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湘教版(2023年)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_第1页
2023学年湘教版(2023年)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_第2页
2023学年湘教版(2023年)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_第3页
2023学年湘教版(2023年)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_第4页
2023学年湘教版(2023年)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4页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含义

确定时期人口在确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分布的特点

总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大洲JOJ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

国家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

城镇人口比例渐渐上旺乡村人口比例渐渐E约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

城乡

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盖洲和非祖

纬度集中分布在北缉*202^602范围内

海拔主要居住在海拔50"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

距海距离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

[微点拨]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表达人口的实际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因素具体内容

温带和亚热带的潮湿,半潮湿地区,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供给了条件,使之成

气候

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地形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经济进展有利

水资源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土壤通过农业进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拢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兴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打

算性影响。

3.人口分布的变化

(1)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微点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根底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

第2页共14页

然因素而起作用。

其次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⑴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淌行为。

(2)属性(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i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限为依据

(3)分类:依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限1移和国内迂移。

(4)兴盛国家历史上和进展中国家产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梃及IJ城曲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讲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二、国际人口迁移

1.20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n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3.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

⑴国际人口的政治姓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

(3读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我国人口迁移

1.1949年以前,政治缘由、战乱等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0世纪80年月以前,一&发牲人口迁移少。方向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

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

3.20世纪80年月以来,Th^性迁移的比重快速上升。方向为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

北向东部的迁移也有扩大趋势。

[微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

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兴盛地区,并消灭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第页共14页

1.总趋势

世界人口进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2.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诞生招口死亡茎共同打算的。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

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进展,就必需拥有足够的自然

资源。

2.现状

⑴尽管随着人类技术水垩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断丰富、完

善,但自然资源终究是句胆的。

(2)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严峻的环境问题,限制人类的

生存与进展。

3.措施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耳法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

续进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

⑴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

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人口容量:在确定的自然资源和经赤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

量。

(3)二者关系: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进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人口合理容量

⑴概念: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安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铃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进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公正。

(3)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大日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章城镇和乡村

第页共14页

第一节城乡空间构造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到达确定规模、主要从事韭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类型内容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筑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构造

1.城市空间构造

⑴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窒闻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

能区。

(2)主要功能区:

功能区主要功能

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消遣活动的场所

工业区城市形成和进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岳屋

商业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构造:

规模空间构造

较小城市母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多核电状、棋盘格状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进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

城市的进展而变化。

2,乡村内部空间构造

⑴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洁。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拢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第5页共14页

(3)集市流通和地方效劳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⑴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约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进屣,削减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⑷营造良好的境。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⑴自然地理因素:地也、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连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

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其次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1.地域文化

⑴含义:指在确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是确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3)特点:不断进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起磐

2.城乡景观

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亲热

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夹住内诙价值观、审美观。

3.二者关系

_深刻影,一

地域文化彰响并提升城乡建设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表达

1.在民居特色上的表达

(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亮的地域性3

2.在城市格局上的表达

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表达了皇校至士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第6页共14页

(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异也高层

建筑在城市处圉,表达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⑶美国城市由于进展历史短,缺少表达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

筑高度渐渐降低,易形成城市带。

3.在建筑风格上的表达

⑴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变

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

城区的进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

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匆i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的过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其瓦第三产业转移

标志

''心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经济进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3动力彳口Jdh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三产业的进展会促进城镇化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进展阶段

城镇化进展速度在攻革命之前极为缓慢,之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

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快速攀升。现在消灭了一些大都市带。

2.兴盛国家与进展中国家城镇化比照

(1)兴盛国家:起步早、水平高,消灭了郊区化和逆城市此现象。

(2)进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进展速度快,有些国家消灭了城镇化畸形进展。

3.我国的城镇化

⑴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给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

持续提高。

(2)推动型城镇化,需留意问题:

①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第7页共14页

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进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进展。

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削减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加,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消遣的中心。

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堵塞、

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急等问题。

3今前方向:建设生态城市、出园城市、g城市,走安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

镇化道路。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含义: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

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左晶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主要表达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把握、病虫害防治等。

③信息化:推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为和政策等。其中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农产品的价

格。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确定地区的农业生产构造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依据自兼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

⑴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第页共14页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电。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其次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拉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_

.M-O

2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当地的总体进展水平、根底设施、公共效劳、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

社会经济

境、政策、市场等

科学技术生产设备与工从业人员素养、科技研发力气、信息化水公正

3区位因素的变化

⑴原有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漆郭J进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

业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2)消灭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状况对产址选择和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

信息化

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引导企业布局和集聚,也会引发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水平

