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识科学探究的根本步骤。
2.通过资料熟悉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力量。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加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熟悉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学问的根底。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纳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熟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像,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根底上简单进展学问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纳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一样,功率也是采纳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索做一样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一样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预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状况下,做的功是否一样?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索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索并答复。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一样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加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索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叙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假如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索: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当是什么?
J/s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常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以下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当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当是J/s。
学生积极思索,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肯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肯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假如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熟悉,为今后讨论类似问题供应方法上的帮忙。
让学生区分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索:(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展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怜悯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和可得
指出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便利。
计算时留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肯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实行的换挡减速的方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索、争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依据自己的设计进展试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问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会用公式解决简洁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试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答复,或相互沟通,在沟通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小结。
促进学问的稳固把握。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力量。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观看课本P54照片
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现外表平的镜子、玻璃板、外表抛光的金属板、安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亮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试验1内容活动卡P35试验1
记录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试验2内容活动卡P35试验2
观看比拟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课本P56思索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全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似乎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打算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假如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状况会怎样?
练习活动卡P36思索和争论1.2.
课本P56思索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转变光路
练习活动卡P37探究1.2.3.
小结1.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试验1.2.
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缘由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把握试验根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归纳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熟悉,熬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试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洁电路,同学们观看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一样的灯泡,观看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学问。
答复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答复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留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试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试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测: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沟通争论:试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试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教师演示的小试验呢?
答复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稳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试验报告,整理试验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试验电路图,并且比拟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试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试验的热忱,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育学生严厉仔细、实事求是做好试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学问胜利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详细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供应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时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本节课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试验,通过沟通和争论发觉,应当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展试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屡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根底上进一步思索并设计出试验表格;其次局部预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依据实物图说出试验中的留意点,为下面的试验做好预备;第三局部开展试验,先进展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试验数据进展分析,争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局部,仿一仿,开展试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争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拟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试验进展比照,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试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亮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答复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板书:(第四节欧姆定律的应用测电阻)
(二)进展新课
(“动一动”)
1、设计试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预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试验的原理是什么?板书:试验原理
答:依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板书:R=u/I
(3)问:依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试验电路图?板书:试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示:试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当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良?)投影正确的试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答复,投影:①转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屡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爱护电路
(“探一探”)
2、试验预备
(1)需要哪些试验器材?板书:试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投影)
检查和熟悉自己小组的试验器材。留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板书:设计表格
提示: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察,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标准,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便利,可以调整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试验表格)
试验次数电压
U/V电流
I/A电阻
R/Ω电阻平均值
R/Ω
(3)连接实物图(依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订正。
(4)试验留意点板书:试验留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试验中要留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展争论,师生共同总牢固验的留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当一上一下接,试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投影)
(5)这个试验需要哪些步骤?板书:试验步骤
学生答复,教师小结: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整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转变电路中的电流,观看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依据记录的三组试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试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试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试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察,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试验标准精确快速
4、分析与争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索: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一样?
答:由于试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刚的试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留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试验时,观看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试验数据和试验结果,然后带着学生进展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拟大?
这好像与刚刚的试验结论优点冲突,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缘由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展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整理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依据所测出的试验数据机进展分析比拟,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完本钱节试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试验要引导学生按试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试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试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试验留意点
6、试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初步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实际动手操作力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受试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看试验,对弹力有了初步熟悉。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动身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学生试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肯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现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看,介绍弹簧测力计构造: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
投影仪展现各种弹簧测力计。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留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全都,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并对学生进展指导,订正。学生试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展比拟。
三、试验探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看录像,思索。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试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试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展分析。学生分析争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确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现,教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把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试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肯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进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进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应】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参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自己动手操作的力量,使之在观看中思索、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力量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比拟、概括和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2)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提高试验操作力量: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力量,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忱,加深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相互沟通的素养。
二、试验器材
学生分组试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忆-----各种简洁机械
1、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费劲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机械的构造;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预备。
活动2
猜测
二、猜测----比拟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测,比拟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规划进展试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试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教师设计试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测和证据是否全都,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试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展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缘由
1、机械本身有重力;
2、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久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展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看----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测
六、猜测----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争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进展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转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展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转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沟通与提高
八、沟通----
初中物理教案7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学问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把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稳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育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学问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安排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拟。测量中要留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拟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拟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把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整好的天平两边来比拟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试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讨论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把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讨论发觉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拟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沟通一下学生争论
