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_第1页
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_第2页
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_第3页
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_第4页
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计成果多层次利用研究

一、审计成果利用概述审计成果通常是指审计部门已审计单位个数,移送司法、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案件数,应处理违规金额,投资审计核减金额,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提交的专报和信息简报等指标情况;已处理违规金额,已归还原资金渠道金额,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到位情况,纪检监察部门实际处理个人情况,提交的专报和信息简报等被采纳落实的情况等指标则反映审计成果的利用情况。审计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整改通知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相关文书;向上级审计部门和本级管理层报送的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以及经验交流材料和审计案例材料等。二、审计成果利用的分类(一)按照审计结果使用部门分类。1.职能部门利用审计成果。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审计部门根据各种审计报告结果,作出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在整个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他部门利用审计成果都是从审计成果或审计查出的问题线索而来的。所以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一定要客观公正,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审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要侧重在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从数据上客观分析,不带主观色彩,在处理上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达到审计效果,树立审计威性。纪检监察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看审计成果中领导干部是否廉洁自律,是否在财务收支等方面的问题中存在违反职务消费规定的现象。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立案查处,对审计结果及时发现和掌握哪些方面和环节上容易产生问题和漏洞,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避免其发展蔓延。纪检监察部门在问题处理上,可以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撤销荣誉称号等,遏止各种违纪违规现象。战略发展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审计报告、后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对单位投资管理与能力建设、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项目建设管理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处理,并组织相关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整改。保证建设项目如期实施、竣工验收、投产达纲、达到投资预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和单位的法规和制度规范运作。运营管理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专项审计报告,如存货审计、合同审计、比价审计等报告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对比价采购、集中采购及合同管理等事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就相关事项进行通报,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避免同类问题在系统中重复发生。人力资源和薪酬考核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在领导人员考核任用、薪酬兑现中作为依据。一是在选拔任用的“选贤关”,通过利用审计成果,对领导人员的政绩有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的了解,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有问题的,予以诫勉、降免职等处理。二是在任中审计时,对苗头性、隐蔽性的问题把好“预警关”。根据审计结果,对有突出问题的处理,对一般问题的领导人员可进行谈话提醒。三是在离任时把好“交接关”,利用审计成果,摸清家底,划清责任,使离任的干部不交马虎账,上任的不接糊涂班。新班子根据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纳建议,健全制度,可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遏制不良现象的滋生。四是将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和风险抵押金发放的依据。财务金融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小金库”检查报告、存货专项审计报告等)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对集团公司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筹措与管理、集团化金融运作、全面风险管理及会计信息、报表管理与财务分析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权益与风险管理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后评价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对集团公司资本运作项目实施、资产经营、权益管理、改革改制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完善相关程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资本运营工作顺利实施。质量安全与社会责任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专项审计报告(节能减排审计报告等)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及审计整改建议书,对相关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组织督促进行整改。其他相关部门(党群工作部门等)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一些部门在评先树优时,凡评选综合奖、经济指标奖和授予单位负责人荣誉称号,在表彰前应当先参考审计结果,奖惩兑现以审计结果为准,真正做到奖人唯贤。2.上级部门利用审计成果。董事会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对单位的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风险管理方面、企业的业绩方面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企业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或苗头性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监事会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审核、检查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对相关业务行为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切实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经营层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审计报告摘要、审计专报、审计信息、按内部管理要求公布的审计公告,对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方面、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审计中发现的差异和缺陷的汇总及其原因分析等,保证按照既定的目标执行。上级审计主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主要是根据下级审计部门上报的信息简报以及经验交流材料和审计案例材料等,及时掌握下级单位关于审计工作的制度、规定,以及同级单位对有关审计的重要决定、批示;审计工作的计划、总结、典型经验,重要的审计调查报告以及统计报表;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严重损失浪费等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上级审计部门交办的审计事项的报告;审计工作的其他重要情况。通过掌握相关信息指导下级审计部门开展审计业务。(二)按照审计主体性质分类。按照审计主体性质分类,可分为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和外部审计成果利用。1.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主要是指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成果的利用。2.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成果利用。主要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财政活动、执行财经法纪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成果的利用。三、审计成果的利用方法(一)定量利用和定性利用。定量利用是指利用审计结果的部门根据报告反映的指标、数据来采用审计结果,比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各项经济指标等完成情况。定性利用是指利用审计结果的部门利用审计结果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文字表述,也就是通常说的评价。如某单位财务混乱,管理失控等,就属于定性利用。(二)正面利用和反面利用。正面利用是指利用审计结果的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对取得成绩的部门或领导人员给予奖励或提升,将其作为好的典型总结推广。反面利用则是将存在问题较大、性质较严重的部门或领导人员坚决予以揭露,通过一定方式予以公示。(三)显性利用和隐性利用。显性利用是指审计结果中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或已经定性了的问题,其他部门在需要时能够明显予以采用。隐性利用则是指其他部门根据审计结果还不能明显运用,或审计还只是查出相关线索,限于其他原因当时没有深入的一些问题,其他部门虽然不能明显运用,但可以根据审计查出的线索,继续利用职能查深查透,使问题真正落实处理。对于审计部门来讲,隐性利用作用也是很大的,一个单位的财务收支涉及面广,调查取证难,有时一些问题当时还不能定性,只是停留在怀疑阶段,有可能限于时间或其他种种原因,可能将问题就此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到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位进行审计时,再将这个处于怀疑阶段的问题查实,这就是一种隐性运用。(四)单项利用和综合利用。单项利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项目的审计结果运用,而综合利用则是多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利用。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进行单项运用还是综合运用。