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空调-试题2_第1页
精选空调-试题2_第2页
精选空调-试题2_第3页
精选空调-试题2_第4页
精选空调-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空调--试题21.空气调节区的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少,并应采取密封和遮阳措施,关于空气调节房间外窗的设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外窗宜采用双层玻璃窗;宜北向B.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双层玻璃窗;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有条件时,外窗亦可采用双层玻璃窗C.外窗可采用单层玻璃窗,应北向D.外窗应采用双层玻璃窗,应南向2.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1.0℃时,外窗设置应为〔〕。A.外窗应南向B.不应有东、西向外窗C.外窗应尽量北向D.不宜有外窗3.工业建筑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确定为〔〕。A.保证每人不小于40m3/h的新风量B.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C.保证每人不小于25m3/h的新风量D.保证每人不小于20m3/h的新风量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确定原那么为〔〕。A.取保持室内正压风量、保证每人不小于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中的较大值确定B.按补偿排风风量、保证每人不小于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中的较大值确定C.按补偿排风风量、保持室内正压风量、保证每人不小于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中的最大值确定D.按不小于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以及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两项中的较大值确定5.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等于±1.0℃时,空气调节房间的门和门斗设置应符合〔〕要求。A.不宜有外门,如有外门时,应采用保温门B.不宜有外门,如有经常开启的外门时,应设门斗C.不应有外门,如有外门时,应采用保温门D.不应有外门,如有外门时,必须设门斗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系统应有排风出路,但不必进行风量平衡计算B.进风口处不必装设能严密关闭的阀门C.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量的需要D.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按最小新风量设计7.确定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为〔〕。A.高大房间应按其冷负荷通过计算确定B.工艺性空气调节,按室温允许波动范围确定C.舒适性空气调节,每小时不宜小于5次D.舒适性空气调节,每小时不宜小于10次8.以下参数中〔〕不是湿空气的状态参数。A.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qbB.压力pC.热湿比D.比容v9.在标准条件下湿空气密度ρs与干空气密度ρg的量值关系是〔〕。A.ρs<ρgB.ρs=ρgC.ρs>ρgD.不确定10.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A.历年平均不保证50小时的干球温度B.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干球温度C.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D.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的日平均温度11.以下有关综合温度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考虑短波辐射作用后,综合温度tz值有所降低B.考虑长波辐射作用后,综合温度tz值有所升高C.只考虑了来自太阳对围护结构的长波辐射,没有反映围护结构外外表与天空和周围物体之间存在的短波辐射D.只考虑了来自太阳对围护结构的短波辐射,没有反映围护结构外外表与天空和周围物体之间存在的长波辐射12.换气次数是空调工程中常用的衡量送风量的指标,它的定义是〔〕。A.房间换气量和房间面积的比值B.房间通风量和房间面积的比值C.房间换气量和房间体积的比值D.房间通风量和房间体积的比值13.工艺性空调,冬季人活动区的风速不宜大于〔〕。A.0.2m/sB.0.25m/sC.0.3m/sD.0.5m/s14.舒适性空调,空调区与室外的压差值宜取〔〕Pa。A.5~10B.10~20C.30~40D.40~5015.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1~0.2〕℃的工艺性空调区,不允许其围护结构有〔〕。A.外墙B.屋顶C.屋顶和外墙D.顶棚16.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的工艺性空调区,不应设在建筑物的〔〕。A.地下层B.首层C.中间层D.顶层17.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等于±1℃的工艺性空调区,其外墙的传热系数〔〕W/〔m2·K〕。A.不应小于0.8B.不应大于0.8C.不应小于1.0D.不应大于1.018.舒适性空调冬/夏室内计算风速应为〔〕m/s。A.≤0.2/≤0.3B.<0.2/<0.3C.≤0.25/≤0.3D.<0.25/<0.319.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的工艺性空调区,其外墙的传热系数〔〕W/〔m2·K〕。A.不应小于0.8B.不应大于0.8C.不应小于1.0D.不应大于1.020.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的工艺性空调区,其外墙的热惰性指标D值不应〔〕。A.小于4B.大于4C.小于3D.大于321.严寒地区建筑外窗玻璃的遮阳系数宜大于〔〕。A.0.7B.0.8C.0.9D.1.022.工艺性空调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1~0.2℃时,其顶棚的热惰性指标不应〔〕。A.小于4B.大于4C.小于3D.大于323.非严寒地区,建筑外窗玻璃的遮阳系数宜〔〕,或采用外遮阳措施。A.小于0.65B.大于0.65C.小于0.8D.大于0.824.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等于±1.0℃的空调区,〔〕应能开启。A.东向窗扇B.西向窗扇C.全部窗扇D.局部窗扇25.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等于±1℃的工艺性空调区,其屋顶的传热系数〔〕W/〔m2·K〕。A.不应小于0.8B.不应大于0.8C.不应小于1.0D.不应大于1.026.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1℃的工艺性空调区,不应有〔〕外窗。A.东向B.南向C.东、西向D.东、南向27.舒适性空调区开启频繁的外门,宜设〔〕等,必要时可设置空气幕。A.门斗B.旋转门C.弹簧门D.A、B和C28.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的工艺性空调区,其换气次数不宜小于〔〕次/h。A.6B.8C.10D.1229.按国家现行卫生标准,商场空调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为〔〕m3/〔h·人〕。A.35B.30C.25D.2030.民用建筑空调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确定。A.由设计人员自行B.按1次/〔人·时〕换气量C.按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D.按用户设计要求31.旅游旅馆主体建筑标准层的窗墙面积比不宜大于〔〕。A.0.35B.0.40C.0.45D.0.5032.〔〕朝向居住建筑各朝向窗墙面积比允许值最大。A.南向B.北向C.西向D.东向33.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大于3.0m/s的地区,对于7~30层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级水平。A.2级B.3级C.4级D.5级34.在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小于3.0m/s的地区,对于7~30层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级水平。A.2级B.3级C.4级D.5级35.工业建筑空调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保证每人〔〕的新风量。A.不小于20m3/hB.不小于30m3/hC.不小于40m3/hD.不小于50m3/h36.室外空气综合温度与以下〔〕因素无关。A.太阳辐射强度B.室外空气流速C.室外空气温度D.室外空气湿度37.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的日平均温度。A.1天D.3天C.5天D.7天38.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1.0℃的房间,其非轻型外墙〔β≤0.2〕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可近似按下式计算:CLQτ=KF〔T-tn〕,式中T为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A.