安岩及凝灰岩。扎河坝地区主要为凝灰岩夹安山岩、凝灰角砾岩等。它们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小于1:3。2.3.3天山火山岩区天山岩区晚古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伊犁盆地,阔库拉、额尔宾山等岩带,另在博罗科努岩带也有少量。1.泥盆纪火山岩早泥盆纪火山岩分布于阔库拉岩带和额尔宾山岩带东部。一般下部为杏仁状橄榄玄武岩、枕状玄武岩、辉绿岩及少量同成分玻屑晶屑凝灰岩,上部为杏仁状安山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互层仅额尔宾山岩带东部的上部层位有少量中酸性火山岩。一般玄武岩多于安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值>10。中泥盆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额尔宾山岩带。额尔宾山岩带下部为杏仁状安山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夹橄榄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中部为杏仁状橄榄玄武岩、辉绿岩夹少量凝灰岩,上部为流纹质英安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博罗科努岩带下部为安山岩,中上部为流纹质英安岩及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阔库拉岩带为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石英斑岩及其凝灰岩。额尔宾山岩带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博罗科努和阔库拉岩带为安山岩—英安山—流纹岩组合。它们的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一般均为2:10。上述早、中泥盆世的火山岩均为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晚泥盆世火山岩很少,常与中泥盆世火山岩相伴分布,属上泥盆统哈孜尔布拉克组中上部。下部为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上部为霏细斑岩、流纹质晶屑岩屑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1:5左右为浅海或海陆交互相沉积。2.石炭纪火山岩早石炭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伊犁盆地岩带,其他岩带仅零星可见。以中性岩类为主,中酸性岩类次之,基性和酸性岩类甚少。伊犁盆地和阔库拉岩带的下部为辉石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偶夹玄武岩;乌孙山地区下部则为玄武岩、安山岩夹霏细斑岩及火山角砾岩、凝灰岩、集块岩,中上部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霏细岩、流纹岩夹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厚度以伊犁盆地最大。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1:2—1:5。为海相裂隙一中心式喷发。中石炭世火山岩的分布较早石炭世明显缩小。主要分布于伊犁盆地岩带中部,在博罗科努和阔库拉岩带也有少许。主要岩石为安山岩、英安岩、杏仁状橄榄玄武岩及其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局部为安山岩-英安岩组合。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1:1至5:1。为浅海相裂隙式喷发。3.二叠纪火山岩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伊犁盆地岩带、阔库拉岩带南部和博罗科努岩带西北缘。一般下部为酸性熔岩、英安岩夹安山岩及熔结凝灰岩,中上部为杏仁状玄武岩、橄榄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安山岩夹英安岩,石英斑岩及其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等。火山岩厚度在伊犁盆地岩带达4211.1m,阔库拉岩带为359.2m。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1:2。火山喷发为陆相环境,其熔结凝灰岩及熔岩中常见石泡构造。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出露于伊犁盆地岩带阿吾拉勒山地区。一般底部为凝灰岩、凝灰质砾岩,下部为流纹岩夹黑曜岩及火山碎屑岩,中部为杏仁状拉斑玄武岩,上部为安山质沉凝灰岩、安山质集块岩等。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左右。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陆相中心式喷发。2.3.4塔里木火山岩区塔里木岩区晚古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北山岩带和柯坪岩带东南部。1.泥盆纪火山岩仅北山岩带有晚泥盆世的火山岩,下部为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夹角斑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及安山岩,上部为霏细斑岩,球粒状霏细岩及石英角斑岩。岩石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角斑岩、石英角斑岩次之。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为浅海-滨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2.石炭纪火山岩石炭纪火山岩仅见于北山岩带。底部为酸性凝灰岩,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和安山岩,中部为千枚岩化英安岩,上部为千枚岩化霏细斑岩夹凝灰质砂岩等。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10:1,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中石炭世火山岩属中石炭统下部矛头山组,底部为玄武岩、角闪安山岩和玄武质火山灰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霏细岩、酸性凝灰岩、沉凝灰岩,中部为安山玄武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夹安山岩及凝灰质砂岩,上部为安山岩、霏细岩及晶屑岩屑凝灰岩夹玄武岩,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2:1。晚石炭世火山岩,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夹角砾熔岩,中部为玄武岩,安山玄武岩、辉石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上部为安山质—霏细质凝灰岩夹安山岩、霏细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5:1。北山岩带石炭纪火山岩主要为海相裂隙式喷发。3.二叠纪火山岩早二叠世火山岩分布于北山岩带和柯坪岩带东南部。