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工作仍未走上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轨道,故迫切需要从权宜之举向长期的制度性建设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涯发展理论来研究探析大学生村官问题,力求突出改革创新、作用发挥、制度建设和有序流动,从体制机制的层面解决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问题,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一、回眸: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开全国先河大学生村官是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产生的。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15年来,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基层探索阶段(1995-2006):以县为主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1995年8月,江苏丰县为适应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开始实施“雏鹰工程”,招聘了13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成为全国第一批大学生村官,①对解决农村发展人才匮乏问题的新路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江苏各地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从1995年到2006年,全省有26个县(市、区)开展了90多批次选聘工作。如无锡市华西村现已有高校毕业生3600多人,其中村、企领导班子成员有近50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第二,重点突破阶段(2006-2008):全省集中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这一阶段,正值江苏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始起步,农村发展急需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问题,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目标要求,重点突破经济薄弱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选派了1011名大学生到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任职。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2008年江苏省又组织选聘了1670名高校毕业生到全省村和社区任职,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了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第三,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开始加快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采取省市联动、分级选聘、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组织选聘。这一阶段,大学生村官工作有了跨越式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完善等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进一步实践创新,科学推进,提高层次。2009年,省、市联动选聘5010名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计划到2012年全面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目标。省、市、县(市)积极探索,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了择优选聘、跟踪培养、激励保障、管理使用的工作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见表1)。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江苏大学生村官制度迈上了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加速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历史性转变,也延伸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大学生村官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使得新农村建设开始向知识化和科技化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变得更有活力,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农村干部素质和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二、践行:尝试大学生村官模式——探实践经验在创新的实践中,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创新积累了五条经验。第一,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美好江苏建设的战略部署。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选聘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体部署,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谋划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工作举措。从早期适应农村生产力和乡镇企业大发展,到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再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中心大局共融,更好地服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1300份大学生村官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村官问卷”)②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农村发展的占96.6%,对其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评价满意和很满意的占94.6%。实践表明,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一项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长期性、战略性历史任务,大学生村官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坚持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建立大学生村官培养链。江苏在选聘工作中确保大学生村官质量,在强化教育培养中提高能力,在放胆使用中经受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精干队伍,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学生村官培养链。2007年以来,省委集中选聘了7691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研究生学历378人;中共党员占73.8%;荣获过优秀党员、团干部、学生干部以及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占79.7%;分期分批组织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到华西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集中培训,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2008年省集中选聘的2681名大学生村官中,26人被选为县直部门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52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850人当选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19人当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人当选为团十六大代表(见表2)。实践表明,择优选聘是前提,跟踪培养是核心,干事创业是途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三,坚持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多年来,江苏坚持把大学生村官的智力优势与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在政策扶持上突破,省里相继出台了16个文件,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创业富民引导资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贷款和项目奖励。在项目建设上指导,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南》;各级涉农部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致富信息。