逐时温度B.干球温度C.日平均温度D.日平均综合温度39.为改善多排建筑物内通风,主导风向应与建筑物纵轴〔〕。A.垂直B.平行C.构成一定角度D.没关系40.用〔〕能更好地描述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A.空气龄B.新风量C.送风量D.换气次数41.空调工程中常用的衡量送风量的指标是〔〕。A.空气龄B.新风量C.送风量D.换气次数42.随着建筑物高度增加,窗的两侧压差增大,是因为〔〕。A.热压大B.风压大C.室外风速大D.风压与热压同时增大43.夏季空调需要计算通过地面的传热量时,非保温地面传热系数K取〔〕W/〔m2·K〕。A.0.40B.0.45C.0.47D.0.504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不应小于总送风量的〔〕。A.5%B.10%C.20%D.30%45.设有空调系统的旅馆客房卫生间的排风量宜按所在客房新风量的〔〕确定,公共卫生间的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次的换气量计算。A.70%~80%,5B.80%~90%,10C.60%~70%,15D.70%~75%,2046.对于空调房间屋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宜按下式计算:CLQτ=KF〔T-tn〕,式中T为夏季空气调节室外〔〕。A.干球温度B.日平均温度C.日平均综合温度D.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47.关于冷负荷与得热的关系,以下说法〔〕是错误的。A.冷负荷与得热有关,而与热源性质无关B.围护结构内外表与家具的蓄热作用是造成瞬时冷负荷与得热不同的主要原因C.冷负荷对得热的响应一般都有延迟和衰减D.空调系统应按冷负荷而不是得热来选择设备48.人体散热、散湿的影响因素不包括〔〕。A.周围空气温度B.相对湿度C.空气流动速度D.大气压49.在室内外热、湿扰量作用下,某一时刻进入一个恒温恒湿房间内的总热量称为〔〕。A.热负荷B.余热量C.得热量D.除热量50.下面〔〕说法是不正确的。A.冷负荷是指在某时刻为保持房间恒温恒湿,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B.热负荷是指在某时刻为抵消房间得热而需向房间供应的热量C.湿负荷是指为维持室内相对湿度所需由房间除去或增加的湿量D.得热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进入一个恒温恒湿房间内的总热量51.以下〔〕方法不能用来计算围护结构的冷负荷。A.当量温差法B.谐波反响法C.冷负荷系数法D.热交换效率法52.得热量转化为冷负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衰减和延迟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蓄热能力愈强,冷负荷衰减愈大,延迟时间也愈长B.蓄热能力愈强,冷负荷衰减愈小,延迟时间也愈短C.蓄热能力愈弱,冷负荷衰减愈大,延迟时间也愈短D.蓄热能力愈弱,冷负荷衰减愈小,延迟时间也愈长53.显热交换是空气和水之间存在温差时,由〔〕作用而引起的换热结果。A.导热B.对流C.辐射D.三者皆有54.舒适性空调区,夏季可不计算〔〕。A.通过外窗传热形成的冷负荷B.通过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C.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D.人体潜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55.工艺性空调区有外墙时,夏季冷负荷宜计算距外墙〔〕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A.1mB.2mC.3mD.4m56.房间在以下〔〕的情况下,瞬时冷负荷等于瞬时得热量。A.室内没有人员B.空调系统全天候运行C.室内没有湿负荷D.瞬时得热量中无辐射传热57.冷负荷系数法中,窗玻璃的综合遮挡系数的定义为〔〕。A.窗内遮阳系数比窗玻璃的遮阳系数B.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与窗内遮阳系数的乘积C.窗玻璃的遮阳系数与窗有效面积系数的乘积D.实际窗玻璃的日射得热比标准窗玻璃的日射得热58.计算空调房间内电动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无以下〔〕项。A.利用系数B.同时使用系数C.排热系数D.负荷系数59.太阳辐射的能量是通过〔〕途径成为室内得热的。A.辐射与传导B.传导与对流C.辐射与对流D.辐射、传导与对流60.关于冷负荷系数法,以下〔〕说法是错误的。A.它区别了负荷与得热B.它是一种精确计算方法C.它是积分变换法的一种具体形式D.它可通过冷负荷系数和冷负荷温度由扰量直接求得负荷61.稳态传热计算方法可用于计算空气调节区〔〕。A.夏季冷负荷B.冬季热负荷C.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D.两种计算均不适用62.关于人与环境的热平衡,以下〔〕说法是错误的。A.人处于热中性状态B.人体蓄热率为零C.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等于人与环境热交换净失热率D.正常情况下与环境温度无关63.平均辐射温度与以下〔〕因素无关。A.人的姿态与位置B.环境壁面辐射率C.人体外表平均温度D.人与环境的角系数64.操作温度t0〔OperationTemperature〕是反映〔〕。A.人与环境的显热交换的当量温度B.人与环境的潜热交换的当量温度C.人与环境的辐射热交换的当量温度D.人与环境的全热交换的当量温度65.热中性状态是指〔〕。A.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B.人与环境全热交换为零C.人与环境显热交换为零D.人体蓄热率为零66.以下〔〕不是热舒适的必要条件。A.人体蓄热率为零B.人体的皮肤外表平均温度在一定范围内C.人体的蒸发散热率在一定范围内D.人处于坐态轻工作状态67.以下〔〕不是服装热阻的单位。A.cloB.m2·K/WC.m2·K/〔kcal/h〕D.Pa68.有效温度是在一定的着装和活动量下,综合了〔〕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A.空气流速与空气温度B.空气流速与空气湿度C.空气湿度与空气温度D.空气温度、湿度与速度69.按Fanger的热舒适理论,以下〔〕因素与热舒适无关。A.相对湿度B.活动量C.空气流速D.环境背景70.按照现行设计标准,舒适性空调房间的PPD值宜为小于等于〔〕。A.15%B.18%C.27%D.30%71.按照现行设计标准,舒适性空调房间的PMV值宜为〔〕。A.-0.5≤PMV≤+0.5B.-5%≤PMV≤+5%C.-1.0≤PMV≤+1.0D.-10%≤PMV≤+10%72.Fanger的PMV指标是指〔〕。A.空气运动速度B.预测平均速度C.平均运动速度D.预测平均热感觉评价等级73.评价热环境的指标PMV,其含义是〔〕。A.平均热感觉指数B.预计不满意的百分数C.平均满意百分数D.预计平均得票数74.评价热环境的指标PPD,其含义是〔〕。A.平均热感觉指数B.预计不满意的百分数C.平均满意百分数D.预计平均得票数75.PMV指标是在〔〕提出的。A.稳定条件下利用热舒适方程B.非稳定条件下利用热舒适方程C.稳定条件下利用人体热平衡方程D.非稳定条件下利用人体热平衡方程76.按Fanger的热舒适理论,影响热舒适的主要因素有〔〕个。A.5B.6C.7D.877.当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PMV=0时,总体的热适中。可能的对热环境不满意的人员百分数PPD为〔〕。A.0B.5%C.10%D.15%78.对于不划分内区、外区的建筑物,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时,冬季热源供热量应占热负荷的〔〕。A.0B.30%左右C.70%左右D.100%79.空调的送风量和设备主要根据〔〕来确定。A.夏季负荷B.冬季负荷C.全年负荷D.过渡季节负荷80.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空调系统最终是将室内余热量〔〕。A.通过排风排走B.传给室外大气C.通过回风返回到系统D.用处理过的新风消除8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冷负荷应逐项逐时计算B.方案设计时,冷负荷可以使用冷负荷指标估算C.初步设计阶段,冷负荷可以使用冷负荷指标估算D.空气调节冷负荷可以使用冷负荷指标估算82.关于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得热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得热量指某时刻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B.得热量指某时刻由外界进入房间的全部热量的和C.得热量指某时刻在房间内部产生的全部热量的和D.得热量指某时刻由外界进入和在房间内部产生的全部热量的总和83.关于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冷负荷即该房间的夏季得热量B.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和性质计算C.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按稳定传热方法计算确定D.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指当维持房间室温恒定时,在某时刻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84.关于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冷负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冷负荷等于该房间的夏季得热量B.