底部为杏仁状安山岩、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安山质—流纹质火山灰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夹沉凝灰岩,中部为玄武岩,拉斑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粗玄岩、辉绿岩,上部为石英斑岩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火山灰凝灰岩、沉凝灰岩等,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火山碎屑岩与熔岩之比为4:1左右,属浅海-滨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柯坪岩带东南部的下部为火山灰凝灰岩,中上部为杏仁状玄武岩、玻质玄武岩、辉绿-粗玄岩,偶见石英斑岩。主要属玄武岩类,极少流纹岩类,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值>10,为海陆交互相裂隙-中心式喷发。晚二叠世火山岩仅分布于北山岩带,下部为流纹岩及凝灰岩,中部为火山灰凝灰岩、安山质凝灰角砾岩,上部为霏细岩、霏细斑岩等,总厚度545m。熔岩略少于火山碎屑岩,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陆相中心式喷发。2.3.5昆仑和喀喇昆仑山火山岩区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两个岩区的晚古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恰尔隆,叶桑岗、岔路口及甜水海等岩带。1.泥盆纪火山岩仅叶桑岗岩带西段分布有中泥盆世的火山岩。在库然卡甫河一带,底部为英安岩夹杏仁状安山岩及火山灰凝灰岩,下部为安山岩与石英辉绿玢岩互层,中部为基性熔岩凝灰岩和霏细质细火山角砾岩夹霏细岩,上部为霏细岩夹中酸性凝灰岩等。沿走向往东西两侧火山岩逐渐减少,甚至只有很薄的玄武岩夹于正常沉积岩层中。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4:1左右,属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2.石炭纪火山岩早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叶桑岗岩带西段,下部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上部为玄武岩,辉绿玢岩、安山岩夹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值>10。早-中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恰尔隆岩带,下部为杏仁状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安山岩夹凝灰岩,中部为霏细岩、霏细斑岩、安山玄武岩及凝灰岩,上部为蚀变英安岩、片理化霏细斑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2:1-8:1。中-晚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甜水海岩带和叶桑岗岩带,甜水海附近下部为钠长石化杏仁状玄武岩,上部为安山岩、霏细岩及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叶桑岗岩带下部为玄武岩和安山质凝灰岩,上部为安山岩、流纹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两岩带均为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甜水海一带有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喷溢相岩石比较发育。晚石炭世火山岩分布于恰尔隆岩带中西段,底部为霏细斑岩及凝灰岩,下部为变质杏仁状安山玄武岩,中部为浅变质杏仁状安山岩夹玄武岩、霏细岩及火山灰凝灰岩,上部为浅变质英安岩、霏细斑岩夹玄武岩及中酸性火山灰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为5:1左右。石炭纪火山岩为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3.二叠纪火山岩仅在叶桑岗岩带西部分布有晚二叠世的火山岩,岩性为安山岩、英安质流纹岩及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之比值>10。为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属浅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2.4中新生代火山岩新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岩,仅零星分布于昆仑山岩区、喀喇昆仑山岩区、准噶尔岩区和天山岩区,时代主要为中晚三叠世、侏罗纪、晚白垩世、古新-始新世、上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2.4.1中生代火山岩中生代火山岩分布于昆仑岩区的恰尔隆岩带,祁漫塔格岩带和喀喇昆仑岩区的甜水海岩带、岔路口岩带、木孜塔格岩带,以及准噶尔岩区的克拉玛依-百口泉和吉木萨尔南部地区。1.中-晚三叠世火山岩祁漫塔格岩带的晚三叠世火山岩,分布于祁漫塔格山南坡,全岩K-Ar法年龄为199-222Ma。岩性主要为流纹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基性-酸性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及安山岩、玄武岩等。沿走向自西向东火山岩逐渐减少,并且由酸性向基性演化。西部以流纹质火山岩为主,东部为安山质、玄武质火山岩。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地下有K-Ar法年龄为197.5-218Ma的晚三叠世火山岩,岩性为流纹岩、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等,夹于砂岩层间,厚度甚小。另外,吉木萨尔县大龙口、小龙口和三工河等地,具有中晚三叠世的杏仁状安山岩。三叠纪火山岩均为陆相环境下形成。2.侏罗纪火山岩喀喇昆仑岩区的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在明铁盖河至红其拉甫达坂一带,下部为安山质英安岩、安山岩,上部为安山质英安岩,为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在岔路口、河尾滩、甜水海等地,底部为凝灰角砾岩及凝灰细砂岩,下部为杏仁状玻基辉石安山岩、基性火山角砾岩,中部为杏仁状橄榄玄武岩,上部为英安质晶屑火山灰凝灰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它们均为海相裂隙-中心式喷发。木孜塔格岩带的侏罗纪次火山岩,单个岩体面积1-10km2,形态为岩钟、岩株、岩盖状,主要岩性为榴碧玄岩、角闪安山玢岩,安山质英安斑岩、英安斑岩、石英斑岩、石英钠长霏细斑岩,石英霏细斑岩、流纹斑岩等。恰尔隆岩带奥依塔格地区的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下部为沸石化玄武质火山角砾岩,中部为橄榄玄武岩和沸石化安山玄武岩,上部为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和杏仁状安山岩。沿走向由东南向西北火山岩逐渐减少,且岩性呈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演变。麻扎北的同期火山岩为蚀变辉石安山岩。克拉玛依-白碱滩一带地下950m处见有侏罗纪火山岩,主要为粗玄岩,K-Ar法年龄值170.6Ma。3.晚白垩世火山岩零星分布于喀喇昆仑岩区,呈透镜状、似层状夹层。在神仙湾为英安质流纹岩,在乔尔天山、甜水海一带为杏仁状斜长玄武岩、杏仁状玻基辉石安山岩。主要为喷溢相的熔岩。2.4.2新生代火山岩及火山作用1.古新—始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