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_第1页
2022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_第2页
2022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_第3页
2022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_第4页
2022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最新整理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试题1

一、概念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

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标

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

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

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型的教育科学。

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一定的理发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他

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

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它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

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他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

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

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竞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

求。

6、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他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

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7、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

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

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

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

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8、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

化,主要决定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

系;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

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9、专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

职业特征。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

分工分门别类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

织。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定领域研

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他因素,便形成学科的

“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11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

的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

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12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

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

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

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

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

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

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

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

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15教学评估:是对教学现状、水平、质量等“事实”方面的观

测和客观描述

★呆呆整理版

16通才教育: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

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17专才教育: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

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

目的的教育。

18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只要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

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

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

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

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19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

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

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0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

教材。备课处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

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

二、辨析题

1、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答:错。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2、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案。

答:错。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撰写教案外,还要

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

3、师生关系就是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关系。

答:错。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

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4、学生在教学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答:正确。

5、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

答:错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多种途径,如教学、科研、

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6、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二是促进学生能力

发展。

答:错。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

改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是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那个发展。

7、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

答:正确

8、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局面。答:

9、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的现代化。答:

10、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应该高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错。两种理论既有合理之处,又各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单

项必定导致给高等教育带来弊端。两种理论相辅相成,在教育实践中

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三、简答题

1、简述高校教育的个体、经济、文化功能。

答:

一、高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

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呆呆整理版

多方面功能。

(-)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二、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

(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

门人才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答:社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

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

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3、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答: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学

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

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写好教案。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

基础(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树立

正确的学生观。

5、简述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质量工程包括六个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

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6、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有哪些?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

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

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

人(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

7、简述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答: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

势是:(1)课程基础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职业化(4)课程

国际化。

8、如何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答: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

才为目的的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教育的现实选

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

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

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

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

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第三,各级

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

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

体要求,不高“一刀切”、“齐步走”。

9、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打造特色专业?答:专业

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

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

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以上专业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不

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有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

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

10、高校科研原则和意义。

答: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

★呆呆整理版

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研究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研的原则是嚼奥

登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的

任务和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时间经验二提出的。正确理解和全面坚持

这些原则,对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与加速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具有

重要作用。

11、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内涵是什么?答:“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

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2、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的内涵是: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个体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

的。

12、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些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课程的组合关系:

(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劳动特点及意义。

答:作为高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

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劳动共同特点

(一)、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教师教学生是毫无保留的、不

求回报的,而且以学生超过教师为荣。在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就

不具有这种无私性。

(二)、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

师自身的意识中,作为教师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应成为表率。

针对当前社会乃至高校出现的不良风气,高校教师对自己提出“诚信

做人,踏实办事,扎实为学”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的示范性劳动特

点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

(三)、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劳动是培养后备专门人才的

劳动,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社会效益,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

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现出来。此外,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

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产生长期影响力。

二、高校劳动的特殊性

(一)高校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知道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

业培养目标进行的。

(二)劳动对象的高层性。高校教师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

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范式的创造性。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该机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成为创造型教

师。

(三)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劳

动地点没有明确的划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也是持续的。

2、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高校教学过程和高校教学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是指在特定的

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

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

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

活动过程。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等学

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

强的专业性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意义。(1)师资队伍建设。它包

括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建设。作为个体建设要加强思

★呆呆整理版

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作为教师群体,一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

调整,达到年龄、学历、职务、学科、学缘结构合理。二要加强梯队

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有后劲的学术队

伍。(2)教学内容建设。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要科学组织教

学内容,既不能不思改进和更新,有不能一味强调前沿而脱离教学实

际。(3)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

础建设是在个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

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

教材建设。它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注意多种教材的

配合和使用多媒体等立体化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加

大经费投入,更新、完善所需设施设备,提高教学技术的改进,实现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6)体制机制建设。不仅科学建立各项制度、

体制和机制,更要具体落实好。

4、结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谈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

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

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校地合作是一种以

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

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

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

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

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

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

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

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

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

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

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地合作

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

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

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

5、结合实际,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教育部将高等

学校教育的改革思路确定为:”体质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

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

在: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增加更多的国

际化课程;采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新的

教学方法会快速在全球内得到选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国际性成分增

加等。

二、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

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化等。

三、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提供多样化课

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课余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教