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冷负荷大于该房间的夏季得热量C.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冷负荷小于该房间的夏季得热量D.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冷负荷与夏季得热量有时相等,有时不等85.空气调节房间冷负荷不等于其得热量的实质是因为〔〕。A.进入室内的热量应按不稳定传热计算B.房间得热中辐射得热不能形成负荷C.围护结构具有蓄热的特性D.房间得热中通过对流换热进入空气中的局部才形成负荷86.关于外墙和屋顶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外墙和屋顶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是相同的B.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朝向和构造、外外表颜色和粗糙程度、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通过计算确定C.外墙和屋顶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D.外墙和屋顶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87.确定外窗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B.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C.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通过计算确定D.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空气调节房间的蓄热特性,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通过计算确定88.空气调节房间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时,需要计算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A.1℃B.2℃C.3℃D.4℃89.计算通过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按稳定传热计算B.按不稳定传热简化计算C.按冷负荷计算系数计算D.按冷负荷计算温度计算90.计算通过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采用邻室计算平均温度B.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计算C.采用内围护结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计算D.采用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计算9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屋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B.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C.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内墙传热形成的冷负荷D.舒适性空气调节房间,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外窗传热形成的冷负荷9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有墙壁时,宜计算距墙壁3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B.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有墙壁时,宜计算距墙壁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C.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2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D.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有外墙时,宜计算距外墙3m范围内的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93.空气调节房间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根据以下各项确定。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设备散湿量B.食品或其他料的散湿量C.人体散湿量、空气带入室内的湿量D.化学反响过程的散湿量、各种潮湿外表、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9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B.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最大值确定C.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D.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最大值确定9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等于各房间夏季冷负荷之和B.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房间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不必计入新风冷负荷C.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值确定,不必计入通风机、水泵、冷水管和水箱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D.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按各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值或各房间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并应计入新风冷负荷以及通风机、水泵、冷水管和水箱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96.空气调节系统的冬季热负荷计算,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为〔〕。A.和采暖热负荷计算完全一样B.在夏季冷负荷根底上估算C.按不稳定传热简化计算D.按稳定传热计算97.焓湿图上不能直接查到的湿空气状态参数是〔〕。A.密度ρB.露点温度t1C.饱和含湿量dbD.水蒸气分压力pq98.以下四组湿空气状态参数,〔〕不能在焓湿图上确定空气状态点。A.干球温度t,相对湿度φB.相对湿度φ,含湿量dC.含湿量d,水蒸气分压力pqD.水蒸气分压力pq,焓i99.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差值的大小,间接地反映了空气〔〕的状况。A.相对湿度B.露点温度C.饱和含湿量D.水蒸气分压力100.以下四组湿空气状态参数中,〔〕组的两个状态参数是相互独立的。A.焓i,湿球温度tsB.含湿量d,露点温度t1C.湿球温度ts,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qbD.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qb,焓i101.某办公室夏季用分体空调机调节室内温湿度,其空调过程的热湿比为〔〕。A.<0B.=0C.>0D.=100102.空调工程中用喷循环水对空气进行加湿时,其空气状态变化过程在焓湿图上是〔〕过程。A.加热加湿B.减焓加湿C.等焓加湿D.等温加湿103.空调工程中用喷蒸汽来加湿空气时,其空气状态变化过程在焓湿图上是〔〕过程。A.等温加湿B.等焓加湿C.加热加湿D.降温加湿104.空调工程中处理空气时,实现等焓减湿过程的技术措施是〔〕。A.用冷冻除湿法对空气进行枯燥处理B.用固体吸湿剂对空气进行枯燥处理C.用外表冷却器对空气进行枯燥处理D.用喷水室喷冷水对空气进行枯燥处理105.用外表式换热器对空气进行加热,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的热湿比为〔〕。A.>0B.<0C.=+∞D.=-∞106.以下过程中,不符合刘易斯关系式的是〔〕。A.绝热加湿B.冷却枯燥C.等湿冷却D.等温加湿107.在以下空气处理过程中,水蒸发所需的热量取自空气本身的是〔〕。A.等焓加湿B.等温加湿C.等湿冷却D.减焓加湿108.在以下空气处理过程中,水蒸发所需的热量取自水本身的是〔〕。A.等焓加湿B.等温加湿C.等湿冷却D.减焓加湿109.在热质交换同时进行时,如果符合刘易斯关系式的条件存在,那么推动总热交换的动力是〔〕。A.空气的干球温度差B.空气的质量差C.空气的焓差D.空气的湿度差110.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喷水室的通用热交换效率是同时考虑空气和水的状态变化的B.刘易斯关系式说明对流质交换系数和对流热交换系数之比是一常数C.温差是热交换的推动力,水蒸气分压力差那么是湿交换的推动力D.在理想条件下,任何过程中的全部空气都能到达具有水温的饱和状态点111.喷水室常用的空气质量流速是〔〕kg/〔m2·s〕。A.1.5~2.5B.2.5~3.5C.3.5~4.5D.5.0~6.0112.根据各种热湿交换设备的特点不同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接触式热湿交换设备和外表式热湿交换设备,以下属于外表式热湿交换设备的是〔〕。A.喷水室B.蒸汽加湿器C.