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降低生产本饯,促进集成创,增加

产业集聚

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二、工业布局

1.含义:指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侏

2.两大层面

⑴宏观:包括工业部门、多个企业的总体布局,某工业部门的战略配置,区域工业综合-

布局。

⑵微观:指工业企业的布局,工业点的布局等。

3.意义

合理的T、l|z布局有助干椎动卜拼束幽K.保济地区产业孱,有利干城乡统

第页共14页

筹。

4.地域表现形式:工业区。

第三节效劳业的区位选择

一、效劳业概述

含义是指牛产效劳产品和供给效劳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

效劳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其进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兴盛程度的

地位

重要标志

生产性效劳业包括物流、金副L、信息、眸科技效劳等

类型生活性效劳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消遣等

公共效劳业包括教直、卫生、公共治理、社会保障等

二、生产性效劳产业——以金融效劳业为例

1.金融效劳业种类

银行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

证券证券交易所是买卖股翼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的市场

信托一种特别的财产治理制度和法律行为

保险保险公司是销售保险合纵供给风险保障的公司

2.金融效劳业区位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经济根底、交通通信、政黑科技、劳动力素养、市场等。

三、生活性效劳业一一以商业效劳业为例

1.商业效劳业含义: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效劳为人们日常生活供给效劳产品的行业。

2.商业效劳业区位因素:交通、市场、行政等。

3.中心地理论

高级中心地效劳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效劳范围小,彼此相

距近,六边形数目多。

第四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进展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

交通运输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第页共14页

交通运输方式大路、铁路、水运、航至管道等

不仅会提高运量,还会降低运输本钱,缩短交通时间,增加原

合理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

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淌性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城市进展

⑴古代水运地位突出,城市多沿河流进展。

(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函京、杭州、北京等

典例《

[西方城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

(2)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也重视道路的建设,如古丝绸之路上的武威、张

掖、酒泉、敦煌等。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对沿线城市产生很大影响。

①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因水道而兴起;水道淤塞后进展受阻。

②铁路运输越来越重要,铁路沿线城市便快速进展壮大。

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进展:

⑴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进展的影响:

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遍和集生进而可形

成经济带。

(2)经济带:

①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太空城市为依托,以兴盛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

济区域。

②类型: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

其次节我国区域进展战略

一、区域进展战略

1.含义:指对确定区域的经济社会进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敬重自然规律,依据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

谋求共同富存。

二、我国宏观进展格局

1.根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进展不平衡U

2.区域进展战略历程

历程内容

第页共14页

改革坚持区域均衡进展战略,以优待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进展,缩小地区进展差

开放前距

改革实行韭均衡进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根底和区位优势,乐观参与国际竞争,

开放后大力讲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进展

强调区域协调讲展,以国家级经溶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

时期

进展为根底,形成掩盖全国的区域进展战略

三、长江经济带进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曲,四川、

贵州、云南等省市。

2.实施长江经济带进展战略的缘由

⑴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亚1经渊九

(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进展带.

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动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四、京津冀协同进展战略

1,京津冀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进展失衡、区域与城乡进展差距不断扩

大。

2京津冀协同进展战略的重点:疏解北京非苒都功能,把握北京人

3京津冀协同进展战略具体要求: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

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和产业构造,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4.京津冀协同进展战略目标: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增畏引度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进展战略

一、海洋权益

含义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根相口利益的统称

在领海的主决,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

内容

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

维护海洋

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

权益的依据

二、我国时期海洋进展战略

1.海洋强国: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卖力的

第页共14页

国家。

2建设海洋强国的缘由

⑴我国经济已进展成为高度依靠海洋的处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靠程度大幅

提高。

(2)在管辖海疆外的港注权益也需要不断进展维护和拓展。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具体内容

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环境整治和灾难防治、开发强度与

坚持陆海统筹进展

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

①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②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化进展兴海洋产

推动海洋经济进展

业;③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奉行科技先行战略,大力进展海洋高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进

创海洋科技

展和生态保护的技术瓶颈

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

各种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保护好海疆、海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岛、海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重要的是把握■陆

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妥当解决我国面临的海洋纠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

维护海洋权益权益,保障海洋及其资源开发的环境安全,进而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

雄伟目标

提倡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通过双边及

全面参与全球海洋

多边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保护海洋安康和可持续进展,不断完善世

治理

界海洋规章制定,构建和平、公正的海洋秩序

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进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指由自然界或大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四周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

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一一按性质分类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第13页共14页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削减等

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削减和破坏

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人类长期某些自然资难以满足和源

大规模的»源数家锐减、一保障人类对短

开采与破坏质址下降资源的需求缺

2.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

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

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安康,危害植被,腐蚀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

大气污染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

一氧化碳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

生活浮K、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安康或破坏

水污染

畜禽粪便等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重金属元素、有机物、有害微生物、土壤的性质、组成、外形等发生变化,并

土壤污染

寄生虫卵等导致土壤功能失调、质量下降

石油污染,来自陆地的生活、生产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安康、阻碍海洋

海洋污染

废弃物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

其次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进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

时期人地关系

采集一狩猎社会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社会开头消灭不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