在创业载体上推动,各地通过开展创建“创业示范园区”、“创业示范基地”,举办“创业推进会”、“创业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村官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2007、2008年省选聘的2681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242名通过领办、联办、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实体982个,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103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有效途径。只有让他们的事业在农村扎根,才能赢得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组织认定。第四,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构建强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工作实践中,江苏坚持一手抓组织引导,一手抓典型示范,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和榜样的力量。省、市、县成立了由组织、人事、教育、财政、共青团等部门组成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全省大学生村官联络员队伍,开发了大学生村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推进会,评选表彰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集体。全省选树了黄俊、戈新化、张天然等38位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激发了广大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致富农民、奉献社会的热情,帮助250个经济薄弱村甩掉了落后帽子,1万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大学生村官黄俊通过4年努力,使所在村总产值从2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4.8倍;农民人均收入从4860元增加到8270元,净增70%;村集体由负债20万元变成年可用财力100万元。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工作只有把组织的作用和榜样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释放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能量。第五,坚持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从激励大学生村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才出发,江苏在提高政治、生活待遇和学习、工作条件上下工夫,在组织关怀与群众关心、社会关爱结合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优化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省里专门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到苏北农村任职的大学生实行学费返还等优惠政策。省财政厅按每人每年1.8万元标准对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下拨财政补助资金。各地整合资源,实施大学生村官“五有”关爱工程,免费提供宽带服务,赠送报纸杂志,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各地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基层干部帮带制度、大学生村官家访制度,形成多方联动、共同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2010年,省委组织部还创办了《大学生村官报》,搭建大学生村官交流平台。实践表明,各项优惠政策待遇,消除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良好的人文关怀,坚定了大学生村官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三、解析:探求大学生村官问题——破机制难题尽管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已创新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长效机制,还存在着亟待破解的机制难题。第一,利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村官问卷显示,关于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动机,有23.6%的村官认为这是多一个就业途径;16.2%认为今后考公务员可享受优惠政策;6.8%认为离家近、待遇好;59.8%认为在农村实现了自身价值。251份组织调查问卷(以下简称“组织问卷”)③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具备有理想、有抱负素质的占86.1%,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96.0%。可见,在两份面向不同对象的问卷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村官的心态更加复杂、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村官纳入国家计划就不可避免地使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到村任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盲目性”。有的心理定位不当,把到村任职作为临时性、阶段性的柔性就业;有的把到村任职当作进入公务员队伍的“跳板”,处于“带薪待业”状态;有的心理准备不足,心理预期过高。墨西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国明文规定高校必须用3至6个月的时间开设为农村服务的“实际工作课”,使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了解社会、热爱农村,增强奉献农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走出校门为社会尽职尽责打下较好的心理、行为基础。④第二,知识技能偏离,履职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够适应。村官问卷显示,认为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占84.8%、最需要增强群众工作方法的占55.0%、不能很好处理与当地干部群众关系的占8.8%。组织问卷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需要提供致富信息的占76.5%,传播农业新技术的占59.4%,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农村经验的占93.6%,缺乏技术的占23.5%,与当地群众关系处理不好的占19.5%。两份问卷具有较大的重合度。从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组成看,与农村工作的需要差距较大,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缺乏的是技术,需要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他们带来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而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知识储备上恰恰缺乏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专业不对口、才能难施展的情况日渐突出,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工作的周期相对较长,有的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因为对“三农”工作不熟悉,往往有弃职的现象。与此相比,德国90%以上农业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扎根农村,农学专业的学生有八成来自城市,希望毕业后经营农场。这是由于各大学的农学专业包括3-4年专业理论学习和1年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以农村市场为导向,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解决了到农村干什么的问题,实现了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衔接。⑤第三,服务管理欠通畅,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亟待形成。首先,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上热下冷、管理倒挂现象。村官问卷显示,有42.3%认为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认为应帮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方面,省级组织占3.2%,市、县、镇、村分别占6.8%、36.8%、41.2%和12%。组织问卷显示,认为影响作用发挥的外部条件是村班子是否对大学生村官放手使用、使其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占50.2%,缺乏组织支持的占6.0%。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镇、村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支持不够,甚至有的村“两委”负责人怕他们顶替自己的位置。由于大学生村官身份特殊,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普通乡镇干部管理,也不能以农村干部对待和使用。其次,大学生村官管理存在部门管理不到位现象。