局部补充加湿装置D.光管式空气加热器113.以下关于双级喷水室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和减湿量均大于Ⅱ级B.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和减湿量均小于Ⅱ级C.Ⅰ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大于Ⅱ级,而Ⅱ级喷水室的空气减湿量大于Ⅰ级D.Ⅱ级喷水室的空气温降大于I级,而I级喷水室的空气减湿量大于Ⅱ级114.外表式换热器不能实现的空气处理过程是〔〕。A.等湿冷却B.等湿加热C.减湿冷却D.减湿加热115.以下方法〔〕可使喷水室的空气质量流速增大一倍。A.通过喷水室的空气量和喷水室的横断面积各增大一倍B.通过喷水室的空气量和喷水室的横断面积各减小一倍C.通过喷水室的空气量增大一倍,喷水室的横断面积减小一倍D.通过喷水室的空气量增大一倍,喷水室的横断面积不变116.喷水室的喷嘴密度取〔〕个/〔m2·排〕为宜。A.8~12B.13~24C.25~40D.41~50117.某空气处理室选用喷水室,经设计计算需布置两排喷嘴,其喷水方向应采用〔〕。A.两排顺喷B.两排对喷C.两排逆喷D.夏顺喷,冬逆喷118.以下〔〕不属于喷水室的结构特性。A.喷水系数B.喷嘴密度C.喷嘴孔径D.喷水方向119.冷冻减湿机〔除湿机〕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使室内空气温度〔〕。A.降低B.不变C.升高D.趋近湿球温度120.用空气冷却器处理空气时,其迎风面的空气质量流速宜采用〔〕kg/〔m2·s〕。A.0.5~1.5B.1.5~2.5C.2.5~3.5D.3.5~5.0121.对用人工冷源的空调系统,当需要有绝热加湿或空气处理后具有较高的饱和度时,宜采用〔〕。A.蒸汽加湿器B.外表式换热器C.带喷水装置的空气冷却器D.喷水室122.空气冷却器的冷媒进口温度,应比空气的出口干球温度至少低〔〕。A.2.5℃B.3.5℃C.4.5℃D.5.5℃123.空气处理室中空气冷却器的冷媒温升宜采用〔〕。A.3~5℃B.5~10℃C.10~12℃D.12~13℃124.当空气冷却器迎风面的质量流速大于〔〕kg/m2·s时,应在空气冷却器后设置挡水板。A.2.0B.2.5C.3.0D.3.5125.采用人工冷源喷水室处理空气时,冷水的温升宜采用〔〕。A.2~3℃B.3~5℃C.5~7℃D.7~10℃126.空气冷却器兼作空气加热器时,热媒应采用热水,热水温度不应〔〕。A.高于60℃B.低于60℃C.高于65℃D.低于65℃127.空气通过空气加热器的质量流速宜取〔〕kg/〔m2·s〕。A.4.0B.6.0C.8.0D.12.0128.工艺性空调系统,当室内温度要求控制的允许波动范围〔〕时,送风末端精调加热器宜采用电加热器。A.小于±1.0℃B.小于±0.5℃C.小于±0.2℃D.小于±0.1℃129.以下指标中〔〕不是过滤器的性能指标。A.过滤效率B.容尘量C.压力损失D.含尘浓度130.空调净化用的粗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其有效捕集粒径分别为〔〕。A.>10μm,>5tμm,≥lμmB.>5μm,>2μm,≥0.5μmC.>5μm,>1μm,≥0.3μmD.>5μm,>1μm,≥0.1μm131.一般空调用的过滤器〔粗效过滤器〕,其压力损失约为〔〕。A.20~50PaB.30~200PaC.150~400PaD.250~450Pa132.空调净化用的静电过滤器,采用正电晕而不用负电晕,这是因为〔〕。A.正电晕比负电晕更容易放电B.正电晕比负电晕过滤效率高C.正电晕不产生臭氧D.正电晕电场更均匀133.以下〔〕不是减少空调系统污染空气的技术措施。A.室内禁止吸烟B.定期清洗热湿交换设备C.及时清洗更换空气过滤器D.增大新风量并防止对新风的污染134.当采用在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设置活性炭吸附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时,每1000m3/h风量所需的活性炭约为〔〕。A.3~5kgB.6~9kgC.10~15kgD.16~20kg135.负离子对人体有良好的生理作用,常用的室内空气负离子发生器是用〔〕产生负离子的。A.超声波法B.电晕放电法C.放射电离法D.紫外线照射法136.有人说:氯化锂可以作固体吸湿剂,也可以作液体吸湿剂。上述论述〔〕。A.对B.不对,只可以作液体吸湿剂C.不对,只可以作固体吸湿剂D.不对,不能作吸湿剂137.吸入尘埃主要是〔〕。A.沉降尘B.单个尘埃C.≤10μm的悬浮尘D.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138.右图中〔a〕和〔b〕为冷水表冷器接管方式和控制,它们的不同点是〔〕。A.〔b〕图中的两个二通阀代替了〔a〕图中的一个三通阀B.两个图中的调节原理不一样C.〔a〕图是质调,〔b〕图是量调D.〔b〕图是质调,〔a〕图是量调139.〔〕是热交换的推动力,〔〕是湿交换的推动力。A.温度,水蒸气分压力B.温度差,水蒸气分压力C.温度,水蒸气分压力差D.温度差,水蒸气分压力差140.以下空调区,〔〕不宜分别或单独设置空调系统。A.使用时间不同的空调区B.有消声要求和产生噪声的空调区C.对空气的洁净度要求相同的空调区D.温湿度基数和允许波动范围不同的空调区141.全空气空调系统一般采用〔〕系统。A.单风管式B.双风管式C.矩形风管式D.圆形风管式142.存放重要档案资料的库房,平时房内无人,但需要设空调全年运行,应采用〔〕空调系统。A.直流式B.封闭式C.一次回风式D.二次回风式143.设计确定空调房间的最小新风量时,应取〔〕两项中的较大值。A.人员所需新风量、补充局部排风所需的新风量B.室内保持正压所需新风量、补充局部排风所需新风量C.人员所需新风量、保持正压〔包括补充局部排风〕所需新风量D.室内稀释CO2所需新风量、人员所需新风量144.对空间较大、人员较多的空调区,宜采用〔〕空调系统。A.全空气定风量B.全空气变风量C.风机盘管加新风式D.全空气二次回风式145.某宾馆建筑层高较低,空调区较多,各空调区要求单独调节,宜采用〔〕空调系统。A.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式B.全空气变风量C.分体空调机D.全空气定风量146.以下要求中〔〕不符合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要求。A.风机采用变速调节B.冷冻水泵采用变速调节C.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D.采用符合变风量空调系统要求的送风末端装置147.当空调区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应采用〔〕空调系统。A.全空气双风道B.全空气变风量C.具有二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D.具有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148.空调系统采用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时,不能用〔〕作制冷剂。A.氨B.丙烷C.氟利昂D.二氧化碳149.空调系统设计时,空气过滤器的阻力应按〔〕计算。A.初阻力B.终阻力C.实测阻力D.估计阻力150.以下条件〔〕不应设置空调。A.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人体舒适标准或室内热湿环境要求时B.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等要求时C.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时D.对保证身体健康、促进康复无显著效果时151.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按〔〕。A.夏季工况确定B.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定C.机组的制冷量确定D.系统风量的变化情况确定152.以下便于分户计量冷、热量的空调系统是〔〕。A.全空气一次回风空调系统B.变风量空调系统C.VRV空调系统D.风机盘管空调系统153.露点送风的空调系统不适用于〔〕的场所。A.室内温度有严格要求B.室内相对湿度有严格要求C.室内卫生条件要求高D.室内热湿比大154.以下各项中,〔〕不适用于空调新风系统设计。A.进风管装能严密关闭的阀门B.进风管面积满足全新风要求C.进风口设在排风口上风侧D.采用双层活动百叶进风口155.开式冷却水系统的水泵扬程应大于管路沿程总阻力、管路局部总阻力、设备阻力及〔〕之和。A.静水压力B.两水面高度之差对应的压力C.冷却塔水盘水面至水泵中心高差对应的压力D.冷却塔进水口至水泵中心高差对应的压力156.闭式水管系统中,管路总的压力损失包括〔〕。A.局部阻力和设备阻力B.管道总阻力和设备阻力C.管道总阻力和水提升高度D.沿程阻力和设备阻力157.以下〔〕的场合不宜采用全空气二次回风定风量系统。A.要求采用较小的送风温差B.室内发湿量较小C.温湿度控制精度较高D.相对湿度允许波动范围较大158.以下〔〕的场合一般可采用单风机式全空气空调系统。A.需要全年变新风比运行B.系统阻力较大的普通C.需要改变送回风量的变风量系统D.对洁净区域梯度压差控制要求高159.过渡季使用大量新风的空调系统,应采取〔〕措施。A.满足新风量变化的排风B.双风机系统C.独立的新风系统D.VAV系统160.以下〔〕不符合采用变风量末端的变风量空调系统要求。A.采用单风管B.变速调节的送回风机C.保证满足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的措施D.扩散性能不好的送风口161.以下〔〕的场合可采用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A.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油烟B.室内振动较大C.室内有产生较大电磁波或高频波设备D.空气品质或温湿度不要求严格控制162.某大型建筑物,全年大局部时间是要求同时供冷供暖,从实现空调节能出发,应选用〔〕。A.全空气二次回风空调系统B.四水管制风机盘管空调系统C.水环热泵空调系统D.变风量空调系统163.风机盘管系统的新风供应方式是〔〕。A.靠渗入室外空气补给新风B.墙洞引入新风直接进入机组C.由独立的新风系统供应室内新风D.A、B和C164.以下空调系统形式相比较,〔〕的一次投资最大。