学方式的多样化等。

四、教学管理的活性化。具体表现为:保证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

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可以允许学生在这

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然后再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等。

五、倡导自主性学习。即学生有自己学习的选择权,也有决定自

己学习内容的权利。

六、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人才展开。表现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教

学过程不是只是的重组,二是只是的建构;改变传统的高等学校批量

生产产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又

要教会他们看到只是的不确定性,诱导他们自己探索。

七、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即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本

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教学内容去。

6、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答: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

只是的教学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

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更多的知识。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概念。

知识不同于能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是能

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并不会

自然转化为能力,而能力也决不能替代对知识的学习。贯彻传授知识

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首先要求教师重视基础学科

★呆呆整理版

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采用适

当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有何作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

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

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

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等。社

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培养时间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

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

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

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目

的是为了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和才干、

完善品格和修养、提高素质和能力。(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

式。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主导逐渐淡化,学生主动参与上升为主要方

面。(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

促进、效果互补。

8、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答:

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

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

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

为社会服务。在自身素质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1)坚定正

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

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

新能力。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

的师生关系。

试题2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一一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一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

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o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

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C)o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A)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

心理学依据。A、《论灵魂》B、《大教学论》C、《论教学方法》D、

《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E)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

育心理学化”的设想。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

尔巴特E、裴斯洛齐

5、是(D)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A、

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斯C、桑代克D、赫尔巴特E、裴斯洛齐

6、(D)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C)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

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

“顿悟”。

(B)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

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A)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

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认知派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B)于1877年撰

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C)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

代表”,(D)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A、鸟申斯基B、

卡普杰列夫C、拉祖尔斯基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A)oA、

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

代克)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明了)、(联想)、(系统)

和(方法)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

(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和(应用)。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

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

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廖

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具体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

论联系实际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四、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心理

学的特色是“高”与“专”;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

年中期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

供心理学依据。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

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

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

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如访谈、调查有关材料、问卷法等。

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

方法。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心理一一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个性一一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

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心理状态一一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4、行为一一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

活动。

二、选择题

1、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A),心理的器官是(B)A、客观现实

B、人脑

2、人的认知活动的起点是(A)oA、情感B、意志C、感觉D、

知觉

3、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的特征是(D)o

A、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B、情感持续时间更长C、情感与理智之

间开始趋于平衡D、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不定

三、填空题

1、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和(心

理状态)。

2、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

程)。

3、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素阶段,基本上成人化。其生理发展

的基本特征有:(1)身体形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各

项生长指标增长缓慢。

(2)身体机能:内脏器官与机能趋于成熟,神经系统的生理发

育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运动系统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

(3)性成熟: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

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有: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有:

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整个记忆达到逻辑记忆发展

的顶峰,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情感内容越来越丰富,

并且不断社会化,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够稳

定和成熟,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明显

也提高。

第三章高校学生学习心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学习一一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

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狭义的学

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

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

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2、强化一一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能增加反应概

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3、正强化一一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

强化。

4、负强化一一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

强化。

5、意义学习一一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6、同化一一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

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二、选择题

1、学习的必要条件是(D)o

A、要有老师B、要有教材C、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D、后天获得

的经验

2、学习是以学习(A)为主。

A、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B、直接实践

3、联结型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B)o

A、华生B、桑代克C、斯金纳D、巴甫洛夫

三、填空题

1、赫兹兰依据学习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四类:(反应

性学习)、(联接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象征性学习)。

2、布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种类型,即(认知领

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技能领域的学习),认知领域

的学习又可分为六个等级,依次为:(知识)、(领会)、(运用)、

(分析)、(综合)和(评价)。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五种。

5、桑代克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

基本的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四、简答题

1、简述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主要是: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应答性行为,二是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都是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影响。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

效果律的奖赏概念,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所谓强化是使

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有正负强化之分。个体自己的行为

后果将决定其以后的行为:因努力而成功,将继续努力;因逃避而免

于惩罚,将继续逃避。强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个体操作性反

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可分为即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根据个体操作

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

强化。即时强化的效果优于,部分强化的效果优于连续强化。

2、简述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上世纪初由

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提出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

点有: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完形)

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

误。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

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

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学习中存在着两种结构,意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就是将认知结构即三种表征系统

练习起来积极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

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为学习就

是获得一门学科基本结构,即获得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所以学习也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但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

