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及其化解

D64:A1007-5968(2012)07-0010-04思想政治教育信度问题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路和教学观念的理论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实践问题。当前,不论是在教育实践还是在学科化意义上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正处于学科生长、理论建设和实践拓展的重要时期,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实效性不强、可信度不高、教育期望和教育后果不一致的尴尬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所表明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有助于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建设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一“信度”原为测试学术语,常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指的是测量活动在工具、程序或结果上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又称可靠性。[1](P460)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掌握不同教育信息、怀有不同行为目的和活动期望的对立统一的双方,既定教育目标在不同受教育群体中间所产生的效果不仅存在差别,而且在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也很难保证能够取得相同的教育效果、达到相同的教育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一个信度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是衡量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在关系和结果上是否具有可信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指示范畴。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思想关系变化、意识观念变更、价值认知变革和素质觉悟变置的复杂活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多端性、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和后果就很难用可以准确测定的数值统计和数理逻辑表达并测定,多数情况下只能用规范性或象征性的描述来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所蕴含的教育目标与结果、预期与实效之间的一致性或可靠性问题就转化为一种更加直观并可以凭借相关现象来判断的表现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与实现的可信程度、一致程度。不难想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越高,表明教育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教育过程的可信性越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越高并不绝对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一定越高,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正是因为有了预期与结果之间的可靠性和可信性,才能够为实现既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恒定性和实效均衡性奠定基础。这样一来,任何科学而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会去追求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信度,也都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信度中获益。遗憾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信度危机。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因信度降低而造成实效受损的危急状态或临界状况,其基本表征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期望与结果上出现离散或断裂的状态,直观表现是受教者(当然也包括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表示怀疑,对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到过程再到后果缺乏思想认同、实践信心和价值信任。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了当前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即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度危机,特别是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程及其内容“选而不学、学而不信、信而不笃”的状况。[2]可以说,这种判断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怎样出现信度危机的呢?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意识性意味着教育者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天然地负有一定的教育使命,对受教育者也抱有一定的教育期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具有明显交换性和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在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时也会抱有一定的预期,其中既有对教育者人格、知识和魅力的预期,也有对获得包括知识、智慧和素质在内的自我认可的理想教育成果的预期。这表明,与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于教育预期的“差序格局”,这其中的差异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制造了思想政治教育信度乃至信度危机的存在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提供服务并实现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改变。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给受教育者以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也赋予受教育者某种期望的品格和素质,而且相比较而言,教育者对后者的期望要高于前者,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为一门育人科学的缘故。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当其意识不到品格和素质对于自身事业顺利及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时,特别是在知识的功利价值能够最大化的条件下,则倾向于看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或知识的价值。这种状况,实际上就隐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期望上的价值对立和信度危机。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教育双方在知识或技能的维度上会出现信度危机,在价值或人格的维度上也会出现信度危机。就前者而言,教育者所提供的知识或技能要么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期望,要么在不同的受教者群体中不具备可重复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信度危机的根源。就后者而言,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或素质魅力失去他信度或不具备可重复性,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伦信度的危机。当然,鉴于立足于情感、意志和态度之上的价值观、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够标志人的根本性改变的范畴不易变动而且只有在外部信息的充分干预下才能发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致力于塑造与改变的人的价值观、能力和素质,往往只能借助于外在的知识和信息的输入。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人上的信度最终也要通过其培育知识的信度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信度与育知信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也不必然是对立的。二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会存在或出现信度危机呢?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回答的问题。上面提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知识目标或“期望人格”目标上的“差序格局”。这种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完全消除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高低,就与解决这种格局所造成的序差有密切联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序”弥补和解决得好,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就高,反之就低。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所给出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并不仅仅是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可信程度,也包括双方在知识维度和“期望人格”维度上的对接程度,换言之,双方是否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实现成功接榫。当然,诱使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的,并不仅限于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或人格范畴,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多方面的因素都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概括而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理论化和纯文本化。所谓过理论化,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在其适用性和应用性上大大超过了用相关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以至于出现理论无用化的倾向。所谓纯文本化,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具体的实践环境和实践过程而限于抽象事件、或停留于纯粹文本谈论的倾向。过理论化的实质是理论过分发展,超越了实践的实际需要。纯文本化的实质是理论过于抽象,同样也是脱离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可见,过理论化和纯文本化的通病都是思想脱离了实际、理论脱离了实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教育活动,但与理论的指导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有些学科理论呈现出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和实践而陷入为理论而理论、因理论而理论的完全“形而上”的境地。