A.风机盘管系统B.分体空调系统C.全空气空调系统D.VRV系统165.以下〔〕不是VRV空调系统的优点。A.室内空气质量好B.节省建筑面积和空间C.设计布置灵巧方便D.运行费用低16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加热空气的热媒,宜采用热水B.加热空气的热媒,可采用蒸汽C.当某些房间的温湿度需要单独进行控制,应采用电加热器D.对于工艺性空气调节系统,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1.0℃时,送风末端精调加热器宜采用电加热器16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选择空气调节系统时,就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与参数要求、所在地区气象条件与能源状况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B.使用时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间宜分别或独立设置空气调节系统C.建筑物的南北向应分别或独立设置空气调节系统D.需分别进行供热和供冷的空气调节区,宜分别或独立设置空气调节系统16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空间较大、人员较多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B.级别较高的办公建筑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C.温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小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D.噪声或洁净度标准高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6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当各空气调节区热湿负荷变化情况相似,采用集中控制,各空气调节区温湿度波动不超过允许范围时,可集中设置共用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B.需分别控制各空气调节区室内参数时,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C.需分别控制各空气调节区室内参数时,宜采用风机盘管空气调节系统D.需分别控制各空气调节区室内参数时,宜采用末端再热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7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当空气调节区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应采用具有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B.当空气调节区允许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应采用具有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C.当多个空气调节区合用一个空气调节系统时,各空气调节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各空气调节区内温度,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D.当空气调节区温湿度波动允许范围小或噪声要求严格时,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7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空气调节区较多,各区要求单独调节,且建筑层高较低的建筑物,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B.全年运行的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热泵式机组C.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中小型空气调节系统可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D.当空气调节区空气质量和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时,应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17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当有低温冷媒可利用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B.当采用冰蓄冷空气调节冷源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C.需要较大送风量的空气调节区,不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D.要求保持较高空气湿度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173.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宜设回风机的情形有〔〕。A.系统较复杂时B.系统阻力较大时C.系统管道较长时D.不同季节的新风量变化较大,其他排风出路不能适应风量变化的要求时174.空调系统按空气处理设备的设置情况分类不正确的选项是〔〕。A.集中系统B.全空气系统C.半集中系统D.全分散系统175.根据集中式空调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空调系统分类不正确的选项是〔〕。A.混合式系统B.直流式系统C.封闭式系统D.空气-水系统176.空调系统所需要的冷量是〔〕之和。A.室内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B.室内冷负荷和再热冷负荷C.新风冷负荷和再热冷负荷D.室内冷负荷、新风冷负荷和再热冷负荷177.采用机器露点送风,那么不需要消耗〔〕。A.室内冷负荷B.新风冷负荷C.再热冷负荷D.空调冷负荷178.高大空间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空调宜采用〔〕的气流组织形式。A.下部送风B.上部送风C.分层式送风D.分层式送风或下部送风179.判别水平射流轴心弯曲性质的阿基米德数Ar,其物理意义是射流的〔〕。A.浮力与重力的比值B.重力与浮力的比值C.惯性力与重力的比值D.浮力与惯性力的比值180.沿着室内顶棚面流动的受限射流被称为〔〕。A.水平射流B.平行射流C.贴附射流D.扩散射流181.对气流组织效果起主导作用的是送风口而不是回风口,这是因为〔〕。A.送风温度比回风温度低B.送风口的个数比回风口多C.送风口的速度衰减比回风口的慢D.送风口的速度衰减比回风口的快。182.孔板送风方式中〔〕小于等于50%为局部孔板。A.板面积/孔口面积B.孔口面积/孔板面积C.孔板面积/顶棚面积D.顶棚面积/房间建筑面积183.以下〔〕不属于气流分布计算要考虑的修正系数。A.面积修正系数B.射流受限的修正系数C.射流重合的修正系数D.非等温影响的修正系数184.以下〔〕不是气流分布的评价值。A.能量利用系数B.不均匀系数C.紊流系数D.换气效率185.高大空间空调,喷口送风时的送风温差宜取〔〕。A.13~20℃B.8~12℃C.6~8℃D.3~6℃186.为防止产生结露,选择低温送风口时,应使送风口外表温度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A.4~5℃B.3~4℃C.1~2℃D.0~l℃187.送风高度大于5m的舒适性空调,送风温差Δt宜取〔〕。A.Δt0≤10℃B.Δt0≥10℃C.Δt0≥15℃D.Δt0≤15℃188.当送风量很大,无法安排过多的送风口,或需要直接向工作区送风时,宜采用〔〕送风。A.散流器B.孔板风口C.旋流风口D.百叶风口189.〔〕气流分布方式的能量利用系数大于1。A.上送下回B.上送上回C.中送下回D.下送上回190.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时,空调区宜采用双侧送风,当空调区跨度〔〕时,亦可采用单侧送风,且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A.小于15mB.小于18mC.小于20mD.小于25m19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为±0.5℃的工艺性空调,其送风温差宜取〔〕。A.0.5~1.0℃B.1~2℃C.2~3℃D.3~6℃192.设计孔板送风时,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于〔〕。A.0.2mB.0.3mC.0.4mD.0.5m193.气流组织设计在房间下部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设回风口时,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取〔〕。A.小于等于1.0m/sB.小于等于1.5m/sC.小于等于3.0m/sD.小于等于4.0m/s194.气流组织采用侧送风时,回风口宜〔〕。A.设在地板上B.设在顶棚上C.设在送风口同侧下方D.设在送风口对面侧上方195.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论,空气-水风机盘管空调系统房间新风的供应方式中〔〕最好。A.由门窗渗透供应B.由新风机组来的新风直接送入C.室内由新风竖井接管至风机盘管吸入端D.由新风机组来的新风接管至风机盘管吸入端196.在管径为D的空调风管上设测风量的测孔时,测量断面应选择在气流稳定的直管段上距前局部构件大于等于〔〕,距后局部构件大于等于〔〕处。A.〔4.0~5.0〕D,〔1.5~2.0〕DB.〔4.5~5.0〕D,〔2.5~3.0〕DC.〔3.0~4.0〕D,〔2.0~3.0〕DD.