各地虽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责任意识较弱,工作主动性不强;出台的相关政策之间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关联度不强,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第四,配套政策缺失,发挥作用的制度性障碍尚未得到根本突破。从身份定位看,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重庆、海南等地是准公务员身份;江苏定位为专项事业编制身份;还有的地区实行人事代理,身份不一。从工资比照参数看,国家规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有的地区按照县(区)事业标准执行,有的地区按市级事业标准执行,有的地区则参照所在地的村(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执行,不同区域之间待遇差距较大,带来相互攀比。从政策导向看,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的行为短期性更加明显。从经济层面看,各地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不统一,创业配套政策不完善。村官问卷显示,认为创业最大障碍缺乏资金的占52%,缺乏技术的占19%,缺乏政策鼓励的占8.4%。组织问卷显示,认为需要建立专人帮扶机制的占63.7%,缺乏政策鼓励的占14.7%,政策待遇落实程度仅占7.6%。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承包经营和租赁土地、创业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由国家投保,解决了后顾之忧。⑥正是由于该国政策倾斜农业,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德国才从传统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第五,法规层面有困惑,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健全。从法律层面看,“大学生村官”作为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依然还是一种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但仍然视为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和确定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仅仅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户口并不在村,如果其对所在村的事务享有管理权就不符合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的困难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有悖于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⑦村官问卷显示,认为大学生村官缺乏涉农法律法规知识的占14.8%;组织问卷显示,认为需要法律法规培训的占11.2%。第六,发展出路尚疑虑,缺乏长期留在农村的信心和决心。村官问卷显示,有25.6%的村官愿意继续留村,3.9%希望考研深造,44.5%希望报考公务员,10.4%希望自主创业,19%感到前途模糊。组织问卷显示,认为最担忧的是能否带领群众致富的占9.6%,能否长期扎根农村的占67.7%,能否很好融入农村的占32.3%。由于各地大学生村官工作长远规划不够、培养目标短期,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方案与组织引导、农村实践需求衔接不够,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时不能安心,创业时举棋不定,投资时有所顾虑,成长中左右观望。如果大学生村官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愿景,而是看重任职期满,考研、考公务员等特大“利好”,这就削弱了他们有志贡献农村的长远打算和信心。美国用职业生涯理论为指导,协助学生了解自我的能力倾向、兴趣、个性等,及时调整个人的期望值和价值取向,辅导帮助学生在个人追求的生涯目标与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中权衡利弊,做到合理选择自身潜能的开发,选定人生职业。⑧这对于我们从高校就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生涯规划设计、扎根农村创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当前我们既要防止“泛村官化”现象,争相一哄而上,甚至有的直接把老村官划为新村官,增加了工作本身的潜在风险;又要防止“去村官化”现象,淡化大学生村官群体优越感,防止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攀比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带来政治生态的不和谐。四、构思:创新大学生村官体系——建机制框架(一)科学把握机制创新的基本取向第一,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创新大学生村官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实现宏观领导、政策导向、作用发挥和保障流动等体系科学化,把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培养教育、考核评价、竞争激励、监督制约和服务保障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体现科学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长效机制链。第二,坚持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统一。坚持行政化主导、市场化调节。行政主导应发挥党委、政府的宏观领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激励、服务保障、完善制度、改善环境,搭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平台;市场调节要创建大学生村官资源市场和村官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由政府就业向市场就业、由组织包办向市场选择的转变。第三,坚持法治化与人性化的统一。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配套性法律法规,解决法律层面的困惑。制定好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使之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规章制度相衔接,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结构合理、程序严谨、执行顺畅的法规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机制,政治上多引导、工作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爱护、社会上多宽容,营造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二)科学处理机制创新的内在联系第一,科学处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关系。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既要在继承中求创新,对于长期以来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予以丰富和发展,转化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又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第二,科学处理政策创新、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关系。政策创新是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是有力保障,组织创新是有效手段。制度创新要依靠政策创新推动,政策加以配套化、系统化。只有把制度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结合起来,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组织形式落实下来,才能形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使党的组织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操作更加规范、内容更加具体,长效机制才能更加持续长久。第三,科学处理选聘创新、使用创新和流动创新的关系。选聘是前提,使用为核心,流动要有序。把选优作为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探索更加有效的选聘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要、业绩为重、公认为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有序流动是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考量,拓宽出路不搞一刀切,疏通多元、有序、柔性的流动渠道。(三)科学定位机制创新的目标框架第一,基本形成科学的宏观领导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新格局,形成协调统一、管理高效、保障有力、执行顺畅的宏观领导体制。第二,基本形成科学的政策导向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相互配套、吸引力强的政策体系。坚持标准、竞争择优,科学选聘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培养帮带和挂职锻炼途径,能力提升机制更加健全;科学制定考核评价制度,考核激励机制更加有力,政策导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成为大学生向往、集聚、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第三,基本形成科学的作用发挥体系。