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专家讲座_第1页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专家讲座_第2页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专家讲座_第3页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专家讲座_第4页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页第一节概述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过程,称为消化。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过程。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页一、消化方式1.机械性消化经过消化道平滑肌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停将食物向消化道下方推送。2.化学性消化经过消化腺分泌各种消化酶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

3.生物学性消化(细菌作用)

指草食性动物消化道内微生物体内各种酶系分解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等物质过程。细菌还利用肠内简单物质合成VB复合物和VK。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页二、消化管平滑肌生理特征(一)普通特征1.自动节律性肌源性,节律较慢,无固定节律点。2.兴奋性低ATP酶活性低、钙泵少。3.伸展性大能容纳性舒张,而不发生显著压力改变和运动障碍。4.担心性经常保持微弱连续收缩状态,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5.对刺激特异敏感性

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物理较敏感。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页(二)电生理特征1.静息电位

RP较小(-50~-60mV),K+外流形成;与钠泵生电作用相关。2.慢波电位

平滑肌能够在RP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迟缓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页基本电节律(BER,慢波)

1)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节律性自动去极化2)产生机制:肌源性活动3)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频率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页3.动作电位在BER基础上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产生AP,引发平滑肌收缩。每个BER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张力越大。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关系

平滑肌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而动作电位是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慢波是平滑肌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方向、节律和速度。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页三、消化道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粘膜下N丛调整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支配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肌间N丛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8页(二)外来神经

1.躯体N支配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2.自主N

双重N支配副交感N: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神经节+--两端:副交感N中间:交感N副交感N:兴奋为主交感N:抑制为主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9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0页四、消化道内分泌功效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特点

1.分布分散2.数量巨大3.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4.有摄取胺前体、脱羧产生肽类或活性胺能力。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1页(二)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G细胞胃泌素胃窦十二指肠I细胞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K细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N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S细胞胰泌素小肠上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2页胃肠激素细胞名称分布部位主要功效胰高血糖素A细胞胰岛(见内分泌)胰岛素B细胞胰岛(见内分泌)生长抑素(SS)D细胞胰岛、胃、小肠、结肠神经系统抑制胃和胆囊运动;抑制唾液淀粉酶、胃和胰蛋白酶、胃酸和胰HCO3-分泌;抑制GH、ACYH、TSH、PLH及一些胃肠激素分泌;抑制小肠营养物质吸收。胃泌素(gastrin)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促进胃窦运动;对胃肠粘膜有营养作用;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元、胰酶分泌;调整由葡萄糖引发胰岛素分泌。胆囊收缩素(.CCK)I细胞小肠上部刺激胆囊收缩和排空,降低胃排空率,促进肠运动;促进胰酶合成和分泌;促进肠肽酶释放,胃酸中等程度分泌;促进胰岛素、胰生长抑素、胰多肽和抑胃肽分泌。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3页胃肠激素细胞名称分布部位主要功效抑胃肽(GIP)K细胞小肠上部抑制胃运动;抑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岛素释放;促进小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分泌。胃动素(motilin)Mo细胞小肠加强胃收缩神经降压素(NT)N细胞回肠抑制小肠蠕动;间接促进胰HCO3-分泌;抑制胰岛素和垂体肽类激素分泌,血糖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胰多肽(PP)PP细胞胰岛、胰腺外分泌部、胃、小肠、大肠小剂量抑胃肠运动,大剂量反之;刺激胃酸分泌;抑制胰液分泌。胰泌素(secretin)S细胞小肠上部抑制胃肠运动;刺激胰腺分泌大量H2O和HCO3-和胆汁分泌;抑制胃酸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IP)D1