通常,对一个单位实施审计,可能既进行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又对该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为了更好地反映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起来,展开分析评价,这样就能更客观、更具体地对该名领导人员进行评价。四、影响审计成果利用的因素(一)内部审计方面。1.利益关系和体制因素制约。一是利益因素制约,经济组织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当被审单位与审计人员利益一致时,内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容易对不正当的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二是人际关系因素的制约,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组织内部复杂关系的影响。三是人员机制的制约,内审人员的政治待遇、工资福利待遇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加上种种因素的影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同时也影响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内在因素的制约。一是操作不规范,目前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制定了若干规定,多是以“制度”、“操作规程”、“办法”等形式存在,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行使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情况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实际偏差,这些偏差使内部审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二是内审质量不高,现阶段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的特点,在实施非现场及现场检查时所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猛速发展,也影响了审计质量;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方法落后,取证不充分,导致审计成果缺少关注;审计定性不准,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缩小错误程度。3.环境因素制约。一是重要因素的制约。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被审计单位是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的实施者,因而审计成果的转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是否配合,一些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意义和作用,在审计工作中不支持配合,不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对一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千方百计阻止审计人员披露。作为与审计部门同级的被审计单位,心理的失衡使之采取消极态度,对审计结果、审计意见和决定、审计建议等软拖硬抗,甚至置之不理,致使一些偏离单位内控制度的行为得不到纠正,并且反复出现。二是保障因素的制约。制度健全,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结果与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经营业绩、经济效益考核制度相脱节,对于漠视审计成果、对审计决定拒不执行的单位,缺乏责任追究。久而久之,审计决定的执行,成为随意行为,审计成果的转化不被关注。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如缺乏审计评价标准,使审计人员在评价中用语模糊,令审计成果使用者无所适从;对于审计成果运用没有相关规定,审计成果的转化缺少保障。三是观念思想制约。个别内审人员进行再监督工作时,思想顾虑太多,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优柔寡断。被审对象认识欠缺,存在逆反心理。个别单位和个人对内审部门开展的检查工作认识不到位,有时甚至产生误解。对内审部门开展的检查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这使内审部门受到一定的制约,又加大了该项业务的审计难度,导致审计事实反映难和信息反映失真。审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推动力。(二)外部审计方面。因国家审计具有强制性,对审计结果的利用影响不大。主要是从社会审计组织看,由于受托关系的因素,社会审计组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规避风险。中介机构出具报告要负法律责任,不反映问题不行,但是将问题揭示得太清楚,客户又可能不满意,尤其是当委托人与被审计单位是同一个单位的时候,社会审计就十分尴尬。这时候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往往既要考虑自身的风险,又不得不照顾委托人、被审计单位的情绪,因而报告一般写得很含蓄、委婉,其审计结果在利用时,往往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认真推敲重点词句的意思,才能够对于隐含的问题进行挖掘。五、进一步扩大审计成果利用的措施(一)改善审计环境,创造审计成果运用的良好空间。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肥沃土壤,内部审计成果是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全面、准确了解企业内部情况,掌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首先,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领导有批示,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其次,职能部门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充分利用联席制度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性质、任务、要求,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再次,内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内审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宏观意识,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做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效,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迅速快捷地转化审计成果。(二)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审计成果的运用。1.修订现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或出台审计成果运用专项规定。在梳理、总结和分析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要涵盖单位的主要审计业务,从目的、组织实施、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等具体方面进行规范。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专报和有关职能部门共享的管理制度。在向领导层汇报的同时,将汇报材料同时抄送有关职能部门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使其成为监督检查、领导人员管理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参考。3.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考核机制。在年度考核工作中,集团公司各单位应将内部审计部门纳入考核组织,使其成为考核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领导人员履职审计,是对领导人员任期内职责履行情况的准确反映和评价,更应作为领导人员考核的重要参考。4.建立内部审计结果整改督办制度。由审计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定期组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回访,检查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对审计整改认真扎实、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单位及有关领导人员,以一定形式进行肯定。对审计整改意见落实不够的部门和领导人员,实行重点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力度,促进被审计部门认真及时整改。5.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内部管理责任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部门责任人的违法违规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而造成损失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此督促部门负责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好地尽职尽责。6.推行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现审计结果共享。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并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如人事部门可将其作为单位(部门)负责人任期考核、干部任免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可将其作为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等。(三)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分量。1.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从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的撰写,应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内审评价系统。要突出“客观性”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标准,使审计成果更加规范、客观。同时审计项目安排不能过多,倘若审计项目过多,审计重点就很难突出,审计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审计结果报告肯定空洞无物,审计也就成了走过场。2.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实现内部审计从以合规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性审计为主转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分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3.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到使用者手中。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各级审计部门应积极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加大审计实务培训力度,开展案例教学,召开相关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四)加强分析研究,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能力。1.要加强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内审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问题、有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