可想而知,纯粹为了理论的完美和体系化而建构的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倘若超出了实际或者仅仅停留在文本上时,自然就难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就难免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称,或者容易造成思想与实际的隔阂,其后果必然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同下降,对教育者及其理论不信服,因而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念的纷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念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原则,它应当也必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则就难于起到协调思想、统一行动的作用。在目前所有成建制的教育科目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和科学化实践的时间尚短、成熟度也不高,可以说是最具有争论性的一种教育类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争论不止限于某一方面和某一范畴,而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局中,从概念到范畴、从要素到内容、从结构到体系均有争端。即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念方面,至今也仍存在着广与狭、古与今、内与外、新与旧等诸多维度上的争论。具体到对受教育者能力、素质和价值的培养上,这种争论则隐含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的根本理念分歧。恰似英国思想家罗素针对教育论争而指出的,“至于更为根本的分歧,则在于人们在以下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有些人视教育为灌输某种明确信仰的手段,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3](P2)由于存在学科理念的纷争,人们就不容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同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发展理念、价值认知和思想支柱也就出现了差异和分裂。这种状况,同样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可受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受教育者直接接触并预期能够直接产生教育影响的那些思想范畴和知识对象。内容的稳定性是受教育者接受固定化的知识、信息和方法的基础。在中国特定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下,绝大部分学生或受教育者都期望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某种稳稳当当、可以用之于实践的知识或技能。然而,限于特定的发展阶段、发展状况和学科特点,不论是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是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都呈现出显著的易变性,某些教育内容也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譬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教育课程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及某些与时代性、政策性内容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内容大多具有偶发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倘若不能获得稳固的知识,那么这样的课程教育及其内容也就只能停留在闻听和识记的层面上,很难上升到成为受众的思想信仰和生命志趣的地步,这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目标不一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教育者用相同的内容教育不同受众时的可重复性就比较低。当然,因教育内容引起的信度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假如受教育者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掌握其特殊的思维规律和实践方法,则思想政治教育尚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教育者一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盲目搬用固化的思想、沿袭教条的思维和方法,那么他一定会失去受教育者的信任,也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陈旧。手段和方法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桥”和“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可信性有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直接转化为受教育者能够感知、体悟和理解的对象与内容,其形式如何也就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信誉。当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能够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服时,它们在受教育群体中重复使用并发挥作用的次数就多,其信度也就高。反之,当某种手段和方法失去了信度而不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和认同时,再采用同样的手段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活动的效果就差、信度就低。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假如我们仍然只是限于采用那些在革命年代流行的宣传鼓动的手段、或者采用违背事实、现实和实际的方法而不去研究、探索适合当下受教育者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定不会有多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也一定不会太高。事实上,正是由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停留在形式主义的宣传,或者纯粹照搬已经过时的老套工作思路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才导致不少人对思想政治工作心怀厌倦,对思想政治宣传缺乏同情和认可。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目标和预期目的就很难实现。当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与低效。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是对在既定理论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展现的效果、水平和功能的总体评估,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质量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出现信度危机,有可能是由上述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管怎样,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有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来努力化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危机。目前,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的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弥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升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学生在思想现实和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它的实践价值就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也就不会高。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处在理论生长期和学术思想的衍生期,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成熟的必然要求,因为科学的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当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活生生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由实践中提出理论命题,为解决实践问题而拓展理论和思想。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发挥效用,必须为实践而生发。那么,理论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贴近实践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条是要彻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P9)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集中地表现为它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完美推演和思想的形而上式的制造上,而必须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事实和现实相结合。结合的最佳路径就是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和科学化的水平,不断摆脱片面经验主义和空头思想学说的缠绕,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思想魅力、科学理性和知识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过程的威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被认为是先在地掌握了特定价值和教育赋值权的人,他们也承担着把特定的政治价值观传授给受教育者的使命。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使命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来完成,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切价值传授都将是空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将会成为泡影。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对教育者和教育过程的信任程度将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危机,就很有必要强化和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威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育者如果没有威信,也是不行的。”当然,教育者应当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树立起正确而适度的威信,这种威信应当是真实的、有效的,应当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也“应当将真正的威信跟基于造作以及企图用任何手段获得听从的虚假的威信区别开来。”[5](P489,498)与此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威信状况的监督和检测,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威信指数和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真正信服、真实受益和真情感化的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那么,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过程的威信呢?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威信主要是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和知识魅力,其实质是教育者所代表的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威信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