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校园公共社会论
从公共社会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大学校园文化的运行和发展,我们发现:一是现实的大学校园已经进入一个公共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阶段,二是大学校园的社会作用已经赋予了其对社会的公共化趋势和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和促进的使命和功能。大学校园的“准社会性”和“准家庭性”勾勒了这个空间的大致特性、特征和特点。它既是社会缩影又是社会动力的定性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关键在于公共性在其中的变化和发展的程度和力度。近来,它发展到了一个几乎接近公共社会广泛性和普及性的程度。其主要特征就是公共性的快速和飞速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它的意思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把大学校园尽快建设成为一个“校园公共社会”,二是大学校园对社会整体来说要发挥“公共社会”的作用。由此看,对于大学校园的现状来说,“公共社会”还不是一个现在时态,而基本属于未来时态。所以,提出和研究这个趋势和问题,就不仅是出于对大学校园运行现状的认识,而且还基于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即不仅大学校园现实需要“校园公共社会”,而且社会未来发展更需要“校园公共社会”。一、校园公共社会的内涵高等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公共产品,而大学校园本身就属于公共设施。因此,大学校园具有“公共性”,只是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条件下的程度、作用和功能有所不同而已。“校园公共社会”的内涵是深刻和深邃的,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但人们对此的认识离正确和科学还有很大的差距。概括起来,“公共社会”概念起码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1.要求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来创建大学校园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单位,主要作用是调和与调节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设计和运行大学。生产社会化的浪潮所裹挟的不仅是物质生产,而且还有人的生产和人才的培养。大学校园的围墙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让大学服务于社会。围墙只是把校园和社会在地表上进行了分开,地理界限清楚了,但绝不是为了脱离社会,而是更需要社会了。2.不按以往一般的社会运行范式来维护校园最近在对大学校园的改进和改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使得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被这种世俗化和庸俗化的倾向甚至浪潮所裹挟了。而一旦大学都简单地变成了社会,那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特有的意义和作用。形成这种状态是与误解了“适应社会”的提法有关,很多人把“适应社会”误解成了“迎合社会”。迎合以社会为主,而适应以大学为主;迎合是大学与社会尽可能的重叠,而适应则是更多地在大学与社会连接和接触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大学不是不要社会,而是要以一种新的、未来的社会范式来重建大学。3.要按照新的“公共社会”的理念来重建校园社会正在浩浩荡荡地朝着“公共社会”的方向挺进和发展。所以,提出“校园公共社会”概念意味着,要以这种社会发展势头来裹挟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在“校园社会性”、“校园公共性”和“校园范式性”上做大、做足和做强文章。社会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社会很快就会成为昨天的社会。所以,这种把大学校园与公共社会结合和融合起来的思路既具有意义又具有难度。其中,它的意义主要是作用在未来而不是现在,而它的难点和难度是既在未来又在现在。其关键有两点:一是大家还都没有足够的意识和充分的能力来把握未来,二是身在其中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很难把握未来。4.要以“公共社会”的标准来要求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提出“校园公共社会”的要点还在于这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新方法,新就新在,这是从环境和氛围的整体角度出发提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整体视角又是整体思维十分重要的有机构成。只有从整体、宏观和战略的角度出发来培养的人才,才会具有和谐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社会未来的发展才可能是和谐与协调的。二、校园公共社会的作用大学校园的不孤独性和不孤立性决定了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必定要与社会发生互动、互融和互进。正是这种相互性才决定了“校园公共社会”所具有作用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概括起来,“校园公共社会”的作用起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可以培养越来越多具有公共素质的人才大学是培养知识分子的,而现代社会又需要越来越多的公共知识分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公平、公正和公益。“校园公共社会”的形成有利于通过校园公共氛围和环境进一步深入地打造学生的公共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多的具有公共素质的人才。这也是一种间接工作法,它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和打造人,往往具有渗透性、长久性和持续性。2.可以为公共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从目前全球角度反映出来的态势看,从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阻击金融危机的态势看,即使“公共社会”不能一下子成为人类社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起码也应该会在社会的公共性方面有质的发展甚至跨越。这种趋势一方面要求大学校园发挥本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大学输送的人才具有越来越浓厚的公共素质。大学也因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而为社会公共性的发展和提高甚至是“公共社会”的建设和完善作出贡献。3.可以成为一个探索公共社会的实验场地公共社会毕竟还是一个初步的预测和设想,至多也只是一个新生的思想事物,自然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实验和实践。