〔2.5~3.0〕D,〔4.0~5.0〕D197.空调系统应用基准风口法进行调整时,应选择各支干管上〔〕的风口作为基准风口。A.设计风量与实测风量比值最小B.设计风量与实测风量比值最大C.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比值最小D.实测风量与设计风量比值最大198.测量矩形风管内风量或风压时,要求将管断面划分为假设干个小块面积并在每个小块面积的中心点布置测点,一般要求划分的小块面积〔〕。A.不大于0.05m2B.不小于0.05m2C.不大于0.10m2D.不小于0.10m2199.室内空气温度为22±5℃,那么送风温差应为〔〕。A.2~3℃B.3~6℃C.6~10℃D.≤15℃200.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中,从保证室内空气品质方面考虑,以下新风送入方式〔〕较好。A.新风送入风机盘管回风箱中B.新风单独送入室内C.新风送入吊顶内D.新风送入走廊内201.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中,从节能角度考虑,以下新风送入方式〔〕是不可取的。A.新风单独送入室内B.新风送入风机盘管回风箱中C.新风送入吊顶内D.新风送入走廊内202.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成为世界的研究热点是因为〔〕。A.病态建筑综合症B.室内出现大量污染物C.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D.传统理论受到挑战203.ASHRAE62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主要含义是〔〕。A.反映人们满意程度B.污染物浓度不超标C.没有人对空气不满意D.可接受评价204.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为〔〕。A.气体污染物B.装修污染物C.人员污染D.室内长期低浓度污染205.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A.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B.污染物浓度不超标C.人们对空气满意D.遵循卫生标准206.民用建筑内将CO2作为最常用的污染物评价指标是因为它〔〕。A.是有害的污染物B.涉及到人的呼吸C.危害人的生命D.与人的生物散发物有关207.用空气龄描述室内空气的评价是因为〔〕。A.和排风量无关B.注重热舒适研究C.和送风量无关D.注重空气品质研究208.以下〔〕气流形式的换气效率最高。A.活塞流B.侧送风C.上送风D.置换通风209.以下〔〕气流形式的通风效率最高。A.上送风下排风B.侧送风上排风C.上送风上排风D.下送上排置换通风210.以下〔〕气流形式的能量利用系数最高。A.下送风上排风B.侧送风下排风C.上送风上排风D.上送风下排风211.民用建筑内污染物评价指标常涉及CO是因为〔〕。A.最有害的污染物B.与燃烧有关的评价指标C.危害人的生命D.涉及燃气渗漏212.ASHRAE62-89R中明确规定只要室内有〔〕空气品质就不能满足要求。A.氡B.军团菌C.VOCD.烟草烟雾213.机械通风系统,当进、排风口在同侧时,排风口宜高于进风口〔〕,进、排风口在同侧同一高度时,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A.8m,10mB.6m,8mC.6m,10mD.5m,8m214.确定送风口的出口风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B.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较高出口风速C.消声要求较高时,宜采用2~5m/sD.喷口送风可采用4~10m/s215.回风口的布置方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B.回风口应设在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C.采用侧送时,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D.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断面风速不宜过大216.房间上部回风口的最大吸风速度取〔〕。A.≤3.0m/sB.≤4.0m/sC.≤2.5m/sD.≤1.0m/s217.空气调节区的气流组织确实定,以下说法最适宜的为〔〕。A.应根据区内温湿度参数,通过计算确定B.应根据区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等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C.应根据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D.应根据区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空气质量、室内温度梯度及空气分布特性指标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218.空气调节房间送风口的选型,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形风口等侧送B.当有吊顶可利用时,应根据空气调节区高度及使用场所对气流的要求,分别采用圆形、方形、条缝形散流器或孔板送风C.当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工作活动区内要求风速较小或区域温差要求严格时,应采用孔板送风D.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0.5℃的高大厂房,宜采用喷口送风、旋流风口送风或地板式送风219.以下气流组织方式〔〕适宜。A.设置窗式空调器时,使气流直接吹向人体B.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人员活动区的风速有要求时,采用侧送C.工艺设备对侧送气流有一定的阻碍时,采用侧送D.电子计算机房,当其设备散热大且上部带有排热装置时,采用地板送风方式220.采用贴附侧送,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上倾斜l0°~20°的导流片B.送风口上缘离顶棚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处应设置向下倾斜10°~20°的导流片C.送风口内应设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导流片D.射流流程中不得有阻挡物221.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按计算确定,但净高不应小于0.2mB.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3~5m/sC.除送风射程较长的以外,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D.在送风口处,宜装设使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222.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人员活动区宜处于射流区B.人员活动区宜处于回流区C.喷口的安装高度,应根据空气调节区高度和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确定D.兼作热风采暖时,应考虑具有改变射流出口角度的可能性223.分层空气调节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双侧送风B.当空气调节区跨度小于18m时,亦可采用单侧送风,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异侧下方C.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采用双侧对送射流时,其射程可按相对喷口中点距离的90%计算D.宜减少非空气调节区向空气调节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气调节区设置送排风装置224.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送风温度,应根据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和气流射程长度以及是否贴附等因素确定。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在满足舒适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加大送风温差B.在满足舒适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送风温差C.舒适性空气调节,当送风口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大于10℃D.工艺性空气调节,按室温允许波动范围确定送风温差225.有条件利用地下水作冷却空气的冷源时,地下水使用过后的回水应〔〕。A.局部回灌B.全部回灌C.排入江河D.予以再利用226.采用江水、湖水、地下水等天然冷源时,其水应符合〔〕。A.卫生要求B.温度要求C.硬度要求D.卫生、温度、硬度要求227.制冷机组的综合平均性能系数IPLV是指〔〕。A.在额定工况下,制冷机的制冷量〔kW〕和输入电功率〔kW〕之比B.在额定工况下,制冷机的输入电功率〔kW〕和制冷量〔kW〕之比C.制冷机组全年运行输入电功率〔kW·h〕和全年运行制冷量〔kW·h〕之比D.制冷机组全年运行制冷量〔kW·h〕和全年运行输入电功率〔kW·h〕之比228.具有多种能源的城市,为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与热效率不宜采用〔〕作为空调的冷热源。A.电+燃气B.单一的电C.电+蒸汽D.电+油229.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和热泵中一般采用〔〕。A.高温制冷剂B.中温制冷剂C.低温制冷剂D.高温制冷剂和中温制冷剂均可230.