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词中的意象和背景 论文_第1页
浅谈宋词中的意象和背景 论文_第2页
浅谈宋词中的意象和背景 论文_第3页
浅谈宋词中的意象和背景 论文_第4页
浅谈宋词中的意象和背景 论文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宋词的意象和背景摘要: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拥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领悟作品的内涵,才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针对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宋词,传统教学单一地讲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无法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很难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我认为要通过意象和背景,让学生明确任何创作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才能与作者进行直达灵魂的交流,最终在阅读中达到齿颊生香的效果。关键词:意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生在与老师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一个话题:很多初中语文相当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成绩却直线下滑,究其实质,是这些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地思考。正如那个关于上课和考试的比喻:初中上课教蒸馒头,考试考烙馅饼;而高中上课教炒菜,考试直接给你一口锅,到最后的高考则是满汉全席。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更有责任进行衔接,如此,方能让孩子们在进入高中时如鱼得水。至少不会让他们对初中老师一味地“背多分”而感到后悔。我愿意做这样的一个人,以萤火之光,照亮孩子们的前程远方。一、何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大多数读者都知道,最常见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虽然关于“以意逆志”的含义,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但不论如何争,其目的都是为了读懂文章,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其实我此刻更多时候愿意歪解一下:以意逆志的“意”不解释为读者的心意,亦不解释为作者的心意,而是“意象”,所以“以意逆志”的意思就变成了通过意象推测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更符合王国维的思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含蓄的中国人一般要通过外在的物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自然会把个人的情感强加在外物身上,从此这些景物就有了独特的象征。所以我们在学意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在高中必修五的文章《说木叶》中,作者提到了几个词语,“木头”,“木叶”,“树木”,“落木”,“落叶”,“黄叶”,“树叶”。也许这些词语在之前,我们都认为是差不多,但是在以理解鉴赏为主的高中阶段最好不要用初中的“背多分”思维来解读。因为这样的解读方式会让我们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地了解。不妨仔细辨析一下:“树”是春夏时节枝叶丰茂的样子,而“木“应该是秋冬时节,叶子落光了,相较于春夏,是干枯的。这个“木”有别于“木头“,因为木头是被砍下来的。而“木叶”是秋冬时节的干枯的树,上面还有几片叶子。而“落木”是秋冬时节的树,叶子刷刷刷往下落的场景。而“黄叶”是黄色的叶子,因为秋冬时节,水分的减少,已经枯黄,它可以落在地面上,也可以在树上,但是肯定是失去了鲜润的状态的。“树叶”是绿色的,必须丰润的。这就是词语(意象)的象征意义。我想,教材编著者把《说木叶》编选进来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去注意每个词语的细微的不同,这样方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二、在现实推广方面的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我广泛阅读,找到了一本叫《宋词之旅》的书,觉得很适合学生们读。本书是李元洛先生的呕心之作,后经复旦大学附中王希明老师编著,选入《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我用班费在班里买了5本,一组一本,让他们有空就阅读。同时,我也在课余与他们经常讨论。 在阅读之前,我给学生们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析,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题名为“湖月照我影,送我至隆宋”,化用李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带着读者梦回大宋,这一单元主要是介绍宋词的整体情况;第二单元题名“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乃大波浪也。那么这一单元当然要介绍宋词中的代表级人物。作者以范仲淹、苏轼、秦观、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为例,介绍这些人的诗词特点,以便帮助读者深度了解宋词,并从词人的人生中得到一些体悟。第三单元题名“横看成岭侧成峰”,以期从主流情感之外的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宋词,三个单元的顺序就是主流之外有典型,典型之外有小我,以期管中窥豹,见宋词一斑。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的,也更符合中国人的鉴赏思维。