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要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4、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一一同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的接受学习。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

生来说不包括任何发现。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他强调学习过程是

一个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

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既使新知识被学习

者理解而获得心理意义,又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

内容。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

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

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根据有意义学习的任务的复杂程度,将

分为三种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即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另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5、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主要

代表任务有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可概括为: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指导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为学习者充分

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教学

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主

要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对自我的理解。尊重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和接受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目标、

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6、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班杜拉。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后

天习得的。人的行为习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

行为反应的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相应的行为

模式。班杜拉认为通过行为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人

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根据

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可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

象性的观察学习和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

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一一知识相对论。该理论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

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知识

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一

一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

生建构自己的知

识的过程。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通过学习者通过

对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学习并不

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而结构

重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一一有准备的头脑。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并不

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

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

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

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8、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

1、有较多支配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学习具

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

一、名词解释

1、知识一一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

织。

2、陈述性知识一一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

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

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也叫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3、程序性知识一一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

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

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4、知识“表征”一一是指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组织方式。

5、图式一一是指事物诸多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可分为关

于客体的图式和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6、脚本是人们关于多次出现的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图式表征。

7、同化一一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

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

8、下为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

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

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9、上位学习一一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

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10、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

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

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1、生成性学习一一是指对所阅读的知识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

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二、填空题

1、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

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型。

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符号表征学习)、(概

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学习同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和(并列结合学习)。

4、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辨别学习)、(概念学

习)和(规则学习)。

5、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即(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和(从规

则到例子的学习)。

6、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管理

策略)三部分。

7、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

策略)等。

8、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动作或动作组)、

(知觉能力)和(体能)。

9、动作可分为(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

10、运动技能可分为(动作语词的获得)、(连锁与辨别)和(问

题解决)三个层级。

11、运动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模仿)、(整合)

和(熟练)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主要以(C)和(D)来表征;程序性知识主要以

(A)和(B)来表征。A、生产式B、生产式系统C、命题网络D、图

2、下列属于复述策略的有(ABCDEF),属于简单加工策略的有

(GHIJKL),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有(MNOP),属于组织策略的有(QRS)。

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C、整体识记和分

段识记D、多种感官参与E、复习形式多样化F、画线G、位置记忆法

H、缩减和编歌诀I、谐音联想法J、关键词法K、视觉想象L、语义

联想M、做笔记N、提问0、生产性学习P、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Q、列提纲R、利用图形S、利用表格

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它以(B)运动为基础。A、不

随意B、随意/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简述运动技能的练习曲线特点。

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

期进步慢;总趋势是进步的。

第五章高校学生学习迁移

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一一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正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积极影响。

3、负迁移一一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消极影响。

4、元认知一一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

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二、选择题

1、最早关于学习迁移的假说是(A),(A)迁移理论认为训练

某种一般性思维技能是可以促进其在各种官能之间发生无条件、自动

的迁移。

桑代克是学习迁移理论(C)的创始人,该理论重视学习情境因

素对迁移产生的影响,认为两次学习产生迁移必须要有相同要素。

学习迁移的(B)认为共同要素只是发生迁移的前提,但产生迁

移的关键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该理

论更加强调了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迁移中的认知的能动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的(F)认为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学习情境

中共同关系的“顿悟”,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根本。

(D)认为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和概括才是迁移发生

的基础。

(E)认为迁移是通过新旧两个问题空间的类比来实现的,影响

迁移的因素是类比关系。(G)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程度是随其

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当两个任务之间存在有共同的产生

式,或者两个任务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

(H)认为认知策略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

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A、形式训练说B、经验类化说C、共同要素说D、分析一概括说

E、类比迁移理论F、关系转换说G、产生式理论H、元认知迁移理论

2、要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在于(E)。

A、合理的教学目标B、具有时代性和迁移价值的教学材料C、教

学内容的合理组织D、良好的教学程序E、教会学生学习,学会迁移

三、填空题

1、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是(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

和(概括化理论)

2、精选教学材料至少要把握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具有时代性),

第二(要具有迁移的价值)。

3、组织教学内容有三个原则,即:(结构化原则)、(一体化

原则)和(网络化原则)。四、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如学习材料

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等。已有经验的概

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如:分析概括的能力、元认知策略等定

势的作用

2、如何促进学说迁移能力?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

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

迁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名词解释

1、问题一一是指那些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而必

须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2、问题解决一一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