冷负荷相同,空调精度越高,要求送风温差〔〕,送风量〔〕。A.越小,越大B.越大,越大C.越小,越小D.越大,越小231.空气冷却器中冷媒的流速宜采用〔〕m/s。A.0.2~1.0B.0.3~1.0C.0.6~1.5D.1.2~2.0232.常温空调系统采用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设计工况下蒸发温度不宜〔〕。A.低于0℃B.高于0℃C.高于3℃D.低于3℃233.空调冷水供水温度一般宜为〔〕。A.5℃B.6℃C.7℃D.8℃234.空调冷水供回水温差一般宜为〔〕。A.5℃B.6℃C.7℃D.8℃235.空调水系统采用开式系统时,应设置蓄水箱,蓄水箱的蓄水量宜按系统循环水量的〔〕确定。A.2%~3%B.3%~5%C.5%~8%D.5%~10%236.空调热水供水温度一般宜为60℃,热水供回水温差一般宜为〔〕。A.5℃B.10℃C.15℃D.20℃237.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时,应采用〔〕水系统。A.两管制B.三管制C.四管制D.辅助电加热238.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当其中一些区域需全年供冷而另一些区域需要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时,宜采用冷热源可同时使用的〔〕。A.三管制水系统B.四管制水系统C.分区两管制水系统D.分区三管制水系统239.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当〔〕可采用四管制水系统。A.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频繁或同时使用时B.供冷和供热工况需按季节转换时C.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使用时D.各空调区设计温度不同时240.一般空调系统中带有冷却塔的冷却水系统是〔〕。A.闭式系统B.开式系统C.介于闭式和开式之间D.既非开式也非闭式241.一般空调系统中的冷冻水系统是〔〕。A.开式系统B.闭式系统C.介于闭式和开式之间D.既非开式也非闭式242.一般闭式水系统中开式膨胀水箱应安装在〔〕。A.水泵的压出段B.水泵的吸入段C.系统的最高点D.水泵的吸入端并高出系统的最高点243.一般空调冷冻水系统最高压力是在〔〕。A.蒸发器的进水口处B.蒸发器的出水口处C.冷冻水泵的吸入端D.冷冻水泵的出水口处244.空调冷冻水系统正在运行时,水泵出口的压力等于〔〕。A.水泵静压B.系统的静水压力C.静水压力与水泵全压之和D.水泵出口处的静压与水泵静压之和245.平衡阀一般安装在水管路的〔〕。A.供水管上B.回水管上C.蒸发器出口D.水泵压出端246.设计风机盘管的水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错误的描述是〔〕。A.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楼层高度确定B.当供冷和供热工况交替频繁或同时使用时,可采用四管制闭式系统C.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时,应采用两管制闭式系统D.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设备、管道及附件的承压能力确定。楼层高度确定;两管制风机盘管水系统的管路宜按建筑物的朝向及内外区分区布置247.空气调节冷水参数宜采用〔〕数值。A.空气调节冷水供水温度:5~9℃,一般为7℃B.空气调节冷水供水温度:5~10℃,一般为5℃C.空气调节冷水供水温度:5~9℃,一般为9℃D.空气调节冷水供水温度:5~10℃,一般为10℃248.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今后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应增设〔〕装置。A.温度显示B.压力显示C.设备连锁D.能量计量249.按照新标准规定,与防排烟系统合用的空调系统应按消防设施的要求供电,并在火灾时〔〕。A.自动报警B.自动切断系统电压C.控制风机反向运转D.转入火灾控制状态250.空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其测量范围应为测点温度范围的〔〕。A.1.1~l.2倍B.1.2~1.3倍C.1.2~1.5倍D.1.5~2.0倍251.空调监测与控制系统设置的压力〔压差〕传感器,其工作压力〔压差〕应〔〕,量程应为该点压力〔压差〕正常变化范围的1.2~1.3倍。A.大于该点正常工作压力〔压差〕的1.2倍B.等于该点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压差〕的1.2倍C.大于该点可能出现的最大工作压力〔压差〕的1.5倍D.等于该点平均工作压力〔压差〕的1.5倍252.空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流量传感器,应选用具有瞬态值输出的流量传感器,其量程应为系统〔〕。A.最大工作流量的1.2~1.3倍B.最大工作流量的1.3~1.5倍C.平均工作流量的1.2~1.5倍D.平均工作流量的1.3~1.5倍253.空调系统在同一建筑层的同气水系统上安装的压力〔压差〕传感器应〔〕。A.同型号B.同量程C.处于同一标高D.处于同一管径位置254.在可燃环境中,空调系统的执行器应采用〔〕与调节阀/风阀配套使用。A.手动执行器B.电动执行器C.气动执行器D.自动执行器255.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连锁,并应设〔〕。A.无风断电保护装置B.超温断电保护装置C.无风断电、连锁控制保护装置D.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256.在自动控制调节中,要设置温度设定值的自动再调控制是因为〔〕。A.湿负荷发生变化B.新风量发生变化C.空调冷负荷发生变化D.空调房间不要保持全年不变的温度值257.比较选择控制是〔〕。A.用于对三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信号或最小的信号作为其输出的有效信号B.用于对四个输入信号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信号或最小信号,作为其输出的有效控制信号C.用于对三个输入信号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信号或最小的信号作为其输出的有效控制信号D.用于对两个输入信号进行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信号或最小的信号作为其输出的有效控制信号258.〔〕作为露点温度控制中的传感器用最好。A.普通干球温度计B.露点温度计C.湿球温度计D.毛发湿度计259.分程控制是〔〕。A.利用单一控制器实现对多个执行机构的程序控制B.利用两个控制器实现对多个执行机构的程序控制C.利用多个控制器实现对一个执行机构的程序控制D.利用多个控制器实现对多个执行机构的程序控制260.某空调系统用的风机,其噪声为80dB,该值是指风机噪声的〔〕。A.声压级B.声强级C.声功率级D.噪声评价曲线N-80261.空调系统风机的风量、风压、空气参数变化时,〔〕对风机的噪声影响最大。A.风压变化B.风量变化C.空气的温度变化D.空气的湿度变化262.噪声评价曲线号数N与声级计A挡读数LA之间的关系为〔〕。A.N=LAB.N=LA-5C.N=LA+5D.N=LA+10263.空调房间的允许噪声值,是指〔〕。A.房间人耳处的声压级B.房间人耳处的声强级C.房间人停留区的声强级D.房间人耳处的声功率级264.空调噪声控制的设计与现场测试中,实际应用到8个倍频程,这8个倍频程的中心频率范围是〔〕。A.250~4000HzB.63~8000HzC.125~16000HzD.31.5~16000Hz265.对高频噪声消声效果好的是〔〕。A.膨胀型消声器B.共振型消声器C.阻性型消声器D.复合型消声器266.假设要求对低频、高频噪声都有好的消声效果时,消声设计应选用〔〕。A.膨胀型消声器B.复合型消声器C.共振型消声器D.阻性型消声器267.对有消声要求的空调系统,当室内允许噪声级为35~50dB〔A〕时,其主管风速宜按〔〕选用。A.3~4m/sB.4~7m/sC.7~9m/sD.9~12m/s268.对有消声要求的空调系统,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风速可采用〔〕。A.3~4m/sB.5~7m/sC.8~10m/sD.11~15m/s269.在消声设计计算中,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于〔〕时,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风速大于〔〕时,可不计算噪声自然衰减量。A.4m/s,5m/sB.5m/s,6m/sC.5m/s,8m/sD.8m/s,10m/s270.不带隔振装置的转动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于〔〕时,宜选用弹簧隔振器。A.1000r/minB.1500r/minC.2000r/minD.2500r/min271.选用橡胶隔振器时,设备的转动频率与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2.5,〔〕4~5。A.大于或等于,宜为B.大于,但不应超过C.大于或等于,小于D.大于,最大可取272.为了隔振,空调系统转动设备的进、出口管道,〔〕。A.应采用法兰连接B.应采用软管连接C.宜采用法兰连接D.宜采用软管连接273.根据隔振要求,水泵出口设止回阀时,宜选用〔〕止回阀。A.消锤式B.法兰升降式C.法兰旋启式D.内螺纹升降式274.人耳可闻的声音频率范围为〔〕HZ〔赫〕。A.20~20000B.30~20000C.20~30000D.20~40000275.倍频程是两个相邻中心频率之比为〔〕。A.2∶1B.3∶1C.4∶1D.5∶1276.目前通用的倍频程中心频率为〔〕。A.31.5、63、125…8000、16000HzB.31.5、63、125…500HzC.31.5、63、125…16000、32000HzD.30、60、120…560、1120Hz277.如某噪声听起来与声压级85dB、频率1000Hz的基准声音同样响,那么该噪声的响级就是〔〕。