科学分层分类大学生村官,差异化作用机制更加健全;“双强”型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新文化、新知识、新科技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放大,成为农村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政治参与、民主理政、民主监督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第四,基本形成科学的保障流动体系。完善绩效工资等制度,政治、生活待遇有新提高;健全配套法律法规,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法可依;探索大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通道,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有序流动机制,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成为党政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四)科学实施机制创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完成目标,夯实基础。到2012年,全面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目标,力争5%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20%的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乡镇新录用公务员的70%从大学生村官产生,50%的乡镇班子成员中有1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3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3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二步,动态平衡,常态管理。到2015年,在实现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基础上,构建规模适度、补充及时、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动态管理机制,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职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有15%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30%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每个乡镇班子成员中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2至3名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4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4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步,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到2020年,形成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基层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选聘规模,实现一村一社区多名大学生村官,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保障的大学生村官体系。有30%的村和社区“两委”正职由大学生村官担任,50%的成长为“双强型”村干部;每个乡镇班子成员中有多名大学生村官,每个县有5至7名担任乡镇党政正职,每个省辖市有3至5名进县级领导班子;县、乡事业单位缺员的60%从大学生村官中补充,50%成长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五)科学制定机制创新的突破重点围绕“两个走在前”的目标要求,抓住事关大学生村官工作系统性、全局性和基础性问题,紧贴新农村建设这个实际状况,紧扣改革创新这个核心,紧系农民满意这个根本,实现四个基本形成,完善十二大机制,着力在六大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破除利益价值观偏差,实现从大学生到现代农民的角色转换;二是扭转大学生村官知识技能偏离,全面提升履职能力;三是解决服务管理不畅,形成大学生村官管理长效机制;四是破解配套政策缺失,革除大学生村官制度性障碍;五是破解大学生村官法规层面困惑,健全结构合理、程序严谨、执行顺畅的法规体系;六是拓宽大学生村官出口,打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有序流动体系。五、完善:铸就大学生村官队伍——谋长远策略机制创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长远策略奠定了基础,而真正能铸就大学生村官的稳定队伍,还有待于从宏观领导体系、政策导向体系、作用发挥体系和保障流动体系这四方面入手,建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工作机制(见图1)。图1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框架图(一)创新宏观领导体系第一,完善理念引导机制。(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利益价值观则是人生的动力源泉。建议不妨借鉴美国将大学生生涯辅导融入学生人生观的做法,帮助学生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指导高校开设大学生村官课程,把大学生到农村实践作为必修课,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大学生村官工作部门要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角色定位和心态调适,确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各级组织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情系农村百姓、情倾乡村发展、情牵村民致富。(3)大学生村官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虚心向乡镇村干部和基层群众学习,学会独当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要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农村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推动农村工作;树立有为有位的理念,为所在村带去新面貌、新变化、新发展,有为更有位,有位更有为。第二,完善宏观管理机制。建议创新领导方式方法,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责任体系。(1)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规范各类表彰评先活动。建议各地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制定出科学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战略规划,从整体上调整需求和供给,部署工作同时考虑村官措施。(2)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联管的责任体系,省市两级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等工作;有条件的县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明确乡镇党委是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内容。第三,完善社会推动机制。(1)提高社会宽容度。建议宣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宣传教育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社会从理性的角度,宽容对待大学生村官,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2)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智力支持;动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探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预算调整增项协议
- 画廊装修终止合同
- 广告传媒销售居间合同范本
- 图书音像装卸运输合同模板
- 浙江钢结构楼梯施工方案
- 足疗店装修保修条款
- 船舶代理居间协议范本
-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企业信息化硬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房产按揭贷款合同6篇
- 2025年度装修垃圾处理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2024北京初三二模英语汇编:话题作文
- 《阻燃材料与技术》-颜龙 习题解答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GB/T 44561-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常规陆上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装卸臂的设计与测试
-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20210810154931
- 网球场经营方案
- 2024年公司保密工作制度(四篇)
- 重庆市康德卷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成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