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大学校园的建设中去,不仅为大学校园的建设找到了一个方向,也为公共社会的实施找到了一个试验和实验的场所。所以,一定要对作为“小公共社会”的“校园公共社会”特别重视,认真总结在试验和实验它的过程中碰到的一切问题和障碍,进一步指导“大社会”的公共社会的建设和完善。三、校园公共社会的条件1.大学校园环境具有浓厚的公共性从校园环境看,大学校园本身与公共社会有着相似特点。这是从本质属性的角度发现的一个条件,大学校园与公共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是在硬件条件和实施上。由此看,在大学校园里建设公共社会,大学起码具有以下几个特别条件:一是校园具有社会性。校园不仅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会不断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甚至裹挟。虽然有围墙把校园和社会有形地分开了,但校园和社会在无形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就生存在社会的重重包围之中;使用的东西几乎都是由社会提供的;提供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社会人士;教师每天都被社会的物价、教育、政策的变化浪潮所裹挟;学生每天上网、打电话、收发短信、购物、看报、听广播等,几乎无处无时不在接触和感触社会。大学校园对这些社会影响的反应却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其积极的结果是,大学校园也会产生新的社会产品来影响社会。二是校园具有公共性。校园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产品。对校园里的师生员工来说,他们所拥有、使用和享用的公共产品要远远超过社会的平均数量和质量。在校园里,几乎没有纯粹的私人空间,几乎所有的物品都归学校所有,很多机会都是靠条件、本事和实力获得的,大学校园具有浓厚甚至浓烈的社会公共性,这种公共性的程度如果放到社会上去起码还要努力50年才能够达到。这些只在大学校园中存在的要素为建设“校园公共社会”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条件。2.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切实的可能性一个空间是否可以建设成为一个公共社会的关键在于人员的情况如何,尤其是人员的素质状况如何。从人员的素质看,大学校园最适合也最有可能建成一个公共社会。一是人员的年轻性。从人员年龄结构角度审视大学校园,校园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而其中学生又占多数,大学生们构成了校园公共社会的生力军。而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到二十二三岁之间。所以,“校园公共社会”就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公共社会。相对于社会其他细胞单位来说,它会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会充满着热血和热情,经常会爆发激情、激动和冲动,时常会伴有幼稚和不成熟,经常需要新鲜事物的刺激,经常敢于探索并尝试新鲜和新生的事物。所以,大学校园才有可能成为公共社会的试验和实验场地,从而才有可能创建一个“校园公共社会”。二是知识的高等性。从知识结构角度审视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内的成员都是正在接受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就决定了在大学校园中人们行为的理性性质。大学校园不仅蕴藏了高学历的人,而且还蕴藏了高追求的人;不仅蕴藏了高知识的人,而且还蕴藏了高品德的人。这是公民基本和基础的素质要求。在这个环境中,把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状况使得整个校园的运行都充满了知识性、智慧性、技能性和艺术性。这些条件就十分有利于建设一个“校园公共社会”。三是地位的平等性。从人际关系层面出发审视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平等的,或者说具有比较浓厚的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身份的平等性,在未来面前的平等性,在成绩面前的平等性,在知识面前的平等性。尤其是在未来面前每个大学生们都是平等的,谁的未来都是不可知的,谁都有可能成为天之骄子。于是,一方面平等将进一步导致自由,另一方面又将导致公平意识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崇尚平等、自由又是校园公共社会的基本特征。四是形态的扁平性。从管理角度审视大学校园,大学管理的无利益性导致了管理的扁平式,任何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直接找到学校的最高领导,班级是学校机体的细胞单位,每个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将直接与学校的荣誉层次、自豪程度和管理水平有关甚至挂钩。况且,有些学校因为校长直接聘任了教师担任班主任而使得学校的管理直接插到了班级。还有,因为学术讲座、学分制度、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而导致了学生在扁平的空间里,朝着横向的方向发展,而这些也是公共社会的基本特征。五是动态的互动性。从社会力的角度审视大学校园,校园互动性是社会互动性的典型表现,而公共性是互动性达到一定程度和层次后的显性表现,互动性处于隐性状态时就是社会性。由此看,社会性和公共性是社会互动性的两个阶段和程度。其实,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互动性已达到空前的状态,大学校园的互动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四、校园公共社会的特征“校园公共社会”迄今还只是一个理念。这个理念转化为实际、实践和实在的行动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还没有到来之前,在具体的设计还没有形成之前,对它的基本特征进行构想和预计,将有利于这个理念尽快尽完善地实施和实现。但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在大学校园里建成的公共社会与社会中的公共社会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其实,大学校园中的公共社会,从公共设施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文化都具有普遍公共性的特性。具体说,“校园公共社会”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1.学生要具有更多的公民意识这是人员素质外化的一个特征。民众是否具有公民性质和素质,是衡量一个环境和氛围是不是公共社会的关键指标。在这方面,大学校园既最具有条件,也最具有可能。但学生中的公民意识和素质尚未被激发出来和管理起来。所以,“校园公共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公民性,而且还要首先使学生拥有公民性,不仅在比例上极具普遍性,而且在浓度上具有均等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校园全体人员的民主才有可能。所谓校园公民意识和素质,就是指在校园中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对校园环境和氛围具有主人翁意识。2.