A.1000phonB.85phonC.1085phonD.500phon278.管式消声器在管壁内周贴上一层吸声材料,一般用于直径为〔〕的风管最好。A.≤400mmB.≥500mmC.≥600mmD.≥800mm279.片式消声器对〔〕频吸声性能较好,阻力也不大。A.低B.中C.高D.中、高280.有三个声压级均是30dB的声源,那么叠加后的声压级为〔〕。A.34.8dBB.60dBC.90dBD.30dB281.f代表振源〔机组〕的振动频率Hz;f0代表减振支座的固有频率〔自然频率〕Hz;那么振动传递率的数学表达式为〔〕。282.冷、热源机房设于地下室时,机房内人员操作区8h等效连续声级不宜超过〔〕dB;最大不允许超过90dB。A.70B.75C.80D.85283.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B.弹簧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C.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小于2D.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284.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以下要求。其中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应考虑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B.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C.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小于2D.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采用28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当隔振要求严格时,宜提高隔振台座质量、减小隔振台座尺寸B.通风机和水泵的进出口,宜采用软管同管道连接C.当消声和隔振要求较高时,管道与支吊架间应设有弹性材料垫层D.管道穿过围护结构处,其周围的缝隙,应用弹性材料填充28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选择消声器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用阻性、抗性和阻抗复合消声器B.通过室式消声器的风速,不宜大于5m/sC.通过消声弯头的风速,不宜大于6m/sD.通过其他类型消声器的风速,不应大于10m/s287.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A.越大越好B.越小越好C.需要恒定D.无要求288.从空调节能考虑,以下〔〕空调系统最需要设置热回收设备。A.有再热的一次回风式B.直流式C.双风道式D.VRV式289.空调系统以下调节风机风量的方法中,〔〕节能效果最好。A.改变风机转速B.调节风机旁通风量C.调节风机出口阀门开度D.改变风机入口导叶角度290.按设计标准,以下〔〕不属于空调系统监测的参数。A.空调室内温度B.风机的启停状态C.空气冷却器的迎面风速D.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超限报警291.辐射供冷用冷却顶板时,其供、回水温差一般为〔〕。A.2℃B.3℃C.4℃D.5℃292.辐射供冷的冷却顶板,在实际设计中其供水温度多采用〔〕。A.7℃B.12℃C.16℃D.20℃293.一次回风〔喷水室处理空气,有二次加热,定露点调节〕工艺性空调系统,空调房间温度靠〔〕来控制。A.调节喷水温度B.调节新回风混合比C.调节一次加热器的加热量D.调节二次加热器的加热量294.在一次回风空调系统中,改变机器露点的调节方法有〔〕。A.2种B.3种C.4种D.5种295.当室内冷负荷变化时,最简单又易到达效果的方法是〔〕。A.调节再热量B.调节新风量C.调节露点温度D.调节送风量和新风量296.以下〔〕不能防止为调节室内温湿度而出现冷热抵消的现象。A.用绝热加湿法B.空调箱旁通风调节法C.充分利用二次回风的调节法D.用无露点控制代替露点控制的调节法297.以下〔〕不是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运行调节中改变机器露点的方法。A.调节一次加热的加热量B.调整室内相对湿度值C.调节新、回风混合比D.调节喷水温度或表冷器进水温度298.过渡季使用大量新风的空调系统应采取〔〕措施。A.满足新风量变化的排风B.独立的新风系统C.双风机系统D.VAV系统299.当室外空气状态参数发生变化时,一次回风空调系统在冬夏季室内状态点不一样时,可以分〔〕区来调节。A.2个B.3个C.4个D.5个300.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一次回风空调系统中的分区调节,是以〔〕线分区的。A.等温B.等焓C.等露点D.等相对湿度301.在精度要求很高的恒温恒湿空调房间,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空调房间内温湿度在规定范围内的变化,一般应〔〕。A.在空调风管的支管上加可调的电加热器B.在空调箱加设可调的电加热器C.在总风管上加加湿器D.在空调箱内加设蒸汽加湿器302.为了空调系统节能,应对空调房间内〔〕等空气参数进行合理选定。A.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B.新风量和对室内温度设定值的自动再调C.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和空气流速D.A和B303.在不影响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并在空调系统供冷情况下,室内温度设定值每升高1℃,节能约为〔〕。A.5%B.10%~20%C.25%D.35%304.在不影响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并在空调系统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设定值每降低1℃,节能约为〔〕。A.3%B.5%~10%C.15%D.20%305.目前我国建筑空调节能设计标准有〔〕个。A.2B.4C.6D.8306.空调耗能系数CEC用于〔〕。A.对整个空调系统效率的考核B.对空气输送系统进行能耗考核C.对水输送系统进行能耗考核D.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特性的考核307.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只有当空调耗能系数CEC小于〔〕时才算节能的建筑空调系统。A.1.6B.2.4C.3.6D.4.6308.根据ASHRAE90-75R节能标准规定,一个空调系统,其空气输送系数ATF大于等于〔〕。A.1B.4C.8D.11309.对于一个开式系统,根据日本?建筑与设备节能技术指南?,一个节能的空调的闭式水系统,水输送系数WTF应大于〔〕。A.20B.40C.60D.80310.根据日本?建筑与设备节能技术指南?,对于节能的空调的闭式水系统,水输送系数WTF应大于〔〕。A.35B.45C.55D.65311.为了节能,空调系统的合理分区有〔〕种形式。A.10B.8C.4D.2312.利用室外空气进行降温的经济节能运行有〔〕种方式。A.2B.6C.7D.8313.〔〕,要开展蓄冷和蓄热空调技术。A.为了节约电能B.减少环境污染C.为了减少投资费用D.为了平衡电网的用电负荷,并减少环境污染314.在自然分层水蓄冷系统中,为了提高蓄冷能力,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A.减少蓄水槽内保温层厚度B.减少蓄水槽向外界的传热量C.增加蓄水槽的高度D.减少水泵的消耗功率315.冰的溶解热为〔〕。A.335kJ/kg,在常压下,0℃B.335kJ/kg,在常压下,20℃C.335kJ/kg,101.325kPa,20℃D.335kJ/kg,101.325kPa,0℃316.冰蓄冷空调系统中的蓄冰率是指〔〕。A.蓄冰槽中冰的重量与水的重量之比的百分数B.蓄冰槽中水的重量与冰的重量之比的百分数C.蓄冰槽中冰占用的容积和蓄冰槽的有效容积之比的百分数D.蓄冰槽中蓄冰槽的有效容积和冰占用的容积之比的百分数317.蓄冰槽中水的过冷度为〔〕。A.5℃B.6℃C.9℃D.10℃318.目前国内外大面积用于工程的冰蓄冷空调系统中的蓄冰装置主要是〔〕两种形式。A.制冰滑落式和优太盐B.优太盐和冰泥C.冰球和盘管D.冰晶和盘管319.冰蓄冷空调系统中,总蓄冷量应考虑〔〕。A.移顶峰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和局部顶峰段的冷负荷B.移顶峰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C.移局部顶峰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和平段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D.移平段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320.冰蓄冷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增加〔〕。A.乙二醇循环B.乙二醇水溶液循环C.25%乙二醇水溶液循环和板式换热器D.二次冷冻水循环321.蓄热电锅炉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发热元件目前常用的是〔〕。A.电极式B.电磁感应式C.电阻式D.电阻式、电极式和电磁感应式322.冰蓄冷空调系统中,低温送风的末端装置主要应解决〔〕。A.结露问题B.节能问题C.气流组织问题D.噪声问题323.利用冰作为蓄冷介质,为潜热式蓄冷,单位蓄冷能力约为〔〕kW·h/m3,蓄冷体积小。A.0~20B.20~30C.30~40D.40~50324.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的规定,〔〕最迟在2010年要被禁止。A.HCB.CO2C.HFCD.CFC325.建筑物外部窗户当采用单层窗时,窗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