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优选)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现在是2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3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4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5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现在是6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7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识记·探究层级]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

活动。

(2)实践是一种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事物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现实的存在现在是8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

、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

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

及其

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主体手段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现在是9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

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孤立社会关系历史历史条件历史条件现在是10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

。(2)变革

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

。生产实践社会科学实验活动现在是11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012年2月1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首次大洋工作会议透露,中国大洋工作今年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资源调查。什么是实践活动?深海科考活动是不是实践活动?

[提示]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深海科考是人们探测深海奥秘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故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现在是12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

[理解·应用层级]正确认识实践的三个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现在是13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第一个特点强调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点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有机结合。强调第一个特点是说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活动,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和客观在实践中是统一的。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个特点才能体现辩证法的特点,如果把两个特点割裂开来或绝对对立起来,认为非现在是14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此即彼,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点、否定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点、否定第一个特点会导致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和第二个特点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都是受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制约的。现在是15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3)要把握实践及其特点,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二是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三是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

现在是16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误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孤立的活动警示:(1)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等同于孤立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现在是17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1.某小组同学的科学实验课题是“长在瓶子里的苹果”,他们把学校果园里一些没有长大的苹果,套进漂亮的

细颈玻璃瓶里,然后把瓶子绑在树枝上,剩下的事情,

就让大自然去完成了……同学们的科学实验,从认识

论的角度讲是一种

(

)A.能动的主观意识B.有意识、有目的实践

C.有创意的认识

D.有价值的认识现在是18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项正确;科学实验作为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将其归结为主观意识,归结为有价值的认识或者有创意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舍弃A、C、D选项。故选B项。答案:B现在是19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识记·探究层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的产物。能动主体客体实践现在是20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现在是21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于

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主观客观观念现实认识结果实践改造世界现在是22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白居易有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现在是23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沈括误评诗的故事说明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提示]

沈括开始不相信白居易诗中所言,但是后来亲自到山上考察见到了真实情况才得出了正确的认识,验证了白居易的说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现在是24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 [理解·应用层级]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所谓“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一般地说,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提出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那就证明原来的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现在是25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明确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超出认识范围,用一种认识去衡量另一种认识,缺乏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做法;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因此只有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现在是26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现在是27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认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现在是28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3)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知识的过程。作为中学生,要获得认识,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现在是29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误区:认识源于实践就是认识源于物质世界警示: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不会自己跑到人脑中来。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事物的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不断完善。因此,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现在是30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

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现在是31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过去的考古方法得到北京猿人生活在四五十万年前,到现在采用铝埋藏测年法测出生活在77万年前,从而得出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测具有局限性、不同考古结论还要不断接受考古实践的再检验,因此①④符合题意;②的说法违背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考古结论只有一个,不能因实践手段的不同而不同,故③也不正确。答案:D现在是32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现在是33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反对机械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观点。现在是34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3.(2010·安徽高考)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

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

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

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现在是35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现在是36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90%;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是37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限定角度为“实践的观点”。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探究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现在是38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答案:(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现在是39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40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现在是41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 [考查点一实践决定认识][例1]

(2011·浙江高考)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现在是42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人们通过考古遗物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而对整个历史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整体对部分的重要作用,故②不选;材料没有涉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故④不选。

[答案]

C现在是43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 [考查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例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围绕“三农”的改革不断深化。先是应对“三农”问题,接着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致力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现在是44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解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围绕“三农”的改革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B。A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C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D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B现在是45页\一共有51页\编辑于星期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前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