消化道、下丘脑、大脑促进平滑肌舒张;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液、胰液分泌;促进胰岛、下丘脑释放激素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4页(三)胃肠激素作用路径1.远距分泌激素主要经过血液循环抵达靶细胞发挥作用。2.旁分泌激素经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3.神经分泌VIP、P物质等是神经分泌激素。(四)脑肠肽近年来研究证实,一些产生于胃肠道肽,不但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觉。这种双重分布肽,统称为脑-肠肽。如,CCK、SP、SS等20余种。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5页一、采食和饮水二、咀嚼食物进入口腔后,除进行化学加工外,还有机械加工过程。咀嚼运动靠咀嚼肌等相关肌肉带动下颌,牙齿粉碎食物,能够随意控制,但也是一个反射活动。食物被咀嚼到一定程度,被吞咽下去。吞咽也是一个反射活动。第二节口腔内消化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6页咀嚼作用(1)将饲料磨碎,增加与消化液接触面积。(2)使粉碎后饲料与唾液充分混合,湿润和润滑食物,利于吞咽。(3)咀嚼动作能够刺激口腔内各种感受器,反射性引发消化腺分泌、胃肠运动,为以后消化过程创造有利条件。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7页三、唾液㈠唾液性质和成份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性质:pH6.6-7.1,含水、有机物、无机物低渗液体,水占99%㈡唾液作用(1)湿润口腔和饲料。(2)溶解可溶性物质。(3)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4)粘蛋白有润滑作用,利于吞咽。(5)反刍动物唾液中高浓度碳酸氢盐含有缓冲能力。(6)洁净口腔;肉食动物唾液中溶菌酶有杀菌作用。(7)保持口腔碱性环境。(8)一些动物(如狗)汗腺不发达,有利于散热。(9)反刍动物可随唾液分泌大量尿素进入瘤胃,参加机体尿素再循环,降低氮损失。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8页㈢唾液分泌调整:(完全属神经反射性调整)非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食物→刺激口腔、舌感受器→经Ⅴ、Ⅶ、Ⅸ、Ⅹ脑N→流延中枢→经Ⅶ、Ⅸ传出→唾液分泌↑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食物形状、颜色、气味、进食环境→经Ⅰ、Ⅱ、Ⅷ对脑N→引发唾液分泌。如“望梅止渴”。㈣非反刍(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唾液分泌特点

非反刍(草食)动物:进食刺激其分泌。反刍动物:连续性分泌,进食时增加,为碱性液体,可中和部分胃酸。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19页第三节胃内消化一、单胃内消化(一)胃液分泌胃粘膜是一个复杂分泌器官胃外分泌腺:①贲门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②泌酸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③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腺体内分泌细胞: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肥大细胞分泌组胺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0页1.胃液性质、成份和作用胃液: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主要成份:

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1)盐酸(胃酸):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1页胃酸作用:

①杀菌、抑菌作用。②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为其作用提供必要酸性环境。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④促进小肠对铁和钙吸收。⑤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被胃蛋白酶水解。

胃酸产生机制①H+来自壁细胞代谢H2O解离。②Cl-来自血液中盐,其过程类似CO2碳酸氢盐形成和氯转移过程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2页(2)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多肽胨/示,最适pH为2。凝乳作用。(3)粘液和碳酸氢盐:主要成份为糖蛋白,粘滞性高,在胃粘膜表面易形成凝胶层,含有润滑、保护胃粘膜作用,其HCO3-盐可中和部分胃酸,含有胃粘液屏障作用。(4)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小分子糖蛋白,可促进小肠对B12吸收。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3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4页2.胃液分泌调整进食是胃液分泌自然刺激物,并经过神经和体液原因调整胃液分泌。(1)刺激胃酸分泌内源性物质①乙酰胆碱:由迷走神经末梢释放Ach,直接作用于壁细胞膜胆碱能受体→盐酸分泌↑。

②胃泌素:由胃窦粘膜G细胞分泌。可经过血液循环→壁细胞→分泌盐酸。③组胺:由胃泌酸腺区肥大细胞恒定少许释放组胺。经局部弥散→壁细胞→分泌盐酸。以上三种内源性促分泌物可相互加强作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5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6页(2)消化期胃液分泌按食物刺激部位先后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

①头期胃液分泌:

由进食动作引发,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如视,嗅,听,口,咽,食管等)。分泌机制用“假饲”试验来分析: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7页头期胃液分泌是神经-体液性调整。头期胃液分泌特点:1.潜伏期短,分泌时间长,假饲5-10分钟,胃液可分泌2-4小时;2.胃液分泌量和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含量更高。3.分泌量大小与食欲相关.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8页头期胃液分泌量大小与食欲相关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29页②胃液分泌胃期特点:⑴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感受器,经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短反射,引发胃液分泌。⑵扩张刺激胃幽门部,经过壁内神经丛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G细胞,引发胃泌素释放。⑶食物化学成份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发胃泌素释放。另外,进食后食物缓冲作用提升了胃内pH值(4.5左右),解除了酸对G细胞分泌抑制作用,刺激胃泌素释放。胃期胃液分泌特点是:酸度较高,但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消化力较弱。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0页③肠期胃液分泌:

主要经过体液调整机制。

酸性食糜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血液循环→胃壁细胞→胃酸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特点:胃液分泌量小,酶含量和酸度低于头期和胃期,占胃液分泌总量1/10。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1页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胃液胃泌素小肠I细胞头期胃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N丛壁内N丛幽门部G细胞12指肠G细胞Ⅴ、Ⅻ、Ⅸ、ⅩⅠ、Ⅱ、Ⅷ缩胆囊素ⅩⅩ消化期胃液分泌调整食物引发胃液分泌机制(小结)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2页(3)胃液分泌抑制性调整盐酸:胃窦部pH降至0.2-1.5,十二指肠pH降至2.5时对胃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机制:

①盐酸→直接抑制胃窦G细胞→胃泌素↓。②盐酸→直接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胃泌素↓③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促胰液素释放→胃泌素↓。

脂肪:刺激小肠分泌肠抑胃素(包含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抑制胃液分泌及运动

高张溶液:①兴奋小肠渗透压感受器,引发肠胃反射;②刺激小肠分泌抑止胃液分泌激素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3页(二)胃运动主要机能:磨碎食物并与胃液充分混和形成食糜,将食糜排至十二指肠。1.胃运动形式⑴容受性舒张:指咀嚼和吞咽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经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反射性地引发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⑵担心性收缩:为一个连续微弱收缩状态。⑶蠕动:从胃中部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4页2.胃运动调整(1)神经调整:①迷走神经兴奋性纤维末梢释放Ach→基本电节律频率↑、传输速度↑→胃蠕动加紧、加强。②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末梢释放血管活性肠肽→引发胃容受性舒张。③交感神经影响小,且作用则相反。④食物刺激→胃壁内神经丛→蠕动↑。(2)体液调整胃泌素:使胃基本电节律频率及动作电位频率增加,胃运动加强。促胰液素、抑胃肽:使胃运动减弱。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5页3.胃排空及其控制

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过程称为胃排空。

不一样食物排空速度不一样,与食物理化特征相关:糖类>蛋白质>脂肪排空最慢。对于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促进胃排空动力:胃运动产生胃内压当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糜排入十二指肠。胃运动加强,促进排空;反之则抑制排空。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6页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担心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G.C胃泌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担心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担心性↑

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原因解除影响胃排空原因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7页(三)单胃草食动物消化特点单胃草食动物含有对纤维素食物消化能力。经过胃共生微生物发酵作用分解纤维素。啮齿类动物和兔食粪行为。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8页二、复胃内消化

反刍动物含有庞大多腔室胃:

前胃:瘤胃占80%网胃占5%瓣胃占7%

皱胃(腺胃)占8%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39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0页(一)瘤胃和网胃内消化饲料中70-85%可消化干物质(50%为粗纤维)在瘤胃经微生物消化→产生FVA、CO2、NH3、VB、菌体Pr.1.瘤胃内微生物及其生存条件瘤胃内微生物群:有100-500亿个微生物/1g瘤胃内容物。主要是厌氧性纤毛虫:10-100万/ml细菌:100亿/ml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1页瘤胃内环境:

瘤胃是一供嫌气性微生物繁殖高效、连续接种活体大发酵罐。含有以下特点:①瘤胃内食物和水分为微生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②瘤胃内渗透压恒定,靠近血浆渗透压;③瘤胃内温度恒定可达39-41℃(微生物发酵产热);④pH维持恒定,pH6-7(HCO3-中和瘤胃内酸);⑤瘤胃内容物高度乏氧。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2页2.瘤胃内微生物作用(1)纤毛虫作用(嫌氧性纤毛虫):

