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2如表是“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生产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铢钱,已占绝对优势。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度4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和康熙帝相同的做法有()①曾经使用过武力手段征服②设立羁縻府州进行管辖③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④给予少数民族一定的自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记述,郡国诸侯各务自附循其民”《史记·吴王濞列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节欲”“省事”“足用”“勿夺农时”《淮南子》“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西京杂记》A汉代中央集权遭到威胁B西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C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6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B统治区域扩大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北方人口南迁7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七品。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设到省一级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首长或其副职兼理或“自纠”。这说明唐代监察()A机构膨胀,职权复杂B机构完备,职能齐全C紧抓中央,放松地方D以卑查尊,轻而制重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10体现孔子思想中保守性一面的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当仁不让于师11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这种现象反映了汉朝()A分封带来弊端B地方郡县势力强大C皇权遭到削弱D矛盾尖锐,社会动荡13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14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的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15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在隋唐两代,有大批代北酋豪的后裔身居要职,如隋朝的窦炽、于翼、长孙览等,唐朝的宇文士及、长孙无忌、狄仁杰等。据统计唐朝的宰相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了()A隋唐时期实行开放兼容的民族政策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隋唐时期对少数民族的依赖性较强D隋唐时期政治受塞外文化的影响17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举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礼制的不断发展1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9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指当权者),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意:如同水往低处流),沛然谁能御之”由此推断,该思想家主张()A清净无为B以法治国C仁政治国D兼爱非攻21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观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会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他们认为天命转移与否不在于祭祀的多少,而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有德与无德,并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A国家的兴亡取决于神的意志B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D要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22某先秦思想家提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他可能是()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23如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ABCD2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25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一做法()A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D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26(18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洲、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郴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27(16分)材料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28(16分)科举考试中经过会试录取的考生,都要进行复试,由于在御殿中进行,称殿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逐渐与考中的举子,形成一种私人关系,也在官史之间形成各种不同派别。宋太相开宝六年,首开殿试先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考生只可以向天子谢恩,成为“天子门生”。殿试科目只有一种,就是策问。策问第一层是选经义中有关治国方略的某一基本论题,让对有策者从经旨上阐述;第二层是让对策者围绕第一层中心论题,联系历代及本朝的相关治国实践展开论述,分析:第三层是提出当今治国中存在的与主论相关的实际问题,让举人讲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考试中设置殿试的目的,并概括殿试策问内容的特色。(2)阅读材料二,指出图1照片中的“殿试宫殿”在图2中的位置(填写代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建筑群的地位并简要说明其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BDD6-10CCBB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