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苔原的分布区域是()

A.亚热带B.热带C.温带D.寒带

2.红树林是热带地区适应于()的常绿林或灌丛。

A.赤道南北的热带地区生态环境

B.热带地区海岸和河湾生态环境

C.所有海岸和河湾生态环境

D.热带以南、温带以北的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

3.冬季太阳能蔬菜大棚,主要改善了蔬菜生长的()

A.湿度条件B.CO2浓度C.光照强度D.温度条件

4.原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的速度()

A.快B.慢C.相等D.依具体情况而定

5.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A.德鲁提B.克列门茨C.奥斯汀D.布朗-布兰奎特

6.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

7.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物群落中首先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食肉动物和分解者D.草食动物和分解者

8.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为()。A.发育历期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平均温度

9.我国农业长期以来推行的间作套种实际上是利用群落的()

A.垂直分层结构来充分利用资源B.共生结构来充分利用资源C.寄生结构来充分利用资源D.他感现象来充分利用资源

10.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

A.结构简单B.组成复杂C.生物量高D.以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11.“三基点”温度是指()

A.最低温度B.最适温度C.最高温度D.以上三者都是

12.r对策者的死亡率(),迁移能力()。

A.高;强B.高;弱C.低;强D.低;弱

13.在典型的旱生演替中,蕨类开始生长时处于()。A.地衣群落阶段B.苔藓群落阶段C.草本群落阶段D.木本群落阶段

14.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15.群落外貌主要取决于()

A.优势种植物B.建群种植物C.伴生植物D.亚优势种植物

16.下列哪项不是引起生态失调的原因?()A.A.生物群落的不断演替B.火山爆发、台风C.人的行为D.雨、雪

1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组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18.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影响叫做

A.他感作用B.他毒作用C.毒作用D.抑制作用

19.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光能利用率一般是()。A.1%B.5%C.10%D.20%

20.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接近()。

A.A型B.B型C.C型D.混合型

2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22.在温带地区,影响秋天树木落叶的最重要因素是()

A.温度的变化B.水分的变化C.日照长度的变化D.光照强度的变化

23.在以下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阔叶林C.温带草原D.暖温带混交林

24.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净化环境B.涵养水源C.增强温室效应D.保护生物多样性

25.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生产量P之比.即Pt/Pt-1称为营养级之间的()。

A.同化效率B.生产效率C.利用效率D.组织生长效率

26.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A.环境资源有限B.多个物种共存C.环境资源无限D.K-对策生物

27.下列关于能量和物质循环正确的说法是()。

A.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方向逐级流动

B.生态系统的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往返流动

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运转

D.循环”一词意味着这些化学物质可以被永远重复利用

28.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29.土壤细菌与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30.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下列哪种生产力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A.初级总生产力B.初级净生产力C.群落净生产力D.次级生产力

二、填空题(20题)31.高山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这是______照射较强的结果。

32.地形是通过改变其他生态因子而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所以地形称为______生态因子。

33.从生态学的发展史上看,______生态学的发展比较快。

34.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碳储存库为岩石圈和______。

35.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______。

36.______是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_______。

38.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为______。

39.水生动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其体表通常是______的。

40.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__________。

41.广义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____。

42.计算生态系统中进入动物体能流的效率公式是:同化效率=同化的食物能÷______。

43.某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即为该环境对该种群的______。

44.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______和人为因子。

45.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多度或密度、频率、盖度______和重要值。

46.水稻在开花期间在38℃的恒温条件下几乎不结实,这是由于______使受精过程受到严重伤害的结果。

47.瞪羚与猎豹在奔跑上的协同进化是:瞪羚为了逃避被捕食,跑得越来越快,这种生存压力也促使猎豹加快奔跑速度。这是建立在生存竞争上的______。

48.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49.植物定居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50.在高山、风口常可见到由于风力的作用树木形成畸形树冠,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52.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都是经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53.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是二种寄生关系。[]

A.正确B.错误

5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55.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正相互作用增加负相互作用减少。()

56.从人类开展化学固氮之后,自然界中生物的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就被迫加快了。()

A.正确B.错误

57.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A.正确B.错误

58.高粱、玉米、小麦等植物都是抗旱性强的植物。()

A.正确B.错误

59.()

60.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哪些方面?

62.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63.什么是碳循环?

64.简述有关群落演替顶极学说中,单元顶极论和多元顶极论有何异同点。

65.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五、论述题(5题)66.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7.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功能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

68.试述生态农业的特点。

69.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70.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全球危机。

六、单选题(0题)71.生物群落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谢尔福德B.达尔文C.奥德姆D.莫比乌斯

参考答案

1.D

2.B

3.D

4.B

5.B

6.C

7.B

8.A

9.A

10.A

11.D

12.A

13.C

14.C

15.B

16.D

17.B

18.A

19.A

20.A

21.A

22.C

23.A

24.C

25.B

26.C

27.C

28.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29.B

30.C

31.紫外光

32.间接

33.植物植物

34.化合燃料

35.分解者分解者

36.干扰

37.年龄分布状态年龄分布状态

38.自动调节

39.可渗透性

40.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1.【正确答案】:

互利共生

42.摄取的食物能

43.环境容量

44.生物因子

45.优势度优势度

46.高温

47.协同进化

48.负

49.发芽;生长;繁殖

50.旗形树旗形树

51.N

52.A

53.B

54.Y

55.Y

56.B

57.B

58.B

59.N

60.A

61.(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6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3.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

64.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共同点:(1)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2)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与生境相适应。不同点:(1)单元顶极论认为,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是第二位的;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决定顶极的形成。(2)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顶极论认为,所有群落最后不会趋于一个顶极。

65.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

6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

67.(1)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三大功能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植物及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的微生物等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生产即初级生产,提供第一性产品。太阳能和无机营养物质只有依靠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主要源头。(3)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的功能:①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②调节物种间的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帮助植物传播花粉。

68.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整体性。生态农业是一种整体性农业,它的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层次多、目标多、联系多的特点,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它按生态规律要求进行调控,把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等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整体发展。(2)层次性。生态农业有多级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在功能上有差别:有的从事粮食生产,有的从事蔬菜、水果、林木的生产,也有的亚系统是综合性的。所有这些都为人类的食物生产开辟了多条途径,可通过横向联系,组成一个综合经营体。(3)地域性。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决定和影响

69.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不同的:每一物种的生态位都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离。如在非洲草原的各种食草动物之间似乎并不发生利害冲突就是采取觅食不同种类食物或同一种类的不同部位或出现在不同时间和季节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等方法使生态位分离。(5)生态位压缩、释放和移动。由于别的物种入侵导致原有物种生态位变小而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是当群落中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生态位移动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由于种间竞争的减弱而发生的生态位变化。(6)生态位的动态。大多数生物的生态位是依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现实生态位可以被看作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变化的亚集。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