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小标题:“落英缤纷”。传统意象中,指代的是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花瓣凋零意味着鲜润的生命的结束,意味着美好的事物的消失,古人以此来表达伤春。当然意象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此刻,“落英缤纷”应该表达的是各种各样的词牌子像落花一样纷纷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本章节中,作者选择了“烛影摇红”,“雨霖铃”,“洞仙歌”,“高山流水”这四个词牌子。每个词牌子的记述基本上按照先解题,再举例,深入了解诗歌的含义,这样的体例,深入浅出,无论是哪一类的读者都能渐入佳境。“源头活水”是说宋词和唐诗之间的关系。无数宋词作者都从唐诗中撷取文句,甚至思想,正是唐诗的滔滔不绝,让宋人有了源头活水,有了不竭的创作动力。“巾帼之歌”,主要评述女性词人的创作,在宋朝的诗人中,有很多女性词人。首先出场的窃杯女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宋朝的宽容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宋词之所以大兴于世的社会氛围。在“怨曲·悲歌·丧钟”中,重点介绍了宋朝和宋朝百姓的命运。其实在高中阶段,说到宋诗,我的老师经常会告诉我,只要是宋朝诗歌,情感基本上是固定的:国家不能统一,同情北方沦陷区的百姓,主战,收复失地,以及南渡的北方人对故乡的思念。这就涉及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孟子有云:“知其人,论其世。”确实,毕竟任何人都属于时代的产物,而时代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影响当时的人的思想,并让其拥有着共同的性格和使命。这时,需要让学生先了解下两宋的历史: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南宋(1127年―1279年)依然历经九位帝王,享国152年。两宋合起来是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而赵宋王朝的第一代统治者是通过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后代统治者一直担心武将仿效先辈的做法,直接导致宋代帝王重文轻武,不事国务,贪图享乐,以至于让周边的小国得以休养生息,甚至壮大到可以欺凌自己。(后附地图)苏轼就曾经在诗歌中写到“西北望,射天狼”来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而后,取辽而代之的金终于兵临开封城下,靖康耻,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康王赵构由汴梁更都临安,南宋崛起,在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残喘一百多年,但是胡人不时南下牧马,搅扰得他惊魂不定。只能由临安而崖山,最终带着宋朝没入大海。然而与帝王家族的软弱相反的是,知识分子的大济苍生的使命感完全展现出来,在赵匡胤建国之后的第六十年,世称横渠先生的张载出世,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激励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写诗作文,讽谏帝王,希望通过个人的小我的努力警醒朝廷,能够励精图治,揽狂澜于既倒,阻止隆宋的颓势。虽然他们的词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写尽个人的悲哀之后,不过徒留嗟叹而已。但是至少彰显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第二单元,是说在大的背景之下,有小的支流。所以作者让宋词中的优秀人物出场。率先如眼帘的当然是“执铜琵琶、铁绰板”,出场的东坡老。主要叙述他的经历和他的心路历程,重点当然是从都城突围之后的地点,赤壁。并联系到文革下放的知识分子。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啊,相信苏轼的经历会给更多知识分子以宽慰。接着是婉约派的代表级人物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少游,介绍他当然也要以其著名意象—“月津迷渡”来作为入口。而后自然要说的是压倒须眉的李清照,以及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的辛幼安(弃疾)。写李清照自然要把南渡前后的经历进行对比,而辛弃疾自然要写作为国士的英雄之心被现实打压之后的无助与无奈。第三单元,作者另辟蹊径写出了不同的角度下的宋词之魅力。从恋情、欢情、离情、怨情、悲情五个角度来铺陈宋词的内容和主题。当然在这些情感中绕不开的一定是陆游和唐婉的爱与恨。之后又回到了意象——月,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不得不提的物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秉承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写出了宋人对月的关爱,关注以及思考。最终一章,作者通过一句唐诗来表明态度,希冀宋词带给读者的是少年之心,无论生命旅程有怎么样的苦痛,出走的生命都回归曾有的少年之心,就像宋词,在走过千年之后,依旧滋养着华夏民族,让更多生而白板的生命有了厚重的灵魂。生活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我们,面对常八九的不如意,亦会感到无助,那不妨看看前人的文字,在心生戚戚之感的同时,更看到了生命在碾压之后的寻找与反思。相信在阅读之后,灵魂会得以净化,从此在喧嚣的环境中,诗意地栖居。在这样的整体思维之下,学生们有了阅读方向,也慢慢掌明确了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文章不过是“我在故我思”而已。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学生开始环顾四周,关注时代的变化,每天从身边事件中不断提升,有时候说出的话也开始有象征的意味了,比如他们在学了《竹里馆》之后,也会在文章中写道:跋涉在文山题海之中,只为追寻心中的“竹里馆”。看到这样的文字,作为语文老师,我是欣慰的,因为我明白,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脆弱如苇草般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