分解糖类、脂类、蛋白质→转化为多糖和虫体蛋白;吞噬大量细菌。纤毛虫含有分解蛋白质酶(蛋白酶、脱氨基酶等)糖类酶(α淀粉酶、蔗糖酶、呋喃果聚糖酶等)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纤毛虫能合成虫体蛋白,其营养价值高于菌体蛋白。幼畜经过母畜直接接触可取得天然接种起源。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3页(2)细菌作用数量大、种类多。

细菌经过对应酶系→分解糖、蛋白质、脂类、纤维素,合成菌体蛋白。纤维素分解→乙酸、丙酸、丁酸、甲烷和CO2。另外,细菌能利用非蛋白含氮物酰胺、铵盐转化为本身蛋白。在反刍动物饲料中适当添加少许尿素、铵盐等,可增加菌体蛋白合成。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4页3.瘤胃内微生物消化过程①纤维素分解利用(纤维素分解酶):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VFA(占能量60-70%)→CH4+CO2

VFA:乙酸、丙酸、丁酸和脂肪酸,是反刍动物泌乳期生成乳脂主要原料。发酵速度:

可溶性糖类>淀粉>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最慢终产物:VFA(乙、丙、丁酸)、CO2、CH4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5页②蛋白质分解合成:饲料蛋白→氨基酸→脱氨基生成NH3(氨)+CO2+有机酸。NH3:a.合成菌体蛋白b.在瘤胃吸收→经肝脏鸟氨酸循环形成尿素→经血循由唾液分泌至瘤胃→再利用。瘤胃中70%微生物被反刍动物消化,并提供蛋白质大约100g/d。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6页③维生素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④脂肪代谢微生物可水解饲料中脂肪→生成甘油、饱和FA(←VFA)所以,反刍动物体脂中饱和FA高于单胃动物⑤气体产生

微生物发酵可产生大量气体(600-1300ml/24h)。主要是CO2(50-70%)、CH4(30-45%)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7页(二)前胃运动1.首先网胃呈双相收缩(30-60s/次):

第一相收缩二分之一即舒张:将粗饲料压入瘤胃前庭;第二相完全收缩:强而有力,将部分食物排入瓣胃;当反刍时,在双相收缩前有一次额外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至口腔。网胃收缩作用(1)驱使一部分液体食糜流进瘤胃前庭。(2)驱使比重轻食糜流进瘤胃背囊。(3)控制部分液状食糜从网瓣口进入瓣胃。(4)促使前庭内液状食糜逆流而发生逆呕。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8页2.瘤胃收缩:

网胃收缩后,从瘤胃前庭开始→背囊→腹囊。这种起源于网胃两相收缩收缩运动,称为瘤胃原发性收缩,这时所描记收缩波形称为A波。使食物在瘤胃内延一定方向顺次移动混合。在A波收缩之后,有时瘤胃还可发生一次独立收缩,这种与网胃两相收缩无关独立收缩,称为瘤胃继发性收缩(或称B波收缩)。B波是由瘤胃本身产生,收缩波通常开始于腹盲囊或同时开始于腹盲囊和背盲囊,行进到后背囊和前囊,最终抵达主腹囊。在瘤胃出现继发性收缩时,动物往往发生嗳气。“B”波频率在采食时为“A”波2/3,而在静息时大约为“A”波1/2。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49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0页3.瓣胃运动

网胃第二相收缩开始时,瓣胃口开放,瓣胃呈迟缓有力收缩,将部分食糜经网胃瓣口压入瓣胃。网胃内容物为液体时,可直接经瓣胃沟进入皱胃;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1页(三)反刍与嗳气反刍:

将未经消化纤维素食物逆呕到口中再次咀嚼吞咽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逆呕→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通常进食后经过0.5-1h出现反刍,每次连续40-50min,6-8次/24h。意义:

确保动物在进食期间尽快地取食储存于瘤胃;防止在进食期间受到各种肉食动物侵袭。嗳气:

指瘤胃内微生物强烈发酵,不停产生大量CO2、CH4等气体,并经过食管向外排出过程。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2页(四)食管沟作用起自贲门→止于网胃瓣胃孔(网瓣口)。幼畜在吸吮乳汁/饮水时,反射地引发食管沟闭合成管状。因而液体食物不在前胃停留,直接进入皱胃。

影响食管沟反射原因(1)动物摄乳方式。如当犊牛用桶饮乳时,食管沟闭合不完全,乳汁轻易进入网胃和瘤胃。因为网瘤胃发育不完善,漏入乳汁不能顺利排出,时间长后易发生酸败而引发腹泻。当用人工哺乳器慢慢吸吮时,食管沟闭合完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3页(五)皱胃内消化

皱胃结构和功效与非反刍动物单胃类似。但胃酸较低,凝乳酸较多,在幼畜凝乳酶更多。(2)一些无机盐类有刺激食管沟使其闭合作用。Cu2+和Na+对羊作用显著,如CuSO4、NaHCO3等;对牛来说,Na+比Cu2+更为有效,如NaCl、NaHCO3等。在兽医实践中,往往借助上述溶液对食管沟反射刺激作用,先给予上述溶液,再投药能使药品直接经食管沟进入皱胃发挥作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4页一、胰液分泌(一)胰液成份和作用胰液为无色碱性液体,pH8.0,渗透压≈血浆。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L/每日。胰液是消化液中最主要一个消化液。1.水和碳酸氢盐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侵蚀;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第四节小肠内消化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5页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酶原。

3.脂类水解酶

胰脂肪酶:消化脂肪主要消化酶肠致活酶、胃酸、组织液、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6页

5.其它酶类

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水解多肽为氨基酸,核糖核酸酶水解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酶水解脱氧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

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正常时胰液中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因为:(1)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活性。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7页(二)胰液分泌调整1.神经调整●调整机制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①纯神经机制;②迷走-胃泌素机制)→胰腺→胰液分泌。●调整特点①迷走N对胰液分泌影响是酶多水盐少。②交感N对胰液分泌影响不显著。2.体液调整●调整原因①胰泌素;②CCK;③胃泌素;④CCK-释放肽。●调整特点①胰泌素对胰液分泌影响是酶少水盐多,CCK和胃泌素则是酶多水盐少。②有协同作用:胰泌素与Ach、CCK与胰泌素间。③CCK-释放肽与胰酶间存在反馈性调整。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8页CCK-释放肽与胰酶间反馈性调整蛋白水解产物小肠I细胞CCK-释放肽胰蛋白酶CCK-释放胰腺失活反馈性调整意义:预防胰酶过分分泌。在慢性胰腺炎患者→胰酶分泌↓→反馈性抑制作用↓→CCK释放↑→刺激胰腺分泌,并产生连续性疼痛。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59页二、胆汁分泌(一)胆汁性质和成份

为苦味有色液体,草食动物胆汁呈暗绿色肉食动物胆汁呈赤褐色杂食动物胆汁呈橙黄色成份:水分、无机成份有机成份: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但胆汁中无消化酶。胆盐:为胆汁酸+甘氨酸/牛磺酸→钠盐/钾盐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0页(二)胆汁(胆盐)作用1.乳化脂肪→降低脂肪表面张力→增加胰脂肪酶作用面积。2.与脂肪酸、甘油一脂形成水溶性微胶滴→促进其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4.促进胆汁分泌;5.促进小肠运动;6.中和进入小肠胃酸。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1页(三)胆汁分泌调整1.神经调整2.体液调整

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纯神经机制和迷走-胃泌素机制)→肝胆→胆汁分泌和排放。(1)胃泌素(2)胰泌素(3)CCK(4)胆盐3.调整特点(1)胃泌素作用最强(2)胰泌素促胆汁水、HCO3-分泌↑而胆盐不↑。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2页

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经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肠肝循环。返回肝脏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作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3页三、小肠液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又称为勃氏腺(Brunner,sgland),分布在十二指肠粘膜下层中,分泌碱性液体,内含粘蛋白,因而粘稠度很高。其主要机能为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上皮不受胃酸侵蚀。肠腺又称为李氏腺(Lieberkühncrypt),分布于全部小肠粘膜层内,其分泌液组成小肠液主要成份。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4页主要成份及分泌特点:

