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_第1页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_第2页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_第3页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_第4页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中考示例►类型一情感把握题例1

[2011·乐山]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第二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思路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一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二可以借助诗眼分析;三可以解读意象,挖掘诗歌情感;四可以根据用典,探寻诗人情感。此题题干暗示我们从意象入手,寻觅诗人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将“国家〞与“自身〞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3第三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思路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说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借人或借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国捐躯〞“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4第四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类型二形象分析题例2

[2011·黄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第五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1.本诗首联诗人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思路分析]阅读诗歌,只有找准“题眼〞“诗眼〞“词眼〞,才能把握诗人感情。要想在短时间内找到“题眼〞“诗眼〞“词眼〞,就得快速感知诗歌大概内容,然后用一两个字词高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或主旨,这一两个字词往往就在标题或诗词中,或表线索或主事件。其次分析标题或诗歌中哪一个词最为精练传神。从词性上看,多为动词、形容词;从表达效果看,多为色彩词语。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6第六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思路分析]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联想和想像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怀。诗中所谓“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感知形象这类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像感知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特征,准确形象地体会诗歌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7第七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出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我们从“白头〞“搔更短〞“不胜簪〞中不难看出: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让人感受到诗人衰老的形象以及他内心世界的郁闷与忧愁,再联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思考,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就不言而喻了。8第八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类型三诗句赏析题例3

[2011·盐城]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9第九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思路分析]诗人在诗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有两种表达方法,一种是直接表达,一种是间接表达。直接表达借助抒情、议论、说明来完成;间接表达依靠表达人物、记叙事件来完成。此题题干已有暗示,从“边关战争〞中来探寻诗人要表现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10第十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思路分析]

品味古诗的语言,主要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1第十一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类型四画面描绘题例4

[2019·河南]阅读下面古诗,答复以下问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2第十二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思路分析]

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把握诗句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然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细致逼真的诗句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描绘了隆重而丰富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13第十三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思路分析]

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人生态度,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从古诗的提示入手,理解内容和情感。古诗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常常会对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有益的启示。②从关键句子(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入手,分析概括思想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特别是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语句来把握作品的情感主题。③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及语言风格入手,准确理解作品的旨趣,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14第十四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类型五阅读评价题例5

[2011·广安]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诗人的自信,表达了诗人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D15第十五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诗人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16第十六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思路分析]这类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有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考查题型或填空或选择或简答。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的理解能力。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要做到知人论事,即理解诗文时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此诗写于诗人初涉官场,任满返乡,年少气盛,抱负非凡之时,不难看出诗人借“登峰〞寄托壮怀。17第十七页,共27页。第12课时│中考例如[解析]这首诗借景抒怀明理,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项理解不正确。18第十八页,共27页。第12课时│答题指导答题指导诗歌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作答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句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诗句的原意。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19第十九页,共27页。第12课时│答题指导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沉郁顿挫)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意和表达的情感。⑦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藏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根底上,推断所求的答案。20第二十页,共27页。第12课时│知识衔接知识衔接

不可不记的几个概念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表达、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具体地说,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1第二十一页,共27页。第12课时│知识衔接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比照、反语、反复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比照、映衬衬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较少出现)22第二十二页,共27页。第12课时│知识衔接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送别诗——无限眷恋、依依不舍、离愁别绪。怀古诗——渴望建功立业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思乡诗——思念家乡亲人;征人厌战思家,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边塞诗——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对统治阶级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闺怨诗——哀怨青春易逝,向往幸福未来;对人生的感慨,对亲人的思念。咏物言志诗——赞美所咏之物,表达思想、品格、精神。借景抒情诗——“景语〞即“情语〞,景物与人物思想感情高度一致,即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