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1-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四)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A级——基础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中频繁提到“敦煌”,匈奴、乌孙、龟兹等地使者经敦煌赴长安,中央丞相府的各种文件经由敦煌太守传达给西域各地。这反映出汉代()A.敦煌成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B.政府与匈奴的战争日益激烈C.西域地区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D.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西域各地经由敦煌,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密切,故选C项;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从而获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被称为“天可汗”,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3.1005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于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D“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4.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正副二人,监督政务,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在西藏留驻川陕兵两千人、滇军一千人,分驻拉萨和昌都,归驻藏大臣指挥。这些措施()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B.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D.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驻藏大臣监督政务,拥有军权,这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故选D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A.《九十五条论纲》B.《基督教原理》C.《大宪章》D.《至尊法案》解析:选D1534年英国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该法案的颁布使英王代替教皇成为了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同时英王也以此确立世俗事务之外对精神生活的权威,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强调了国家主权原则,宣布了民族自决的权利,废除了一些关于战争的旧规则和制度,主张在战争法上贯彻人道主义精神。这些法令或制度()A.标志着近代欧洲国际法的诞生B.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C.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直接导致了法国民族主义萌发解析:选C材料主要涉及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制定的有利于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系列法令或制度,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法国民族主义的萌发是外族压迫和教会势力衰弱导致的,而非革命期间的法令或制度导致的,排除D项。7.1648年,欧洲部分国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可知,该条约承认各国主权独立,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8.国联盟约第10条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联合国()A.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B.降低了国际合作的水平C.增强了维护和平的能力D.成为了美国称霸的工具解析:选C相对“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的做法,“大国一致”原则制裁侵略会提高效率,且可以借助大国的力量,增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故选C项;“大国一致”原则实际上是缩小了联合国的代表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提高了联合国制裁侵略的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水平,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之间的联合和制衡,会起到遏制美国称霸的作用,排除D项。9.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10.“在一九五八年,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也有了巨大的跃进。据统计,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等地,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八十八,粮食产量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一国两制”解析:选A由材料中“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跟民族制度无关,排除B项;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排除D项。11.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领导干部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由此可知这体现了政府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及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故选A项;民族平等原则在1949年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就已经贯彻,排除B项;少数民族自治区并不是高度自治,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中增加了其他不同的内容,排除D项。12.下表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建交时间建交国家1970年意大利1971年奥地利、比利时、冰岛1972年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英国、荷兰1973年西班牙A.多边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C.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改善D.改革开放得到普遍认同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大量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这意味着中国的外交环境有所改善,有助于现代化建设,故选C项;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排除D项。1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新中国()A.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B.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D.调整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解析:选C毛泽东主席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这说明当时新中国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故选C项;当时尚未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基本方针,不可能动摇,排除D项。14.有研究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很多国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说明()A.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求同存异方针具有强大适应性C.我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国赞赏D.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核心利益解析: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建交的时候,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写入建交文件,这说明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故选D项。15.1982年8月,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当时中国外交基本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对时局的全面认识B.国际格局发生变化C.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D.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析:选A当时世界的政治格局依然是两极格局,美、苏两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且当时还存在局部热战,因此,邓小平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因此邓小平主张“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故选A项。“1982年”仍处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中国并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排除C项;外交政策需统筹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形势,不能仅依据国内形势制定,D项表述片面,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材料二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从生产方式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域;从民族的数量看,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料“‘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答案:(1)北宋“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2)新变化: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与非洲距离遥远,但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中国史书记载,中非直接或间接的往来在唐宋以前已经开始。近代以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大多集中在西欧一隅的西方世界。直到20世纪初叶以前,中国与非洲依然还是两个相对陌生的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探寻新的对外交往合作道路,中国与非洲大陆现代外交关系的新时代开启了。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强调希望“同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的关系,以增加互相的接触和了解,并创造建立正常关系的有利条件”。此后,中国开始与一系列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6年5月30日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10月4日中国与几内亚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7月5日中国与加纳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10月25日中国与马里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先后有25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材料二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2月4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对非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深入访问。