校园要有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现代的教学楼设计已经进入大走廊小教室的境界,公共产品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公共产品有硬软之别,有时无产品也是一种产品。组织公共活动是校园最大和最主要的公共服务,还有公选课、校园节日等都属于公共产品。要构建校园新型的高校行政服务体系:领导服务干部,干部服务职工,职工服务教师,最后是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要注重周到、细致。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校应该建立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活动场所,这些场所要能基本满足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较广范围和较深程度的需求。二是在运行上要打破部门管理的壁垒而变管理为服务,从而为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交往、交流和交融提供平台。三是这些设施和设备在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让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比较自由地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把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好了,师生尤其是学生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校园“公共”了,自己的素质才要求公共化。对校园公共活动场所,不应该仅仅理解成学生简单活动的场地,而更应该看成是打造学生公共素质、培养学生校园公共精神、提高学生开展和掌握校园公共活动能力的平台。3.校园要有明确、严厉的公共制度政策制度是实施关键。校园制度应该具有社会法律的效应即公共性,就是为了维护校园公共秩序。所以,衡量校园错误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和处分,关键在于对他人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损失、损伤和损害。凡是妨碍秩序和次序的,凡是妨碍公平和公正的,凡是妨碍健全和健康的,凡是妨碍荣誉和声誉的,都应该限制、制约和约束。当然,对应该做的还要规范,对鼓励做的还应该奖励。由于校园具有比社会浓厚得多的公共性,所以处理和处分违纪事件一定要更多地从公共性上考虑。大学校园究竟怎样才能使得学生把应该做的做得更好,把鼓励做的做得更多,把限制做的尽量不做,其关键就在于制定相应的正确的政策和制度。4.要有科学的公共程序、机制和秩序这是在工作过程层面突显的一个特征。校园的公共性是否达到公共社会的程度和层次,主要是看在处理事情和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公共程序、机制和秩序。科学的公共程序和秩序有如下基本特征:(1)公共规章制度提供的是制度保障,而公共程序则是操作的保障;(2)公共程序和秩序的建设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其中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和问题,一定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及学生代表大会审议,有时甚至还要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表态和选择。对于重要的决定一定要有一个公布机制。尤其是对学生来说,班长、学生会主席要公开选举甚至要由竞选产生,并且要对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这不仅是为“校园公共社会”选拔人才,更是为未来的社会管理和民主政治培养人才。程序在实施理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程序有一个设计、实施和完善的连环系统问题,其中涉及主体问题、过程问题、顺序问题、秩序问题、客体问题、标准问题和效果问题。5.要有扁平式的运行结构和机制这是从结构和机制层面呈现的一个特征。“校园公共社会”就是要淡化行政级别,强化学术水平;要注重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员工的直接沟通和交流,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要特别注意平等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师生员工既可以直接了解和知道学校运行情况和碰到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对情况和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大学校园中的所有组织结构都具有公共性,几乎所有都是校级机构,都可以直接对外开展业务。五、校园公共社会的工程社会目前呈现出的公共性趋势和态势是异常迅猛的,甚至具有浩浩荡荡之势。这使得打造大学校园公共社会的任务更加迫切。但打造大学校园公共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的问题、过程的问题、程序的问题、顺序的问题、秩序的问题和客体的问题。1.校园公共产品要硬软并举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仅要现代,而且要并举。目前公共产品不是少就是小,不仅面积小,而且涉及面更小。多数公共产品给多数学生的印象是与他们无关,并且有重视硬件产品而忽视软件产品的倾向。有些校园虽然公共产品的数量已经可以基本满足需要,但往往缺少时代特征和青年特征。这也导致了它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的功能,难以达到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所以,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公共社会,一是要增加师生活动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可以用于交流的空间。其中主要是要明确一种公共空间意识,并且把“公空间”和“共空间”严格加以区别。二是制订新的保障师生用于正常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文化产业园区招商运营管理协议3篇
- 2024年度绿色环保住宅项目施工队承包施工合同文本下载3篇
- 2025年粤教新版必修2物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病机与辨证中医理论
- 新疆师范大学《传播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安全员考试题
- 仓储中介合同范例
- 股配售合同范例
- 紫砂仓库供货合同范例
- 阳泉网络推广合同范例
-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实验记录单
- 协商函范文(推荐十八篇)
- 律师事务所编制的实习人员实务训练计划
- 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评级量表
- 英国签证户口本翻译模板(汇编)
- 建设工程环保专项方案
- DB13T 5427-2021 水体底泥洗脱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指南
- 双减工作教师责任书
- 聚乙烯醇纤维zhanshi
- 演播室的艺术:现场导播切换技巧
- 盾构带压开仓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