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的过程。

3、算法策略一一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4、启发策略一一就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

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5、定势一一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

心理准备状态。

6、功能固着一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定式,即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

的其他功能。

7、表征方式一一就是在头脑中记载与呈现知识的方式。

8、原型启发一一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9、问题情境一一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

成的差异。

二、填空题

1、问题是由(给定)、(目标)和(障碍)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2、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过程的四阶段论,这四阶段依

次是(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3、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

(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4、问题解决的认知思维过程一般经过(发现问题)、(明确问

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5、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

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一个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6、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7、

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手段一目

的分析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8、影响创造力的心理因素有(知识)、(智力)和(人格)等

因素。

9、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好奇心),二是(怀疑精

神)。

三、选择题:

1、在创造的四个阶段中,潜意识参与是(B)阶段的最大特点。

A、准备B、孕育C、明朗D、证实

2、顿悟一般发生在创造活动的(C)阶段。A、准备B、孕育C、

明朗D、证实

3、问题解决最基本的成分是(D)

A、问题情境性B、操作序列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4、在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中,(C)是最关键的步骤。A、发现

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5、在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看来,解决问题的核心是(C)

A、呈现问题情境命题B、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C、填补空隙过程

6、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A)可以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

费时费力,而(B)的办法容易成功,但不能保证成功。(B)是人们

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A、算法策略B、启发策略

7、一般认为创造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B)因素。A、智力B、

人格

四、简答题

1、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五步模式。

杜威认为问题解决要经历一下五个步骤:遭遇到疑难;确定疑

难的关键所在;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对各种假设分析评鉴,选出

最佳假设;验证、证实、驳斥和改正假设

2、简述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以几何问题为解决问题的原型,于1969年提

出了一个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填补空隙过程。

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㈠有关的知识经验;㈡定势与功能固着;

㈢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㈣酝酿效应;㈤原型启发;

闲情绪和动机状态

4、简述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

5、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识与开发创造力;

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如使教学活

动具有新颖性,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超越“给定”

信息。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名词解释

1、动机一一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

的内在动力。

2、学习动机一一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

态。

3、认知内驱力一一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

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

4、自我提高内驱力一一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或胜任

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5、附属内驱力一一是指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

现出来的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6、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一一1908年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证

实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

同而不同的规律。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

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在更大的范

围内学习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

高更明显。

7、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

因的推断过程。

8、自我效能感一一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

为的主观判断。

9、学习动机的激发一一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

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

性。

二、填空题

1、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

导功能)和(维持与调整功能)。

2、可促使学生把行为指向学习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种:(认知

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内驱力,其诀窍就是要想法

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

4、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

冲突)和(趋避动机冲突)。

5、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工作效果的影响大小与好坏取

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质量)。

6、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动机降低)、(认知

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三、选择题

1、(A)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A、认知内

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

2、成就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B)的积极性。(A)往

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

A力求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B)o

A、强化B、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C、个体成败的替代

性经验D、个体的归因方式

4、学习竞赛对于成绩(C)的学生影响最大。A、极差者B、中

下者C、中上者D、极优者

5、在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中,(B)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

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A、竞争型B、合作型C、个体化四、简答题

1、简述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该理论把人类行为

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认为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

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的联系。当某种行

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强化可分

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而惩罚一般起着消弱动机的作用。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

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内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是该理论的局

限性所在。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成就需要”思

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

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

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而成就动机比较低的人则倾向于选择风险较

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

动机模型,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

决定的。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

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一般讲目标定位于获取成就,成功

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而力求避免失败者则相反,

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概率

在50%左右,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

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

情境,严格评定分手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

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

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

错误,并想法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对行为

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个人对其

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另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于个

人,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

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

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

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

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

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

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

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在实

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能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二是

能根据行为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三是归因训练有助

于提高自我认识。

4、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

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强化,一个是期待。班杜拉将期待又分

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即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一种是效能期待,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即自我效能感。影响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人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

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这种替代性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

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二是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

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

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5、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设置合理目标;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增加学习任务的趣

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利用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一一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

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

平衡。

2、自我认识一一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生理自

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觉察、

自我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等层次。

3、自我教育一一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

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生活活动。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