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水、无机离子、粘蛋白、各种酶(如肠致活酶等)及IgA。分泌特点分泌量大(1~3L/日)、酶种类多、连续分泌主要作用:1.中和胃酸,粘液可润滑、保护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稀释肠腔内容物至等渗,利于吸收。3.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胰蛋白酶。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各种消化酶深入消化水解食糜。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5页四、小肠运动(一)小肠运动形式1.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以小肠环行肌为主舒缩活动。小肠特有运动形式

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6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7页2.蠕动自上而下次序收缩和舒张运动。特点小肠近端蠕动速度>远端。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食糜向前推进。

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输距离远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段有时还会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蠕动,叫做逆蠕动(antiperistalsis)。食糜能够在两段肠管内往返移动,有利于食糜充分消化和吸收。3.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是发生在消化间期一个强有力蠕动性收缩,传输很远,有时能传输至整个小肠。MMC生理意义可能在推送小肠内未消化食物残渣离开小肠和控制前段肠管内细菌数量方面起主要作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8页(三)小肠运动调整1.壁内N丛作用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经过局部反射引发平滑肌蠕动。2.外来N作用副交感N兴奋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抑制肠运动。3.体液原因作用

促进小肠运动体液原因: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脑啡肽等。

抑制小肠运动体液原因: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69页(三)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机能1.预防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盲肠。2.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确保小肠内容物能更充分地消化和吸收。3.能有效地阻止大肠内有细菌内容物向回肠倒流而污染小肠。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0页复习思索题1.胰液、胆汁成份和作用各是什么?2.试比较胃液、胰液、胆汁分泌调整有哪些异同点?3.试比较小肠分节运动与蠕动有哪些不一样?4.胃液或胰液分泌过多或过少时,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5.在进食全过程中,消化系统运动和分泌发生了哪些改变?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1页第五节大肠内消化一、大肠生理功效1、吸收水与电解质2、吸收结肠微生物合成VitB、VitK3、对食物残渣加工,暂时贮存粪便二、大肠液分泌及肠内细菌作用

大肠液主要成份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

大肠液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

大肠内细菌各种(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相互制约繁殖生存。若滥用抗菌素可造成菌群失调而致病。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2页三、大肠运动和排便(一)大肠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3页大脑皮层产生便意躯体运动神经↓膈肌、腹肌收缩

粪便刺激感受器↓盆神经和腹下神经↓脊髓腰骶部(初级排便中枢)↓盆神经和阴部神经↓降、乙、直肠平滑肌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排便2.排便反射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4页大肠内细菌活动:蛋白质腐败合成维生素B和K食物纤维:限制水吸收增加粪便体积减慢含能物质摄取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5页四、单胃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大肠内微生物发酵纤维素是单胃草食动物消化一个主要方面。消化纤维素有效率为反刍动物60%~70%。(1)糖类发酵:可溶性糖(淀粉、双糖等)和不溶性糖类(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经微生物发酵作用→转化为VFA(2)微生物对含氮物作用:微生物利用蛋白质降解、尿素水解产生氨合成菌体蛋白。(3)微生物合成VB族、VK。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6页五、杂食动物大肠内消化

(1)发酵作用:糖类经发酵菌作用产生有机酸(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和气体(CH4、CO2、N和少许H等)。(2)腐败作用: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经腐败菌作用产生吲哚、尸胺、粪臭素、氨以及一些气体随粪便排出。(3)细菌合成B族维生素,供机体吸收利用。六、肉食动物大肠内消化

大肠主要功效:

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小肠来不及吸收物质,其余残渣形成粪便。

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7页第六节吸收一、各部位吸收能力胃酒精和少许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品。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部位。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8页小肠吸收有利条件①面积确保: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②设备确保:酶多+转运工具+运输路径;③时间确保:停留时间长,约3~8h;④动力确保:绒毛伸缩含有唧筒样作用。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79页消化和吸收医学知识培训第80页二、几个主要营养物质吸收(一)糖吸收食物中淀粉糖、半乳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