沟通每个小组的争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争论,让大家比照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试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拟铁汤匙和塑料汤匙从密度角度比拟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拟
从硬度角度比拟
从导电性角度比拟
从导热性角度比拟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依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学问点(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学问梳理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拟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协作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学问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局部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学问,也用过了这些学问。
初中物理教案8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洁的问题。
力量目标:
1.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
仔细观看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看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通过观看试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意的条件。
3.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学问,在表达过程中要留意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留意培育学生树立用试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试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肯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洁的受外力平衡的状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始终线上二力合成的学问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熟悉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详细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展分析,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最终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问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讨论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试验讨论问题,再对试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试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肯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现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肯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别现象动身,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培育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学问,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试验是使学生把握学问的关键.为了更简单从试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纳如图9-3-1所示的试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
4.最终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肯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局部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熟悉为根底,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试验与思索的观看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根底加以运用,表达了从简洁到简单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大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推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状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到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意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归纳力量。
我觉得这节课的胜利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严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供应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当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赐予确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时机,特殊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制造表现时机,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念,让每个学生的力量和素养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9
第一节,《熟悉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试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相互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相互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相互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假如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假如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假如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试验而精彩,由于试验的胜利,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拟简单。假如天气不够枯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稳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拟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其次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行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外形和大小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视不计
二、我们不行能重复库仑的试验,不行能做的精准,演示试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根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试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胜利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摸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摸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摸索电荷来摸索,它是这个值,不用摸索电荷来摸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摸索电荷来摸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摸索电荷来摸索,它也是这个值,与摸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探究创新的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对科学学问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育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相互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缘由。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熟悉,举出平常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熟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头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阅历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急。在此根底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看、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刚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索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状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索并举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刚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展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肯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辨别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舞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动身,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急,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看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连续探究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试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看球从高处落地后的状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争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多媒体投影——火箭)
缘由: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转变,由学生的试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3、质疑争论:
(学生试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争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忙释疑。)
四、理解学问,进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风光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学问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完毕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奇妙!关于力还有更奇妙奇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假如发觉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拟?
2、怎样对力进展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学问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展有关燃料放热的简洁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沟通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进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育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育。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爱护。
课前预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展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局部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毕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爱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现: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力量是否一样呢?假如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力量的大小呢?
3、沟通与争论:如何比拟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力量的不同?
注:假如学生不能答复,可由教师引导:必需保证哪些量一样才能进展比拟?(燃料的质量要一样,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留意,质量必需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需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思索: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当写成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kg×3.3×107J/kg=1.32×108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J。
估算练习:在图12-26所示的状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沟通与争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隐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局部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现: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局部。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始终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沟通与争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削减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详细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局部(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现: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索:热机的效率能否到达100%?为什么?
(三)环境爱护
热机为人类的进展做出了重大奉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现: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沟通与争论:通过上面的展现,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平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展环保总发动。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详细措施:
3、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习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m3,,其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5m3的液化气可以产生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缘由是。
3、以下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状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一般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以下做法不行行的是()
A、尽量削减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削减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削减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和排放到空气中,严峻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汲取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一般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一样。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板书设计
第四节热机效率和环境爱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公式: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爱护。
初中物理教案12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说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学问梳理,根底稳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局部。(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以下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状况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由于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匀称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依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准确的状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依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假如没有重力,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河水不再流淌,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13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根底学问,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根底;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把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根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落实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识,但又不能答复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根底;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试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拟、沟通,最终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学问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育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二)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转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表达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查找其来源,有效地掌握其去处,以到达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争论这个问题。
3.进展新课
板书:(其次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教师: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利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每天吃饭,那么生米是如何变成熟饭的?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供应了便利。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铺张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由于煤、石油、自然气等本身都是珍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普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时机。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铺张。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民族器乐欣赏》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酒店公共关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技术课件)
- 建筑物拆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考核试卷
- 数字创意产业在文学与写作中的数字化革新考核试卷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区域规划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单缸发动机的效能提升与优化考核试卷
- 农业土壤改良机械批发考核试卷
- SARS-CoV-IN-5-生命科学试剂-MCE
- 如何做企业发展规划
- 篮球社团教案
- 【初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综合训练卷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品
- DL∕T 796-2012 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完整版
- MOOC 数学文化十讲-南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汉语拼音字母表默写表
- 困境儿童(含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缺失儿童)风险评估表
- 汉语拼音过关分类检测(直接打印)
- 立体停车库详解
- 血液净化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