1964年1月,在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会谈时,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正式启动对坦赞铁路援建工作。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这一时期,中国还在非洲援建了涉及农业、工业、基础交通、教育和卫生等众多领域的20多个项目,可谓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非援助的历史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封锁中国;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大批国家取得独立;根据材料“同非洲国家发展事务性的关系,以增加互相的接触和了解,并创造建立正常关系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全球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非关系的发展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发展以及对非洲的援助鼓舞了非洲人民改变落后、发展经济的信心;根据材料“中国还在非洲援建了涉及农业……可谓举全国之力而为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推动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非长期友好合作的传统;阐释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答案:(1)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封锁中国;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大批国家取得独立;中国外交全球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2)历史意义: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鼓舞了非洲人民改变落后、发展经济的信心;推动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非长期友好合作的传统;阐释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B级——等级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出现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从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族不断扩大种族认同观念增强B.国家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唯一纽带解析:选A材料“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从未称呼对方为‘戎’”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这说明华夏族不断扩大,种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有人认为:“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A.动机与效果 B.目的与手段C.背景与影响 D.原因与结果解析:选A题目的关键是“无心之举”,动机与效果不同,符合题目的要求,故选A项。3.如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A.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B.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绘画创作特点C.反映了科技实力落后法国的现状D.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解析:选D《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是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图,其隐含的史料价值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的归属事实,故选D项;战图有歌功颂德之意,不能完全真实的还原历史,排除A项;战图并未体现立体绘画特征,排除B项;战图显示的是清政府对西北地区展开的军事行动,与法国无关,排除C项。4.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一原则()A.强化了德意志诸侯对臣民的人身控制B.加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程C.使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发展联系起来D.阻碍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进程解析:选CC项表述与题目中“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相符,故选C项;A项表述与题目中“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不相符,排除;题目中并未涉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是对德意志统一起到促进作用的,排除D项。5.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解析:选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同时,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这种局面并未持久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6.下表为美国“退群”统计表,表格中美国的“退群”举动()“退群”时间国际组织/协定2017年1月“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6月1日《巴黎协定》2017年10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12月《全球性难民和移民协议》2018年5月8日伊朗核协议2018年10月3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附属之一的关于国际法院管辖的附加议定2018年10月17日万国邮政联盟A.说明美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意味着西方阵营不断分化C.反映其着眼于创建新的双边体系D.体现其强烈的功利主义外交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退出多个国际组织或国际协定,体现了其强烈的仅以国家利益为宗旨的功利主义外交,故选D项;美国退出多个国际组织或国际协定,逃避了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潮流,排除A项;美国“退群”体现了其单边主义外交,未体现阵营分化,排除B、C两项。7.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广西B.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承发展了古代“从俗从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故选D项;内蒙古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区,排除A项;苏联并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8.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49~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1955~1965年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A.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B.表明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C.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解析:选A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到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化,采取有利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够准确,排除;D项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的表述不恰当,排除。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实施的意义在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故选D项;该制度涉及少数民族管理问题,与行政区划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该制度仅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得到了实施,其提高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排除C项。10.有学者认为,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理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可知,万隆会议是当时冷战环境下,随着亚非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国外交逐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种探索体现了新中国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判断,故选A项;万隆会议涉及的是亚非国家,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排除D项。11.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解析:选D材料中的“政治上最中立”说明中国对美国的“新外交战略”避开了政治上的抵触因素,这是外交上灵活性的体现,故选D项;美国并非中国邻国,不能以睦邻友好来定位,排除A项;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对外宣扬了和平外交理念,而不是在1971年才开始,排除B项;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属于民间交往,而不是政府间的交往,排除C项。12.《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年来,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这反映了我国的外交特点是()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B.实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坚持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解析:选D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特点,故选D项;维和行动与周边国家无关,排除A项;改革开放不属于外交内容,排除B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维和行动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世纪的欧洲,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摘编自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1)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价值观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价值观念的时代背景。(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可以得出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生存权;保护私有财产。第(2)问,依据材料“17世纪的欧洲,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并联系所学,从17世纪资本主义市场扩大引起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战争带来危害,国家意识增强以及启蒙运动的发展等视角分析概括。答案:(1)价值观念: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私有财产。(2)时代背景: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的矛盾激化;欧洲各国间的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启蒙运动兴起。14.阅读材料,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